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38节

  “阎毗两个儿子,现在都在秦王府任职,长子阎立德是秦王府士曹参军,次子阎立本是秦王府库真。”

  一听到这兄弟俩名字,李逸有印象了,因为这两是唐代有名的大画家,好像他们有个还当过宰相。

  他不由的多看了眼阎宅,

  这兄弟俩现在官职不起眼,但未来了不得啊,当然,河南阎氏也是有名的关陇贵族名门,底蕴深厚。

  王大郎家住在坊东南,在小十字街边,宅院并不算大,一个很紧凑的廊院。

  门敲开,是个奴仆开门,见到熟悉的王乡长,直接把他迎进门。

  来到前院的厅堂,

  王大郎正跟儿子们玩耍,看到王乡长赶紧相迎。

  “这是罗家堡的李逸,今天吏部急召他来长安领官告,因天晚,便来你这借宿一晚。”

  王大郎有些意外的愣了下,“上次就听二郎说起李郎,不知得授何官?”

  “太子正字。”王乡长笑着对族侄道。

  王大郎肃然起敬,甚至眼里有些不可置信。

  他在长安户部做捉钱令史,其实地位挺低,只是流外吏。

  他很清楚朝廷的那些官职,

  其中有些官被称为清官,优先授给那些出身高门的士人,而许多寒门出身的人,只能做浊官。

  官分清浊,难以逾越。

  太子正字、校书,和秘书省的正字、校书郎等一样,都属于清官,那都是名门子弟的晋身之阶,

  怎么会授给这个年轻人?

  “无逸快把你的官告拿给大郎瞧瞧,吏部那老吏要了二十匹绢告身钱。”

  李逸拿出告身,王大郎展开仔细看了半天,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如假包换的官告。

  这个十六岁的年轻人,真的是一个敕授的从九品太子正字,清官,既清且贵。

  “李郎认识太子殿下?”王大郎试探着问。

  李逸摇头。

  “我来之前,也根本不知道这事,现在还一头雾水呢。”

  王大郎对李逸热情了几分,“你官告领了,但官袍还没领,这个要去少府寺织染方署领取袍、冠。到时,我帮你打听一下。”

  王乡长说肯定是李逸的名气传到长安了,说李逸在乡里开办小学,又写出了三字经,还有独树一帜的瘦筋字,连孙伏伽、杜如晦、董秀才等人都交口称赞,传到长安太子耳中,然后征他入东宫为官也很正常。

  “恭喜李郎,这可真是鲤鱼跃龙门,从此平步青云,将来前程似锦啊。”王大郎挺羡慕的,他辛苦打拼,却未能跳脱浊吏之流,

  虽说流外吏,也能通过流外铨迈入流内,成为品官,但实在太难了。

  就算跨入流内,但也不会有什么太大前程。

  李逸这个太子正字就不同了,这个官职起家,那真是前程无量。

  他赶紧让儿子去告诉妻子,吩咐下人准备一桌丰盛的酒菜,他要好好招待家里人。

  “去叫绿珠拿我收藏的那饼湖州紫笋茶来,”他又让二儿子去喊家里最年轻漂亮的婢女来煮茶,甚至心里都打定主意,今晚让绿珠陪李逸。

  绿珠很年轻,也很漂亮,煮茶的手法很好。

  王大郎有些得意的对李逸道:“绿珠其实不是中原人,她是新罗婢。”

  新罗婢,那可是奴婢里的名品,来自海东朝鲜半岛南边的新罗国,这里的婢女以美丽温驯而著称,深受长安贵族的喜爱。

  一个新罗婢,往往能卖到数万钱甚至更贵。

  王大郎身为小小长安捉钱令史,却拥有一个新罗婢,

  这个新罗婢本是长安一个贵族家的,后来卷入一个案子中下了狱。王大郎后来通过关系,花了万把钱把这新罗婢弄回来了。

  他原本是想养着,将来送给某个贵人,现在他觉得李逸就是那个贵人,值得把绿珠送出去。

  “无逸以后来长安任官,考虑在哪买个宅子?需不需要我帮你张罗,你有什么条件尽管提,为兄我在长安城也还算有些人脉关系,肯定帮你寻一个合适的宅子,而且保证价格合适。”

  李逸其实脑子还挺乱,

  怎么就授官太子正字了呢,这先前刚拒绝了李世民的秦王府书令史,现在接受这太子正字的话,那很不合适啊。

  万一让李世民知晓后多想了怎么办?

  毕竟王乡长王法佐他们都只看到李建成是太子,却不知道大唐未来之主是李世民啊。

第40章 一缕暗香

  黄昏时分,

  长安城的街鼓还没停,

  王大郎家的晚餐已经准备好,热乎乎的、香喷喷的黍,还有凉爽的槐叶冷陶,再加上一盘胡麻煎饼,

  这已经算的上挺丰盛了。

  “没有准备,家里没甚食材,只能准备这点粗茶淡饭,叔父和无逸兄弟别嫌弃。”

  “这已经非常丰盛了,王兄破费了,也麻烦嫂子了。”李逸觉得王家招待的标准还挺高的,白面做的,还有那黍是大黄米羊肉羹,槐叶冷陶则是用槐叶捣汁揉面切丝做成的凉面,煮熟后凉水淘过再放入井中冷藏,吃的时候再加了蒜末、醋等调味,很是美味。

  金黄的胡麻煎饼,那也是香喷喷的。

  如今粮价这么高,居长安大不易,能够临时做出这些来,确实是很丰盛了。

  “这几样饭菜,都是绿珠帮着做的,手艺如何?”

  李逸赞不绝口,那个新罗婢刚才煮茶挺有一套,而且说话完全听不出有新罗口音,要不是王大郎还拿出绿珠的奴契,上面证实绿珠确实就是从新罗来的,还会让人以为这是个假冒的新罗婢。

  想不到她还有这么好厨艺。

  “既然无逸你喜欢这婢子,那我就把她送你好了,你身边也正好缺个服侍的人。”王大郎笑着道。

  “这怎么能行。”

  “无逸你这是跟我见外么,不把我当自己人?”王大郎装做愠怒状,而王乡长也在旁边劝李逸收下这份礼物。

  还说长安贵族常以家伎待客,或是以婢赠人。

  “当年前朝宰相楚国公杨素权倾朝野,陇西李氏丹杨房的李靖一时才俊,为杨素所赏识,邀至府上做客,家中歌伎红拂女爱慕上李靖年轻有才,夜里私会,郎情妾意,二人夜奔,

  杨素次日知晓红拂女被李靖带走,不仅没有怒,反而大方的送上了一份嫁妆,成就这段佳话。”王乡长笑道。

  “不止呢。”王大郎补充,说当年杨素权倾朝野,家中穿着绫罗的伎妾婢侍成群,不仅红拂女夜奔李靖,还有过宰相李德林之子,东宫学士兼太子舍人的李百药也拐走过杨素一妾,

  还有一个就更有名了,破镜重圆的故事,南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本是陈后主之妹乐昌公主,隋军攻陈,大兵压境,徐德言眼看形势危急,跟妻子说以你的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倘若我不死,希望还能有重聚之日。取出一面铜镜,一破两半,夫妻各执一半。

  后来南陈灭亡,乐昌公主被送到长安,赏赐给了杨素为妾。

  几年后,徐德言一路寻到长安,元宵节时在杨素府外卖半块铜镜,人皆奇怪。公主闻知,派老仆拿自己的半块铜境过去,两块破镜正好重圆。公主知是丈夫寻来,一连数日不吃不喝,以泪洗面,杨素发现后问明原委,不仅不怪,反十分同情这对夫妻,召来了徐德言,把乐昌公主还给了他,成就了一段破镜重圆的佳话。”

  李逸没想到杨素这么大度。

  不过细思量一番,红拂女也好,乐昌公主也罢,或是李德言拐的那个姬妾,她们在杨素府中的地位,其实都只是歌伎、婢妾,地位很低下。贵族们平时就有以伎妾待客、送人的传统,

  被拐走了也当不得什么大事,不算是戴帽子,特别是那三人身份也不低,李靖是陇西李氏,隋朝时也是名门,他还是开国名将韩擒虎的外甥。李百药更是宰相李德林的儿子,博陵李氏,更别说李百药也是个少年成名的大才子。

  至于徐德言,他也是个江南有名的士人。

  杨素家妓妾千百,送三个根本不是事。

  今日王大郎要把个新罗婢送给李逸,这也很符合主流,说到底还是王大郎看中他现在成了太子正字,前途无量,提前拉拉关系。

  一个新罗婢,价值数万,但他当初也不过花了万钱。

  李逸要是执意拒绝,倒是会显得他不近人情。

  虽说是送个大活人,但奴婢律比畜生,在唐人眼里还真就是送了件东西而已。又不是嫁女儿嫁妹子,用不着想那么多。

  人家肯送婢女,说明看中你李逸的未来价值。

  这餐饭,吃的气氛很好。

  饭后,

  王大郎请李逸给他留副字,

  李逸看着他家几个半大孩子,“我给几位小郎写一篇三字经吧。”

  “一直听说无逸的三字经了得,没想到还有机会能得到你亲自书写的,这可太好了。”王大郎一脸高兴。

  绿珠取来笔墨纸砚,

  素手研墨,红袖添香。

  李逸在黄麻纸上书写三字经,瘦筋体早就熟练,笔走龙蛇,不大会功夫,千余字的三字经写完。

  王大郎称赞不已,他其实不太懂,但不妨碍他奉承。

  能让太子都召他去做太子正字,说明确实不凡的。

  王大郎是户部的捉钱令史,工作就是为户部的小金库放贷收息的,表面上手里头就五十贯本钱,实际上他还帮户部的官吏,以及这些人的亲戚朋友等放私钱,搭着户部衙门的名,放出去的贷款,不仅利息高,而且没几个敢欠债不还。

  正因户部公廨钱放出去保本保息,月利八分,一年倍利,所以小小的捉钱令史,其实在衙门混的风声水起很吃香。

  王大郎自然也是借着这职务之便,自己也没少搭车赚钱。

  天天跟钱打交道的人,不免就精明市侩一些,见到机会也舍得下本。

  夜黑,

  绿珠服侍李逸冲凉,然后换上了王大郎的一套新衣,住进了客房。

  夜里有些闷热,

  屋里一灯如豆,十分昏暗,却增添了几分朦胧的气氛,

  李逸自来大唐后,天天搂着竹夫人睡,

  今天却有个二八佳人陪着,

  温香软玉,

  (删除一段)

  那晚面对罗三娘时,他拒绝了,因为他不想娶她,不想负那个责,不想再随便踏入婚姻。

  但今晚不同,

  绿珠只是个新罗婢,连做妾的资格都没有,大唐律: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妾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各还正之,并从本色。

  疏议曰:妻者,齐也。妾通买卖,婢乃贱流,若以妾为妻,以婢为妾,违别议约,亏夫妇之正道,黩人伦之彝则,颠倒冠履,紊乱礼经。

  婢想做妾,得先放免为良人,方能为妾,就算婢为主所幸因而有子,同样也得先放免为良才能为妾,并不能因为生子就自动成为妾。

  唐朝是个身份的时代,等级森严,不可逾越。

  婢、妾,就算再得宠,永远都不得为妻。

  窗外有蟋蟀在鸣叫,

  “阿郎,灯还没熄。”

首节上一节38/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