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834节

  随着他轻轻的一句话。

  镜头切换到另外的一家人。

  他们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养尊处优的家庭。

  收到被流放的命令之后,一个个吓得面如死灰,几乎当场就要晕过去。

  而画面扭转。

  在一段蒙太奇的手法之后,这被发配的夫妻俩又回到了京城。

  但在这短短几秒钟的转场之后。

  可以看到经历了发配宁古塔的他们已经是变得极为沧桑,垂垂老矣。

  虽然被女儿接回来了,并且换上了新衣服,整个人也洗的干干净净。

  但整体的差别已经是天壤之别。

  表情谨小慎微,眼神透露着惶恐,满头白发。

  和之前画面里那容光焕发,皮肤细腻,气质高雅的的人简直就已经不是同一对夫妻了。

  虽然天幕没有明说。

  但谁都知道这是表现了他们发配宁古塔之后,整个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天幕此时才正式的开始讲述。

  【各位观众朋友,今天我们鉴定一下网络热门流放地点。】

  【宁古塔。】

  【这个在清宫剧中频频出现的流放地,究竟藏着怎样的人间炼狱?】

  【那些宁愿自尽的囚犯,又在恐惧什么?】

  【宁古塔,位于现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

  【它并非一座塔,而是一个区域的名称。】

  【在满语中,“宁古”意为“六”,“塔”意为“个”.】

  【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故而得名。】

  【宁古塔范围广阔,涵盖了今黑龙江省东部和吉林省东部一带,在清朝时期,这里属于极北的边陲之地。】

  【按理说,宁古塔可谓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但当八旗铁骑踏破山海关,这座位于今黑龙江牡丹江畔的军事重镇,却成了吞噬百万灵魂的深渊。】

  【宁古塔成为发配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对于一些犯了重罪但又罪不至死的人,往往会采取流放的刑罚。】

  【而宁古塔因其偏远、荒凉的特点,成为了理想的流放地之一。】

  【在清朝建立之后,这里一直都是一个军事重镇。】

  【是清政府管辖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的东北边疆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但在清兵入关后,东北地区作为龙兴之地一度禁止开发。】

  【以至于东北地区的人口非常少。】

  【而沙俄崛起后,带来了新的外部入侵威胁。】

  【宁古塔由于地理气候环境非常恶劣,无法吸引人口。】

  【而将这些犯人流放到宁古塔,能够快速给当地增加劳动人口。】

  【从顺治年间开始,就有大批的罪犯及其家属被流放到宁古塔。】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来很困难,想走更难。】

  【很多人就此在宁古塔一直待到死。】

  【在整个清朝时期,大概有150万的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地区。】

  【这些人包括政治犯、文人墨客、普通百姓等,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却都因各种原因踏上了这条充满苦难的流放之路。】

  【清朝统治者将这里设为流放地,藏着双重算计。】

  【既要用汉人罪囚的血肉筑起东北边防。】

  【又要让龙兴之地永远回荡着征服者的威压。】

  ……

  天幕外。

  秦朝。

  嬴政看了这段关于宁古塔流放犯人的介绍后,冷哼一声:

  “这清朝统治者,倒也有些手段。”

  “将犯人流放到偏远之地,既能惩罚罪人,又能为边疆增加劳力,巩固边防,一举两得。”

  作为岭南军团的创立者。

  嬴政可太懂这些了。

  “想当年,朕派五十万岭南军团南下。”

  “他们在那崇山峻岭间,披荆斩棘,面对复杂的地形与不服教化的蛮夷,艰难开拓。”

  “将士们不仅要作战,还肩负着传播大秦文化、开垦土地之责。”

  “这与清朝流放犯人到宁古塔,看似都是为了边疆之事,实则大不相同。”

  嬴政问扶苏,说道:

  “扶苏,那蛮夷清朝和我大秦的岭南军团,看似都是把一些犯人流放化外之地。”

  “但两者大有不同,你可看出来了?”

  扶苏也是比较聪明的,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就答道:

  “启禀父皇,岭南军团主干我大秦精锐,他们为大秦开疆拓土,是荣耀之事。”

  “而流放宁古塔,更像是将犯人弃于荒野。”

  “特别是看待遇。”

  “虽然岭南军团里也有一些六国的刑徒。”

  “但他们加入了岭南军团,就成了大秦的兵。”

  “大秦让刑徒穿犀甲持秦戟。”

  “而那蛮夷大清,则是给罪囚戴木枷喂马尿。”

  “如此对比一下。”

  “哪边更能凸显宽厚,哪边的军团开拓能力更强,也就非常一目了然了。”

  而天幕也在继续。

  【政治犯在被发配宁古塔的人群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清朝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者往往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例如,康熙年间的戴名世,他因所著《南山集》中涉及南明政权的历史问题,被认为有反清复明的意图。】

  【不仅自己被斩首,家族成员也多被发配宁古塔。】

  【还有吕留良案,吕留良虽已去世多年,但因其著作中表达了对清朝统治的不满,被开棺戮尸。】

  【其子孙后代以及相关涉案人员,都被流放到宁古塔。】

  【这些政治犯及其家属,原本生活在繁华的中原地区。】

  【一朝获罪,便要背井离乡,前往遥远的宁古塔,命运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文人墨客也常常成为被发配宁古塔的对象。】

  【在清朝,文字狱盛行,一些文人因诗文创作中不慎触怒了统治者,便会被定罪流放。】

  【方拱乾就是其中之一,他因儿子方章钺在江南科场案中被牵连,全家被发配宁古塔。】

  【普通百姓因各种原因被发配宁古塔的也不在少数。】

  【有的是因为触犯了法律,如盗窃、斗殴等;有的则是因为被他人诬告陷害。】

  【他们大多家境贫寒,无力为自己申辩,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踏上前往宁古塔的流放之路。】

  【那么,宁古塔究竟可怕在哪里呢?】

  【从北京到宁古塔的三千里流放路,本身就是道鬼门关。】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被发配的人只能依靠步行或者乘坐简陋的交通工具前行。】

  【囚犯们戴着三十斤重的木枷,脚缠铁链,每天在差役鞭打下挪动二十里。】

  【经过山海关时,常见囚犯突然撞向城墙自杀。】

  【因为他们知道,关外比当场毙命更可怕。】

  【尤其是在冬季,东北地区的严寒让人难以忍受,很多人在途中就因饥寒交迫、疾病缠身而死去。】

  【史料记载,顺治十二年流放的“江南奏销案“涉案者,半数冻死在辽东走廊。】

  【据记载,一些被发配的人在途中走了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才到达宁古塔。】

  【而到达时,往往已是身心俱疲,元气大伤。】

  【最终只有三成的人能够活着,】

  【这些活着的人要么身体素质好,要么有亲戚帮忙打点贿赂,能在途中享受一些优待。】

  【要知道这条流放之路期间,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让你走。】

  【您可能不知道,这条路上藏着个黑暗产业链。】

  【差役故意克扣粮食,逼得囚犯啃食树皮时,趁机兜售天价窝头;】

  【途经妓寨时,差役会强迫女囚“接客挣盘缠“。】

  【至于差役自己的凌辱更是家常便饭,康熙年间的刑部档案里,赫然记录着某知县之女,在被押解途中遭轮暴致死的案卷。】

  ……

  画面继续的播放着。

  背景的狂风呼啸声越来越强。

  画面里的流放队伍,在暴风雪中艰难的跋涉。

  天幕。

  【熬到宁古塔的幸存者,面对的才是真正的炼狱。】

  【这里年均气温零下3度,极端低温可达零下50度。】

首节上一节834/9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