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4节

  他和罗三带着米、绢回到了草棚,

  罗三放下粮食,便开始为李逸搭稻草棚。

  砍些白杨树枝,支个人字顶,然后把稻草往上铺就行了,半天功夫,一个约十平的小稻草棚就完成了。

  石头和狗剩这对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哥俩,还帮李逸在棚里挖了个一平左右的坑做为火塘,寻来三块大石头摆好,就成了简易的灶,架上个瓦罐就能烧水、煮粥。

  夕阳西下,红霞似火。

  李逸站在这简陋的稻草棚里,满心欢喜,他在大唐也算有了立足之地了。

  伴着落日余晖,村长郭二郎骑着匹大青骡来了。

  他给李逸送来了那两黄金,

  还带来不少东西,有瓦罐沙锅陶碗水瓢竹筷木桶,还有张竹席一顶麻布蚊帐,还有两斤解盐,两斤猪油,两条鲤鱼。

  “知道你现在缺这些,便从家里拿了些旧物,你可别嫌弃。”

  郭二郎这突然的热情,让李逸都有些受宠若惊。

  这零零碎碎,却都是他正需要的。

  “村正,这么多东西,我可不能收。”

  “我以前跟无极观李真人也是关系极好的,你喊我二叔便是,以后咱叔侄俩多走动,有啥需要帮忙的事尽管来找我。”

  “好,”李逸心里大概猜到了点原因,却也没点破。

  郭二郎打量着李逸的草棚,“小了点,不过暂时住些天也还行,我明天去给你入籍落户时,顺便帮你把田宅地请下来,我看原来无极观那块地就不错。”

  无极观虽破败了,但那块地地势极好,处于郭庄和罗家堡之间,在崖下一块突出的土峁上,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有两亩多地,后面塬崖虽然塌了一些,但清理一下就行了。

  “谢村正。”

  “哎,叫二叔。”

  “谢二叔。”

  这一幕看的旁边的罗三有点目瞪口呆,郭二郎啥时成了大善人了?

  “二叔,正好到饭点了,我就借花献佛做顿便饭,二叔别嫌弃。”李逸拉着要走的郭二郎不松手。

  “好,叔尝尝你手艺,祝贺你新灶开火,愿以后的日子都红红火火!”

  已签约,兄弟们可放心收藏、追读。

第4章 要新妇不

  稻草棚虽简陋,却也是新家。

  罗三特意教李逸一些仪式,

  先拜四角,这是向土地神明打招呼,入屋叫人,入庙拜神。

  接着提来一桶水,放在草棚里,山管人丁水管财,这叫风生水起。

  再把无极观取来的一捧旧土撒在新屋,谓可治水土不服。

  仪式最后一步,就是生火起炉。

  罗三交给李逸一段枣木,让他钻木取火。

  李逸拿着那根枣木挺意外的,本以为罗三穷的连块打火的燧石都没有,谁知道并非如此。

  这是传统习俗。

  唐朝清明节前是寒食节,要把家里旧火熄灭,吃冷食。次日则是清明,这天则要钻燧改火,重新将火燃起。

  而每当迁新家,也是要将旧居火种熄灭,然后在新家钻燧改火。

  不同季节还要钻不同的木头取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世家大族,一年要改火五次。

  每年清明后时,皇帝还会给大臣赐新火种,以示特别恩宠。

  钻木取火挺难的,

  北齐的后妃和宫女曾经将硫磺沾在木棒上,借助火石把阴火引发为阳火。

  李逸没有这种火柴,又不能当众掏出打火机来,只能削尖一根木棒,老实的用手掌搓。

  他的手掌都快搓冒烟了,

  在罗三的指点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最后真的搓冒烟了。

  枣木新火在稻草上燃起,

  李逸松了口气,赶紧添稻草加树枝,等火稳定下来,架上瓦罐烧水开始做饭。

  两条鲤鱼,一条炖,一条煎。

  刮鳞去腮,抽掉鱼筋,然后开肚去内脏,打上花刀,一套动作很是熟练。黑陶罐里水浇开后,放入猪油,加入一把小葱,把鱼放进去炖。

  转身把另一条鱼收拾好后切成块,用盐、葱先腌一下。

  鱼炖了差不多二十分钟便熟了,李逸趁他们不注意,偷偷的往里加了点鸡精和细盐,又加了点醋和白糖,最后还加了点耗油,撒上把嫩绿的小葱花。

  另起一个沙锅,舀上一勺猪油,把腌好的鲤鱼块小火慢煎。

  “哇,好香啊。”

  在外面白杨树下聊天的石头、狗剩兄弟鼻子狗灵狗灵的,顺着香味就凑到火塘边,也不怕热,

  “这鱼怎么这么香啊。”

  狗剩有点不可置信,罗家堡就在河边,河里有各种鱼,两岸稻田水渠里也有各种鱼泥鳅蛤蟆等,大家也经常会弄些鱼虾吃,可从大人到小孩没几个喜欢吃鱼虾的,

  鱼虾刺多且腥,还不饱腹。

  其实说白了就是鱼要好吃,得用油烹饪,不管是煎煮烹炸,都得有油有盐,放少了还不行,最好还得有葱姜蒜去腥三剑客。但鱼虾本身缺脂肪,所以不管饱。

  可穷人家普遍缺油少盐,弄来的鱼虾就是一锅乱炖,连葱姜蒜也是不齐的,弄出来哪会好吃。

  李逸今天这鱼,可是加了很多料,就说这煎鱼块,因为用的是沙锅煎的,就用了不少猪油,少了可是会粘锅,腌制的时候又偷偷加了秘制调料。

  “放了猪油呢。”李逸笑着糊弄两小子。

  煮了锅小米饭,再煮了个蕹菜,这玩意就是熟悉的空心菜,想不到唐朝就有了。

  再来个野菜汤,三菜一汤。

  李逸的新家桌子都没,于是就把菜摆在棚子外树荫下,大家弄了点树叶席地而坐。

  郭二郎看着李逸招待他的这三菜一汤,也很是意外,看着挺简单的,怎么这么香呢。

  “今天我借花献佛,希望二叔别嫌弃。”

  罗三坐在一边坐陪,他家三个孩子则从自家拿了碗筷来,装了小米饭后夹了点菜,站在一边吃。

  “小心鱼刺啊,慢点吃。”李逸提醒。

  鲤鱼刺多且土腥味重些,不过河河都是砾砂河底,这鱼不算太腥,经过李逸的秘制调料后,连拥有几百亩地的地主郭二郎,都吃的赞不绝口。

  “想不到鲤鱼一炖一煎,都如此美味,绝了。”

  那边三个孩子更是吃相都没了,狗剩都让鱼刺卡两回了。

  野菜汤也相当美味,李逸偷偷的把昨天吃的方便面剩下的调味包撒进去了,这可是大骨汤调味包,那个味更鲜美。

  村长他们的味蕾都被反复的冲击,前所未有。

  李逸煮了四升小米,

  一升米出两升饭,煮了满满一大陶罐。

  李逸本以为自己吃两碗饭就够了,结果这一吃起来也有点停不下来,吃了五碗饭,还喝了两碗汤。

  堪称饭桶。

  郭村正这样的地主,居然也一样吃了五碗饭喝了两碗汤。

  罗三也吃了五碗饭又喝了三碗汤,却明显是只吃了个半饱就放碗了,

  三个娃,一人三碗饭两碗汤。

  狗剩和石头甚至直说还没吃饱,结果一人挨了罗三几句骂。

  真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李逸很快明白过来,主要还是这时代的人缺少油水,加上体力劳动多,这饭量也就大,平时一天两顿多是喝稀的,缺油少盐,更不会有什么副食水果。

  朝廷规定,凡军人日支米二升,一月六斗,官户、番户、杂户的标准一样,都是日给米二升,中口一升五合,小口六合。

  李逸这顿饭,三丁三小,标准就应当是三升九,可大家都只吃了七分饱。

  “我再煮锅饭,”

  “别麻烦了,”郭村长和罗三都笑着拦下李逸,“这菜油水多,管饱。”

  罗三也满足的说得省着点吃。

  说到饭量,郭村正说他弟郭三郎最能吃,曾经一顿饭就吃了三升米,不是三升饭,而是三升米。

  罗三说他也能吃这么多,只是没的吃,现在粮价太贵了。

  “咱们关中还算好的,你可知道关东三河地区是啥情况,尤其是河南,斗米千钱,亦无处得。洛阳城中更是饥荒,绢一匹才值粟三升,布一匹才值盐一升。王世充都用金银跟敌人李密换粮吃,也是天下一大奇事。”郭村长说道,洛阳的粮价比长安的高出五六倍。

  李逸听了并没太惊讶,现在才武德元年,王世充这会还没称帝呢,后面唐军围洛阳,那时斗米直十匹绢,亦有价无市。

  郭村长打量着李逸的草棚,

  “等田请下来,日子就安稳了,你屋里现在就缺个女人了。”

  “无逸啊,你要新妇子不,要新妇子的话,只要你开金口,我这就给你送一个过来。”

  李逸愣了下,他也不是曹操啊。还是郭二郎解释了下他才明白,唐人说的新妇子,一般也说新妇,既有新娘,也有妻子或儿媳妇的意思,郭二郎的意思是问他想不想要娶个老婆。

  罗三则道,“是哩,早点娶个媳妇好,屋里有个女人,洗衣做饭,知冷知热,村长哪有合适的?”

  郭村长笑道:“如今河南、陇右、朔方到处都有饥民往关中逃荒,那长安城外,到处都是饥民,一斗小米就能换个孩子,三斗小米就能任挑个黄花大闺女呢。

  好些没了丈夫又带着娃的妇人,甚至只要能管娘俩一口饭,她就愿意跟着过日子。”

  “无逸人年轻,屋里有粮,马上又分地,在长安城外流民窝棚区里喊一嗓子,会有无数人扑上来。就是罗三你去转一圈,也能领回来个妇人。”

  罗三以前两个妻子,还真都是在饥荒时领回来的灾民。

  “谢二叔好意,不过我现在暂时没这心思。”李逸连忙拒绝。

  “无逸你若是想娶个本地的小娘子,其实也不难,有个几贯钱就够娉礼了,”郭村长绕了一圈,说到正题,“你那个秘银小锅,叔是真心喜欢,你不如就割爱卖给叔,我也绝不亏你。

  叔呢,也是实在喜欢,愿再给你十两黄金买下来,你先前典借的这一两黄金、一石半米加一匹绢,就不必还了。”

  “你别急着拒绝,你现在还俗了,以后总不能一直住这稻草棚吧,等田地分下来,你要修屋,要置办农具,最好是能买头牛,趁年轻还得赶紧娶个媳妇,早点生孩子,这些都得要钱,”

  李逸低头,一副为难的样子。

  郭村长咬咬牙,“十两黄金,足够你盖上几间新房,再娶个媳妇,置办农具甚至再买头牛了。”

  “叔,这是我师傅留下的,我”

首节上一节4/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