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65节

  李渊接过金瓜锤,对着一盆土豆轻轻一敲,瓦盆破裂。

  金瓜击顶,他想到了隋朝名将史万岁,传说里就是被隋文帝下令,从殿上拉出去,金瓜击顶而死。

  李渊抛开锤子,把破裂的瓦盆碎片一片一片拿开,然后把土扒开。

  一个个土豆有小根连在一起,

  李渊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殿中监卢宽帮着把土豆一个个扒拉出来,

  “三十,三十一三十六,陛下,一共三十六个。”卢宽兴奋的道。

  而李世民已经让人取来了秤,

  “十,十一斤三两,”宫苑总监樊方激动的胡子颤抖,声音都跟着颤抖了。

  李渊接过秤,自己秤,“十一斤四两了,你少秤了一两。”

  他又秤了最大一个,足有一斤。

  三十六个土豆摆在一起,一小堆。

  “真没想到,这个瓦盆里能结这么多。”

  兴奋的李渊下令把其它的也都刨出来,李逸带来的那七盆没刨的,很快在君臣们的兴奋下全刨出来了。

  大殿光亮名贵的土地板上,一堆的土,

  还有八小堆土豆。

  太府卿刘义节一一称量,然后记数。

  最大的一窝有三十六个,十一斤四两,最小的一窝也有二十个,八斤,普遍都有二十多个,八九斤左右。

  “总共是七十二斤,”这个曾经的晋阳乡长,如今的葛国公、太府卿激动的对皇帝禀报。

  李渊望向李逸,

  “此物真可当做主食?”

  “回陛下,此物可粮可菜,因为富含淀粉,土豆食用既容易饱腹,也有营养,而且做为主食,还不会引起肠胃不适,”

  “怎么吃?”

  “可以直接蒸或煮熟便可食用,也可蒸熟后碾成泥,加点盐等调料只有发芽的土豆别吃,会有点毒。”

  李世民对父亲道:“陛下,此物乃上天降下的祥瑞啊,亩产能几千斤,就算制成淀粉,都能有千八百斤,远超麦稻!”

  如今长安粮价斗米匹绢,多少人吃不饱,长安城郊那么多饥民,更别说关外。

  而当年开皇盛世之时,斗米也得二三十钱,也仍有许多吃不饱饭的人。

  如果亩产能够有这么高,那这还真是天降祥瑞。

  不过李渊也有点怀疑,真有这么好?

  李逸提出要给皇帝做一顿土豆宴。

  虽然李世民觉得这些土豆应当留做种,可李渊还是觉得该试吃检验一下。

  于是乎,

  皇帝招手,

  让尚食局搬个炉子来,并取来油盐酱醋等,让李逸就在殿上制作。

  李逸也不怯场,

  皇帝御批了一堆二十来个土豆做为食材,李逸要来襻膊,往脖子上一挂,两头有两个圈,套在手上,自然就把大袖撸了起来。

  洗切蒸煮煎炒炸炖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法,

  但多样的烹饪方式也能充分展现出土豆的不凡,

  忙碌许久,

  李逸准备出了一桌美食。

  李渊等一众君臣全程围观,亲眼目睹,

  “先不说这些土豆味道如何,起码李逸这烹饪本事就极强,煎炒烹炸炖煮炒烤是样样精通啊。”李渊笑道。“快给朕介绍下这些美食。”

  “第一道,蒸土豆,这是最简单也最实用的烹饪方法,把土豆洗净直接上锅蒸,蒸熟后蘸点盐便可以吃了。”

  精致的瓷器白净无比,出自河北邢窑,

  白瓷器盘中摆着四个土豆,直接蒸熟的。

  “就这样吃?”

  “嗯,也可以蘸料吃,”

  李逸准备了几个蘸料,一种是金贵的吃法,蘸白糖,另一种是寻常吃法,蘸细盐。

  还有一种是精致版,孜然粉、花椒面、芝麻、蒜末、酱油、陈醋、白糖、葱花、盐少许,最后泼上一些烧热的胡麻香油,

  虽然没了灵魂的干辣椒面,但这个蘸料也绝对美味。

  三碟不同蘸料摆在李渊面前,

  皇帝拿起银箸,夹起一个小土豆先直接咬了一口,

  入口软糯,有点甜,皇帝细品,

  接着又蘸盐,便带上了咸味。

  蘸糖,更甜了。

  “口感不错,软糯清甜,你们也尝尝,”

  总共四个不大的土豆,皇帝吃了一个,剩下三个,李逸帮着分成七八块,裴寂等人,便一人一块。

  蘸着料三五口吃完,都说不错。

  “跟薯蓣口感有点像。”

  薯蓣就是山药,有人说它色像玉、香似花、甜如蜜、味胜羊羹。

  虽然山药自古就开始食用,却并没成为主食,最主要就是山药需要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产量也不高,而且也不能多吃,容易胀气等。

  “第二道菜,土豆泥。”

  这道菜也简单,蒸熟的土豆捣烂成泥,李逸又调入了酥油、牛奶、胡椒粉和盐,上面撒点绿油油的小葱花。

  李渊拿勺子挖了一勺送入嘴中,

  柔软的质地在嘴里化开,酥油和牛奶的香气四溢,黑胡椒粉更是点睛之笔。

  细腻柔嫩、入口即化,

  李渊吃的连连点头,连吃了好几勺,才想到老基友裴寂他们,“诸卿赶紧尝尝,这道土豆泥绝妙。”

  接下来,是土豆炖牛肉、孜然土豆片、香煎小土豆、土豆饼夹肉、烤土豆、酸辣土豆丝、凉拌土豆丝、土豆烧鸡、排骨焖土豆

  李逸一共做了十三样。

  从简单的蒸土豆到炸土豆烤土豆,再到炖牛肉、烧鸡、焖排骨,

  李渊吃土豆吃到饱了,

  其它十来个大臣,也都算是沾光享了口福,

  二十来个土豆,八斤多,

  这是全方面展示了土豆的可粮可菜,

  李渊摸着肚皮,“此物还能做成淀粉,甚至加工成粉条?”

  “是的,做成干粉条后,就能跟米面一样长久储存了。”

  李渊对尚食局的奉御、直长、主食、主膳等道:“刚才浅水伯做这些菜,你们可都学会了?”

  堂堂正五品的尚食奉御,其实刚才一直胆战心惊,他们尚食局隶属殿中省,就是专门负责御膳的,

  除了负责御膳食谱制订,还要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肾的食禁,甚至还有一个特别的职责,就是为皇帝试菜。

  确保御膳无毒。

  可刚才,皇帝却打破了这个规矩,不用他们试菜,直接头一个先吃。

  他倒不怕李逸有胆子给皇帝下毒,是担心皇帝对这个新菜万一不适应,出现不适反应,那他们可要掉脑袋的。

  平时御膳的制作是非常严格的,必须严格按照御用食谱制作,一步都不能差,要是乱来,直接就是掉脑袋。

  看到皇帝吃了那么多,也没有不适,他们这颗心才算落肚。

  “刚才浅水伯一边制作一边还详细介绍了做法,臣等都记下了。”

  “嗯,”李渊满意点头,

  “此物乃祥瑞也,土豆这个名字有点俗了,”

  裴寂立马道:“请陛下赐名!”

  “此物与薯蓣相似,外表金黄,那就叫金薯,”

  魏国公裴寂立马说这名字好,比土豆好万倍。

  李逸也觉得金薯比马铃薯好听,想当初杨广也给茄子赐名昆仑紫瓜。

  高兴的李渊看着剩下的七堆土豆,“赐李逸黄金七十二铤,”

  “授朝散大夫,”

  李渊招手,让李逸坐在他旁边,拍着他背道:“此子确实如二郎所说是一个福星,”

  皇帝把李逸之前检校宫苑副监的检校二字去除,成为正式的宫苑副监。

  “这些金薯,留下一堆,种于宫苑之中,就李逸你来负责种植管理,”

  皇帝留的那堆,自然得是最大那堆,三十二个,一个变能切成三四块种,一块能种出一二十个,这堆土豆管理的好,到时能收获上千斤。

  “陛下,现已冬季,无法再种植,须得明年开春后再种。”李逸道。

  这时宫苑总监樊方在旁道:“其实冬天也能种,汉时便有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前朝也以此法,冬季种菜养花。”

  这其实就是温室种植,虽没有塑料大棚,但直接在屋里生炉子加温。

  李世民出声反对,“陛下,此法有违天时,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

  裴寂马上反对,“二大王所言错矣,若是以温室养花种菜,确实有违天时,耗费奢侈,但这可是祥瑞,是金薯,

  现在是为尽快育种,而不是为满足口腹之欲,这岂能一样?”

  “现在温室种,待春天便能收获,到时就又多出几十倍的种,能种更多,也能早日推广普及,这要解救多少饥民?

  我大唐现在也一直缺少粮食,粮价高涨,百姓困苦,甚至军中也乏服”

  裴寂把李世民怼的哑口无言,李逸也看出来了,这个魏国公、左仆射知政事裴寂,跟李世民关系不太好。

  李渊笑笑,“二郎啊,金薯祥瑞,不宜跟一般花草、蔬菜相比,隋炀帝温室种菜养花,是为个人享受,而朕为是天下苍生。”

首节上一节165/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