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195节

  陆逊不语。

  顾雍,虞翻等人,皆也默不作声。

  似乎到了这般地步,他们已束手无策,再无回天之计。

  又或者他们的心理已起了微妙变化,就算有对策,此时也不愿说出来替孙权排忧解难。

  孙权见众人不吱声,脸色一沉,正要发作时。

  堂外一亲卫匆匆而至,报称使臣吕范已携曹操之令归来。

  孙权眼眸一亮,忙令请吕范入内。

  须臾,一位文士便风尘仆仆,踏入了堂中。

  不等那文士见礼,孙绍便迫不及待问道:

  “子衡,曹公有何命令?他是想到了救我们的办法了吗?”

  吕范欲言又止,却瞟了一眼左右,向孙权眼神暗示屏退陆逊等非心腹嫡系。

  孙权会意,便令陆逊顾雍等退下。

  府堂内,只剩下了张昭,周泰,贾华等一众淮泗心腹嫡系。

  “曹丞相说了,刘备已攻陷秣陵,单凭主公之力已守不住江东。”

  “他命主公速速由海路北上,往盐渎登陆广陵郡…”

  吕范遂将曹操撤退命令禀明,又将曹操亲笔书信,进献了上来。

  孙权眸中放亮,忙是夺过曹操手书细看,原本灰暗的眼中,渐渐燃起了曙光。

  “丞相果然没有抛弃我们,子布啊,丞相果真没有抛弃我们!”

  “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根本没必要坚守吴郡和会稽郡,我大可一走了之,由海路北上,直接去投奔曹丞相啊!”

  “这真是天不亡我也,哈哈哈”

  孙权是欣喜若狂,一跃而起,手舞足蹈的扬着曹操的手书,激动到开怀大笑起来。

  张昭也松了口气,整个人如释重负一般。

  可紧接着,他眉头却重凝锁起:

  “走海路北上非同小可,必须要搜集到足够的海船,我们这么多家眷士卒出海,还得筹备到充足的粮草辎重。”

  “这些都需要时间,可刘备大军兵临吴郡近在眼前,我只怕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孙权的大笑戛然而止,脸上立时又蒙上一层阴影。

  “主公,还有一件事末将得提醒主公。”

  “那陆逊今日敢那样顶撞主公,显然对主公已心存不满,还有顾雍那些人,也都是一样。”

  “倘若他们不肯随主公出海,北上去投奔曹公,又当如何是好?”

  周泰忍不住开口提醒道。

  连他这种头脑简单的纯武夫,此时都看出了陆逊等人的不满。

  孙权脸上阴云更浓,捋着紫髯陷入沉思

  陆顾皆乃江东人,他们这些人也未必肯随他出海北上。

  如今刘备大军兵临在即,若他们对自己心生不满,倒戈投靠了刘备怎么办?

  吴县不到一万兵马中,至少六千余人为陆逊他们掌控,自己所握嫡系兵马不过四千人。

  若是他们学起周瑜,兵变作乱,要擒了他献于刘备邀功,又当如何是好?

  孙权越想越觉后脊发凉,不禁打了个寒战。

  “子布,你们提醒的极是,吾当如何是好?”

  孙权只能巴巴的向张昭求计。

  张昭捋着半白细髯,踱步于堂内,冥思苦想起了对策。

  良久后,张昭眼眸一动,嘴角弧度微微上扬。

  “主公,昭倒是想到一道一石二鸟之策!”

  “主公可令陆逊顾雍等率山越兵守吴县,主公则率嫡系兵马进驻城南水营,倘若陆逊他们敢兵变作乱,主公可即刻乘船入松江,顺江东下入海。”

  “待刘备大军逼近吴县之时,主公还可暗中派一支人马由松江向西入具区泽…”

  张昭嘴角钩着一丝冷笑,不紧不慢,将自己的计策缓缓道了出来。

  孙权脸上云开雾散,渐渐浮现出惊喜之色。

  听得张昭说完,孙权大赞道:

  “子布啊子布,吾素来以为你只是一位能吏,没想到你竟然还能想出这等奇谋!”

  “吾若早知你有这等智谋,当初三伐荆州,就该委任子布你为都督才是,何至于沦落到今天这步窘境。”

  “子布啊子布,我孙权有愧于你呀。”

  张昭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孙权这一声“有愧于你”,心中是感慨万千,眉宇间也难掩几分自负。

  孙权拍案而起,冷笑道:

  “好好好,就依子布你之计行事吧。”

  “吾与刘备交战无数,却从未曾胜过他一次,我就在临走之前,狠狠重创他一回,也算出一口恶气!”

  “吾要用一场胜利,向曹公证明我孙权并非犬豚!”

第168章 你插翅难逃!萧和:将计就计,叫孙权机关算尽一场空!

  一天后。

  孙权以督运会稽郡方向粮草为由,亲率四千嫡系兵马,陈武贾华等诸将,进驻了吴县城南,松江北岸水营。

  吴县的守御重任,则全交给了陆逊与及期所率六千山越兵。

  次日,刘备率五万大军由秣陵开拔,浩浩荡荡杀奔吴县而来的消息,便由细作传来。

  孙权收到情报,明面上令陆逊抓紧修筑加固城防,摆出一副要背水一战,死守吴县的架势。

  暗地里,孙权则争分夺秒的征集战船,搜刮粮草,为出海北逃做准备。

  吴县,陆府。

  “没想到啊,休穆竟如此轻易就降了那刘玄德,此人究竟有何魅力,竟令休穆数日间便倒戈?”

  顾雍看着手中那道密信,口中啧啧慨叹,眼中皆是惊奇。

  那道书信,乃是朱桓差心腹先一步赶来吴县,送给陆逊的密信。

  朱桓在信中直言不讳的表明,自己已降了刘备的事实,还盛赞刘备乃真明主,劝说陆逊等人也归顺刘备。

  陆逊不好擅作决断,便请了顾雍前来商议。

  “当年柴桑那一战,我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往北岸替韩当诈降,可是与那刘玄德亲身交谈过。”

  “抛开敌人的身份不谈,这刘玄德颇有高祖之风,的确称得上是当世明主。”

  “而相较于曹孙之残暴,这刘玄德却心怀仁义,这一点于这乱世而言,实在是难能可贵。”

  陆逊回忆起了那一面之缘,口中对刘备是赞不绝口。

  顾雍看着陆逊这番言语,心中已看出些许端倪,遂压低声音问道:

  “伯言,听你这意思,莫非已心有决断,想要仿效朱休穆,背孙投刘?”

  陆逊猛抬起头,吃惊的看向顾雍,显然没料到这位好友会如此直白,直截了当的就戳破了自己的言外之意。

  他一时间神情尴尬,不知该怎么往下铺垫。

  “当年孙策取江东,杀戮我多少江东豪杰,其实不光是你陆氏,我顾氏亦有子弟死于孙策屠刀之下。”

  “我顾雍与你一样,出仕孙氏,无非是慑于孙家兵威,为保全家族而已。”

  “前日孙氏的态度你也看到了,他和他兄长孙策一样,视我们这些江东豪姓,皆为蝼蚁,说牺牲便可牺牲。”

  “这样一个不仁不义,寡廉鲜耻之主,我顾雍怎么可能带着我顾氏一族,为他死节陪葬?”

  顾雍越说越是愤慨,也不再避讳,将藏于心底多年的怨气,一口气向陆逊尽数宣泄了出来。

  听得顾雍这番愤怨陈词,陆逊松了口气。

  应该说是当日与孙权起冲突时,他便已对孙权心寒,萌生了与孙权切割,归顺刘备的念头。

  朱桓的这道来信,则是促成他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只是手中这六千山越兵,并非他一人说了算,还必须得说服了顾雍才行。

  这便是他今日请顾雍前来的目的。

  看顾雍这番表态,显然是本就有了背弃孙权之心,那还用得着自己再多劝么?

  当下陆逊便一拱手,正色道:

  “实不瞒顾兄,逊早有归顺玄德公之心,只是担心得不到顾兄支持。”

  “既然顾兄也有此心,可愿随逊归顺玄德公,为我们几姓谋一个出路?”

  顾雍亦是一拱手,郑重其是道:

  “伯言既然已下定决心,我顾雍自当追随!”

  两个相视一笑。

  弃孙归刘之计,就此敲定。

  接下来,就是怎么个归顺法。

  “我们手握六千兵马,吴县又在我们手中,伯言,你是否打算发动兵变,突袭城南水营,一举将孙权擒获,做为归降玄德公之礼?”

  顾雍抬手遥指城南方向,眉宇间透出一丝冷绝。

  陆逊却摇了摇头,说道:

  “孙权与我们好歹主臣一场,我不太想把事情做的太绝。”

  “再者他将吴县交由我们镇守,他却移师城南水营,分明是对我们有所提防,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我料他随时会乘船渡江,逃往会稽郡。”

  “与其如此,倒不如等到玄德公大军前来,我们临阵献城归降,交由玄德公来收拾他便是。”

  顾雍想想也对,便点头称是。

  两人商议已定,入夜时分,顾雍便趁夜出城,带着归降的诚意,星夜兼程北上去面见刘备。

  …

  吴县以北三十里,御亭。

  具区泽(今太湖)东岸,近五万余刘军士卒沿湖岸扎营,以方便就近汲水。

  中军大帐内。

首节上一节195/3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