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州当地官员豪强等的接风宴上,他拿出了皇帝旨意,宣布他出任梁州总管,使持节梁集四州诸军事,梁州刺史。
带来的一万关中府兵,也就此驻守汉中。
天下动乱以来,汉中各方势力内斗激烈,而以前被压服的獠蛮也都趁机作乱,不仅是向来不服的生獠们出兵劫掠,就是以前编户齐民的熟獠都又乱起来,
陈茂陈政两任总管,一年内先后被杀。
但这次庞玉是带着一万精锐来的,很快就震慑住了梁州本地的官吏豪强们,他接着出兵征讨集州獠。
生獠据险而守,军不得进,粮草将尽,一众熟獠跟反贼生獠们也都是同族,甚至还大多是亲戚,都劝说庞玉退兵。
庞玉却只用了一招,
他对一众熟獠说,秋谷已收,百姓家中都有存粮,现在起,从百姓手中征收粮食供军,非平贼吾不返。
这句话把一众熟獠们吓的不轻,
这生獠不破,庞玉就要抢他们收的秋谷做军粮,不平贼还不退,那岂不是把他们的粮食都吃光,那他们怎么过冬、春?
一众熟獠头领们聚在一起商议许久,
反又不敢反,庞玉军精锐,而且大唐关中还有二十万呢。
于是乎,首领们听懂了庞玉的暗示,生獠平定,他就会退军。于是乎,这些首领就精选了一批青壮,偷偷的潜入生獠营寨,找他们的亲戚朋友们商议,大家斩杀酋长而降,
渠帅被杀,余党溃散,
庞玉率军趁势追讨,于是集州反叛生獠悉平之。庞玉得胜,缴获了许多粮食牛马羊群,也是兑现承诺,收兵班师。
熟獠们保住了自己的粮食,甚至还保住了他们的生獠亲朋,
而庞玉平定生獠叛乱,缴获了许多战利品,还掠夺了上万生獠做为俘虏,全都押送长安,籍没为奴。
这大批的集州生獠,在长安两市集中出售,
因为量太大,价格极为便宜,
一个二三十岁的青壮獠丁,才卖十匹绢,折三千六百钱,不过一石大米钱。而二三十岁的丁婢,才卖八匹绢。
一些五十多岁的,或是不到十岁的,更是往往直接充做添头,买的多就送一个,或是整户的买,还有优惠。
獠人,南蛮之别种,为数众多的生獠散布在巴蜀、汉中地区的山林地带,以及黔中、南中、岭南等地,
中原王朝跟獠蛮的战争从未停止过,生獠反叛十分频繁。
而地方官府,也是经常主动出兵劫掠獠人,贩卖获利。獠人自己,也常常相互掳掠,外卖为奴,中原地区,到处可见獠奴,
部份是獠叛,朝廷出兵讨伐后掳掠为奴,但还有很多,是獠人自己相互掳掠贩卖到中原的。
从巴蜀、汉中到关中的商道上,商队的货物里,基本上都有獠奴。
上至公卿,下到庶民,有獠奴的很多。
这次庞玉掳了一万多生獠,押送长安,朝廷将之发卖,价格便宜,杜十娘姬令仪她们就跟抢购打折商品一样,一口气买了一百多个。
“便宜,总共才花了一千匹绢,基本都是青壮丁奴丁婢,二三十岁的居多,一百四十二个,才合七匹绢一个,”杜十娘甚至有几分得意的说,她们特意挑了一百个女婢,只选了四十二个男奴,女比男多,因为这些丁婢年轻,能生育更多奴隶,更有价值。
李逸觉得,杜十娘是真没有把那些獠人,当成人。
第193章 医馆
大唐律法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生产藩息者,谓婢产子、马生驹之类。
这些都是明文律法规定的,奴隶就是如同牛马一样的资财,并没有独立的人格。
杜十娘出身门阀,呼奴使婢,早就习惯了。
据说开皇年间京师最兴盛时城中有五六十万人口,其中奴隶就占有近十几万。
做为当家娘子,杜十娘的划算很好,多买奴婢,既能干活又能生子,生下来的便是家生子,仍是奴婢,资产便增值了,这些家生子打小养大,用起来还更放心可靠,
有那聪明的,挑出来好好培养,将来就可以充做庄头、管事等。
买就买吧,
一千匹绢,居然能买到一百四十二个奴隶,还大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剩下的也是十几岁和四十几岁的,仅从投资角度,还真很划算。
长安的粮价倒是出奇的稳定,
一直维持在斗米匹绢左右,自从李渊登基称帝后,粮价好像就基本是这个价,只有在浅水塬大败那次,长安有过短暂的粮价疯涨,本来今年关中秋季收成不错,粮价应当跌。
但现在这个价格稳定,背后透露着不少信息。
一是朝廷趁机在收粮储备,二是有豪门地主、商粮们在后面囤粮控价,刻意不让粮价下跌。
他们囤积掌握了大部份流通粮食,刻意限量放粮,这价格自然也就能维持在较高位置。
这也变相说明,大唐现在还没顾不上这些民生问题,首要的还是统一。
高粮价对李逸来说,也有个麻烦,他现在人越来越多,招的佃户部曲,作坊工人商铺伙计,甚至是买的这些奴隶,
那可都是一张张嘴啊,都要吃饭的。
哪怕这些奴隶没啥人权,条件极差,但总得喂饱,奴隶就算是牛马一样的资产,可也没谁会把牛马故意养瘦养死,那样不还是自己的损失。
牛马还得添精料呢,
一个青壮奴隶,一年得起码六七石粮食,这吃的粮倒是能买他们好几个了。
所以反过来,杜十娘她们要蓄奴养部曲,那就得多买田地,粮食得自产,靠买粮的话,那太不划算了。
旬休,
李逸回了趟御宿川,他对罗家堡倒是更有归属感,
长安平康坊浅水伯府虽然更精致,离东市又近,购物方便,但他还是更喜欢乡下。
罗二罗三罗五刘黑子郭二郎他们也相处熟悉了,
时值岁末,进入腊月,
今年天特别冷,隔几天就有雪,
虽说瑞雪兆丰年,能够把地里的虫卵冻死,而且对小麦来说,也有好处,能减少土壤少份蒸发,有助于减轻春旱,积雪甚至像保温层,防止昼夜温差大。
不过一场接一场的雪,也让许多百姓捱冬挺艰苦,缺衣少食,缺少燃料,不少穷人冻死,尤其是许多逃荒的灾民。
据说在京郊几个大的灾民营地,每天都有许多人冻死饿死。
回去前,李逸特意到东西市大采购了一番。
冬日的原野,一片萧瑟,
马车缓缓的驶过神禾塬,
犹记得上次赵永安他们在这射兔子,这次又遇雪后,李逸也是特意叫了赵永安带上弹弓,喊上庶仆、部曲,一起雪中赶兔子。
部曲们循着痕迹把兔子从窝里赶出来,
李逸骑马挟弹弓,用的是泥丸,用石粉、陶泥加胶,搅勺搓圆晾干,比用陶土烧制的陶丸成本更低。
跟着赵永安练习弹弓也有段时间了,
李逸现在都能在马上打兔子,
空旷的原野上,
追的追赶的赶,
李逸骑马持弓,射了一发又一发,虽然十发九不中,但毕竟有这么多人给他赶兔子,
打了一会,也打了五六只,让他过足了瘾。
“下次,去山里打猎,”赵永安道,他可是个老猎手,甚至还曾受官府组织,跟许多猎人去猎过大虫。
路过冯家堡,
李逸先去董秀才家拜访,
他的私塾还没放假,
李逸提着两只自己亲自猎到的兔子,还有赵永安猎的两只野鸡,以及从长安买的许多样礼物登门,
董秀才还是那个老学究的样,
屋里烧了个炭盆,
普通的柴炭,坐在那烤火,前面热,后背凉,烟熏的眼睛流泪。
“我上次不是给老师送来了一些冈炭吗,”
冈炭是炭中精品,用青冈树烧成的炭,粗如手臂的冈炭,能发出清脆的钢铁之声,而且火力特别壮,很耐烧,能燃烧两三个小时,尤其是无烟。
“你送的那些冈炭好,无烟,我留给老母烤火了。”
“那学生回头让人再送些来。”
“这个也一样。”董秀才笑着道,一边往火盆里放了个小架子,坐上个陶壶,开始煮茶,
他煮茶没那么复杂的手法,
陶壶里加水,然后往里面扔小块茶饼,再加点红枣放点枸杞,加点盐。
“喝的惯不?”
“挺好。”
李逸以前很不喜欢喝唐人的茶,尤其是各种添加,但现在倒有些习惯了。
只要把茶当成功能饮料来喝就行了,加盐加奶确实能补充精神和体力。
“老师,年后无极学堂就要扩招,小学堂三年初小,还要开三年高小班,甚至计划以后还要开中学堂,又会有女子初小,
学堂缺个德高望得的校长,我想请老师来做镇无极学堂,我呢就挂个名誉校长就好了。”
董秀才坐在那,没马上应答。
冯家私塾他办了多年,也有感情了。
“我得承认,我当初都没想到,让你办个私塾,你能办成如今这个样子,我既惊讶又佩服,
无极学堂现在办成这样,十分不错,也确实造福乡里。
不过我老了,也没能力做这个校长。”
“不,老师你德高望重,教书育人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你最适合了。冯家私塾你也不用担心,可以直接并入无极学堂。”
“我不瞒老师,办无极学堂我是有些梦想的,老师当初那句我辈读书人就算在乡野,亦为乡贤,亦当造福乡里那句话对我触动很深,
读书的权力,几乎被士族垄断,
平头百姓哪有机会,我既然在御宿乡在兴盛里落户,便也想办好这个学堂。”
“请老师助我。”
董秀才认真问了李逸几个问题,尤其是关于对无极学堂的规划、定位,以及学会资产使用等,李逸一一回答。
“我希望有朝一日,无极学堂能够成为无极书院,我们书院的优秀子弟能够在朝廷科举中取得明经、进士等功名,亦希望我们书院还能培养出一些优秀的书法、绘画、音乐、数学,甚至是制造工匠等人才,
我也希望我们的学会能够健康发展,好好经营,将来既能够支持学堂办学费用,还能设立奖学金,奖励优秀的学生,
甚至是帮扶周边孤寡,若有余力,我希望将来学会能出资办育婴堂收养些弃婴,办孤儿养收着一些孤儿,办养济院,收一些孤寡老人抚养,再买块地建一个公墓,收葬无主尸骨和无力安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