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都是为了大汉! 第334节

  本来后汉的官制,就是与后汉的政策相匹配的。现在刘邈用着那套旧东西,然后将自己的新东西狠狠灌入它的躯壳,它能运行这么长的时间已经是属于奇迹!

  “有点难啊。”

  所以刘邈才将吏治的问题留在最后。

  “但是再难也得改!”

  随着将来与袁绍不断进行战争,刘邈自信会夺回越来越多的土地,然后慢慢一统九州,让一个崭新的大汉重新屹立在这方土地上。

  现在嫌麻烦不去改,以后拖着只会更加麻烦!

  首先是州郡县三级的官府机构问题。

  其实州本来就不是一个官府机构,不过是元封五年孝武皇帝创部刺史制,将全国分为一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区名为州,州设刺史而已。

  真正的行政区域还只是郡、县两级,两千石的郡太守能够直接与中央政权联系,而不必理会州刺史。

  但随着孝灵皇帝“废州立牧”,州牧的存在彻底使得州这一级的行政单位脱颖而出,成为了三级行政机构。

  也就是说,“州”这一级行政机构本就不该存在,也难怪袁涣反应州一级的官吏无所事事。

  “可以废除州一级单位,重新回到郡县……至于这些冗官,则可以多余分割郡县来保证其身份。”

  袁涣点头,显然他也是如此想的。

  不过袁涣担忧道:“如此,恐怕会让这些官吏不满。”

  本来在州里干的好好的,身份也是郡一级官吏的上司,结果忽然裁撤变为同级,这些官吏肯定会心有怨言。

  而且刘邈要分割郡县,就意味着郡的数目会增加很多。

  而郡的数目一多,郡守的数目就会变多;

  郡守的数目一多,那郡守的权势、地位也会随之下降。

  也就是说,裁撤州一级单位,多余分割出来郡一级单位,那是完全得罪了两拨人,让两拨人都觉得不快!

  “有办法!”

  “主公要用什么办法?”

  “招人。”

  吏治改制,就是在玩火,一不小心就会引火自焚。

  尤其是刘邈的这种改法,虽然明摆着既可以减轻冗官冗员的问题,又可以避免地方权力过大,加强集权,但对地方官吏的利益损害也是极为致命的。

  所以,刘邈要拉拢一些地方官吏,让这些新拉拢的地方官吏去和那些利益受损的官吏形成对抗。

  如此虽然会造成阵痛,但却也是改革吏治的必经之路。

  “多提拔县级官吏。尤其是近几年吏治靠前的县令、县长,都可以任命其为郡长官。如此便能压制住之前官吏的声音。”

  “此外,无论如何,拆分郡县,官府的职位都会变多。可以多从三长的人选中挑选有才干者担任官吏。”

  既然现在的地方官吏注定会对刘邈不满意,那刘邈也不可能眼巴巴的去捧他们的臭脚,哄着他们不要生气。

  尽量提拔县一级官员和三长,稀释掉这些地方官吏的声音。只要速度够快,决心够足,就能让这些人闭嘴。

  当然,对其内部也要进行分裂。

  一些出类拔萃的地方长官,完全可以趁着中枢改制的时候调入中枢担任朝官。

  屁股决定脑袋。

  到时候这些有能力的官吏肯定是会为中枢摇旗呐喊,而不是去帮那些利益受损的“前同事”。

  恰好。

  挑选人才的事情,不提刘邈这个开挂的,张昭、顾雍都是一把好手,其举荐之人不说全是人才,但至少有一半是可用之才。

  几年下来的人才储备,让刘邈有信心填补这个巨大的人才窟窿。

  若是实在不够,刘邈还有陆议、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全才……虽然将其调到地方多少有些大材小用,但磨砺一番其实也不是坏事!

  按照这样的改制,袁涣提出来的四个问题中的其二已改。

  而剩下两个问题其实也能归为一个问题,就是对基层吏治进行改革,使其职责更为清晰。

  好在对基层政务,袁涣极为娴熟,依据政务分别,很快就给出一个县应该有的,并且符合现在制度的领导班子

  县丞一人,为县令、长副职。

  县尉一人,综理本县之事、训练县兵、整备武库。

  监御史一人,负责总录文簿、勾检稽失、纠举不法官员。

  政务、兵事、监察。

  如此三吏基本延续秦汉以来制度,并没有太多变化。

  真正变化的,是县中诸曹。

  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司市、司学,凡此九司曹掾,基本可以包揽一县之政务。

  功劳、府库、户籍、田产、兵事、律法、士子、市肆、学校。

  将这些掌握,那一县之事也就可以掌握。

  同时,如此也细分了基层官吏的职责,彻底一扫后汉以来诸曹掾史混乱的局面。

  而随着这个框架被建立起来,又是两个大问题出现在刘邈问题。

  一个是人。

  一个是钱。

  想要让这个清晰且复杂的国家机器运转起来,就需要大量的人来维持。

  而雇佣大量的人,就意味着财政税收一块会有很大的支出。

  所以归根到底,其实还是钱的问题,也就是生产力的问题。

  刘邈到最后都龇牙咧嘴:“如此改革官职,钱财赋税够用吗?”

  袁涣也很认真的思索这个问题。

  而最后得出来的结论就是不够!

  如今还是乱世,就注定财政这一块有很大一部分会被军队给吞噬。

  别看府兵需要自备粮草、衣物甚至武器装备,其实针对其的减税甚至免税政策本身就是吃掉了很大一部分财政。

  还有训练府兵过程中的损耗,以及战事过后的嘉奖和抚恤,这些可都是真金白银!不是谁大笔一划就能够多出来的东西。

  军队吃掉大头。

  还有水利修缮、春耕放贷、耕牛租借等农事常规支出占掉剩下的大头,再加上设立庠序、修缮城邑等等杂七杂八的账算下来……给刘邈剩下用来改革官职的财政其实已经很少很少。

  所以刘邈显然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直接进行全面的吏治改革,不然的话恐怕财政会直接崩溃。

  对此,袁涣的建议是,先在江东试点,甚至都不要波及到淮南。

  改革吏治后,不仅仅会花钱,同样也能够赚钱。

  比如税收的过程会更加透明公正,还有司农、司市也会进行规范指导,这些都是将以前许多莫名其妙“消失”的税重新收上来的好办法。

  不过刘邈也知道。

  所谓税收,不过左手倒右手。

  充其量,是将一些黑手给斩断,让府库盈余,却并不能让财富的总量进行增加。

  哪怕刘邈将制度改革的再完善,哪怕刘邈找来十万个一心为公的圣人让他们担任官吏,也不可能让财富总量进行增加。

  真正能够让财富增加的,有且只有生产力的提高。

  就在刘邈思索要不要来一剂猛药的时候,周泰忽然夺门而入。

  “主公!伊籍回来了!”

  “?”

  刘邈很快想到,之前被自己忽悠到交趾以南寻找占城稻的那位伊机伯。

  “等会!”

  伊籍既然回来了,那是不是意味着……

  刘邈“腾”的站起身来。

  “他在哪?赶紧领我去见他!”

  刘邈此时颇有些急不可耐!

  “其他人那些乱七八糟的祥瑞,我都当做扯淡!”

  “但如果伊籍真的将那东西带了回来,那可是正儿八经的祥瑞!”

第344章 登基称帝(上)

  当刘邈看到伊籍的时候,他正站在码头处,怀中抱着一个包裹,将双手压在上面,似乎是在保护什么珍贵之物。

  “机伯消瘦了不少,也黑了不少!”

  伊籍本就消瘦,如今更是好像只有一层皮包裹着肉,随后就附着到了骨头上。那褐黄的肌肤更显得伊籍骨瘦如柴,仿佛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

  “臣一人之难,若能解大汉千万百姓之难,那又何妨呢?”

  一开口,刘邈就听出伊籍嗓子的沙哑。

  显然,交趾一行,伊籍怕是吃了不少苦头。

  如若不是传统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刘邈怀疑自己恐怕根本见不到这个被忽悠到南方“寻仙草”的伊机伯。

  “哈!”

  可在听到伊籍这么说后,刘邈也便知道,他必然已经找到了应该找到的东西。

  刘邈上前双手环住伊籍的腰部,轻轻一用力,就将轻飘飘的伊籍从地上抱起。

  “机伯此举,为万世之功!”

  刘邈大笑着抱起伊籍转了一圈,让伊籍都有些头晕目眩。

  “臣,臣不敢当此功。”

  伊籍扶着脑袋:“这,毕竟是主公指点,所以……”

  “唉~~~”

  刘邈打断伊籍。

  “说的这是什么话?难不成我嘴皮子一碰,就能将这东西从交趾以南带回来不成?”

  “休要说这些话!走!今日特与你庆功!”

  刘邈选择为伊籍庆功的地方不是别处,正是刚刚修建,还从来没有投入使用的紫微宫。

  伊籍在来的路上显然也打探到了许多中原的情报,知道这宫殿将来是做什么用处的,所以连忙拒绝。

  “有机伯带来的那东西,百姓至少在将来三十年内不会挨饿,单凭此功,便可称为当世圣人了。动用区区一座宫殿又有什么?”

首节上一节334/3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