但是信息量却非常的庞大。
且吓人!
天幕外。
秦朝。
嬴政都惊住了,甚至一时之间都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十分罕见的飙了一句脏话。
“这他妈是叛军?”
在之前,嬴政虽然知道安史之乱的破坏性很大。
把后世那个号称封建巅峰盛世的大唐,都给直接搞得半截身子入土了。
但嬴政以为,这安史叛军,就是叛乱之后一波把唐朝给吞了一小半。
随后打不动了。
开始割据。
就像是当年的大秦和赵国一样,长期对抗。
最终在某场决定性胜利之后。
唐军获胜,以非常惨重的代价平定了叛乱。
嬴政猜测的是叛军打下长安,洛阳,后来又被官军收复,双方对峙,最后官军一槌定音。
结果没想到的是。
这哪里是叛军占了一块地盘之后,就长期割据啊?
这直接是叛军和唐军,在近距离对砍!
砍的血肉模糊啊!
看天幕给出的这些战役的名字。
从河北打到河南,
从河南打到陕西,
又从陕西打到山西。
整个淮河以北基本上都打遍了。
不怕有人叛乱,就怕叛乱之后和中央政府长期对打!
打的生灵涂炭,国家崩溃。
而现在看来。
这后世的安史之乱,就是这种模式啊。
主要是嬴政也没想到。
安史之乱的叛军战斗力,竟然如此强悍!
又如此持久。
因为一般来说,像叛军都是开局一波比较锋芒毕露。
但只要没有能够造反成功。
接下来就是越来越弱。
最后被朝廷军给活活的堆死才对。
再加上嬴政虽然看不惯后世的大唐,认为他们是取代了大秦天下的伪朝。
但是相比后世的所谓“伪朝”。
安史叛军这些乱臣贼子,更是令嬴政深恶痛绝的!
所以在一时之间,
嬴政都失了态。
嬴政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
也缓缓的坐了下来。
顺带着平复了一下自己的情绪。
毕竟这安史之乱叛军再可恶,
也终究是后世唐朝的麻烦。
轮不到自己这个大秦皇帝来担心。
而在汉朝。
汉武帝刘彻,也是忍不住想说:“这种能和中央军血战多场,多次以少胜多,互有胜负,长期对抗的。”
“这真的是叛军?”
“当年七国之乱,相比安史之乱,那简直就是一层纸啊!”
“按理说叛军都是不得人心,也没有大义、民心在。”
“叛军这种,是只能胜,最多允许僵持的。”
“只要失败,那叛军就该快速土崩瓦解才对。”
“那么问题来了,这安史叛军,怎么生命力这么顽强?”
第539章 叛军六大将!史上最强叛军看吐李世民
汉末。
刘备也对安史之乱这些叛贼们,他们的顽强耐久,感到不可思议。
“哪儿来的这么能打,这么耐久的叛军啊?”
“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能够一次次战败,却又一次次的重整队伍?”
“唐朝官军的战斗力,难道是太弱了?”
“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在制约着大唐官军的发挥?”
刘备也忍不住长叹一声,有些哀伤的说道:“只可惜后世的大唐,是真的生灵涂炭。“
“民生何其艰难?”
北宋。
赵匡胤自然很清楚安史之乱的破坏力。
毕竟理论上,赵匡胤的皇位也是从唐朝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此时的赵匡胤,安稳的坐在自己的龙椅上,指着天幕说道:
“当年的大唐,何其强盛?!”
“其国土之广袤,兵员之丰富,装备之优越,都是前无古人。”
“截止目前也没有后来者的。”
“结果这样的巨唐,被一场安史之乱给搞没了半条命,直接进入王朝末期等死的状态。”
“从大唐一直到后来的朱温,李存勖……”
“中原王朝快速迭代,甚至有国祚仅3年的中原王朝。”
“南方遍地割据。”
“北方契丹人一度入主中原。”
“一直到现在,朕含泪从先帝手中接过了天下。”
“建立大宋。”
“中原才算是安定了下来,但即使这样也还有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复。”
“这华夏数百年的动乱,死了无数人,食人的惨剧长期发生。”
“就是因为安史之乱!”
“就是因为军阀割据!”
“就是因为武夫当道!”
“所以朕为大宋制定下来的国策,要抑制武人势力,要坚决避免大军阀,小军头的出现可能性。”
“这是无比正确的,也是必须坚持的。”
“为了这一点,朕可以舍弃很多的东西。”
“大宋,也可以舍弃很多。”
本身就是武夫出身的赵匡胤,看过了太多的类人军阀。
此时看着安史之乱的视频。
内心也是深深的忌惮,甚至有些害怕。
看到天幕的内容,
也只是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而要说受到冲击最大的。
自然是唐朝的皇帝。
李隆基很早就对安史之乱的内容感到人麻了。
此时看了安史之乱的更多内容,
只能说是麻中麻。
也没有多说什么。
毕竟现在的李隆基,是真拿安禄山没什么办法。
而在唐初。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安史叛军的战绩。
比如灵宝之战崔乾率领3万叛军,战胜哥舒翰18万唐军。
比如陈涛斜之战、清渠之战,安守忠各种1万打几万。
以及那兵力夸张的邺城之战。
叛军简直像个战神!
凭什么叛军打官军,打的像战神啊?
李世民,是就直接想吐了。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