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神豪,从我养麒麟开始 第81节

  似乎是为了表现自己更大气,要压那煤老板一头,吴老又提高了折扣。

  

  瓷器是收藏里的大项,在座的就算不精通,算不上行家,那看过的肯定也不少。尤其是赵健这拍卖公司老板,还有崔修这古玩掮客,绝对的见多识广。

  但两人看到这瓷盘,都面露古怪,这造型奇怪也就算了,这风格更加古怪。

  判断一件东西的年代,最重要的一是材质,二是工艺手法,三就是风格。齐鸣刚刚给端香炉断代,就用了其中之二。

  扇形瓷器,华夏不少,尤其是清朝末年到民国那阵子,但都是扇形的瓷板画。而面前的却是一件盘子。

  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碗碟,圆形居多,其次就是花瓣状,方形的都很少见,更别说是这种扇形了。

  还有这图画,古画讲究留白,而瓷器作画,大抵也是遵循这一规矩。而面前这件,恨不得把边边角角都给涂满了才行。

  “老吴,你不会使坏,拿个现代仿品蒙我们吧。”

  蔡老板最先狐疑的看向吴老。

  吴老不屑一笑“呵,挖煤的就别小人之心度我这君子之腹了。而且你当我这7折是那么好拿的?”

  “这包浆还有这蛤蜊光做不了假,至少也是清三代的东西。”赵健摸着下巴,出言驳斥了蔡老板的猜想。

  “但是这画风,怎么看都很违和。”

  温翰容和他侄子端详后,又议论了会儿,这才不确定的道“看画风,很像是日本那的风格。老吴,这不会是件日本瓷器吧。”

  吴老端起茶杯,悠哉游哉笑着道“很接近了,不过可惜了,这是正儿八经华夏的东西。”

  崔修也是应和“清三代,那最少也是两百多年前,那会儿的日本瓷器还没到这程度。而且摸这盘底,细腻柔和,应该是高岭土没错。”

  齐鸣刚刚注意力都在口袋里的小紫身上,没注意场上情形,这会儿得了空,也看了眼这扇形瓷盘。

  望气术下,瓷盘年代,瞬间明了。跟赵健说的一样,清三代的东西,而且可以精确到康熙。而这画风,太熟了。

  他的瓷器鉴赏是跟唐师傅学的,那位浸淫瓷器这一类,快一个甲子,可以说古今中外什么瓷器都见过。

  教齐鸣那阵,为了增加趣味性,特意把一些时间段里出现的特殊品类的瓷器当故事讲给他听过。

  眼前这种,唐师傅当时讲的时候,颇为痛心。这种风格瓷器的出现,可以说是华夏瓷器产业的一个耻辱。

  因为,这种风格压根就不是华夏自己的,而是堂堂天朝上国,瓷器发源地抄袭了一个小小岛国。

  “怎么,小齐,你看出来了?”

  他面色的变化,引起了身边吴老的注意,好奇提问。

  齐鸣摸摸鼻子,刚刚已经出过风头,他本来想低调,不凑这热闹,但好像藏不住啊。

  “知道就说说,省的有人还怀疑我弄虚作假。故意刁难他。”吴老说完挑衅的看向蔡老板,两人十来年的交情,就是这么斗着斗着,还越斗越好。

  “对,小齐你要知道,那就说说。交流会,为的不就是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嘛。”

  赵健也是帮腔道,他是众人里,最想交好齐鸣的,所以有些时候也乐意替他抬抬轿子。

  “那我就说说,要有什么不对的你们指正。”齐鸣谦虚了一句后,上前,拿起盘子道。

  “其实崔老和赵哥说的都没错,首先这确实是乾隆年间的,而且大概率产自景德镇,至于画风,也确实是模仿的日本画风。”

  “准确的说,这是件模仿了日本伊万里瓷的清康熙,青花矾红彩描金花卉纹扇形盘。诸位肯定知道,明朝起咱们的瓷器就声名在外,但到明末清初的时候,政局不稳,掌权者实行了彻底的闭关锁国,完全断绝了瓷器的出口。也就在这一时期,日本抓住了机会,后来者居上,占领了欧洲市场的空白。”

  “当时日本的伊万里市是主要的瓷器生产地,出口的港口又叫伊万里港,所以那一时期出口的日本瓷器都叫伊万里瓷。到了康熙年间政局稳定,开始初步开海,为了抢回市场,景德镇才开始模仿伊万里瓷的风格,烧了大量同类型瓷器。”

  “差不多到18世界中期,景德镇瓷器重新占领了海外市场,甚至直接把日本的那什么伊万里瓷给逼得停烧。”

  “这种瓷器,从出现到消失也就2百年,主要又是用作出口,并不符合国人审美。所以吴老这件,康熙民窑仿,伊万里瓷中的扇形盘,能留到今天也是很不容易了。”

  “啪啪啪~”

  齐鸣一说完,吴老便带头鼓起了掌。

  很快其他人也跟着轻轻拍起了手,之前的端香炉,多少有点牵强附会。但这件扇形瓷盘,齐鸣却说的有理有据,所有人都不由得高看了他一眼。

  掌声落下,吴老笑着道“这下长见识了吧。怎么样,我老头子没随便拿件东西糊弄你们吧。”

  说完后,又赞赏的看了眼齐鸣,暗道这小子厉害,他自问,他在齐鸣这年纪时可没这眼力,这不服老还真不行。

  心里赞叹过后,他又看向在座众人“你们谁感兴趣的,出个价吧。不过小齐可是有7折优惠的,你们想要,怕是要出点血了。”

  在场众人再次看向齐鸣。这件东西,年代有了,故事也有了,而且还占了稀有的名头,在座的几位,都是很感兴趣。

  吴老话才说完,齐鸣就赶紧摆手“我最近缺钱,那香炉已经榨干我钱包了,这件我就不参与了。”

  听他这么说,众人自然是不信没钱这种蹩脚理由的,都知道这是他有意相让,顿时对齐鸣的好感也是蹭蹭的上涨。

  “20万。”

  “32万。”

  

  一轮竞价过后,这件康熙民窑的青花矾红彩描金花卉纹扇形盘,被温翰容以65万的价格给买了去。

  这价格在民窑中已经算是不低了。

第118章 唐伯虎,送子观音图

  看过了几样东西,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11点多。

  吴老便招呼众人先吃饭。

  也没去附近餐厅,楼下茶舍的营业员听了吩咐就上了楼,把一张圆形桌面铺到了八仙桌上。

  铺好桌面,很快就有3个穿着印有芦园店名的小哥背着餐盒上了楼。

  各式各样的菜肴被摆上桌,众人也互相招呼着坐下,用餐。

  吃过饭,等服务员上来收拾干净后,才又有人拿出了东西。

  这次是温翰容拿出了一幅古画。

  画面摊开,是一幅送子观音图。让在座众人感到惊讶,甚至激动的是,这幅画的落款居然是那位唐寅,唐伯虎。

  

  “你这东西不对。”

  画一摊开,吴老就给所有人心头浇了盆凉水。

  尤其是赵健,他一看是唐伯虎的画,已经想着怎么才能说服温翰容去他的公司拍卖了。这要是成了,那他的拍卖公司绝对,一炮而红。但结果,居然是假的,

  “啧啧,你这眼力越老越妖。”温翰容笑着回答,并不否认“真画现在被国外博物馆收藏了,我这就是个仿品,这次拿来是给你们看个稀奇的。”

  说完,他又抬抬手,示意身边的侄子。

  温涵点点头,也拿着个画轴上前,铺开。

  等到两幅画都摊开,摆到一起,大家都是愣在了那,明明一幅是华夏的工笔设色人物画,一幅是西方人物油画。

  但像,这也太像了,从画面人物的表情姿势,到衣服褶皱,简直如出一辙。

  

  众人或疑惑,或沉思的神情落在温翰容眼里,很是满意的点点头。他们这交流会也不是第一次办,主打的一个就是为难人。

  带来的东西不需要多贵重,年代也不用多远,只要有人看不懂那就算赢了。

  温翰容笑呵呵的道“说来这也是巧了,这幅唐伯虎的送子观音图,是我偶然在南京那淘的,年代并不算远,应该也就50多年前仿的。”

  “而这幅油画全名叫《罗马人民的保护者圣玛利亚》,是温涵去年在意大利旅游时遇到,当然这也是件老仿。但看着不错就带了回来。”

  “小涵把画拿给我看的时候,我也是惊呆了,两幅画简直是如出一辙。所以觉得稀奇,就带来也让你们看看。老吴,你不是书画专家嘛,来说说,这到底是谁仿的谁,还是纯粹巧合?”

  吴老凝眉看向两幅画,一边摇头,一边喃喃自语。

  “这两幅画,抱孩子的姿势一样。两个孩子都拿着本书,也都伸出两根手指,女人手里也都拿着绢帕,而且衣服的皱褶,以及一些阴影的处理都是一模一样,奇怪,奇怪。”

  齐鸣也是上前,他对书画研究不算多,目前也就记清了国内古今的知名画家和画作,要他背唐伯虎的生平事迹和画作,他能倒背如流。

  但要说光从艺术风格上判断,谁仿的谁,那就是天方夜谭了。这会儿他也只能当个好学的旁观者,在一旁听听其他人的看法。

  “想知道谁仿谁,看看年代不就知道了?”崔皓插嘴道。

  温涵接过话茬,正好也是给众人科普道“我拿到这画后,特意调查过,这幅圣母像,创作时间是16或17世纪。”

  “那就是圣母像仿的唐伯虎。”齐鸣插嘴说道“因为唐伯虎是1524年过世的。按照时间线来算,唐伯虎在前,圣母像在后。”

  只是温涵却是摇头“这不好说,国外的圣母像造型大部分都是这样,诸位要是有机会去国外的博物馆看看就知道,他们不管哪个时期的圣母像,都是脸庞圆润,细眼小嘴高鼻,手抱孩子的形象。而且,所有小孩子,都会伸出两根手指,这种姿势在西方的宗教文化里,代表了祝福和美好的祈愿。”

  “虽然唐伯虎在前,圣母像在后。但在明朝的时候可是有位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来到过中国,他带来的书里就有圣母像,这幅画被收录在《程氏墨苑》里,那也是有证可考的。他来的时候,唐伯虎可还没死。”

  吴老摇头反对道“说唐伯虎仿圣母像,那也不对。这送子观音,这一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4世纪的西晋时期。当时的古籍里就就有记载“若有女人,无有子姓,求男求女,归光世音……”在西晋,“观世音”被称作“光世音”

  “还有这服饰,观音形象发源地是印度和尼泊尔地区,那里一直是有戴头巾的传统。国内这种服饰造型的观音像也不少见。还有观音手上拿着的手绢。”

  “它其实被叫做“索”,古籍中有记载:“左右二面如不空索,手持索。”它的原义是狩猎用具,类似于绳索,后来,“索”逐步转化为祝福、吉祥的象征。”

  “这副送子观音像里的元素,在咱们华夏文化里也能找到对应的传承,硬要说唐伯虎仿圣母像,我觉着不妥。”

  齐鸣倒是没想到,这吴老的文化自豪感这么强。

  “那就是纯粹巧合了嘛。这种事情,也不是不可能。”

  只不过赵健这话,说的他自己都有点不信。

  大家说了这么多,谁都没能给出个,能说服别人,甚至是说服自己的理由。

  不过齐鸣心里其实有另一个猜测,那就是,唐伯虎的送子观音图压根就是假的。

  鸦片战争前,华夏人的文化自豪感,那是杠杠滴。华夏的古人们可没有如今哈韩哈日,外国出品必属精品的心态。

  咱们的老祖宗压根看不上国外那点东西。别说大明朝,清朝的时候,有个意大利人,叫郎世宁。

  这位精通西洋油画,来了华夏又学了水墨画的技法。他把两种技法融合,以水墨画的形式画出了油画的逼真感。

  但雍正皇帝曾经让当时的<礼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副部长,邹一桂评价郎世宁的绘画水平。

  邹一桂的原话是<虽工亦匠,不入画品>,翻译成白话文,那就是“这也算画?”

  光从这就能知道,那时候的老祖宗是真的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世界中心。说唐伯虎这种级别的画家,去仿一副西方油画?呵呵,看不起谁呢!

  而这种文化自信,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改变,直到清末民初,就彻底变成了对外国文化的跪舔,甚至一度有人提议,用英文取代汉字。

  齐鸣觉得,这幅送子观音图,大概率就是有人画之后,借了唐伯虎的名,压根不是唐伯虎真迹。

  他决定,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去国外博物馆,亲眼看看这幅送子观音的真迹。倒是他只要望气术一看,也就知道自己猜的是不是对的了。

  在他瞎想的时候,温翰容走过去收起了画。

  “行了,这次带过来就是给大家看个稀奇,就咱们几个,想讨论出到底谁仿谁,还是太难了,这种事情还是等以后有了机会,交给那些专家吧。”

  崔修和赵健,甚至是吴老都面露不屑“专家?”

  齐鸣有点尴尬,貌似自己老师就是古玩方面专家啊。你们一个个表情这么鄙视加不屑,这不是地图炮嘛。

  不过他也理解众人的反应,实在是专家这词,目前在国内可不是什么好词,名声已经是臭了。

  “那到我了吧。”

  崔修见温翰容已经收好画,便走了过去,他手上也没拿东西,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个白色塑封袋包着的东西,放到了桌上。

  放好了,崔修又道“我呢,也给你们带了个稀奇东西,估计看到过的人不多。也是赶巧前几天刚收的,过会儿谁要是有兴趣,也可以把它收了,正好最近我手头紧。”

首节上一节81/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