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259节

  “伪魏有骑兵优势,我军却有水军优势!”

  “臣以为楚公可令我水军北出泗水,涡水,颍水北上,袭掠伪魏淮北之地以为报复,并可弥补我淮南人口损失。”

  刘备连连称是,深以为然。

  话锋一转,诸葛亮道:

  “楚公适才也说了,中原沃野千里,底蕴远胜于南方,倘若给了曹操足够休养生息时间,待其人口经济恢复,则其国力必将强到无可撼动之地步。”

  “故亮以为,我们绝不可被曹操牵着鼻子走,与其比拼国力,必须要尽快挥师北伐,收复中原,不给曹贼休养生息的机会!”

  刘备心中微微一凛,立时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

  北方的底蕴实在是太深厚了,仅仅冀州一地,若恢复其鼎盛时期的人口和耕地,可能就比南方荆扬交三州加起来都多。

  这南北对峙,越往后拖,南北国力间的差距就越大。

  而现在这个时间点,则可能是南方与北方国力差距最小的时刻。

  此时不趁势北伐,收复中原,更待何时?

  “孔明言之有理,北伐慢不得,确实得…”

  刘备正要拍板决断,却看到萧和沉思不语,似乎另有想法,遂转而问道:

  “伯温,孔明所言,你怎么看?”

  萧和思绪收回,轻咳一声,说道:

  “臣自然是赞同孔明所说,北伐确实不能拖,不能给曹贼休养生息的机会。”

  “不过臣以为,哪怕是现在这个时间点,伪魏的国力也要大大强于我们。”

  “别的不说,楚公若要北伐,合我三州之力,眼下最多也就只能调动十万左右的兵力。”

  “且以我们现下的国力,也只能供养这么多兵马北伐。”

  “臣在想,以这点兵力就想打垮伪魏,收复中原之地,未免是太过小看了曹操。”

  刘备恍然省悟,眼中刚刚燃起的战意,霎时间熄弱了三分。

  萧和说的没错。

  以现下的国力,能募到的兵马有限,能征上来的粮草也就那么多,再多就是穷兵黩武,必会激发民变,内部生乱。

  兵力有限,粮草有限,却要以弱攻强,胜算可想而知。

  “伯温提醒的是啊,兵力粮草,始终是我们的软肋呀。”

  刘备捋着细髯,不禁感慨起来。

  诸葛亮等众谋臣们,一时也是眉头深锁,暂无良策。

  这时。

  萧和却起身上前,面带着自信,拱手道:

  “启禀楚公,和酝酿许久,今日想向楚公献上两道富国强兵的新制。”

  “这两道新制若能推行,短时间内必可使我们兵力粮草,乃至国力大增。”

  “楚公挥师北伐,收复中原,指日可待也!”

  此言一出,府堂内一片沸腾,众人无不惊喜。

  刘备更是满面欣喜,急问道:

  “伯温,你要献何等新制,竟然有如此威力?”

  所有人的目光,皆是望向了萧和。

  萧和则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出六个字:

  “均田制,府兵制!”

第212章 萧和可比商鞅!曹操慌了:刘备再发育几年,就要一波推我高地啊!

  府兵制?

  均田制?

  闻所未闻的六个字,如雷鸣般回响在所有人耳边。

  刘备也好,诸葛亮也罢,在场的楚国君臣,眼中无不涌起惊奇茫然。

  “伯温,何谓府兵制,何又为均田制?”

  刘备失神片刻,方才满眼新奇的问道。

  “这府兵制,乃是军制一种,自上而下为朝廷,军府,府兵,民夫。”

  “所谓府兵,便是于各州郡人口密集处,设置士卒集结之地,称之为‘鹰扬府’。”

  “这鹰扬府专职招募兵士,以鹰扬都尉为鹰扬府长官,属下依次设为果毅都尉,校尉,旅帅,队正,火长,府兵。”

  “招募府兵的原则,乃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皆均者取多丁,从本地豪强,富农,下级官员之中挑选。”

  “选为府兵者,闲时务农,入冬时则由鹰扬府召集,操演训练。”

  “鹰扬都尉只有练兵招兵之权,无统兵之权,每遇战事则由朝廷委派将官统帅,战事结束便交还鹰扬府散兵为农。”

  “府兵出征,铠甲兵器,以及粮草,皆由府兵自备。”

  “凡招为府兵者,可享受免其赋税徭役之权,以为奖励。”

  “此制,可使朝廷既能获得充足稳定的兵源同时,又省去了养兵所耗。”

  “以臣推算,这府兵制若能全面推行,我三州之地,至少能为楚公再增编五六万兵马,我北伐合计之兵便有近十六万左右。”

  “且这十六万兵马,不但无需国家供养,还铠甲兵器装备精良,皆为精壮之士。”

  “楚公统帅这十六万精锐之师,挥师北伐,曹贼伪魏纵然手握中原膏腴之地又如何,我们灭之何难?”

  萧和口若悬河,将这府兵制的梗概,向刘备及众人道出。

  身为穿越者,他怎么可能不知这府兵制的威力。

  当年灭国无数,威服四夷,不可一世的大唐,就是凭借着这府兵制,方能所向披靡。

  而这府兵制的起源,则是南北朝之时,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所创。

  当年东西两魏对峙,高欢掌控下的东魏,手握关东两河富饶之地,国力辗压只据有关陇一隅的宇文泰所控西魏。

  宇文泰为以弱敌强,便开创了这府兵制,将关陇的战争潜力全部激发,最终由弱变强,实力超越了东魏,为其后继者北周扫灭北齐,一统北方奠定了基础。

  彼时的宇文泰和高欢,与今日的刘备曹操何其相似。

  刘备便如宇文泰,手中只握有南方三州,虽地广却人稀,国力处于弱势。

  曹操则如高欢,雄踞北方,掌握着两河膏腴之地,国力强大。

  想以弱灭强,就必须要有所变革,开创新制提升国力,先由弱变强,进而方能灭了另一强。

  萧和斟酌对比之下,便得出结论,这府兵制能让宇文泰变强,自然也就能让刘备变强。

  府堂之内,立时一片沸腾。

  萧和这府兵制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如同给在场所有人,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

  “伯温,你所说这府兵制,确实是富国强兵的良制啊!”

  刘备更是欣喜到拍案叫绝。

  自天下大乱,征兵制瓦解以来,各方诸侯皆以募兵制取而代之。

  顾名思义,其兵皆来自于招募。

  而招募之兵,首先兵源不稳定,士卒容易出现逃亡,且兵为将有,极容易变成武将的私兵。

  关键募来的兵,你不仅要管吃管喝,兵器铠甲也要全权负责,钱粮财政上负担极大。

  萧和这府兵制,则将上述缺陷,全部解决。

  府兵由鹰扬府登记在册,杜绝了来历不明,容易逃亡的可能。

  武将只有统兵之权而无招兵练兵之权,士卒又是自备兵甲粮草,则不会出现兵为将有的局面,最大限度的杜绝了成建制反叛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一点,府兵多出自于富农,自备粮草兵甲,大大减轻了朝廷经济上的负担。

  这一点对家大业大的曹操来说,可能好处不够明显,可对只握有三州,地少国贫的刘备来说,却无异于雪中送炭。

  看出这其中好处,刘备焉能不惊喜。

  “伯温,你这府兵制听起来,确实是能让我楚国由弱变强,军力大增的良制。”

  “不过如我推测不错的话,你这府兵制能否推行,应该还跟你后边这个均田制,有着莫大关系吧?”

  诸葛亮显然对这府兵制看的更透彻。

  “卧龙就是卧龙,不错,这府兵制若无均田制做根基,不过是空中楼阁,根本无从推行。”

  萧和话锋一转,继续解释道:

  “府兵的最大来源,便是富农,唯有富农方才有钱自备粮草,置办兵甲战马。”

  “而想成为富农,首先就要有地,而且至少还得五十亩起步。”

  “如今南方三州虽定,然则多年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无主的弃田不计其数。”

  “这既是弊,亦是一种利。”

  “利就利在,楚公可下诏,将这些无主之田,全部收归官有,禁止豪姓兼并侵占。”

  “朝廷掌握了大量田地,就能将之均分给百姓流民,将他们纳为国家编户。”

  “而作为对国家赐田的回报,百姓则有义务应招成为府兵,为国家而战。”

  “而国家又以免除赋税徭役,来作为他们加入府兵的奖励,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种正向循环。”

  “所谓有恒产者,方有恒心。”

  “府兵们不光是为了国家而战,为了楚公而战,更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而战。”

  “如此,我们的军队,便成了一支有信念的血勇之师。”

  “有信念者,方能一往无前!”

  “这样一支有信念的精锐之师,岂是曹操那些仅仅为钱饷而战的伪魏士卒可比?”

  “这便是均田制的精髓所在!”

  萧和一口气将均田制的意义和盘托出。

  诸葛亮脸上疑云散尽,不禁微微点头,赞叹道:

  “好一个有恒产者方有恒心,好一个有信念者方能一往无前!”

  “伯温,你这府兵制和均田制,当真乃富国强兵的奇制也!”

  说罢,诸葛亮向刘备一拱手,神色坚定道:

  “楚公,这府兵制和均田制,当真如伯温为楚公量身所创,亮以为当即刻商定细则于三州推行。”

首节上一节259/3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