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20节

  赵国公府兵曹参军杜克明上前,端来一个早准备好的托盘,掀开上面的红布,露出了里面十铤黄金。

  十两一铤的库存黄金,上面还有铭文。

  “崔郎辛苦了,这是我们殿下的一点心意。”

  一百两黄金,价值八十万钱,这何止是一点点心意,他一个从六品的通事舍人,一年禄米不过九十石而已。

  不过崔敦礼倒也不是靠那点禄米生活的人,他乃是五姓七家的博陵崔氏子,祖父是曾任隋朝礼部尚书的崔仲方,他家族在北魏末年迁入关中,定居咸阳,成中关陇名门之一,

  身上还顶着个五姓子的名门光环,此时才二十四岁的他,已经是从六品的通事舍人,既清又贵,前途无量。

  对于二皇子直接拿金子来收买他的行为,他心里有一丝厌恶和反感,可最终他还是收下了。

  不是爱财,而是无法拒绝二皇子的好意,他得罪不起二皇子。

  送走崔敦礼,

  李世民脸上的笑容收起,坐在榻上,半边身子倚在凭几上,紧皱着眉头。

  “陛下拜殿下为尚书令,殿下为何却皱眉?”杜如晦在一旁询问。

  “我是在考虑陇右薛贼来犯之事,上一次薛仁杲进犯扶风,被我所败,狼狈逃回陇山,可这次薛举亲率大军前来,却没再攻扶风,而是突然杀到了泾州。”李世民捋须,“这一次薛举很明显是想截断我大唐关中与灵武的联系,薛举的真正意图不是攻关中,而是要跟朔方的梁师都联合,甚至想引突厥人南下。”

  从地图上来看,薛仁举占据陇右,定都天水,自然是沿渭河河谷东出,杀出陇关,直取扶风,只要能够突破大唐在扶风的防御,就能进入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

  但现在薛举舍近求远,抽冷子跑到泾州去了。

  这不仅是舍近求远,而且是舍易求难,泾州地处泾河河谷一线,那里地势更险要,易守难攻。

  李渊刚受禅登基称帝,薛举就大举来犯,这非常不给大唐面子。

  杜如晦也赞同李世民的分析,但却并不是很担忧。

  “薛举不过一莽夫尔,虽然他选择此时突然发难,但是泾州本就易守难攻,况且薛举的粮道要翻越陇山,补给极为艰难,可他又集结十万大军,就更增加补给的困难,

  殿下率军北上,无须速战,可度其量少,深沟坚壁,以老其师。

  且宜持久,待其粮尽,然后可图也。”

  李世民点头,“我也是这样思虑的,可是陛下深恨薛举来犯,令我速灭薛举。”

  “况且,新归附的五原张长逊南下灵武,与薛举大将宗罗大战,薛举率大军下陇山增援,直插泾州。现在是进可攻泾州剑指关中,退可援宗罗攻灵武,还可向东联系朔方梁师都,打通与突厥的通道,”

  李世民为难的地方就在于,他知道薛举兵强马壮,直接硬碰硬是下策,但皇帝父亲在逼他速战,李渊担心夜长梦多,

  若是李世民被堵在泾州以南,那么新归附不久的五原郡张长逊部,极可能会被薛举击败,或是吞并。也极可能让张长逊北投突厥,还有可能让陇右薛举和朔方梁师都结盟联合,再拉上突厥南下,

  那李渊这还没坐稳的皇位都可能要丢。

  “最消军情,薛举杀入泾州后,已经将大本营搬到了折城,猛攻不远的泾州城,兵峰紧逼高城,泾州求援的急信一封接一封,城中快要断粮了,

  灵武的张长逊也有不敌宗罗之势,”

  李世民想先等一等,拖一拖,但泾州守军、灵武张长逊却都撑不住。

  “殿下,不能急,薛举攻泾州,本就是求速战。”杜如晦道。

  “我又如何不知道呢,可陛下催的急。”李世民叹声气,“明日,我便要动身北上,救兵如救火,这次就不带你和玄龄同往了。”

  杜如晦只好再次提醒他要小心谨慎,切勿轻易出战,那是薛举求之不得的事。

  “你和玄龄留在长安,替我调度粮草军械,这仗一时半会怕结束不了,粮草补给不能有差错,我全委托给你们了。”

  杜如晦应下,“殿下也要注意身体,您是三军主帅,可切勿再轻易以身犯险了。”

  说着,他想到了什么。

  “我昨日得一壶,十分神奇,倒入滚烫热水,然后放入一把米,盖上盖焖上一个来时辰,就能得到一壶粥。甚至放点肉菜,还能焖出一壶肉汤。殿下领兵在外,经常饮食不规律,饥一餐饱一餐的对身体很不好,

  殿下把这壶带上,就算是在行军骑行时,也能吃上热粥热汤。”

  李世民哈哈大笑:“世上还有这么神奇的东西,装一壶热水,加上米或是肉,不用柴不用火,就能焖出热粥和热汤?”

  “此物确实神奇,我已亲自试过,确实如此。”

  说完,他便去取,很快就取了回来。

  “殿下,此物据说是天外不锈玄钢制成,乃是一位道家炼器高人所炼制的,材料稀有”

  杜如晦把自己堂妹夫送给自己的这个神奇杯子递给李世民。

  这个杯子拿到手后,二皇子越看越惊奇,各种珍稀金贵之物他见的多了,但是像这个确实没见过。

  那闪闪发亮的杯身,拿在手上轻便,可看着又极结实。

  就连那把可折叠的勺子也那么精致漂亮。

  杜如晦还演示着怎么使用,先注入滚水,焖个一会,再倒掉,再重新注入滚水,然后往里面加一把米,或是加点肉丁或是菜,盖上盖,静待一两个时辰,就能得到热粥或是热汤。

  “殿下,此物最神奇之处在于,就算睡前注入热水加入米,经过一夜,粥也还是热的,甚至里面的热水能够保持一天一夜都还有些烫手。”

  “想不到世上居然还有如此神奇的器物。”李世民大赞。

  杜如晦让李世民随身带着。

  “这是哪位炼器高道所制之器?”

  “是城南王曲御宿川无极观李道士所炼制,不过不久前无极观后塬崖暴雨中垮塌,这位李道士被压死了。这个天外不锈玄钢焖烧杯,是他已还俗的弟子出手的。”

  李世民问:“那李道士这个弟子可也懂此炼器之法?”

  “此人名叫李逸,今年才十六岁,刚还俗,如今是万年县御宿乡罗家堡的村长,倒不知他是否懂得炼器之法。这个杯子是我堂妹夫,御宿乡郭庄村长从他手中求得。”

  “如此宝物,定花费不少吧?”

  “说是一百五十贯钱,他本来要来拜见我,只是昨日来因没有公验、过所,没能入城。”

  李世民对杜如晦笑道:“此物确实值一百五十贯,我很喜欢,就留下了。”说着,他叫来侍卫长侯君集,“三水,你一会给克明取二百贯钱。”

  “克明,下次那个李逸来长安了,你记得带他来见我。若有他师傅几分真本事,得把他招来幕府。”

  求追读,书友们。

第21章 上将出长安

  “兰香,你们姐弟三个也一起来。”

  李逸看着兰香姐弟都是头发枯黄,脸上还有白斑,这明显是肚里有蛔虫,便让他们跟着一起去冯家堡找董秀才瞧瞧去。

  午后的太阳毒辣,几个孩子倒也不怕晒,都愿意跟着李逸去冯家堡。

  好在路也不远,沿着曲折蜿蜒的土路,一路上坡很快就到了。石头识得董秀才家,他以前有次肚子疼,罗三带他带找董秀才瞧过,董秀才给他扎了针开了药,却没收钱。

  “董秀才公平时都在堡子私塾里,他家在小堡子。”

  冯家堡原有冯董张三姓,村子分成冯家人住的堡子、董家人住的小堡子还有张家人住的下堡这么三片,前些年又迁来一个大户冯六郎,大兴土木,在堡西边建起了南北两大宅院,被人称为西堡。

  石头说起那位董秀才公,也满是尊敬,这位秀才公虽然平时总板着脸十分严肃,被人称为冷先生,可董秀才不仅开私塾教书育人,还行医治病,对无钱的穷人还不收钱。

  兴盛里七个村,只有冯家堡有一个私塾,大家对这位曾经在长安国子监读过书,还曾获得推荐参加秀才科考试的董先生,自然是尊重中带着敬畏。

  石头带路来到堡子私塾,这间私塾占地一亩多点,据说原来是马王庙,房屋布局跟李逸的无极观差不多,三间正房,东西各三间厦屋,土墙连接围成一个院子。

  站在院门口,便听到有朗朗读书声。

  隋唐的秀才可了不得,那是比进士、明经更难考的,往往两三年才开一科,每科只录一两个,没有足够的才学,宁停考也不滥取。

  能够获得推荐参加秀才考试的资格,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董秀才是个瘦高的老人,须发花白,山羊胡子,李逸看到第一印象,觉得他挺像以前读书时课本上的杜甫。

  身上有股子很浓的书卷气,眼神中满是沧桑。

  李逸自报身份,道明来意。

  “上次寒舍上梁,先生还派人来送了一幅字”

  董秀才打量着李逸,“我以前跟你师傅李真人也算是老友,你如今也长大了,”

  寒喧几句,李逸送上礼物,二十张A四张,这是他买来给女儿涂鸦画画的,一箱五包两千五百张,才七十九,比绘画本可好用的多。

  合三分钱一张的纸,

  但他送到董先生面前时,却让这位秀公才有些惊讶,他拿起纸细细摩娑。

  这纸洁白均匀、手感细腻,白的出众,而且十分顺平,还很厚。

  做为一个文人,对书、纸、笔、墨这些东西都是特别喜爱的,这就跟钓鱼佬对各种钓具的喜爱一样。

  “这纸真不错,我试试。”

  说着,董先生迫不及待的就研墨提笔,铺开一张A4纸,在上面挥墨疾书。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一张纸上,董先生写下了二十句五言诗。

  李逸在旁边赞叹道:“薛玄卿的这首出塞,较之汉魏六朝更加刚健雄武,充满了大国的自信精神,洋溢着慷慨激昂的豪迈之气,很好的体现了当年隋一统中国,结束汉末以来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那种大国气象,

  先生的这篇楷书法度严谨、刚柔并济,与薛玄卿的这首边塞诗,可谓是相得益彰,高,实在是高,”

  “先生,小子有个不情之请,能否请先生题款用印,然后将此墨宝赐予小子?”

  董先生提笔望向李逸,眼里有意外,也有欣赏。

  人都喜欢被赞赏,李逸的马屁拍的很有水平,他不仅知道董先生写的诗是谁的,还能说出这诗的厉害之处,甚至把董先生这书法的长处也说出来了,

  这种马屁拍的恰到好处,让董先生极为满意。

  董先生欣然落款用印,将这副作品送给了李逸,这可比上梁那天送的吉星高照四个字好太多了。

  “没想到你也这么欣赏薛道衡。”董先生拿着自己的这副字看着,“你这个纸是真不错,再细腻的笔锋也能体现出来,墨色也能极好的体现浓淡干湿,还不晕墨,大小裁剪的也很好,”

  白、厚、顺,已经远超很多纸了。

  “下次我再为先生寻一些这纸来。”

  董先生这会心情极好,主动询问李逸来意。

  李逸便把秀芝卖身葬夫的事说了,然后说今天带她们来检查下身体。

  “你这事办的不错,积阴德了。”董先生并不觉得李逸行为是趁人之危什么的,如今这世道,想卖身为奴,还得排队呢。

  望闻问切,给几人全都检查了一遍。

  “她们娘三没啥事,就是长期营养不良,身体虚弱,体内有蛔虫,身上有虱子、跳蚤,这兄弟俩身上还有癣。”

  “这姐弟三,也是营养不良,体内有虫,身上有虱子跳蚤,”

  董先生便给开了驱虫治癣的药,有内服的,也有外用的。

  “外用的药煮水,然后洗头泡澡,七天,基本上就好了,这四个小子,也可以直接把毛发都剃光,能更快。以后要注意洁净,勤洗手,尤其是少吃生食。”

  聊天中,

  李逸知道董秀才这个私塾,也是带有几分公益性质的,地主、富户的孩子送来读书,要交束,但有的穷人家孩子如果有读书天赋的,他也会允许来旁听,甚至会提供些纸笔。

  董先生做为乡佐,御宿乡的两个副乡长之一,其实基本上不怎么管事,一心教书、行医。

  他虽不是御宿乡最有钱的,家中却也有数百亩地,又是乡里难得的读书人,又会医术,备受乡人尊重。

  李逸掏出一两黄金,

首节上一节20/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