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神豪,从我养麒麟开始 第275节

  这些都是高级将领,人家死都不怕,还怕跟小鬼子拼个你死我活?说什么战意不强,其实有点刻意贬低清朝的将士了。”

  张奥这下还真不好反驳。

  “你是当兵的,打仗懂得肯定比我多。那时候的海战,比的无非就是谁的船开的快,谁的炮弹打的远威力大。

  想要开的快,一是机器性能,二是燃料的燃烧效率。北洋水师的船大部分都是,英国和德国造的,不比日本差。那你知道燃料是谁提供的吗?”

  张奥哪知道这个,他看了看小龙,也没得到答案,最后只能等着齐鸣公布答案。

  齐鸣也没绕弯子:“燃料,全来自开平煤矿。不过因为官商勾结,送给军舰的全是废煤渣,燃烧效率低下不说,一烧冒的全是浓浓黑烟,日本的舰队隔老远就看的到。

  其次就是炮弹,炮弹大部分采购自,天津机器制造局。打过去的炮弹掺沙子的,哑弹的,这些你书上肯定看过。甲午海战会输,这两家供货商至少要背一半的锅。

  而这两家还都是李鸿章主导创办的。你觉得买煤的钱,和买炮弹的钱,最后去了哪儿?”

  张奥和小龙其实都知道齐鸣话里的矛头指向了谁,但却有点不愿承认。从他们接收到的信息,虽然李鸿章在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了字,但对这位老人的评价还是正面居多。

  现今,不管影视剧还是历史课本,都把李鸿章描写成一个帝国修补匠,背锅侠的悲情角色。

  齐鸣看到他那纠结的样子,干脆再加一把火,开口道:“你既然是合肥的,那肯定去过李鸿章故居,你觉得有多大?

  一个当官的,要是不贪,光靠工资能建那么大房子吗?

  其实古代当官的,贪点也正常,这叫和光同尘,大家都贪,你要是不贪,还混不成高官。但是关键这老头不但自己贪,还拉着全家人贪。

  他的功劳之一就是洋务运动,当时最有代表的四家军工公司,李鸿章主导创办了3家。因为是军工企业,李鸿章坚持<疑人不用>原则,企业管理人全是自家亲戚。

  在他的公司造的枪,每一支都要比进口的贵7两白银,但是造出来连李鸿章自己的淮军都不装备,最后还是要从外国进口。

  当时为了发展本国工业,全是花大价钱,从英国买的最先进的设备。那种设备甚至能帮清朝,造出当时最先进的加特林机枪,但最后却全部用来生产一种要两个人合力才能使用的老式抬枪,你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

  张奥很不理解,能造更厉害的谁会造弱的,这有违常理。

  “理由很简单,当时国内技术水平低下,想造枪,光有机器还不行,还要高薪聘请外国的专业人才。但李鸿章的那些亲戚们,又怎么舍得让外国技师赚这钱,所以这种高薪职位全部招的自家人,自家人没技术,但工厂总要生产,便全部生产这种落后的东西充数。

  李鸿章有个同僚叫容闳,他曾经估算过,李家当时的全部资产,大概是4千万两白银。以那时候的购买力,换算成现在的货币差不多600个亿不到点。”

  说着,齐鸣又指了指张奥手上的信,道:“跟他一个级别的左宗棠的资产是2万两。1李差不多等于2千左。直到民国,华夏最大的民营轮船公司,还是李鸿章孙子掌管的。”

  “嘶~齐哥,这个还你算了。”

  张奥知道,齐鸣不可能在这种事情上骗他。这会儿他有种偶像塌房的感觉。

  “怎么?他不是你偶像吗?”

  “齐哥,你这话扎心了啊!”

  齐鸣继续调侃着他。看在他俩是老乡的份上,他其实都是收着说的了。

  现在还有的人吹,李鸿章和周总理是华夏近代最出色的外交家,听到有这么写的文章和视频,齐鸣都想给作者俩耳光。

  拿李老头跟总理比,简直就是侮辱总理。

  要不是左宗棠坚持,新疆都要被李鸿章送给法国人了。为啥清末那会儿,所有外国人,都喜欢指定李鸿章来协商谈判,八国联军的时候甚至指名道姓的要李鸿章。

  还不是这老头好说话,加没下限。外国佬要求什么,李鸿章基本都答应。有时候为了自己利益,这老头卖起国家来那叫一个干脆。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提出了一个<联俄抗日>的主张,得到了清朝认可后,这老头就兴冲冲的跑到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按照这份条约,黑龙江和吉林,基本上就成了沙俄的地盘。这份合约沙俄没费一兵,没开一枪,是清朝主动送过去的,简直就是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葩。

  而合约之所以签的如此顺利,原因也很简单,李鸿章从沙俄回北京时,除了那份密约,还带了好几个大箱子,里头装了整整2百万卢布,算是他从俄国拿回去的特产。

  这事儿被俄国外交部前副司长写进了自己的回忆录里,这位副司长对此点评道:在东方,良心有它的价钱。

  华夏五千年,儒家提倡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在李鸿章这位晚清进士,中兴名臣眼里,终究没比的上那一袋袋的白银。

  就这种德性,说他的外交能力跟总理媲美,简直就是在抹黑总理。

  还什么晚清四大中兴大丞,帝国修补匠,到了今天,居然还有人觉得,这老头是替腐朽的清王朝背负骂名,简直可笑。

  “你确定不要了?”

  齐鸣再次晃了晃手上那张信纸,看向张奥。

  张奥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那眼神就跟看草纸一样。齐鸣又看向小龙,还不等他开口,小龙就已经摇头。

  “行了,这么拿着也不方便,找家店,把这信纸封装起来。这古玩城里,应该有装裱的店。”

  将信纸重新夹进书里,齐鸣拍了拍屁股起身。

  张奥赶紧收拾了下那堆连环画,也跟了过去。

  三人就近找了家店打听了下,很快就在3楼找到了家名叫吴记的老店,是专门做装裱的。

  到店的时候,正好没什么人,店主是个70多岁的老人,慈眉善目的,看到齐鸣几人也是热情招呼。

  看到齐鸣拿出的那几页信纸,老人除了赞叹了两句好字外,也没大惊小怪。

  书画界有: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不过齐鸣这就是几页信纸,又不是大幅字画,也就没那么多讲究,经过和店老板的商量后。

  齐鸣选择了镜心得装裱方式。所谓镜心,就是将书信放在托纸后,直接用镜框封装,三封信,装进三个镜框。

  做好了选择,老板便笑问道:

  “小哥,镜心的话简单,2个小时应该就能完成。你是在这儿等着,还是出去逛逛?”

  “那麻烦老板你了。我坐不住,还是出去再转一圈。”

  齐鸣说完,朝着张奥使了个眼色。

  小伙子脑瓜子很灵,一接收到信号,就装出副手疼脚疼的模样,开口道:“齐哥,我有点走不动,要不你们先去逛,我在这儿坐会儿?”

  “嗯,休息好了,来找我们。”

  店主人,人老成精,他们演的这点小把戏,是何用意,心里门清。但人家是客人,而且防人之心不可无,第一次来店里,谨慎点才是常态。

  所以他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热情的招呼张奥坐下,还让店里学徒给他上了杯茶。

  张奥也没客气,捧着茶杯,抿了两口后,就嬉皮笑脸的走到老板身边,看着他装裱着几张信纸,以此保证这几页信纸不会脱离他的视线。

第 425章 蛋壳杯

  离开了装裱店,齐鸣带着小龙再次进入游客身份,逛起了古玩城。走出了20多米后,挑了家店走了进去。

  这家店地方跟那家旧书店差不多大小,主做瓷器陶器,之所以选中这儿,是因为店家在门口摆了个龙山黑陶的高柄蛋壳杯。

  

  他自己就有一件龙山黑陶的大罐,还放在港岛的家里,这还是他第一次在市场上见到龙山黑陶,所以就有点走不动路。

  “小哥,别站着,感兴趣的话,进来看看。”

  店老板就在柜台后,看到齐鸣和小龙驻足停留,很是自来熟的招起了手。

  齐鸣也没作多想,带着小龙就走了过去。

  “坐~鄙人姓唐,敢问小哥贵姓?”

  一进店里,唐老板就朝着柜台前的一张方凳一伸手,示意齐鸣坐下,然后还做了下自我介绍。

  店里的伙计是个20出头的小姑娘,身材纤瘦,不说多漂亮,但清爽干净,见到两人进店,她就立马送来了两瓶<百岁山>。

  “免贵,姓齐~”

  齐鸣也没客气,弯腰坐下,回答的时候,眼光不自觉地瞄向那蛋壳杯。

  唐老板眼观八方,早就注意到了他视线聚焦的地方。

  “齐小哥,年纪轻轻,但眼光是真的高。这一眼就看上了我的镇店之宝。”说着,唐老板先是从柜台下拿出了个砧板大小的小木板,放到了齐鸣面前。

  随后他又拿出了块略厚点的麻布铺上后,才小心翼翼的从身后的架子上,取下了这高足杯。

  “这可是龙山文化的东西,距今4千多年的东西。”

  齐鸣等他放稳后,才伸手拿起,触碰的瞬间,没有感受到那种熟悉的凉意后,他就确定,这东西不真。

  但别说,做的是真的不错。器型是龙山文化典型的高足杯,杯子表面漆黑黝亮的颜色,还有因为使用<快轮>制陶而形成的细纹,做的惟妙惟肖。

  还有杯子中间不规则的镂空刻痕装饰,也没落下。当然最逼真的就是胎体,就他目测,最薄的地方只有2到3毫米。比他那件还要薄。

  蛋壳杯的名字,也是因为这胎体薄如蛋壳而来的。

  整器胎薄体纤,造型完整,要是真品,那还真是件值得珍藏的传世佳品,只是可惜了。

  “怎么?齐小哥这是看不上?”

  唐老板见齐鸣问都没问下价,就把东西放下了,心里有点打鼓。

  “那倒不是。这么好的东西,看着就不便宜,我应该买不起。”

  “嗨,你这出门都带保镖的,怎么会买不起。也就这种东西才配的上您的身份。”唐老板看出了齐鸣在打退堂鼓,但做生意,把本不想买的人,变成掏钱的,那才叫本事。

  而他嘴皮子溜的很,从高足杯,到齐鸣,那就是一顿夸,一点都不带磕绊的。

  既然不想买,齐鸣也就不想多说,但这唐老板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而且,往后他也是要在这古玩城开店的,也算邻居。

  今天让这位浪费了口舌,最后不买,难免遭人恨。所以,不得已之下,齐鸣还是摆手止住了这位的话头。

  “唐老板,不好意思,刚刚忘了说了。其实我也是做古玩的,这后头咱们还是邻居。”

  “哦?”

  唐老板的表情一滞,虽然不至于直接垮下来,但也没了开始的热情。

  “没看出来,你这么年轻还是同行啊?那这杯子,你不要是有什么问题?还是说,你就是来这儿消遣我的?”

  “自然不是消遣您。”

  齐鸣可不想店还没开,就得罪个人,现在是话赶话了,他也只能解释道:“我这店还在筹备,正好缺个足够分量的压箱底货。

  今天来这儿,既是认个门,其实也是想顺带淘一件好东西。你这杯子,初看我还真挺喜欢,但这一上手就感觉不大对。”

  “哪儿不对?”唐老板皱起了眉头,语气急切。

  “份量不对。”

  齐鸣坦然道,他获得那件龙山黑陶罐子后,在这方面也是做过不少研究的。

  “唐老板,我也就看过几本闲书,说的不一定准,您听听就行。蛋壳杯这种东西,器壁薄而易碎,还有这略显浮夸的器型,都说明了它不适合日常使用,应该是那时候的陪葬品。

  既然是陪葬品,那就会忽略实用性,而追求美观,所以都会把杯子的部分做的很大。

  体积大了,份量也就重。所以目前出土的蛋壳杯,其实都有个特点,上重下轻,加上那时候的工艺比不上今天,古人也不懂重心之类的物理知识。所以真正的蛋壳杯,都有点立不稳。

  您这件刚好倒过来,头轻脚重,立的还这么稳当。我心里实在拿不准。”

  唐老板是真没想到,面前这年轻人能说出这么一通有理有据的说法来。短暂震惊后,他尴尬笑笑,一边收起蛋壳杯,一边还朝齐鸣一拱手,佩服道:

  “受教了。要照你这么说,我这是可能被坑了啊,收这杯子的时候,我可花了10万。唉,等有空了,我就去找博物馆的老专家帮着再看看。”

  那沮丧的语气,看着还真像是打眼交学费了。

  “对,您还是找个专家看看。我也就是从书上看的,书上的东西也有假的嘛。”

  齐鸣也不知道这人是不是演戏,本着不得罪人的原则,接过话茬安慰了一句。

  唐老板重新收好蛋壳杯,随后就跟齐鸣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询问起齐鸣店铺位置,开业时间,借此拉近关系。

  古玩行里,眼力为王,今天他也算见识了齐鸣的眼力,保不齐日后有求人的时候。

首节上一节275/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