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三郎这个杜家人,也只是奴仆眼里的三郎而已。
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
他今天要是唯唯诺诺见谁都讨好,只怕那刘娘子还会登鼻子上脸,郭氏会更加轻视他,
可他几个耳光,
所有人就都得小心翼翼对待他了。
这会十娘回樊川杜家,结果还是很高兴的,跟祖母关系恢复了许多。
不过李逸看来,这次会面,都是假客气。
郭氏打心底就没瞧的起他,也恨十娘不懂事,
杜家留了饭,
李逸也没走,
饭菜做的还算挺丰盛的,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三耳光起的作用,
想当初接亲时,他可是连门都没能进,杜家也没派一人送嫁。
当初他还有所忌惮,不想毁了大喜日子,也不愿十娘难堪。
但现在嘛,哪还有那么多顾忌,
该吃就吃,该喝就喝。
郭氏坐下来陪着吃了几口饭菜,就借口身体不适,回屋去了。十娘扶着回去,李逸站起来目送了一下,继续坐下吃喝。
吃饱喝足,
也没多留,带上十娘回家。
路上,
疏影终于敢吱声了,“谢谢阿郎,打刘娘子那三巴掌,听着真痛快。”
李逸哈哈大笑,“你可是十娘的陪嫁丫头,现在是我李家的人,她个杜家奴婢,当我们脸面骂你,就是在骂我,我抽她,也是为我们李家脸面。”
“下次,若是她还敢骂你,你直接抽她。”
十娘掐了李逸大腿一下,“咱回去便是客,哪里有这样做客的。”
李逸抓住十娘的手,“我今天陪你回娘家,结果被你家的奴婢骂,我这个客可是很受委屈,你还掐我。”
“妾给阿郎赔个不是,谢谢阿郎今天陪妾回娘家。”
“只要你理解,我受点委屈也没事。”
疏影看着这夫妻俩在马车上打情骂俏的,只能把头扭到一边,此时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车里,而应该在车底。
偏李逸还不放过她,
“疏影今年也十五了吧,也到嫁人年纪了,有啥打算?”
十娘望向李逸,又看看疏影。
疏影听了更是低下脑袋,脸红了起来。
“那挑个日子,把事办了。”十娘道。
“把什么事办了?”李逸疑惑,“难道疏影有意中人了?”
“可不敢乱说,”十娘赶紧道,她又掐了李逸大腿一下,“妾是说让阿郎挑个日子,收了疏影。”
我不又不是法海,疏影也不是青蛇白蛇,拿什么收。
“收房啊,”十娘又掐他。
疏影是十娘从小一起长大的贴身侍女,虽说当初出嫁的时候,没跟着一起嫁过来,但也是因郭氏从中做梗。
后来杜如晦也是把疏影从同州沙苑找回来,又送到十娘身边,奴契也是一并给了的。
疏影就是十娘的陪嫁丫头,
在古代,
有的名门望族贵族女子出嫁,还会带堂妹或是侄女陪嫁,就是媵,当然也有个前提,得是五品以上才能置媵,否则只能为妾。
还会带不少仆妇、婢女、奴仆等陪嫁,
整家奴仆跟着过门的,叫陪房,十娘就有六家陪房,妇人就做身边的内管事,男人就在外做庄头管事或是外院管事,能帮着女子在夫家迅速接管家务。
陪嫁丫头则是在娘家时身边的丫环,陪嫁丫头里,一般最贴身的那个,往往后面就会做通房丫头。
十娘也带了六个陪嫁丫头,其中疏影就是从小长大最贴身的那个了。
通房二字,就说明了一切,这是女主人最信任的丫环,夜间要伺候主人,就住在主人卧室里,或是在外间,甚至是在主人夫妇办事的时候,还要贴身伺候。
若是女主人来癸水不便时,还要替代。
通房丫头地位高于婢女,但低于妾,有实无名。
当然,要是表现好,或是以后生了一儿半女,也往往会获得放免为良,再纳为妾的。
这是很普遍的情况,
杜十娘见李逸说起,还以为他是要收了疏影,从陪嫁丫头变成通房丫头呢。
李逸完全误会了,
他虽然也见识了唐人一妻多妾,五品以上官甚至还能有媵,贵族名门家里还养有家伎,
但却不知陪嫁丫头就默许是通房丫头这事。
太腐朽了,
有妻有妾,居然还有通房丫头、家伎、侍嬖等。
看着疏影那红到耳根子的脸,李逸估计她也是早有心理准备的。
现在的疏影还只是陪嫁丫头,住在十娘卧室的外间,十娘说挑个日子把事办了,就是跨过那道门槛,以后也能到里间伺候了。
第174章 私盐贩子
雪后初晴,
正是做腊货的好时节,
一大早,李逸就带上刘黑子、罗二罗三罗五等一群人去采购。
冯六郎家买猪、王乡长家买羊,又让大富大贵兄弟俩跑了趟长安买鱼,王曲集上买鸡、鸭,
遇到卖兔子、野鸡、田鼠、竹鼠、黄鼠、獐鹿麂野猪的也全给扫了。
做腊货,除了时令和天气很重要,还有个关键就得用很多盐。
虽说从隋文帝开始,就废除了自春秋管仲开始的官山海收盐税制,从开皇三年,便开放盐禁,无盐税,允许食盐官民生产贩销,
一直到唐睿宗李旦时期取消无税制,
盐禁难得的放开了一百二十八年,
在开皇盛世的那些年,盐是罕见低价位的,十文钱一斗盐,盐只有米半价还不到。
直到大业七年开始天下动乱,制盐、贩盐不畅,盐价才开始涨了起来,长安盐价,最差的解池的漫生盐,三十多文一斤,比原来翻了几十倍。
一升盐两千多克,唐朝一升是后世零点六升,那也仍有一千三百克左右,一斗就是十三千克,约合唐斤二十二斤。
原来一斗十文钱,一斤合不到半文钱。现在一斤却要三十多文,那就是翻了六十多倍。
实际上,这三十多钱一斤的是漫生盐,就是刮盐南风时,直接从盐池里捞起来的盐,杂质多味道苦。
而解池晒的盐,现在都要百钱一斤左右,这意味着涨了二百倍。
“用盐腌腊肉?太奢侈了!”
罗三听了李逸的打算,忍不住一直念叨。
以前开皇年间,十钱一斗的解池好盐时,普通百姓也是只能腌上一两块肉过年,只有大户地主们会多腌些肉。
现在这盐都百多钱一斤了,谁舍得腌肉啊。
“十斤肉就得用一斤盐,这猪肉一百五十钱一斤,盐百钱一斤,太金贵了。”
以前的盐杂质多,用的盐也要多,否则开春回潮后肉就会坏易生虫,多放盐好保存。
“要用这么多盐么?”李逸记得自制腊肉,十斤肉也就放三两盐,腌鱼有时甚至才放二两。
要是放三两半盐,就会很咸,反正有冰箱,一般腌晒好再熏一熏,就洗好放冰箱真空包装冷冻起来也不会坏。
“放少了不行,会臭,还易生虫,十斤肉起码得一斤盐。”
肉贵,盐也贵,
一般百姓确实腌不起腊肉,
不过李逸挺馋这一口的,腊货咸香咸香的,特别是腊猪脚,炖起来可是很美味的,而火腿制作的好,还能放好几年。
最主要的是,这年头没冰箱,有时想吃肉还真不方便,特别是到夏天时候,有点腊货还是比较方便的。
“其实不用盐腌也有办法保存肉,把肉用油炸后放到坛子里,用油封上,也能管上一年不坏呢。”
肉炸熟了没水份,又有油封,就算不加盐,也能管上一两年不坏。
“坛子肉也可以做一点,但坛子肉没腊肉好吃。”李逸还是喜欢腊肉。
风干肉也可以做点,
腊肉烟熏风味更佳,烟熏鸡烟熏鸭也是一样。
至于说盐贵,
猪肉一百五十钱一斤都能腌,还能舍不得这一百钱一斤的盐。
“少腌点,腌点吃吃就行,明年不是打算养猪养羊养鸡鸭这些么,到时想吃就杀了吃新鲜的,不省了好多盐。
一斤盐百钱,百斤盐就一万,一万钱能买三头牛呢。”
刘黑子在旁边来了一句,“现在天寒地冻,那些灾民一千钱就能买一个做奴隶。一万钱能买上两三家子为奴。”
这么一对比,
李逸都感觉自己这准备大办一场腊货的打算,好像挺罪恶的。
可转念一想,他又不是圣人,
这天下那么大,穷苦人那么多,他哪里都顾得了,能够先顾上自己,再照顾一下周边邻居,提高一下自己佃户、工人的待遇,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总不能这天下还有人吃不上饭,他李逸就不能吃肉吧?
罗二卖了一辈子豆腐,小本买卖精打细算惯了,也说,“阿郎不是在河东解池有了一块盐田么,听说一年能产两三千石盐?那干脆明年再腌,到时自家盐便宜。”
李逸哈哈笑,
“那块盐田一年垦畦浇卤晒盐能产两三千石盐,但盐池每年刮盐南风时,直接在盐池里捞漫生盐,无本买卖呢。”
罗二一听说来了劲,“阿郎,那咱们可得早做安排啊,过完年就得派人过去看管盐田,还要建盐棚盐仓,招盐工请盐匠,到时这盐南风一起,就赶紧捞漫生盐,这盐再差,运来长安,不也值三十多钱一斤么?
就是个捞的工钱和运的运费,这买卖很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