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给自己做手术,这很合理吧 第335节

  只有中科院院长受伤的世界诞生了!

  “接下来,各位获奖者上台展示成果,我们将根据技术研究难度、技术创新力、推广应用可能性以及经济效益等综合考虑,给出最终的评分!”

  “三等奖,70分以上有机会评选。”

  “二等,80分。”

  “一等奖,92分。”

  “特等奖:97分!”

  如果没有团队、个人达标,那么当年有可能空缺,历年来一等奖空缺的也不在少数。

  “第一位,大夏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主导的《稀土永磁产业技术升级与集成创新》。”

  话落,一个有头发的四十多岁的男人上台。

  “稀土永磁行业属于新材料产业,是支撑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功能材料……我们的新技术,将稀土产业从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产业迈进了一大步!”

  最终得分,81分。

  “第二位, 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等共同完成的《植物细胞壁力学表征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一位没头发的六十多岁老头上台。

  这项技术很有革新意义,它实现了植物的高效利用,全面解译植物细胞壁的构效关系,特别是结构与力学之间关系。

  所以,最终拿下了83分。

  同样是二等奖。

  又是几个人过后,会场突然安静了下来。

  “接下来,是由华中科技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天都大学等联合成果,《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有头发的上台介绍。

  “强磁场与极低温、超高压等,被列为现代科学实验最重要的极端条件之一,而我们的脉冲强磁场实验室,已然能够实现90.6特斯拉的峰值磁场,刷新我国脉冲磁场的最高强度纪录,使我国成为继莓国、骨科国之后,世界第三个突破90特斯拉大关的国家……”

  “如今,我们已然跻身于世界上最好的脉冲场之列,在电源设计和磁体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位列世界顶级!”

  慷慨激昂的陈词,振奋人心的历史地位,未来可期。

  评委们郑重地点点头,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97分!”

  这个分数一出,让全场也跟着惊讶了一把,同时一阵惋惜。

  这个分数不上不下。

  妥妥的一等奖。

  但,拿不拿特等奖,要看当年的竞争项目。

  如果是往年,肯定就是没有争议的特等奖了。

  然而……今年是神仙打架的一年,好几个蛰伏了十几年的院士等着登场,还有个新晋的二十五岁医生,更是打破了行业禁区,创造历史。

  恐怕这个脉冲强磁场最终只能拿个一等奖。

  “下一位,是来自白云省临海市的新生代学者、医生,年轻一辈的天才。”

  中科院院长笑得很开心。

  这些年来,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现场,有几个年轻人?

  基本都是四十岁往上的中年人了。

  如今一个二十多岁的医生研发出了打破禁区、填补国内、国际空白的产品,未来的大夏,只会更加强盛!

  有头发、帅气、淡定、冷静的许秋上台。

  杨晨曦和任超则抱着样本箱子,准备待会儿进行展示。

  啪啪啪

  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众多杰青、长江学者和院士等,都投来了欣赏和自豪的目光。

  对于他们来说,许秋就是一个后辈。

  被后辈赶上,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反而证明这个国家不缺新鲜血液,学术界、医学界正蒸蒸日上!

  不过,不少人都觉得可惜。

  临海小血管所处的地位其实也相当尴尬。

  如果是往年,大概能拿个特等奖。

  但今年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成果太多了,几个院士大佬都还没上台,这款小血管想要拿下特等奖,恐怕还得拿出点其他的价值来。

第372章 完美模拟!无可挑剔的人工血管!

  “稀土永磁项目包括了五个核心技术创新,比如‘稀土永磁的组织调控技术’、‘低成本双主相Ce永磁体制备技术’等等,这个成果未来将有可能运用在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等国家重点工程之上,打破特种金属永磁生产和应用的瓶颈……

  最后却也只拿了81分!

  许秋的成果,我看比较悬!”

  “稀土本就是大夏的王牌,这种技术创新其实只是给本就是研究热点的稀土行业添一把火,想要拿高分还是有些难的。

  之前的一等奖是些什么怪物?

  比如那个《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直接让我们成了目前世界上唯一突破飞机钛合金大型主承力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并实现装机应用的国家!”

  “这样看来,许秋的临海小血管可能就不太能打了,毕竟只是才研发出来的产品,还有许多不足……”

  “考虑到成果的意义和广阔市场,应该能拿一等奖!”

  “对,脉冲强磁场项目,主要拿分点在于它可以为凝聚态物理、材料、磁学、化学、生命与医学等领域科学研究提供理想的研究平台,算是无数前沿科学技术的奠基石,所以才能拿97分。

  许秋的研究,如今垄断全球,完全可以让大夏出现一座堪比迈柯维、泰尔茂的顶尖人工血管集团,后续如果再推出更小口径的血管,甚至能超越它们……”

  垄断这两个字,就是最纯粹、最丧心病狂的利润。

  迈柯维它们还得跟无数竞品抢占市场,但对于临海小血管而言,不存在对手。

  未来二十年的专利保护期内,全球范围内的所有符合适应症的病人,都只有临海小血管这一个选项。

  这不是最可怕的。

  更可怕的是,医生、医院对医疗器械的使用是会上瘾的,二十年的习惯养成,会让他们彻底放弃随后涌现的仿品、竞品。

  打价格战?

  赚了二十年钱,把工业化打磨到了极致的临海小血管,成本必然已经控制到了极低点,绝不是追随者能比得上的。

  临海小血管能把价格打到一万元、五千元,但……竞品有这个成本控制能力吗?

  五千元,临海小血管凭借产能优势,还能赚几千,但竞品已经开始亏损了。

  这惊人的市场潜力、经济效益,将会是临海小血管稳拿一等奖,甚至有资格问鼎特等奖的依仗……

  ……

  当

  智能控温专用箱被放在桌面上,发出沉闷的声音。

  杨晨曦和任超没有急着打开,而是退到了许秋后方。

  所有人的目光凝聚在许秋身上,期待不已。

  “临海小血管,有关注过医学界的人,应该都不陌生。”许秋淡淡地开口,声音和缓,眼神平静。

  众人不自觉地点点头。

  何止是关注医学界的人?

  这东西可是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做到了核心技术百分之百国产,不仅填补了国内自研人工小血管的空白,更是打破了业内公认的“6mm禁区”!

  注定会载入史册的伟大医疗技术。

  刚研发出来的那段时间,网络上、各种媒体新闻铺天盖地地报导,远在深林的老人都能从新闻联播中得知这一盛举,知道国内还有临海小血管,有许秋这么一号人物。

  “这几个月,我们继续对临海小血管进行了技术升级。

  首先,根据大夏临床医生的使用习惯,改变一部分设计,使之能够更好更快地进行手术。

  编织工艺、多层结构我们也进行了更贴合临床、更普适的改良!

  并且根据手术不同、患者需求等,差异化发展出了一共七款以临海小血管为基础的,更细化的血管分类!

  比如,针对动脉瘤或者是闭塞疾病的动脉,我们应用含有牛胶原和双绒编织聚酯,同时引入了肝素抗凝涂层CBAS,这能极大地提高人工血管的抗血栓性和通畅率。

  对于需要多次穿刺的病人,我们研发了另外一类亚种,其在合成结构的中间夹入硅胶层,增加了血管的耐穿刺性。

  而对于活动度更大、可能受到关节或脏器压迫的部位的血管移植,

  我们在临海小血管的基础上增添了外加强膜、外支撑环,可以防止动脉瘤产生、预防吻合口撕裂、延展性极强,且对抗扭曲变形的能力也是市面上其他血管不能比拟的……”

  许秋叙说的同时, 杨晨曦和任超得到前者眼神授意,打开了低温转运箱。

  里面出现一条条大同小异,但外形却无比接近自然血管的临海小血管。

  而最中央,还有一根白色的实验猪血管。

  紧接着,工作人员搬来了显微镜。

  镜下的画面也被投影到了后方巨大的荧幕上。

  众人吃惊地发现,临海小血管和猪血管在微观层面,结构、细节、流面、孔隙率等竟然别无二致。

  切开后,人工血管的多层结构,与猪自然血管也极度相似。

  自然血管的内层是单层内皮细胞,锚定在各种蛋白组成的薄基底层上。

  而临海小血管,则以去细胞化的猪大隐静脉作为代替,提供了抗血栓形成的表面,并保证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再生活性。

  中层,用改良涤纶织物,搭配丝素蛋白浸渍涂层,进一步降低排异反应,而且能促进内皮细胞贴附以及生长。

  这也是不同亚型变化最大的一层,有的加了硅胶层,有的编织中央螺旋支架,性质差别很大,但底子还是临海小血管的,保证了成品的稳定性。

  外层同样出色。

  不过,这属于临海小血管的核心机密,许秋联合临海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硝酸酯功能材料,以不可思议的途径在体内多重反应,最终生成未来分子一氧化氮。

  而这,正是临海小血管的杀手锏。

  也是其性能卓越、无限贴近自然血管血管壁的细胞外基质最关键技术。

  如今这项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许秋手中,包括杨晨曦、任超等,都只知晓其中的一部分,他们需要开高级会议、投票表决后,才能对血管的外层进行加工。

  微观的展示结果后,评审现场一片死寂。

  像,太像了!

  甚至,场内的许多医学界院士、杏林泰斗等,也分辨不出自然血管和临海小血管的区别。

  “怎么……可能?!”

首节上一节335/74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