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都是为了大汉! 第89节

  随着吕布、刘备等人正式崛起,占据一州之地,自己也不能总在丹阳这一郡之地摸爬滚打了。

  “主公得陇望蜀呼?”

  刘邈当然承认!

  “既平陇,怎能不望蜀?若得到陇地后还不渴望平定蜀地,那世祖皇帝如何能够平定天下?同理,既然我刘邈已经得到了丹阳,又怎能不去垂涎旁边的吴郡呢?”

  鲁肃对刘邈的回复显然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还以为主公会谦虚一下。”

  得陇望蜀,那可不是什么好词!

  而刘邈满不在乎

  “高祖皇帝自重返三秦,率军东征后,五年不曾返回,是胜也战,败也战,这才平定项羽,建立大汉基业。”

  “世祖皇帝嘴上说着得陇望蜀,可平定隗嚣之后,却是又过了十年才拿下巴蜀之地。这都是因为世祖皇帝言行不一啊!”

  听刘邈都指责上了刘秀,鲁肃明智的选择装作没有听见,不给刘邈继续蛐蛐祖宗的机会,防止落人话柄……

  “如今府库并不盈余,公瑾麾下的新军又没有操练成型,怕是不能发动战事。”

  “所以这不是用上子敬了吗?”

  刘邈对吴郡,已经不仅仅是觊觎那么简单。

  吴郡向来都是江东精华所在,不然也不至于顾陆朱张四大世家都一股脑挤在吴郡,也不怕挤得慌。

  可以说,只要拿下吴郡,哪怕还有豫章、会稽二郡没有收复,那刘邈对外也可以自称一声江东之主了!

  “之前子敬说那吴郡太守许贡干了什么混账事来着?”

  过了段时间,刘邈的记忆都有些模糊,好在鲁肃还记得

  朝廷本来任命的吴郡太守本是会稽名士盛宪,在其称病辞官后,时任吴郡都尉的许贡才统领吴郡,并数次迫害盛宪,想要除掉盛宪这个心腹大患。

  当时鲁肃的榻上策中,便是要刘邈以盛宪之名讨伐许贡,如今也到了开始谋划的时候!

  “臣打听过,盛宪此人在被许贡迫害后一直极为惶恐,如今正藏匿在余杭人许昭的家中。”

  “许昭?”

  又是一个刘邈没听过的人。

  “他也姓许?和那吴郡太守许贡有关系吗?”

  “并无关系,不过此人乃江东名士,与顾陆朱张皆交情深厚,甚至与那豪帅严白虎都有交情,受世人敬仰,所以即便是许贡,也不敢前往许昭之处加害盛宪。”

  刘邈这下懂了。

  合着这个许昭在黑白两道都有关系,甚至就连许贡这样的太守都不敢冒犯他?

  “这江东,啧啧!”

  之前在丹阳郡时刘邈还没有察觉到,可如今一接触到江东的腹地吴郡,各种牛鬼蛇神就跑了出来,将局势弄的扑朔迷离!

  “有趣!既然如此,那好劳烦子敬往余杭跑一趟,去拜访盛宪和那个许昭。”

  相比于静下心来解开这一团乱麻,刘邈毫无疑问还是想一刀斩乱麻来的干脆痛快!

  鲁肃察觉到刘邈的决绝,立即道:“士族之间的事情,其实总归要放在实力的基础上,与其一上来就刀兵相向,倒不如以势压人。”

  “主公之前斩祖郎、驱周昕,威震江东,怎能忘记采用攻心之计呢?”

  “何谓攻心之计?”

  “许贡自然不能拉拢,可那严白虎却并非一定要兵戎相见。”

  鲁肃再次提起之前与刘邈提的榻上策。

  “如今主公已经展示了能够杀死祖郎的武德,那为什么不再继续展示对山越的仁慈,以换取山越的臣服呢?”

  “只要主公颁布三条政令,那臣有信心,不说能够让严白虎臣服,至少也能令其麾下山越不再同心同德。”

  “哦?”

  刘邈顿时好奇,同时也大手一挥:“莫说三条,便是三百条政令,只要能够解决严白虎这一大患,那都不是问题!”

  通过丹阳境内的祖郎和周昕就能知道,江东各郡的势力与中原郡县有着很大不同。

  豪帅,明明是一群匪盗,可在这里,却能够光明正大的生存。

  与其说是两股势力,倒不如说更像是一郡之中的军政分离!

  若是能够分化严白虎和许贡,就相当于给刺猬脱下了它身上的刺!

  如此,只要将刺里面的那口肥肉吞下,就是这刺再锋利又有什么用呢?

  事后刘邈从善如流,立即按照鲁肃的建议发布三条政令

  “第一条,从此以后官吏百姓中不能再有“山越”这样的称呼!”

  越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受封于会稽,乃是正宗华夏后裔,不能再以“山越”之名与汉人分离。

  “第二条,无论何处山越,只要愿意从山中迁徙,官府都将均予其田地,与汉民无二。”

  山越中其实很大一部分人口并不真的是山里的野人,相反,其中大多本来都是土生土长的汉人,只是因为兼并太过严重,没有了立锥之地。这才逃入山林。

  这一条政令,便是保证了那些汉人山越的生存,对其进行内部的分化。

  “第三,若有帅、大帅、豪帅这样的首领投诚,可立即获封校尉之职,成为官军。”

  这一条,则是专门对那些山越首领的拉拢之计。

  鲁肃这些天也打探过那些山越的事情,知道即便是一些凶名在外的匪寇豪帅,那也是时常心中畏惧,生怕官军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率军突袭!

  这世上大部分都还是普通人,与祖郎、严白虎那样级别的山越首领总共也没有多少。

  这些人心中其实还是向往平稳安定,所以鲁肃这最后一条便是说给这些人听的。

  从法理上取消山越与汉人的隔阂,分化山越族群中本来的汉人人口,再诱惑其位于中间的首领,怀柔招揽。

  如此三管齐下,即便是位于吴郡、会稽的山越,想必也会很快出现分化吧?

  尤其是鲁肃在奉刘邈之命前往寻找盛宪后,并没有去拜访吴郡太守许贡,反而是带上礼物,声势浩大的前往严白虎处,赠予其大量的金银,更是让刘邈“善待山越”之名传遍江东!

  许贡为此,还专门派遣使者到严白虎那里,要使者高声询问严白虎:“豪帅难道忘记我们之前同仇敌忾的约定了吗?”

  严白虎听后有些惭愧,就让自己的弟弟严舆将这些礼物运去金陵,重新返还给刘邈。

  刘邈听说严舆到来,立即让周瑜将之前整编的山越士卒领到城门前。

  这些山越士卒再不像之前刘勋麾下那样寒碜到连饭都吃不饱……相反,随着金陵城的建设逐渐完善,更随着冶城的产量逐渐提高,这些士卒身上已经尽数附着甲胄,手持利刃!

  虽然并非铁胄,只是皮甲,可这样的着甲率,显然远远超过了祖郎率领他们时只有几十人或者几百人拥有甲胄时的样子!

  以至于当严舆见到这些山越士卒时都惊叹:“刘扬州将甲胄配备给他们,难道不会害怕他们造反吗?”

  “按照你这样的话,那就不应该给任何士卒配备甲胄和武器了吧?”

  除了拉来这些山越士卒外,刘邈还专门来到城外迎接严舆。

  说是城外,其实距离城外还有一段距离,而是在淮河上的一处大桥,名曰朱雀。

  这里人声鼎沸,随着淮水的疏通,以及市肆的繁荣,每日都是车水马龙,百姓皆是摩肩擦踵,与之前此处还叫秣陵时的寂静平淡完全不同。

  士族身穿甲胄,彰显武德。

  百姓安居乐业,展示文治。

  尤其刘邈亲自乘车来迎接严舆时,旁边还站着周泰、陈武两个好似铁搭一般的硬汉。他们身上的鱼鳞甲胄闪动着深邃的耀黑,一看就不是凡物,周边的士卒也个个换上了象征亲兵的重甲,轰然踏来时,竟让严舆有了见到王者时的紧张与压迫!

  “见,见过刘扬州。”

  严舆虽为严白虎之弟,素有勇力,实则心智并不坚毅。此时见到刘邈之后,竟然说话都绊起了舌头。

  刘邈毫不在意,来到严舆身边后就下车走到严舆身边,拉着他的手共同走上朱雀大桥,让他能够上下看遍淮水两岸的繁华。

  “您认为,这里比吴县如何呢?”

  “吴县不如金陵远矣!”

  严舆并非昧着良心恭维刘邈。

  吴县虽然历史悠久,但不少地方已经破败,不如金陵新建的建筑精美……而且若只论吴县的人口,其实还比不过有了大量流民填充的金陵,所以自然要逊色不止一筹。

  刘邈对这个答案似乎相当满意,又带着严舆在热闹的市肆周围转了一圈,这才驱车前往主城。

  主城在张昭的住持修建下更为完美,城墙也已经略有雏形。

  夯土足足堆积了有两丈半那么高、半丈那么宽,将来还要在这夯土墙内外砌上砖石,到时候还要更加宏伟!

  主城内部,尽是精美华丽的建筑,很难让人想象,这样一座城邑,竟然会出现在江东这样素来被中原士人认为是不毛之地的地方!

  严舆感慨道:“恐怕只有刘扬州这样富贵的人,才能修筑出这样的城池吧?”

  刘邈不语,只是继续一个劲的炫富。

  平日里袁术送来,被刘邈堆在府库中的宝物都被摆放到明面上来,其中不少宝物寻常人别说是见,就是听都没有听过!琨瑶之阜、铜锴之垠、火齐之宝、骇鸡之珍、丹明玑、金华银朴、紫贝流黄、缥碧素玉……见到这些,方才知道“珠光宝气”四个大字竟然不是夸张,而是真的能从那些宝物上看到光泽闪耀!

  到了最后,刘邈才对严舆说道:“我这里的财物堆放起来比钟山还要高大,铺在地上比淮水还要美丽,为什么您的兄长要退还我送去的礼物呢?难道是在轻视我刘邈吗?”

  此时的严舆早就眼花缭乱,心神都被金陵的富贵吞了个一干二净,在坐上吞吞吐吐,竟然说出实话来

  “并非如此,而是吴郡太守许贡不满这样的事情,所以我才将这些宝物退换给刘扬州啊!”

  哦~~~

  刘邈顿时杀人诛心的问道:“那您的兄长派您送来这些,难道真的甘心吗?”

  “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将这些宝物拱手相让,这真的是豪帅的作风吗?”

第112章 白虎之女

  鲁肃这次送给严白虎的礼物,不可谓不丰盛。

  有翡翠火齐,流耀含英。

  有彩致,琳珉青荧。

  有红罗飒,绮组缤纷。

  这样美丽的宝物,即便是严白虎命令严舆送还,可严舆一路上难道就真的没有因为此事而不甘心吗?

  刘邈眼见严舆眼神不对,立即继续补刀:“还是说,是我弄错了一件事……其实宗帅白虎,早就是那吴郡太守许贡的麾下,所以不得不听命于那许贡吗?”

  严舆终于不悦道:“刘扬州怎么能说这样的话侮辱我的兄长呢?”

  “许贡的才能远不及我的兄长,我兄长如何能臣服于他?”

  刘邈奇怪:“那为什么许贡说要严白虎退还礼物,他就真的让你将礼物还回来呢?”

  严舆不愧为盗贼出身,说话也不思虑,直接脱口而出

  “还不是因为我兄长和许贡决定一起抵御敌人,所以早就结下了同盟吗?”

  刘邈好奇道:“难道你们是为了抵御会稽太守王朗吗?”

  “王朗乃是文人,只要不去招惹他,他不会主动出兵,犯不着防范。”

  “这就奇怪了!”

  刘邈道:“吴郡南面就是会稽郡,东面则是大海!不去抵挡王朗,难道是为了抵御东方海上的敌人吗?”

首节上一节89/3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