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上次那个能够泡澡的浴池。
和之前徐盛的那些亲兵一样。
这些打了半辈子铁,财富、地位也一直不怎么高的工匠来到此处,仿佛是到了天宫一般,四处看看,却也畏手畏脚,就连浴池里面那温润的石头都不敢去摸,更不必说那些身着寸缕的侍女舞者。
刘邈倒是熟门熟路,随意来到一处浴池内泡下,并且招呼打造了弯刀的老铁匠来到自己旁边的池子里泡着。
“阿翁如今,为何不在冶城中待着了?”
老铁匠大惊失色,还以为是刘邈要怪罪,又想起身,又想伏倒,弄得左右为难。
“带阿翁到这而非宫室,就是不想操心那些虚礼。阿翁有什么便说什么就是!朕绝对不会怪罪!”
有了刘邈的打包票,老铁匠这才尽量装出憨傻的笑容:“在冶城虽然也好,但日子终究没外面自己干舒坦!有时候遇到个急事,也不用想尽办法告假,说停就能停上两天。”
“而且……”
老铁匠偷偷瞥了刘邈一眼。
“在外面只要手艺好,赚的其实真的比在冶城给官家打铁赚的多。”
“尤其如今府兵需要自备兵器,他们往往也会不惜重金来购买武器,所以有赚头。”
刘邈也是点头:“有手艺,哪都饿不着倒是真的!”
“冶城的东西,朕也知道,量大管饱,但是论及精细,那就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了!”
刘邈看着老铁匠那露出浴池水外面的两块胸肌。
“就是朕终究有些舍不得。”
“你们可都是人才啊!不说别的,单单是阿翁你们今日锻造时那些技艺,若是无人传授,也不知道冶城新的工匠要花多久才能够摸索清楚。”
老铁匠顿时心中一凛:“陛下是想要我等重新回到冶城吗?”
刘邈举起手臂,带出大量的水花,与对方摆手。
“不必!冶铁毕竟是力气活!你们操劳了一辈子,也该好好休息。老者有所养,这是朕当年自己说过的话,不能食言。”
刘邈泡在水中,敲击着浴池周围的砖石。
“朕想要效仿文都门学,在金陵也设置一所专门传授冶铁还有其他工艺的庠序。故此想着要不将你们都弄去当老师算了!”
嗯?
老铁匠严重尽是迷茫。
他没有想到,自己这样一个粗糙卑微的工匠,竟然能够和“老师”这种高贵的身份牵扯到一起!
老铁匠慌乱之中赶紧摇头:“这如何使得?”
“这如何不使得?”
刘邈反驳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皆各有师。怎么传授经书的是老师,传授技艺的就不能是老师呢?”
“在冶铁之事上,你们都能成为朕的老师。难道还不能成为其他人的老师吗?”
今天有点痛风,明早约了医生…所以中午那章可能会稍微晚一点,还请各位读者大大见谅!
第359章 稻子熟了
刘邈的话使得这位打了一辈子铁的工匠默默低下了头。
人是分三六九等的。
至少在这个匠人眼中,始终都是这么想的。
官一定是最大的。
其后便是士。
再后才是农、工、商……
而“老师”,哪怕只是教授蒙童的夫子,那在这些匠人眼中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是有本事的人物。
如今刘邈这个大汉天子忽然说要请他们为老师,老铁匠心中并没有喜悦,只有德不配位的惶恐。
不过这些老铁匠既然敢“辞去编制”,在外面找活干,显然也不是循规蹈矩之人。
他知道,过了这个村,可就真没这个店了!
“若陛下有命,自然赴汤蹈火!”
刘邈见这些老匠人答应,也是大笑:“用不着赴汤蹈火,无非是带带弟子,搞搞研究,轻松的很!”
老铁匠满脸问号,显然不知道刘邈说的“搞搞研究”是什么意思。
刘邈只能是给老铁匠举个例子
“就好比那刀,为何弯刀就能够比直刃刀顺手那么多?还有为什么刀淬一下就能够变硬,如是而已!”
这是什么问题?
这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吗?
这不就是因为……
老铁匠忽然哑口无言。
因为直到刘邈此时提问,老铁匠才忽然发现,哪怕他知道这些具体步骤,却还真的不知其所以然。
干了一辈子的事情,却还不能窥其门径,实在令人汗颜!
这下,对方心中更为自卑。
他侧眼看着刘邈,不自觉有些心虚:“我这样的人,真的能够担任师者吗?如此怕是会惹来非议……”
刘邈再次乐了起来。
当年汉灵帝开设的鸿都门学,那里面教出来的学生是真的要走仕途的,是真的要和那些世家推举出来的孝廉、茂才抢饭碗的!
但是直到现在,刘邈麾下也没人对襄阳的文昌门学有半点非议。
一来,那里面的学生真的只是匠人,跟着老师傅学完就直接去干活了,而不是会走上仕途,和士人抢饭碗。
这些匠人和士人根本就不在一个赛道,而只要其对士人没有威胁,那么这些士人自然犯不着去和这些匠人计较,反而还会充满包容。
二来,不同于鸿都门学那个要养一堆士人的吃钱大户。
以文昌门学为代表的匠人学院,那是真的能够创造价值!
如今荆州的瓷器、织物、冶铁、渔获等行业的产值已经到达了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
更不用说还有其产业发展起来后的商税收入。
这些如今可都占了大汉财政的大头!
一个对士人阶层没有威胁,不来抢官僚饭碗,还能创造不菲价值的机构和群体,这活脱脱就是一个会下金蛋的母鸡啊!怎么可能会有人不喜欢他们?
充其量,
就是被一些庠序的小人酸溜溜的骂上两句,说现在什么阿猫阿狗都能被称为老师了。以为“老师”这个名头的含金量被这些工匠稀释,使得自己得不到特权而已。
对这类根本掀不起风浪的人,刘邈也完全不在乎!
同时,刘邈也向众人许诺
“到时候,朕会正式建立制度。只要有匠人改良技艺,就能得到一笔钱财。”
“即便到不了千金,那也至少有百金。”
一众工匠再度红了眼!
刘邈每次散发千金的事情固然可贵,但毕竟不成制度,只能当做机遇而不能当做追求。
可既然如今天子亲口承认要设立制度,那就显然不一样了!
如此,工匠,尤其这些积攒了大量经验的老工匠,可是真的有了奔头!
“谢过陛下!”
“谢过陛下!”
面对众人的感恩戴德,刘邈也是微微一笑。
因为用钱砸技术,其实本身就是无奈之举。
所谓技术的进步,其实就是节约人力,从而做出更大的生产。
但是华夏在技术进步上有一个致命的阻碍
人力太多了!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如果十个人干不成这事,那就上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一万个人!突出一个人多力量大!
可如此一来,面对困境,也就形成了只要人多,就一定能够完成的惯性思维。而不是说想办法怎么能够用最少的人力去做最多的事情,也就是去发展技艺。
人多就算了,而且还地大物博。
若是关中的树木被砍伐殆尽,那就从中原去拉,从蜀地去运。
反正百姓那么多,就算死个几千人几万人那也是洒洒水的事情,费那么大劲去考虑技术啊?
故此,人力的庞大或许能够制造出许多超越时代技术的奇迹,但也使得历代的肉食者并不珍惜人力。而只要人力不真正的短缺,肉食者自然也不会真正去体恤百姓,进而推动技艺的革新。
所以老子才说:小国寡民,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人一多,自然不值钱。
人一少,自然就会被珍惜。
但好在……
刘邈相信,只要跨过这个槛,那人口众多就不会沦为劣势,反而会变成其余任何势力都垂涎若渴的优势!
因为这天下,还大的很!
不说江东还有许多尚未开发的地方。
西南夷、辽东、交趾以南、西域以西……
这些地方,迟早要去探索,去开发。
所以,刘邈需要不断制造需求,再砸下重金,用以推动技术发展,并等水到渠成的时候,完成那关键性的一跃。
比如此次冶城一行,便有了马镫、马鞍、弯刀等技术的突破。
若是刘邈固执己见,依旧坚持招募更多的重甲骑兵,那无非是运输象皮的船只更多一些,筑造甲胄的工匠再多一些,而不可能出现用来适配弓骑兵的马镫、马鞍、弯刀……
故此,需求才是一切的前提,如果没有需求,就算刘邈现在搓出来什么逆天之物,那也根本没有半点作用!
尤其是刘邈知道,随着将来两季稻的推广,大汉百姓的收入会出现一次飞跃!
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肯定也会增加,毕竟老祖宗说过:暖保思那啥嘛!
而等到需求一增加,生产肯定也会陷入需大于供的窘迫境地!
这个时候,就是这些有着海量经验的匠人发挥作用的时候。
随着技术的大量累积,外加刘邈的重金砸入,总会有人能够看出、总结、运用其中的规律,然后促进新技术的诞生,匹配当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