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十条,黄米酒四壶。”
束,就是一束肉干,十条。
这十条肉干李逸也是集市上买的,三斤一条,一共三十斤,特意挑选的上好五花肉干,三百钱一斤,这一束就花了九千钱,也算是不便宜了。
董秀才笑道:“送两斤意思下就行了,你送这么多做什么。”
“这是孔圣先师起就流传下来的礼仪,学生怎么能少。”
四壶黄米酒,每壶一斗,都是千钱一斗的,也算是中高档酒了。
又绢、布各十匹。
这拜师礼花了一万七千二百钱。
冯六郎笑着对董秀才道:“董兄这学生收的好,懂事有礼,”他这样说也有原因,一般大儒收学生,惯例也就是一壶酒,五条肉干和一匹布罢了。
董秀才收下了这份拜师礼,
这拜师也算礼成,一名私塾的学生端来一盆水,
“无逸,正反各洗手一次。”董秀才吩咐。
李逸按要求将手放入水中,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
“让你洗手,意为净手净心,希望你以后能够心无杂念,好好读书做学问。”
礼成,一众宾客乡党们都击掌叫好。
董秀才也拉着李逸的手向众人介绍自己新收的学生,
“此子名叫李逸,表字无逸,十六年前刚出生不久被遗弃于长安城玄都观外,被无极观的李道长捡回抚养”
李逸的身世也挺简单,打小跟着李老道在道观长大,老道教他读书识字,还曾带着他云游天下六年。
“无逸如今奉旨还俗,做了罗家堡的村长,人虽年轻,却有颗赤诚仁善之心,他在罗家堡办了一所小学,如今已经招收了六十名孩童,不仅不收半点学费,而且有教无类,还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自己出钱采买纸笔给学生们”董秀才把学生是一通猛夸,
引的众人称赞。
“无逸今年才十六,还很年轻,以后希望诸位老友、乡党们能够多照顾、提携,”
众人自然都是无不应允。
这时杜如晦带着不少人来了,
“抱歉,来晚了。”杜如晦跟董秀才道,然后给李逸送上一份贺礼。
一套九经,三礼三传加易书诗,朝廷科举明经取士,这九经就是必学的。这套书可不便宜,随便一经就值几千钱,这一套九经,还明显是精装版,估计得几万钱。
这礼贵重的李逸都很意外,昨天虽然去丰乡侯府拜访杜如晦,还见到了秦王李世民,但走时杜如晦还又送了他几块茶饼和一套茶具,也是价值上万。
杜家虽然世家名门,可人家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没想到,杜如晦今天不仅亲自来了,还又送上厚礼。
“杜公如此厚礼,小子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董兄本就是我好友,你是他的学生我肯定得给你准备一份礼物的,何况你的那个壶我也很喜欢。”
杜十娘也来了,
居然女扮男装,头戴黑色幞头,身穿圆领袍衫,还贴了假胡子,但李逸仍是一眼认出,真是个风流倜傥俊极了。
她送李逸一套文房四宝,看包装就知道也是价值不菲的好东西。
她叔父杜三郎则送李逸四帖纸,每帖百张,是上好的黄麻纸,这可是朝廷公文用纸,质量很好,价格也不便宜。
“无逸,给你介绍些长辈。”
董秀才把李逸拉到一位长脚幞头的男子面前,高大魁梧,约摸三十出头,但听完介绍却很不凡,这人居然是万年县的法曹参军,正七品官,掌管司法讼狱。
不过更让李逸惊讶的是这个孙伏伽,还是隋朝的进士出身。
但他在考进士前,却是地方小吏,这个河北人经历很传奇,不是出身名门望族,但一个刀笔吏,却也借着科举之机,考中了很难考的进士,隋朝的进士可比明经难考多了。
正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而且隋朝时的科举,并不是那么很公正的凭才取士,而是要向权贵投卷,得有人保举,更多靠的是出身和靠山。
孙伏伽一个地方小吏,硬是考中了进士。
中了进士后,他一步步做到了如今万年县法曹之职,他这个法曹,其实还是隋朝的官,如今大唐了继续做。
本来县一级,是没有六曹参军的,只有佐、史。下县甚至只有户曹、法曹两曹,长安万年做为京县,县尉就有六个,下面的六曹也是特殊的配有参军,各曹的佐史数量也较多。
能在京城管着半座长安城的司法这块,还能历经改朝换代也没动,可见这位孙进士能力很强。
孙伏伽送了李逸一套律法书,
“我当年来长安参加科举,就是借住在冯家堡董师叔家里。”
原来,孙伏伽曾拜师董秀才的师兄名下,故此有了一层同门之谊,“你以后来长安,记得来万年县衙找我,我们也是师出同门。”
李逸越发惊叹董秀才人脉广,
今天宾客中就有两个五品官,秦王府属、兵曹参军、陕州总管府长史杜如晦,万年县法曹参军孙伏伽。
这附近十里八乡的乡长、乡佐都来了十几个,乡里的地主大户们今天也来了许多,都很给董秀才面子。
拜师礼后,便是拜师宴。
李逸早就准备好了,特意早早请罗二去帮他买了一只羊一头猪,还买了些鸡鸭鱼宰杀,就在冯家堡私塾摆上宴席,
比他的上梁席可丰盛多了,
不仅有鸡鸭鱼肉,还有腐竹、豆泡、豆腐等李家作坊的新菜。
又买了不少酒,
这顿席,花费数万钱,
本来董秀才觉得没必要这么铺张,但李逸觉得老师请了这么多人,这是把自己的人脉介绍给他,他当然也得表示。
对于杜如晦这样的门阀贵人来说,这酒席只能说一般般,但对不少乡下地主们来说,这顿酒席甚至都已经是很奢华了。
毕竟如今也不是清平盛世。
大家对李逸的豪爽也是有了更深的印象。
董秀才带着李逸给大家挨个敬酒。
酒席中途,
杜如晦表示李逸办学的义举,让人佩服,他表示也要支持一下。
他支持了十石粮食给无极小学。
有这位杜长史带头,接下来大家自然都纷纷有所表示,御宿乡的王乡长更是红着脖子表示,要给无极小学划十亩田,用做学田。
他一个乡长,这点权力还是有的,乡上也还有公田可划。
给粮的,给田的,还有给钱的,
一时间,有钱的捧钱场,有田的捧田场,还有捐书、赠纸的,
意外之喜,
李逸当初听了董秀才建议,打算办个私塾,想着自己掏腰包,但能刷声望也值,却不想今天能收到这么多钱粮物品。
杜如晦吃过饭后,便告辞离开。
“本来今天秦王殿下也说要来的,但是泾州前线吃紧,殿下今日已经赶回泾州了。殿下对你昨日赠他丹药之事,很是感谢。
他特意选了一匹突厥马,让我带来送你。”
昨天在杜家,李逸想起李世民好像这次统兵会因病而败,但一直想不起他是得了啥急病,最后就从家庭小药箱的常备药品中挑了几样,有治发烧感冒的扑热息痛,有治中暑的人丹,有治急性肠胃炎、痢疾的黄连素,也有治腹泻的蒙脱石散,还有防治疟疾的磷酸氯喹片,
这些都是片剂、丸剂,去了包装,拿纸包上一点,倒也不露破绽。
李世民对李逸送他这些丹药,当时还是有些意外的,李逸的理由是他以前跟师傅云游天下六年,知道出门在外不易,容易碰到个头痛脑热、蛇虫叮咬,腹泻痢疾啥的,备点药在身上总是有备无患。
李世民说军中也有军医,但最后也还是接受了李逸的这些丹药。
今天不能来参加拜师礼,还特意送了一匹突厥马回赠。
那匹突厥马很雄骏,还配了一套不错的鞍,甚至鞍上还挂了一副弓箭。
“这弓箭也是秦王殿下所赠,这不是军中制式弓箭,只是一套猎弓,你有空的时候也可以进山打猎。”
“代我好好感谢殿下。”李逸没有拒绝,李世民邀请他去秦王府幕府做个书令史小吏,他拒绝了,但并非他不喜欢李世民这人。
相反,李逸其实很崇拜李世民的。
“你那个无极小学堂好好办,若是缺什么,可以来信给我。”杜如晦希望李逸能够把这所小学堂办好。
为穷人孩子办学这种事,还是相当少有的,杜如晦挺佩服这个年轻人的。
第33章 人之初性本善
午后,
李逸邀请老师董秀才和一众宾朋前往无极小学,
今天是无极小学开学第一堂课,李逸特意设为公开课,不仅邀请了董秀才等宾朋旁听,村里乡亲们也可以来旁听。
原本他打算避开酷暑,等八月天凉开学的,但发现董秀才的冯家堡私塾并没有寒暑假,其它的学校也没有寒暑假,只有农忙的时候有的放假。
无极小学堂第一批学生,招了六十个。
罗家堡的孩童招了三十来个,基本都来了,另外从旁边的郭庄、高家堡、三家村也招了二十多个。
因名额有限,隔壁几个村子都差点打起来,而同是兴盛里的韦堡、碾庄、冯家堡的村民们因没在这次招生范围内,还很不乐意。
东厢的中屋厅堂,成了教室,这么多学生也没有分班。
教室里甚至都还没有门、窗,也没有桌、椅,条件是极为简陋的,一群学生们今天上午就来了,在无极院疯玩了半天,中午就吃上了第一顿学堂的免费饭。
小米饭,青菜豆腐渣,加一个放了猪油煮的小杂鱼汤。
孩童们狼吞虎咽吃的极为满足。
李逸拿起铁棍敲响了廊下悬挂的铁块,叮叮叮的清脆声音传出,
“进课堂上课了,矮的坐前面,高的坐后面。”
没有课桌椅,那大家就直接坐在地上。
东厢厅堂里一下子挤满了孩童,这群孩子小的五岁,大的十二岁了,还有十来个女娃娃。
孩子们目光里满是兴奋、好奇,嬉戏玩闹,交头接耳。
这些都是穷人的孩子,大半还穿着开裆裤,有好多打着赤膊,几乎都没穿鞋,都很瘦很黑,就没有一个白白胖胖的。
李逸邀请董秀才、孙伏伽、王乡长等一些有身份的人进了教室,每人一个蒲团,跪坐旁听。
其余的乡党们,限于教室场地,只能在外面廊下旁听,而村民们更只能在后面围观旁听了。
“肃静!”
李逸走到讲台,这是昨天临时弄的,特意用打院墙剩下的胡基在厅堂北面垒高了一块地,然后摆了一张几案。
后面墙上挂了块板子,这就成了临时的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