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小乡村,养车成村中首富 第16节

  “大为来啦。”身高一米八的老丈人,跟在瘦小的丈母娘身后,除此之外便再无别人了。

  “来了,爸。”

  丈母娘此时看见关心的看了一眼自家姑娘,心疼的将姑娘从椅子上搀扶下来:“你说你们俩也是,挺着大肚子还过来干啥,等孩子出生了再来不就得了。”

  “妈,过年了,跟平时来终归是不太一样。”韩静凡笑意盈盈,“我俩吃过晚饭就回去了,也不耽误啥事。”

  丈母娘望着姑娘,心里头简直震惊的无以复加!

  这才多久没见,姑娘人不仅变得开朗了些,还会说话了。

  就这一瞬间,老母亲的眼圈就突然红了,强忍住眼泪落下来,带着满面笑容看向姑爷:“大为,这段时间小凡就辛苦你照顾了,过些日子不忙了,我就去给小凡伺候月子。”

  “妈,您说哪的话,都是一家人,照顾她是应该的。”于大为一边将爬犁放到旁边,一边双手抱起两箱子水果跟着娘俩。

  “你这死么卡赤眼的!你帮大为搬一箱子呀。”丈母娘气冲冲的朝老伴叫道,看着像个木头似的老伴,就那么看着大为一个人搬两箱子水果,是真的生气。

  随后又开心的看着这对小夫妻,不仅是自家姑娘会说话,姑爷的嘴也像抹了蜜似的,跟往常可太不一样了。

  她家四个孩子,最亏欠的便是老姑娘。

  不论是老大,老二,老三,都上过学,只要孩子们没提出不念,她砸锅卖铁也供他们读书。

  可唯独老幺儿,当时家里太穷了,老五就是因为自己没奶水,又没钱买牛奶,羊奶,生生饿死的。

  那个时候,唯独老幺儿是家里孩子最爱学习的,可上到二年级,便不再让她念了。

  他爸强行把她拽回家,自己也只能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了。

  如今家里面学历最高的老三上了大专以后,考到了粮库。

  有时候她就会想,如果当初让最爱学习的老幺儿念书,会不会考出个大学来。

  屯子里考出去的大学生啊,不仅有面子,未来的生活定然是衣食无忧的。

第27章 大舅哥买了个二手四轮车

  “大为呀,你大哥去提四轮车了。”丈母娘扫了一眼屋子,回头看向姑爷笑笑,“前些天刚杀的猪,血肠我留下了好多,就等着你俩今天回来了。”

  “嘿嘿,有口福了。”于大为憨憨一笑,也不在意丈母娘说大舅哥提车的事。

  血肠是东北特色,于大为从小到大就爱这口,过年的三天祭祖需要吃素,如今到了老丈母娘家,算是终于开荤了。

  老韩家其实过年也有祭祖的习惯,所以嫁出去的大姑娘和老姑娘,一般都选择初三四回来。

  如今二舅哥跟大姐夫属于同一个单位的,都在粮库,也都住在镇子里。

  估摸着会一起过来。

  打开门,一个虎头虎脑大眼睛的小男孩便冲了过来:“老姑,老姑父,新年好。”

  “新年好,韩立志。”于大为将水果放在门口,抬头看了一眼屋子里打麻将的几个男的,还有炕上嗑瓜子的女人。

  这些都是老韩家的一些亲戚,也有丈母娘那边的。

  这两年丈母娘家日子比以前过得好了些,七大姑八大姨都喜欢年后来这里串门。

  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他这位丈母娘心眼好,温柔善良。

  “小凡一家子来啦,快来炕上暖和暖和。”一位跟丈母娘长相相似的女人,从炕头处挪了一下子,给韩静凡让开一个身位。

  “二姨过年好,还行,路上不太冷。”韩静凡随后迎合,脱下外套准备上炕。

  “二姨过年好。”于大为也笑呵呵的给对方拜个年。

  这位二姨,便是自己老妈恨透了的那个媒婆。

  当初就是自己跟着老妈去串门,然后在路上碰到的这个二姨。

  来人一来二去聊得投缘,就说到了自己相亲的艰难险阻,二姨就在这时把自己的外甥侄女介绍了出来。

  所以于大为能和韩静凡认识,还真得亏了这个二姨。

  “小凡、大为来啦,刚才光顾着忙,没来得及出去。”便在这时,一位身穿红棉袄的女人从里屋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盆干蘑菇。

  “嫂子,没事。”于大为淡淡一笑,“您忙就行。”

  “好,那你们先做着暖和暖和。”说着便走了。

  这位大嫂便是韩立志的妈,他大舅哥的媳妇儿。

  于大为刚才看见她从里屋端着一盆干蘑菇走出来,表情洋洋得意,甚至满面春风。

  要不是他们两口子在中间站着,差点就把他们夫妻俩无视了。

  不过于大为也能理解,毕竟屯子里能买得起四轮车的,如今还是很少的。

  在这个屯子里,大嫂足以自傲了。

  只可惜是台二手拖拉机(四轮车),不然大嫂的脸还能扬的更好。

  老韩家的人其实心眼都不坏,不过攀高结贵的毛病却一直都存在。

  “大为。”韩静凡捧着一小捧瓜子递到了于大为跟前,“吃瓜子。”

  于大为笑笑,伸手接过了瓜子,二人缩在一旁,一个在炕头取暖,一个坐在炕沿边上。

  偶尔于大为会绕到打麻将的几个人身边,也不说话,就那么笑呵呵的。

  他有些开心,媳妇如今见微知著的本事比自己都强。

  想想也是,自己最大的目的便是来看老丈母娘的,其它的都是小事。

  在这如今老韩家还是老丈母掌权,丈母娘有多疼他这个女婿,大家都看得的出来。

  就算有些人想冷嘲热讽一下他于大为,也得掂量掂量。

  打麻将的几个人里,有人输的挺惨,想叫于大为顶替他继续。

  于大为笑呵呵的摇摇头,继续嗑着瓜子看戏。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了喇叭声,一辆绿棚的212从大门外开进了院子里。

  随后车上下来了两男两女,身边还带着三个小孩子。

  狗窝里的大黄看见又有人来了,急忙冲出去准备对着几个外来人狠狠“汪汪”两声。

  不过一看院子当中停的车,和衣着靓丽的几个人,它顿时有些害怕。

  它长这么大,还从没见过这么好看的衣服,还有外边的车也霸气,比自己这小身板强太多了。

  惹不起!

  最后大黄没有叫唤一声,灰溜溜的进了狗窝。

  此时,屋子内不论是打麻将的人,还是厨房忙乎着的妇女,全都停下了手里的活儿,纷纷出去迎客。

  老少爷们儿纷纷跑到车屁股后面,帮忙搬带过来的礼品,不外乎瓜果梨桃,啤酒饮料。

  拿着车钥匙的男人,国字脸,穿着黑色的呢子大衣,双指叼着洋烟,和帮他搬东西的老少爷们谈笑风生,好不得意!

  身旁的女人跟小男孩同样与有荣焉。

  跟在男人身旁的另一家的一家三口,虽然穿着比男人一家朴素了些,只是很普通的羽绒服,可在村里人眼中,那也是货真价实的好衣服。

  只要不是棉花做的棉衣棉裤,就都是洋气的好衣服。

  “哎呀呀,这静萍家的这口子也太厉害了,这都开上车了!”妇女们站在门外迎合着,有人双眼羡慕的冒火。

  于大为出于礼数,带着老婆也出来了,一起站在人群中。

  他的目光也看向了当院的汽车,古董级别的212,棚顶都是绿色帆布的,车窗里面还能看见青霜。

  这车明显是没有暖风啊,车身都已经老得不行,快要散架子了,也不知道他这位连桥到底在得意什么。

  想象自己上辈子跟他性格差不多,而且是没钱还装逼,想想都觉得羞耻,尴尬癌都犯了。

  “老二也跟着回来了,这大姑娘长得真水灵。”人群中也不乏夸老韩家二儿子的。

  老韩家的二儿子,就是那位考上粮库的韩国风,村里都叫他高材生,如今也算是有出息了。

  不仅有了个铁饭碗,还搬到了镇子里,娶的媳妇也是镇子里的姑娘,可是把屯子里的人羡慕坏了。

  “爸妈,过年好。”韩国风看见父母朝自己这边走来,率先开口。

  “爸妈,过年好啊!”韩静萍的丈夫,这位国字脸的男人,也笑着朝二老开口。

  “好好,过年好,过年好。”老丈人脸上笑开了花,感觉自己此刻倍儿有面子,“快进屋,屋里暖和!”

  老丈人说完,便主动帮着去车里拿东西。

第28章 大过年的哄哄你们又如何

  “我还以为你们等会儿能来呢,早知道就把小鸡先炖上了。”大嫂从人群中冲出来,低头又看向两家的孩子,“都长这么大了,这几个孩子的个头,都比我家那个窜的快。”

  “嫂子,你不能这么比,这才哪到哪。”老二韩国风笑着又问,“我大哥去提车啦?”

  “嗯呢,这不说年后那边才有人么,今天早晨火急火燎的就出去了。”大嫂笑容满面。

  寒暄了几句后,一群人便鱼贯进屋,路上周围人不停的对这两家子嘘寒问暖,一方面是因为人家混得好。

  更大的原因,人家都是粮库的人,他们都是种地的农民,粮库多少钱收,能不能涨点,这些都是粮库说了算。

  人群进入以后,唯独把于大为跟韩静凡晾在了身后。

  韩静凡抬起头,恰巧与于大为一张笑脸对视。

  “外面冷,咱俩进屋去吧。”于大为搀扶着肚子鼓鼓的媳妇,“真要是把我大儿子冻坏了,可就不值当了。”

  “你咋那么神,能猜到肚子里的是大儿子?”

  “唉,咱俩这辈子就没有姑娘命,就别想了。”

  于大为前世要二胎,便是想求个姑娘,但某个村里的老瞎子真不是个东西,给自己算了两卦,说自己命里有四子,若是生,前四个都是儿子。

  于大为不信邪,然后,第二胎果然生了带把的。

  曾经生完二胎,他找老爷子求证过。

  老爷子打小爱看《易经》,后来有一段时间特别痴迷卜卦,赶上那时候家里条件好,又买了《梅花易数》《三命通会》和《神峰通考》等等不下十数本。

  然而老爷子看完以后,却不轻易给人卜卦,甚至在屯子里提都很少提。

  若是真有知道老爷子会卜卦的,非要让他帮忙看看,他也会拿出三枚乾隆年间的铜钱,桌子上铺一张红纸,帮人卜一卦。

  事后一段时间,总是能收到别人家第二次谢礼。

  对于,于大为想生女儿的事情,老爷子选了个日子,认认真真给于大为卜卦,看完卦象以后,认认真真跟于大为说了一句,“要是想生,那自然是最好。”

  这句话让于大为想了很久,最终得出结论,再生应该还是个儿子。

  老爷子表面在孩子们面前不论男女一直公平对待,可本质上,是个特别看重香火的人,两者并不矛盾。

  只可惜于大为养不起那么多儿子,老爷子也有心无力,若是放在曾经的老于家,估摸着当家人都得过来,兴奋的拍着于大为的肩膀鼓励说,“生!想生多少生多少,咱老于家养得起!”

  屋子里的人依旧围着老韩家的大姑爷转,大姑爷是粮库的老员工,跟最上边的头儿都能说的上话,这样的好机会可不多。

  大姑爷名字叫刘立国,同样是芦河镇上的人,爹妈以前就是粮库的老员工,后来退休前终归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把没什么学历的大姑爷安排了进去。

  刘立国虽说学历一般,可为人处世却了不得,各种拉虎皮扯大旗,在粮库的这些年倒是混得风生水起。

首节上一节16/19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