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历经十年训练的精锐不是韭菜,割一茬就少一茬。】
【培养一名魏武卒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资源,难以快速补充战损。】
【而且即使没有战败。】
【魏武卒本身也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失去创新动力的魏武卒,战术还停留在弩箭洗地,然后长戟突进的固定套路。】
【秦国早已研发出车步骑协同的新战法。】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骑兵实力大增。】
【相比之下,魏武卒以重装步兵为主,机动性较差,在与灵活多变的骑兵作战时处于劣势。】
【当白起在伊阙山谷,用三段击弩阵收割武卒时,这些重甲步兵至死都在重复祖父辈的冲锋动作。】
【然而在人才流失之外。】
【最重要的还是经济问题。】
【魏武卒堪称古代的吞金兽,每个士兵的三重冷锻甲、十二石强弩都是顶级价格。】
【更别提免除赋税的田宅与岁岁发放的抚恤。】
【李悝变法积累的财富,在连年的征战中如同倒进无底洞。】
【当魏国失去河西粮仓与太行盐池。】
【这支重装部队立刻沦为财政黑洞。】
【大梁城的贵族开始克扣武卒田赋,铁匠用生铁偷换百炼钢。】
【史载后期武卒甲胄缝隙塞稻草、长戟生满铜绿,与其说是战士,不如说是移动的废铁回收站。】
【这支军队的覆灭给历史留下深刻启示。】
【没有与时俱进的制度革新,再锋利的刀剑也会生锈。】
【失去人才活水的灌注,再强悍的雄师终成枯骨。】
【当魏武卒的残甲在渭水河床渐渐锈蚀,秦国锐士的喊杀声已响彻函谷关。】
【战争不会怜悯任何躺在功劳簿上的军队。】
【哪怕。】
【他们曾经天下无敌。】
……
天幕在沉重的陈述中结束。
弹幕纷纷飞射而出。
《魏武卒厉害,因为是有史以来第一支职业军队,彻底脱产的职业士兵。》
《其他国家的军队不打仗就是一帮农民,平时根本没有军事化训练,属于业余军队。》
《不止是职业军队,而且是最强悍的自耕农兵员。》
《魏武卒的核心是不论出身,立战功就分田,看似简单却没有一个贵族能答应,古今如此。》
《魏武卒放到欧洲就相当骑士,本质上就相当于一个小地主了。》
《感觉就像是出现在千年之前的德国装甲师,成立之后战功赫赫。》
《所以这样强悍的队伍只有像吴起这样的名将才能发挥威力,庞涓就没办法驾驭。》
《呵呵,魏武卒什么垃圾?被白起吊打全歼的货色。》
《白起打的魏武卒的阉割版。》
《你让白起,打巅峰吴起的魏武卒试试?》
《吴起亲手组建了魏武卒,创下了魏武卒战无不胜的神话。》
《而吴起也亲手打破了魏武卒不可战胜的神话。》
《魏惠文王前期,魏国兵力高达70万,还和韩赵联盟,只可惜外交太烂,四面出击,最后崩溃了。》
《魏国就该先全力灭秦,抓着秦国打几十年,有了大后方,早就统一了。》
《周边国家不可能给魏国专心打秦的机会的。》
……
天幕外。
战国。
白起盯着天幕,看完后微微点头,沉声道:
“这魏武卒,确实是名不虚传。选拔严苛,铸就精锐之师,战术配合也极为精妙。”
“但战场瞬息万变,一味依赖方阵,遇灵活多变之敌,或有破绽。”
“我大秦锐士,以军功授爵,激励士气,作战时更重随机应变,不拘泥于阵法。”
“别说被我灭掉的魏武卒了。”
“就算是当年吴子所率领的初代魏武卒,我白起灭之亦不在话下。”
“不过,魏武卒的训练体系,倒有可取之处,值得借鉴。”
汉末。
处于微醺状态的曹老板,看着天幕在吹嘘战国的魏国。
心中有所不服。
“他是个魏国,孤也是个魏国。”
“这魏武卒确实有些名堂,不过若与孤的大军相比,却也未必能占上风。”
“怎么天幕只吹魏武卒,不来赞一赞我大魏的虎豹骑呢?”
“虽说魏武卒有其长处,可若碰上我虎豹骑,怕是也只能被全歼吧,哈哈。”
唐朝。
李世民微微仰头,眼中满是思索之色。
看完后,李世民轻轻点头,缓缓说道:
“魏武卒以强军之力,助魏国在战国称雄。”
“但朕以为,为君者不仅要强军,更要以仁治国,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
“魏武卒早期鼎盛又如何?”
“那魏王不施行仁义,穷兵黩武,手里握着当时战国的第一强军,却愈发的衰落。”
“最终再也没能在战国称霸。”
“当君主,打仗厉害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得是文治!”
第692章 晋国六卿为了人才有多卷?朱元璋开剥!
天幕上出现了一张晋国的地图。
春秋五霸最强的晋国!
表面上看,这是一张完整的晋国地图。
但随着镜头拉近,才发现庞大的晋国,其实是个散装大晋。
在散装的晋国内部,韩赵魏智等各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
整个地图上的晋国,被不同的颜色涂满,显得七零八落,简直的填图爱好者的噩梦。
而天幕也缓缓开始讲述。
【公元前512年的,晋顷公的葬礼刚结束。】
【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等卿大夫正用割肉刀演绎着最后的晚餐。】
【以晋国六卿为代表的晋国公卿们,在春秋末期的权力博弈中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
【各大家族为了扩充势力、争夺晋国的实际控制权,纷纷使出混身解数招揽人才。】
【出台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
【在那个以农业为本的时代,土地就是财富和权力的根基,更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
【原本晋国实行的是“百步为亩”的井田制。】
【这一制度源自西周。】
【就像《孟子滕文公上》中所描述的那样:“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把土地划成规整的方块,每块地边长100步。】
【以此为单位进行分配和耕种。】
【中间的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获归公,私田的收获才归农户自己。】
【这种制度在早期确实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农业的有序发展。】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在井田制崩溃,铁制农具开始应用,小农经济兴起的背景下。】
【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以调整亩制为核心,形成了差异化的治国方略:】
【六卿为了招揽更多的人口和人才,纷纷对这一传统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
【范氏、中行氏:160步为1亩,约合今0.4亩。】
【智氏:180步为1亩,约合今0.45亩。】
【韩氏、魏氏:200步为1亩,约合今0.5亩。】
【赵氏更为激进!直接240步为1亩约合今0.6亩!】
【步子迈得更大,土地面积也就相应增加了。】
【对于那些渴望土地的农民、小地主来说,这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这场数字游戏实则是人才争夺的阳谋。】
【扩大亩积的本质是减税若按周制百步为亩征税,赵氏领民的实际税负仅有传统标准的41.7%。】
天幕外。
自身也是内政高手的刘彻,他自幼读书。
自然也学习过当年晋国六卿的故事。
此时看到天幕提起,刘彻也是分析说道:
“的确,改革之后的差别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