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不重来 第209节

  他拿出手机拨通白秘书的电话:“白秘书,帮我个人找一个代理机构,我要注册一家房地产公司……需要的资料,你也帮我做一下,一些基本的数据,我明天就给你。身份证,我也邮递给你。”

  跟白秘书交代完后,他又拨通了一个电话,这是一个香江猎头公司的电话。他让对方帮忙找一个有房地产公司管理经验的团队。

  挂断电话后,他摸了一下自己的右脚。

  本来还想着在湾州多呆一段时间,现在看来很快又要去沪市了。如果那个管理团队值得信任。他也可以继续会湾州休养,多陪陪父母。

  而且源鑫地产,也需要他。

  

第三四二章 投资家乡?可以考虑

  

  沪市注册房地产公司的事,唐浩泽并不是很急。

  而湾州开发房地产的事急不来。

  唐浩泽在家里研究了三天商品房布局。这天晚上接到卢方的电话。

  第二天他就去了县城和卢方汇合。与卢方汇合后,他就上了卢方的车子。卢方也有自己的司机。

  唐浩泽上车后就笑着说:“卢叔,这是要成功了?”

  卢方摇头说:“还不能肯定,不过这次孵化量非常大。这也算是一个成功开始。”

  他们说的,是已经进行了三年多的海参人工繁育项目。之前卢方多方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斯里兰卡糙海参亲本进行培育。海参需要四年才能的性成熟。而之前卢方买来的海参很多都是还没达到新成熟的。

  这相当于是一边总结养成经验一边试验人工繁育。那倒也算是一举两得。

  两人在这个项目一共投入了五百多万,已经进行了三年的实验。虽然两人都不急,但能提前成功,那自然是好事。

  卢方笑着说:“我是想着你在家里也是闷着,不如到处走走。”

  唐浩泽已经很久没有关心过这个项目了,说:“我平常在村里每天都有散步,倒也不会闷着。不过卢叔,这海参育苗现在到什么程度了?”

  “这两年每年平均试验七八次,总算是能培育出来了。如果是研究项目,也算是成功了。但商业化还差很多。”

  “每年七八次,是在室内?”

  “嗯,而且老刘掌握了对海参的催熟。室内对水环境的控制也比较方便。每年都能孵化八次以上。老刘说,他可能已经找到关键的地方。今年说不定就能成功了。”

  “唐浩泽点了点头说:“他倒是很能沉得下心。”

  “呵呵,如果不是你有提供的一些技术要点,他的进度也没那么快。”唐浩泽之前给的资料虽然不算很详细,但也让老刘少了不少功夫去实践。

  在很早之前,唐浩泽就想过如何养殖海参。看来现在总算是有点眉目了。海参人工繁育项目,是唐浩泽一手促成的。如果能成功,他自然也高兴。

  越是的低等的动物,人工养殖过程中幼体变化阶段就越危险。

  海参就是一种低等动物,那老刘连续三年多次试验,虽然已经可以将幼体培育成幼参了,但成活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那自然没办法产业化。

  但老刘说自己找到了技术的关键,而现在孵化率大幅度提高,那也说明他至少在某些技术要点确实是捉住了关键之处。

  就是不知道今年能不能总结出海参苗商业化的技术。

  在这方面,卢方也不能确定。他只说:“老刘对海参育苗的投入程度可以算是醉心。我相信他就算今年还不能成功,也为时不远了。”

  唐浩泽点头说:“我也相信他能培育出海参苗。不过这也是越早越好。”

  卢方朝路过鸣笛的一辆车挥了一下手,那车的车主他认识。他回头说:“之前你让我投资房地产行业,不过现在我倒是想继续留在水产行业。农业虽然比不上其它行业赚钱。但也是大有可为的。如果海参苗能弄出来了。我那些虾塘大概也能换发新一春了。”

  “怎么?现在养虾不成了?”

  “确实不怎么行了。去年我有一个养殖场一条虾都没养出来。如果不是有混养的石斑,那个养殖场可谓是颗粒无收。”

  唐浩泽知道这水产养殖都会面临局面。或者,中国南方的水产养殖行业都会如此。

  南美白对虾已经推广了五六年。长时间的超高密度养殖,给养殖户多了一些收入。但也给南美白对虾的致病原提供了进化的良好场所。

  一开始引进的时候,南美白还是一种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但如今,这句话其实已经可以在教科书上划掉了。

  不管是卢方的养殖场还是经合社都需要一个新的品种替代南美白对虾。而海参是很适合的品种。

  “如果海参苗做出来了,确实可以和石斑一起进行立体养殖,还能对淌底进行一定的改造,多养一些沙虫。”

  “但是养殖海参和沙虫对水质的要求很高。高密度养殖石斑,对水质的污染却不会小。”

  “其实水体中不需要太多的藻类。可以让能见度更深一些。至于塘底可能出现的大型海藻,比如浒苔之类的,每亩放百来条篮子鱼就没问题了。”

  卢方觉得现在还没开始养,说这些也没什么意义。他点了点头,说:“这个以后再研究就是了。对了,你现在留在湾州,有没有兴趣在湾州投资?”

  唐浩泽有些奇怪。

  卢方笑着说:“是你罗阿姨知道我今天会见到你,就让我问一下你的意见。市里决定在界门和乐江两个镇之间设立一个工业园。现在正筹备招商引资。”

  唐浩泽想了一下,说:“那个地方的选址可不太好。太远了。而且交通太差。”

  “交通自然会有改进。”

  唐浩泽想了一下,笑着说:“那我没有什么想法。”这个工业园,上辈子可没出现过。

  那片地实际上包括靶场。去年他就听说要收回靶场,没想到这竟然是真的。虽然再有一年乐谭县就会通高速公路,但那里距离高速路口至少有四十公里,太远。而且这个地方也没什么值得投资的。

  卢方却笑着说:“我打算投资一个海产品加工厂。主要加工对虾、贝类和罗非鱼。另外可以建一个冰库。”

  唐浩泽对他的想法很赞同:“周围的原料确实比较充足。”

  “你说得没错。这个工业园主要就是为了解决乐谭县南部水产养殖产品的加工问题。”

  “白泥岭应该也有一个工业园吧?卢叔为什么不在哪里建厂?虽然距离这边更远,但周边各县的水产品原料更丰富。”

  “我本来也想在那里建厂的。不过你罗阿姨说,白泥岭工业区已经有几家食品加工厂投资,而我不管是建饲料厂还是水产加工厂,多少都会有气味污染。对白泥岭的以后发展不好。”

  唐浩泽笑了笑,说:“那不知道玻璃厂能不能在那里落户?”

  白泥岭工业区的位置倒是很不错。距离高速路口不过五六公里,距离县城也差不多距离。距离县火车站大概有八公里左右,而距离湾州港也只是三十多公里。不管是原料还是产品的运输都很方便。

  他在沪市的玻璃厂受限于厂房规模,产能已经到了极限,在沪市买地建厂不合算,而且沪市市场已经的容不下再多的玻璃厂。他倒不如在湾州建一个新厂。

  而且湾州日后会成为西南地区的门户城市,在湾州建厂可以将西南地区作为潜在市场。

  不过玻璃厂肯定有污染,而且是高耗能的,不知道适不适合白泥岭工业园的定位。

  “我回去了,和你罗阿姨说说。如果行,就让她联系你。”

  “我过些天回沪市一趟,先和那边的公司的谈谈。”

  湾州地区和珠三角不一样,珠三角已经不用汲汲营营地招商引资了,但对于湾州地区来说,招商引资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政绩指标。

  罗雪芬能“亲自”引进投资项目,和做好准备后引进的资金在个人政绩上是完全两码事。

  在唐浩泽的记忆里。乐谭县的招商引资每年都能有十几个亿。但只是意向。

  到后来,这种投资意向像吹气球一样越吹越大。为的就是不排在全市的后面。

  其它县市的情况,唐浩泽不甚了解,不过乐谭县通常是让那些糖厂老板认投资意向,签订投资意向书。

  至于落实情况,以后的事以后再想办法。

  现在白泥岭工业园提前几年出现,而且引进的食品加工企业,那看起来倒像是真的投资。

  既然是要投资的,唐浩泽也倾向于投资自己的家乡。

  不过沪市那边的玻璃厂到底有什么规划,他也要先了解清楚。毕竟对玻璃这个市场,他并不是很了解。

  卢方的海参育苗场位于半岛的西南角。因为高速还没通车,开了一路的国道,然后转入省道,转入土路,路上用了三个小时才抵达。

  车子开进养殖场,唐浩泽也没想到这个养殖场竟然那么大:“卢叔这养殖场应该由两千多亩吧?”

  “三千三百多亩的总面积额一共有两百八十口塘。其中两百口是养殖池塘,八十口是蓄水塘。”

  唐浩泽看着这几乎望不到边的池塘,说:“很难能找到这么大的地方了。”

  “听说这原本是一出盐田。后来租给人开外了虾塘,因为那几年养虾不容易,就转租给我。外面本来是一片滩涂,我租下了,由挖了一百多口。”

  那是一个大工程。

  车行驶的土路实际上也是塘基。这塘基能容一辆大卡车同行有些地方还能避让。

  卢方指着中间的一些建筑,说:“那里就是这个养殖基地的管理中心。海参育苗场也在那里。”

  

第三四三章 重“拾”老本行

  

  在土路上,车子开得并不算快。车窗外的池塘还在开着增氧机。

  唐浩泽调下车窗,听到哗哗的水声,还有增氧机打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带着淡淡的颜色。

  他关上车窗,回头问:“卢叔,这些池塘已经放苗了?”

  “养着过冬虾。”

  “养着虾,这水很不错啊!”高密度养虾的水最多保持六十天的鲜活,以后的水藻类是比较少的。但他看到的水是带着黄绿色的。而现在过年都已经有四十多天了。这水确实很不错。

  卢方笑着说:“主要是换水换得勤。”这里的池塘,每两到三口就配备一口蓄水池。换水也就有了保证。养石斑鱼和养虾是两个概念,石斑鱼对水质的要求相当的高。“到时候石斑鱼和虾可以一起起捕。”

  唐浩泽越看到了,这些池塘有不少的网箱,那肯定是养了石斑鱼的。

  而且这些池塘也不算是高位池,最多就是有水泥护坡的泥塘而已。他看到一些池塘的水泥护坡已经有崩缺了。想来那些都是老塘。

  这时正是海上涨潮的时间,车子沿着一条五六米宽的进水渠一直开到了管理区域。

  这个养殖基地的管理人员看老板来了,自然不会怠慢。见到唐浩泽,更像是见到了大领导似的拘谨。卢方看他们拘谨,就带着唐浩泽去后面的育苗场。

  唐浩泽发现这个育苗场其实也很大。里面有一个石斑鱼育苗场,一个虾苗场和两个专门用于做海神庙的育苗车间。

  其它车间,都不是卢方的目标。他带着唐浩泽来到做海参的车间。外面,老刘已经在车间只玩等着了。

  唐浩泽进去后,发现车间里的气温并不比外面高多少。这与其它的水产养殖车间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里面竟然有好几台的大功率立式空调。

  他这才想起刚才看着车间外墙就觉得有些不对。这个车间是隔热的。

  不过他也大概明白了。

  海参的产卵的气温要求不会很高。这里也应当是将气温调控成合适的环境,水温自然也差不多。

  唐浩泽看着育苗池中已经孵化出来但还没附着的幼体。打一烧杯上来能在水里看到密密麻麻的。

  老刘介绍说:“这些幼体已经顺利过渡到原肠期。现在处于小耳状幼体,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变态期。这个变态期的存活率相当高。后面还有两次变态。希望这次的最终成活率能达到1%。”

  1%,这似乎很低的成活率,但实际上那很不低了。

  要知道,一对海参一次能产五百万的卵。自然环境下,如果受精卵能有万分之一能长成到稚参就算不错了。

  唐浩泽现在还记得一些海参养殖的数据,他一边着老刘的介绍,偶尔也问上几句。老刘都能对他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说明老刘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最后他们去了另外一个车间,那是海参亲本的车间。

  唐浩泽在水池中看到池底有一些藻类。还有一些看起来明显要短一些的海参。他有些不解。

  还是卢方笑着给他解惑:“因为国内沿海很很难捉到适合的海参。老刘想到了一个办法用来培养更多的海参。只要将海参按照一定部位切成几块,以后就能慢慢长成三只海参。”

  老刘也解释了几句。

  唐浩泽知道海参可以无性繁殖。不过具体怎么做真的不知道。老刘告诉他,只要切开的海参带着升殖腔组织,海参块就有可能重新长成一头完整的海参。

  “不过,还要有合适的水环境。”

  看过育苗场之后,卢方带着唐洪泽来到附近的池塘边,指着远处的海面,说:“这里对开的海面,是北部湾和琼州海峡的交汇处。因为海峡的原因,这里的水流交换比较流畅,水质也比较好。”

首节上一节209/42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