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给自己做手术,这很合理吧 第336节

  会场的前排,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老院士面容呆滞。

  “连宋老都被震撼了?”周围的研究院震惊。

第373章 医学界的天要变了!

  这位老人正是宋院士,他此次参加国家科技技术奖,也是带了重磅成果来的。

  正是与魔都联影医疗、中科院鹏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大夏人民军队总院、复旦大学复述中山医院等共同研发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

  宋院士正是主导人。

  这个成果的意义也非常大。

  磁共振一直是临床影像诊断的必备工具,而高场强磁共振则能为脑科学等重大前沿科研、提供更精细的脑结构和脑功能成像。

  在此之前,掌握磁共振全部核心部件技术的公司全球仅仅有两家。

  以往,大夏无法掌握这项卡脖子技术,国产磁共振设备只能占据中低端市场,多分布在县医院、社区医院等地方。

  协和华西等顶尖医院其实也有国产设备,但……那是上头强制的指标。

  临床医生使用起来相当不顺手,速度慢、精度低,怨声载道。

  而宋院士带着多学科团队攻坚十余年,今天终于走出了这条最艰难的路,彻底带着国产磁共振从中低端迈入高端!

  可以说,宋院士的成果,也是竞争此次特等奖的有力人选。

  医学背景出身的他,自然也对这款临海小血管的意义,有着最为直观的了解。

  “几个月前,临海小血管还不能做到这一步……这是几个月的改良成果?”

  宋院士人都傻了。

  他们背靠魔都、鹏城两个超级大都市,手里头更是一堆中科院人才,步履维艰地推进了十几年,才做到今天这一步。

  尤其是后续的完善,更是殚精竭虑。

  然而,

  许秋这款临海小血管才推出几个月,还没等通过医械上市审核,在临床试验阶段就又进行了深度优化,逼近理论上的完美小血管!

  人比人,气死人!

  其余的几名院士,也意识到了这恐怖的改良能力,他们或许都低估了临海小血管将有的历史地位。

  或许,它不只是开创者。

  极有可能也将是贯彻小血管,乃至于微血管时代、绕不开的核心技术!

  “97分!”

  “我也给97分!”

  评委们振奋不已。

  中科院院长神色更是掩饰不住的激动。

  这小子,是沈华、陈院士、戴院士他们都叮嘱过要特殊关照的。

  就目前这能力,还需要照顾?

  所有人都以为许秋带来的是临海小血管。

  结果,他直接带来了一系列差异化的小血管亚型,细化到了每一种疾病,适应症比行业巨头迈柯维、泰尔茂还要清晰。

  台上的许秋听到打分,沉默了。

  他默默地从显微镜下移开目光,道:“还没完……”

  众评委脸色一僵。

  这还没完?

  光是差异化亚型,就足以凭借背后的广阔市场问鼎特等奖了啊!

  “你继续!”中科院院长站起来,口干舌燥地说道。

  会场的人也是充满期待,他们想看看,这位来自临海小城的天才还有什么成果。

  ……

  “临海小血管已经趋于完善。

  各种亚型,也拓宽了手术指征,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但,它终究要回归到病人身上。”

  许秋声音传遍会场,接着杨晨曦取出了一本蓝色封皮的小册子,展示给众人。

  “这是什么……”宋院士等人先是一愣。

  在看到册子上《临海小血管置换与植入手术学教程》,脸色齐刷刷变幻。

  这东西……不是之前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临医心外科进修医生唯一指定教材吗?

  许秋声音再次响起:“临海小血管,只是提供了材料。

  想要让病人受惠,还要看这门手术能否在各级医院落地,临床医生能否顺利开展。

  我对临海小血管的置换手术,进行了多次改良,将手术难度降低,最终总结出了一套完善的手术学教材。

  如今,各大医院的主治医师也能尝试掌握这门手术。

  将来的临海小血管置换,不会是临医、协和、华西等少数医院的专利,而是市里随便一家三甲,任何一个心外专科医院,都能开展的普通手术!”

  全场寂静!

  一双双眼睛充满了震撼。

  这哪里是研发出了一款医用耗材而已啊,他甚至还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床到病人的通路!

  没血管?

  他研发出来了!

  没医生能做手术?

  他又把手术难度降低了!

  如果说,之前繁多的亚型,只是让临海小血管有了问鼎特等奖的门槛。

  那么现在,服务到临床医生的一条龙教程,让它从飘在高空的经济效益,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了“促进医疗卫生发展”“增进健康福祉”。

  彻底有了竞争特等奖的资格!

  “98分!”

  “刚才都给97分了,再给97也不合适,我也加一分!”

  评委们都有些坐不住了,纷纷起身,恨不得立刻将这台手术发扬到全国。

  “等等,还没讲完……”许秋又沉默了一下。

  这些评委都这么猴急吗?

  评委:???

  还有?!

  这不是严肃的国家科科学技术奖评选现场吗,怎么突然有种廉价的手机发布会的感觉……

  科研成果……是这么容易出的?

  “说,你说!”中科院院长声音有些颤抖。

  大夏其他领域不敢说,但医学界,未来必然在国际社会打下一片天,甚至引领全球啊!

  “主要是工业化方面的问题。”

  许秋道:“经过改良,临海小血管如今已经十分适合规模化、批量化生产,而且能够保证工业化后的产品质量。

  以前,临海小血管只是实验室精心打造的样品,数量稀少,成本高昂。

  但如今,它已然可以在配套的临海人工血管生产基地,进行流水线制造,成本极大幅度降低,原本预计在几年前实现工业化,现在年底就能投入市场,打开销路。”

  轰!

  这则消息比之前两个更加震撼人心!

  只要是搞过科研的都清楚,从严格控制比例、无数科研人员围着一个台子转的实验室产品,走向工业化,中间需要跨越多大的天堑,用难如登天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然而此刻,许秋告诉他们……几个月的时间,已经成功了?

第374章 副主任考核!破格晋升!

  “你说的……是真的?”

  宋院士终于坐不住了,站起来,惊喜中带着不可置信。

  会场其他人也感觉无法理解。

  之前许秋展示的亚型、手术学教程已经很离谱了,几个月能做出几年也不一定有的改良,简直惊为天人。

  但那起码还在合理的范围内。

  但……

  几个月实现产业化,这是人能做到的?

  科研人员跟养女儿一样,细心呵护才搞出来的实验室样品,金贵得要命,数据稍微偏差都可能做不出来。

  和送到工厂批量生产,能一样吗?

  真的能行?!

  许秋点点头。

  临海小血管性能方面,其实已经趋于完美了。

  如今的亚型,都算是抽空搞出来的小成果,内部其实没多少人参与。

  黄主任、雷主任这些人,全部跟着杨晨曦和任超去适配产业化了,有许秋把舵,进度没有任何停滞,每天一个大变样,终于彻底打通实验室到工厂的规模生产之路。

  这一刻,中科院院长、诸多位高权重的评委、宋院士等人都激动地站了起来。

  谁能想到,许秋带来的不是一条血管。

  而是一整个产业!

  从打破禁区的人工小血管,到配套的手术,最后再完成工业化,这是硬生生开辟了一个新的行业,一个崭新的领域啊!

  “满分!”

  中科院院长不再吝惜分数,给出了与当年“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相同的分数。

  其余评委震惊之余,仔细斟酌后,综合考虑下也打出了分。

  “100分。”

  “特等奖了,这是一个崭新的行业,他直接带来了一个经济效益巨大的成熟市场,每年造福的患者超过六十万人……没有什么比为人民健康更值得这个特等奖了。”

  会场内,无数人面露惊诧,怎么也想象不到,这个看似已经曝光过的临海小血管,竟然再次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壮举!

  ……

首节上一节336/74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