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8节

  那两只鸭天天有田螺、青蛙吃,结果从原本生只一天一个蛋,变成现在一天两个了,蛋的个头都变大了一些。

  “正说腐竹和油豆腐没肉搭配呢,你们就搞回这么多青蛙,哟,还有两只大田鸡呢,正好来个腐竹煲田鸡,油豆腐炒鸭蛋。”

  石头哥俩看到院里多了几个生面孔,有些疑惑。

  兰香在哥俩耳边小声的说明情况。

  “石头、狗剩,以后门栓门柱哥俩也是这家里人了,你们可不要欺负他们啊,带着一起玩。”李逸交待。

  这顿晚饭,

  最后是大家一起动手完成的,

  兰香煮饭,三娘切菜,秀芝烧火,李逸掌勺。

  看到李逸做菜,每次都要挖上一大勺猪油,秀芝都看的眼睛发呆,而已经玩成一片的四个小子,则不停吸溜鼻子,口水直流。

  半斤多一只的虎纹蛙,放后世那可是保护动物,吃了要坐牢,但在河蛤蟆滩,却很常见,尤其是晚上那叫声特别响亮的,一直叫杠的,就是它。不过这玩意比一般青蛙蛤蟆要机警难捉一些,可也难不到狗剩、石头这哥俩,他们摸鱼捉蛤蟆可是把好手。

  三娘都能熟练的处理田鸡,扒皮去头去内脏,剁成几大块,动作利落的很,毫无惧怕的。

  李逸做菜是大家公认的好吃,因为他舍得放油放盐,还会悄悄的放些秘制调料,

  腐竹煲田鸡,油豆腐炒鸭蛋,煮蕹菜,最后一大罐野菜汤。

  李逸自己只给了个及格分,没有合适的锅具,也没有灶台,实在是太影响他操作,他很不满意,希望能够早点把搭无烟柴火灶建造提上日程,但还得等冯家堡铁匠铺订制的铁炒锅、铁鼎罐等能够打好,打灶需要先准备好锅具。

  许秀芝帮李逸他们盛饭装汤,等都装好后,她带着门栓门柱兄弟却只是站在一角。

  “你也盛饭装汤吃啊。”

  “奴在这里伺候,等阿郎你们吃完后,我收拾好了再吃。”秀芝道,她虽然以前也是良人,但也知晓既然做了奴婢,肯定就得守奴婢的规矩。

  那些饭菜很香很美味,但奴婢也只能在旁边暗暗咽口水。

  李逸看了看她,再看着低头脑袋一直在偷偷咽口水的门栓哥俩。

  想了想后道,“我们也不是什么大户人家,用不着这样伺候,你们也赶紧打饭吃吧,你拿个大碗来,我给你们分些菜去吃。”

  李逸也知道,她娘三的身份毕竟是奴隶,直接跟主人同桌吃饭是不可能的,那样大家都不自在。

  不过李逸也并不会太在意这身份,

  见她不动,李逸自己去取了个大碗,每样菜都装了点,还又拿个碗装了一大碗汤。

  “赶紧端去吃吧,以后你做饭时,自己分开装一份饭菜三人吃。”

  秀芝愣住,奴隶还能跟主人吃一样的饭菜?

  “奴,奴以后每天煮些菜粥就好,奴三人一天有一升粮就足以。”

  李逸摆手,“在我这,饭肯定能吃饱的,赶紧去吃吧。”

  秀芝端着菜和汤到一边,又去打了饭,娘三就在厨房外廊下吃,也没桌子椅子,菜和汤放地上,娘三一人捧碗饭蹲在旁边吃。

  小米饭很香,油豆腐炒鸭蛋油汪汪的,腐竹煲田鸡更是美味,秀芝已经都记不得她们多久没吃过这样好的饭菜了,甚至多久都没吃饱过了,咸盐的味道都快忘记了。

  “慢点吃,”看着狼吞虎咽的两儿子,秀芝赶紧小声道。捧着碗吃着吃着,她眼泪止不住大颗大颗的落到了碗里。

  她们娘三碰到了个好主人,可惜丈夫却没这好命。

  屋里,李逸说,“屋里还是没外面凉快,咱也到外面吃,回头要在院里树下搞套石桌石凳,边吃饭边吹凉风,多惬意啊。”

  一会,几人便也把菜、汤端了出来,然后一人捧一个大碗出来,同样蹲在廊下吃,开起了老碗会。

  三娘一边吃饭一边催问李逸啥时能够去售卖腐竹油豆腐,还问明天能不能先在桥头支起摊开始卖豆浆豆腐脑。

  “可以,明一早我们就可以先在下面桥头支个摊摆起试试,我下午去碾庄拜访王里正,听说他跟碾湾马蹄寺的庄主关系较好,我请王里正帮我引见一下。”

  马蹄寺是一座大寺,隋朝时文帝杨坚的妹妹在此出家,敕修皇家寺院,百姓称为皇姑寺。如今隋朝皇姑早已不在,那座寺改成了奉唐皇旨修建的马蹄寺。

  据说当年李渊从长安往终南山打猎,途经碾庄,拴马于此,口渴难耐,马蹄刨出泉水,后来李渊起兵攻入长安,敕建马蹄寺。这马蹄寺拥有几千亩地,僧侣众多,而且还有无尽藏库放贷钱粮,可以说跟当初荒废的无极观形成鲜明对比。

  马蹄寺的庄头,就是专门负责马蹄寺所属庄田的一切事务,包括田界、庄舍、家具、耕牛、雇工的管理,以及佃户的田租,收纳等,权力挺大,俗称下院当家。

  李逸打算先从这位下院当家开始,要是能搞定这个执事僧,那区区一点腐竹、油豆腐的供应还是问题?甚至以后豆腐、素鸡、千张之类的豆制品也好拿到供应权。

  三娘听了马上道:“桥头摆摊我自己就行,你直接去碾湾办你的大事,你那更重要。”

  “没事,我先跟你一起摆会摊,晚点去碾湾不迟。”

  边吃边聊,轻松惬意。

  饭后,秀芝涮锅洗碗,兰香姐弟去焚辣蓼艾草熏蚊子,门栓哥俩也跟在后面。李逸跟三娘,继续谈合伙生意,

  晚风吹拂,

  李逸发现大黄毛丫头看自己的眼神,好像越来越不对劲,越来越大胆,越来越热烈,

  “啊,今天吃太饱了,我得去散散步消消食,你今晚也别熬了,早睡早起,明天才有精神摆摊。”

  李逸离开小院,走在乡间道路上,长松口气,这丫头让人有点招架不住了。

第19章 卖爆了

  天微微亮,

  大黄毛丫头三娘就已经闯进李逸的房间,打扰了他的清梦。

  “快,天亮了,去摆摊了。”

  李逸揉着惺忪的睡眼,“还早呢。”

  “不早了,赶紧起来,别误了时辰。”

  李逸有些无奈的起来,打个长长哈欠,伸个懒腰,三娘走出门外还不忘记交待,“记得换身干净衣服啊,”

  西厢厨房,

  秀芝见他起来,马上就打了一盆清水,还把毛巾和他的猪鬃牙刷子都准备好了,弄的李逸还有点不习惯。

  “快来尝尝我做的豆浆和豆花,”三娘风风火火。

  等李逸洗漱完,罗三娘便已经端来两碗早点,一碗豆浆一碗豆花,都还冒着热气。

  先尝豆浆,

  “怎么样?”

  “香浓顺滑,不错。”

  再尝豆花,细嫩爽滑。

  大清早上来口豆浆,再来勺豆花,确实很不错。

  不过就是原汁原味稍有欠缺,后世早餐店的豆浆,为提升香味和口感,还会加入核桃、芝麻、花生、香米、红枣等磨制,甚至可以加入些白糖提升甜度。

  而豆花北方吃咸、辣,南方吃甜,有的是加酱油或白糖,有的讲究的还要浇卤,浇完卤加蒜泥、辣椒油,小葱、香菜等,不同的店做出来的口味各不相同。

  “你这豆腐脑做的真不错,很嫩滑,堆的高出碗沿,结果看着颤颤微微的却就是不会掉,厉害。”李逸夸赞一番后问,“这一斤黄豆出多少豆浆、豆花?”

  三娘告诉他一个挺意外的结果,

  “十斤,豆浆、豆花都是一斤豆出十斤。”

  “能出这么多吗,老豆腐才出两斤半啊。”

  三娘告诉他,豆浆豆花水嫩点更好。当然,一般人想要做出这么多豆花、豆浆来也不易的,她也不瞒李逸,告诉他关键是要加洗浆一步。

  黄豆要泡发充分,得泡发至两倍大,中间没有半点硬心。然后磨浆时要准备四桶水,一桶磨豆子,剩下三桶则是分三次把豆浆再洗、磨一遍,最后就能得到更多的浆。

  这样再去煮浆、点卤,自然能得到十斤的豆浆或豆花,而且豆浆顺滑、豆花细嫩。

  三娘准备了陶碗,

  一碗差不多就是一斤豆浆或豆花。

  “你说卖多少钱一碗合适?”三娘问。

  “你老豆腐一斤二十文,嫩豆腐一斤十文,我看咱这豆浆、豆花,也就卖十文一碗,”

  “会不会太贵了,咱一斤黄豆只出两斤半老豆腐或五斤嫩豆腐,但却能出十斤豆花或豆浆啊。”

  “一个笼饼都要卖二十文钱,咱也不能卖太便宜吧?”

  “五文一碗怎么样?”三娘觉得卖五文也有利润,毕竟一斤豆子能出十碗。

  李逸却摇头,得按其它物价来啊。

  “要不十五文两碗?”

  “那别人只吃一碗?八文一碗?”

  “一碗十文,第二碗半价。”李逸笑道。

  “啊?”

  “别啊了,赶紧吃,吃完咱们就下去摆摊开张。”

  早餐就是三娘自己做的豆浆、豆花,大家都沾了光,尝到这美味。

  趁着天色还早,

  众人一起帮忙,把三娘做好的几桶豆浆、豆花抬到院下的北岸桥头树下,

  支起一张简单的木案,摆上一摞陶碗、木勺,就算开张营业了。

  这头一天营业,产品也是极简,就原味豆浆和原味豆花两种,既没有搭配的油条、馒头、包子,也没有小米粥、糯米饭、胡麻煎饼等,更没有酸豆角、辣萝卜丝、酸辣海带丝这些开胃小菜。

  豆浆、豆花只有一种调料,可以按顾客需求加点盐,撒点葱花,其它的白糖、蜂密、酱油这些自然是都没有的。

  定价也是按李逸建议,十文一碗,第二碗半价。

  这个价比赶集卖豆腐利润还高一些,

  “有人来了,”三娘激动的喊道,桥南岸的路上,有一伙人正赶着骡马过来,七八个人,十几头骡马,应当是个商队。

  这么早,李逸估计不是早上才从长安城出来的,应当是早上从韦曲过来的,看这样子,大概是要往子午关去。

  这种长途出行的商人,正是李逸心中的目标顾客。

  附近路过的村民,可没多少人舍得喝豆浆吃豆花的。

  “赶紧吆喝起来吧,”李逸笑道,还让狗剩几个去把准备好的草抱来。

  那行人刚上桥,三娘就赶紧马上勺了碗豆浆和豆花摆在桌上展示。

  “诸位这是一早从韦曲来,要往子午关去?这大早上就已经走了十五里路了,这里歇歇脚吧,我们这有热乎的豆浆和豆花,都是刚做好的,十文一碗,第二碗还只要半价。”

  三娘是个胆大的,从小跟着她爹赶集卖豆腐,也是能说会道,毫不怯场,直接就迎上前招呼。

  “我们带了干粮捏。”一名汉子道。

  “带了干粮也歇歇脚,我们这有免费的甜井水,喝口水歇歇脚,也让骡子歇脚饮水,我们这还有些干稻草可以让骡子嚼几口。”

  她这般热情,弄的带队的那个老头倒是印象不错。

  “我们也常走这条路,以前这也没见有摆摊卖豆浆豆花的啊。”

  “我以前都是赶集卖豆腐的,今天也是头回在这支摊,叔叔伯伯们帮忙捧个场开个张吧。”

  李逸这时也走上前,“大家赶紧歇歇脚,我们这口花豆浆可不一般,名字西施豆浆,嫩滑鲜爽,你们尝一下便知,若是不好吃,不要钱。”

首节上一节18/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