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264节

  宇文士及还在犹豫,封德彝却是已经下定决心,他再次把那一千亩地的地契推到李逸面前,“多谢县公能够提携荐举,我愿意一试,这千亩地还望县公帮忙收购,我也好置办点礼物拜见秦王。”

  李逸这回收下了,一千匹绢买一千亩京郊良田,这介绍费不便宜。宇文士及见封德彝这么快下了决心,倒是犹豫了会,最后也打算去秦王那试试,他也掏出一千亩地的地契,这回理由倒不是要卖地办礼物,而是这些地较为零散,现在他刚回长安,没有那么多人能打理经营,便卖给李逸。

  也是做价一千匹绢。

  李逸通通笑纳。

  晋封县公、上柱国,增加了一千五百亩永业田,回京后皇帝又加赐千亩,现在又入手两千亩地,

  李逸名下土地,已经破万亩了。

第248章 为秦王挖墙角

  李逸当两人面,给李世民写了一封举荐信,又把封德彝的那秘策,一并夹在其中,让人送给秦王。

  喝完一壶茶,

  封德彝二人告退,李逸也没再留。

  送走二人,李逸便又回了正院前厅,跟罗家堡乡党们聊天。

  日暮黄昏,

  丰盛的接风饭菜已经端上来了,今天做了八个菜,海带炖腊猪蹄、蒸香肠、腊肉炒蒜苗,炖羊肉、炒风干鸡、酸菜炖豆腐、炒豆芽,再来一个红烧鱼。

  男人们一大桌,妇人们一大桌。

  都是乡党,也没那么多礼仪规矩,就在前院客厅里,坐在炕上边吃边喝边聊。

  大贵很羡慕二哥大富,点了府兵出了征,马上还立功得勋受赏,罗三则倒是比较淡定的,当初选择了留下不去点府兵,也就不再去后悔,

  现在看着妻子肚子慢慢大起来,儿女环绕膝前,其实已经非常满足了。

  “阿郎,我们几个打算开春后再弄几个作坊,一个是草编作坊,编草帽草垫草袋草鞋,这个我琢磨过,不要什么本钱,农闲的时候还能让庄园奴仆、佃户和乡党们一起干,

  需求很大,利润虽不高,但一年下来也能赚一些,还能利用起闲置的劳力,甚至带动乡党们赚点钱。”

  除了草编作坊,还有竹编竹器,柳条编木器等作坊也可以搞。

  罗三甚至想到了要在长安往南山的几条官马大道上,多修一些公厕,定期打扫,提供厕筹等,这样就能获得许多粪肥,他甚至有进军长安的打算,长安人口这么多,粪尿也多啊。

  “现在长安城坊里的百姓家大多没有茅厕,不少人都是倒入用马桶,然后倒入渗井,或是等着人上门收,我打听过,现在那些上门收粪、清厕的,还得收钱。

  其实我们若是组织一些劳力,定期拉车来收,帮忙清理茅厕,我们不仅可以免费收倒、清理,还可以给他们送些时令蔬菜什么的,反正这些在乡下也不值钱,

  但粪拉回去制成肥,可是个宝,自用能增产,卖的话可是挺值钱的。

  这买卖虽说有些脏污,名声可能不好听,但要是真做起来,那可就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罗三如今帮着李逸管事,常在外面跑,见识也开阔了。

  他还提出可以搞车马店做运货的买卖,置些骡驴骆驼、大车,就能运输了。这里是京畿,货运需求也大。

  罗二、大贵,甚至三娘也提了不少建议,

  当有了一个强硬的新贵做靠山,他们发现很多赚钱的买卖能做,不会有地方里吏、衙门胥吏差役为难,更不会有人敢吃拿卡要,

  一般的乡下豪强地主,也不敢轻易来招惹。

  许多生意都能做,都能赚钱。

  李逸现在还真不太看的上那点蝇头小利,在他眼里,什么草编、竹编、条编,什么竹器、木器作坊,甚至是车马店、货运车队等,都是小打小闹不赚钱,更别说搞米田共事业了。

  但他现在还是陆续搞了不少作坊,比如榨油坊、木器家具作坊、犁作坊、甚至是米粉、挂面作坊等,

  真正很赚钱的,其实就是柿子酒了,香皂作坊都还没起来。

  腐竹作坊也都不是很赚钱。

  可是,

  这些小作坊虽赚不到大钱,但也都挺稳定的在赢利,最重要的是这些作坊,吸纳了很多百姓,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赚钱的机会,

  如今李逸不仅是有许多田地,有了许多佃户,和奴隶,还有许多乡民也在他这里做工或是闲时兼职。

  可以不夸张的说,御宿乡现在许多百姓,衣食系于李逸。

  那么多人给李逸干活,靠李逸发工钱,这影响力才大。

  那些门阀士族,为什么在地方上影响力那么大?甚至北周灭齐、隋朝灭陈,那些齐、陈旧贵族豪强,在政治上失意,可仍还能在地方上势力那么强。

  说到底不仅仅是本身名声、钱财,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他们掌握了生产资料,他们拥有大量田地,还拥有各种各样的作坊等,地方上无数的人都靠着他们生活呢,自然影响力就强了。

  朝廷派谁来当官,也一时半会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没有他们的配合,这官就当不稳。

  现在李逸在御宿乡,就已经有这等影响力了,虽比不上杜曲的杜氏,韦曲的韦家,但在御宿川,无极堡李家,那已经是大多数百姓眼中的天。

  有什么事,找无极堡,罗三等李逸的管事,说话都比乡里县里的官吏说话好使。百姓不管是有矛盾纠纷,还是有什么急困想要求助,找无极堡最有用。

  只要不亏本,那些小买卖都能干。

  赚钱多少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搂草打兔子顺带的。

  “这些事,三叔你们拿主意就行,都是小事。”李逸笑着道。

  杜十娘喜欢买田置地,李逸则有意把这些田地整合起来,发展庄园经济,就是除了种地,还有配套的蓄奴、养殖、纺织、粮油加工,以及一些酿酒、制酱等加工,

  庄园经济才是效率最高的。

  蓄奴也是性价比最高的。

  但是,吸纳乡民们,给大家一些就业赚钱的机会,让他们依附于李家,其实也是很好的发展路子。

  “今年倒春寒厉害,应当不会影响到春耕吧?”

  “今年闰二月,天气暖的晚,当也无大碍的。”

  “来,大家吃菜。”

  一早,

  李逸便打马出城,来到神禾塬上。

  常宁宫的工地上,正干的热火朝天。

  李世民请他来参谋修建之事,其实只是大家找个理由聚聚。

  秦王身边,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这铁三角都在,许洛仁侯君集乔轨这三大贴身保镖也在。

  今天还有罗士信、秦琼、程咬金、吴黑闼、牛进达五个新加入秦王麾下的山东将领。

  再加上泾州之战时见过的段志玄和翟长孙。

  “一会宇文士及和封德彝也要来,”李世民笑着对他招手,“这两人都是你推荐给我的,他们怎么找到你那去了?”

  李逸也没隐瞒:“这两人能力都还是很出众的,现在新来投附,圣人有意晾一晾他们,结果他们就有些坐不住了,跑到我这,估计是想投东宫,

  我便给大王把人截下来了,”

  “封德彝那平天下十策,我和玄龄、克明、辅机等一起看过了,确实写的很不错,封德彝能力是没的说,只是这人名声不太好啊。”

  封德彝最早依附杨素,协助杨素修仁寿宫,为讨好文帝,加急赶工,推谷填坑,累死了数万民夫,尸骸直接筑成仁寿宫地基。仅用两年,就修成了一座奢华无比的仁寿宫。

  李世民道:“我听说封德彝后来依附虞世基,谄媚炀帝,一意奉承,身为内史舍人,结果违背圣意的奏章全被他扣下,又抑制贤能,十足奸佞。这样的人,虽有才能,可孤不想用。”

  李逸对此倒不意外,只是笑着道:“大王,我却觉得封德彝这人品行虽有些问题,一意迎合上意,但正是他这种性格,却能让他佞于隋而忠于唐,

  他若在大王麾下任职,肯定能忠直。”

  “为何?”李世民被他这言论有些震惊到了。

  “因为封德彝这样的人,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有真正的原则,一味迎合上意,当他跟着杨素时,就能表现的十分能干做事有效率,因为杨素就是个做事很有效率的人。

  后来依附虞世基,虞世基谄君欺君,封德彝也就跟着谄君欺君。

  炀帝刚愎自用,不纳谏言,封德彝知炀帝不可谏止,听不得逆耳忠言,张衡、高颖等被诛先例,惧祸及已,于是唯谄取容,不敢忤意。”

  “而大王能纳谏,能务实、且正直,封德彝就会做一个积极进谏、务实正直之臣。”

  李世民若有所思。

  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都不由的击掌赞叹,“无逸这番话还真是特别,但听的确实很有道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些官员做人没原则,他们都只是一意迎合罢了。”

  “那这样的人还能用吗?”

  “当然能用,宇文士及和封德彝都是宰相之才,大王若能用好他们,也是能有许多助力。”李逸道。

  李世民笑着房杜和长孙:“那他们几人又是何等才能?”

  “当然也是宰辅大才,而且肯定是在宇文士及和封德彝之上的。”

  李世民哈哈大笑。

  “说的好,那你觉得我该给他们两安排一个什么职事?”

  “不能太低,但也不宜过高,可以安排大行台的郎中之职,那也是正五品了。”

  “好,那一会我跟他们见面细谈后,如果他们确如你所说,那我就向圣人荐举他们为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和主客郎中。”

  很快,宇文士及和封德彝二人到来,李世民召他们到一边细聊,李逸则跟秦琼等武将们到一边射箭聊天。

  “长安呆的还习惯不?”

  “关东那混乱之地呆久了,突然来到关中这么安稳的地方,一时还有点不太习惯。”程咬金笑着道。

  “宅子可有看好?”

  “正在看呢,秦王派了人帮我们挑了一些让我们去看,都挺不错。”李世民对划到他麾下的五位山东将领都很大方,说要送他们每人长安一套宅子,再送京郊一个庄园。

  如今秦琼是秦王府右三统军,兼马军总管。程咬金是左三统军,兼马军总管。

  而翟长孙、段志玄二将,则分别是左二统军、右二统军,也都兼马军总管。

  实际这四人,就分统李世民麾下最精锐的两千玄甲骑。

  吴黑闼和牛进达二将,现在是秦王府的骠骑将军,各统一个骠骑府千人。

  罗士信是绛州总管,也在陕州大行台麾下,但他还兼着太子左卫率副率,是李逸副手。

  “不管是买房还是置地,又或是买奴雇仆,有需要处直接派人告诉我一声就行。”

  老程道:“知道无逸你财大气粗,不过哥哥们也都还算有些家底的,买田置地买奴雇婢这些倒不是问题,就是哥哥们家眷还都在洛阳王世充手里呢,哎。”

  对此李逸也没什么好办法:“也许可以试着联系洛阳,出钱赎买,又或是以后用郑军俘虏交换吧。”

  “也只能如此了,”秦琼几人有些无奈。

  “你什么时候随太子西征呢?”

  “明日一早就要启程了。”这下轮到李逸无奈了,刚回京,结果马上又要西征。他早知晓这趟出征,基本上是白跑一趟,可太子就非要跑这趟,他这个行营右后军总管,也必须随征。

  哪怕谁都知道李轨众叛亲离,不会有硬仗,甚至可能太子去了也用不着打仗,河西就能平定,可明显太子仍要率军西征,就是要把这平灭河西的功劳揽到自己头上。

  李轨可是僭越称帝了的,灭掉他跟灭掉薛举那是一样的功绩。

第249章 护乡公

首节上一节264/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