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不重来 第214节

  镇上最有名的啤酒档在入镇路口的一个拐角处,他们去到还有十几桌人。

  唐浩泽看宁翔鹄也不嫌座椅油腻还招呼几个保镖也一起坐下,就说:“宁少有什么忌口的东西吗?”

  “忌口没有。我去看看有什么好东西。”

  唐浩泽便和他一起去看啤酒档的冰柜,里面有不少海鲜和适合烧烤的食材。唐浩泽就让老板烤十串牛肉和几个鸡翅。还要了一打烧蚝和一打烧扇贝。另外还让烤十几串韭菜。又交待说:“烧蚝要大的。”

  大的牡蛎价格当然要贵很多,一个要五块钱。但小的只有成人拇指大小,而大的,能有成人两只手指大小,那自然是不一样的。

  “老板,这个是什么鸟?”

  老板娘笑着说:“这是禾花雀!老板要不来一打?”

  唐浩泽看宁翔鹄似乎还是没看出来,就解释说:“我们这里将黄花雀叫做禾花雀。这应当是养殖的。南方现在还没有。”

  老板娘点头说:“唐老板说得对。的确是人工养的。听说是沪市那边来的货。”

  唐浩泽知道是那里弄出来的。

  这东西就是邓小权养出来的。种养殖这玩意,只要弄通了整个技术,规模就很容易扩大。唐浩泽记得在他出车祸之前,邓小权就已经成功人工繁育出一大批小尿。只是当是数量还少,邓小权打算留种。现在看来是已经产业化了。

  他也是第一次吃,就问:“这多少钱一打?怎么做的?”

  “四十八块钱一打。”

  “可以油炸,也可以烧烤。”

  “来两打,油炸烧烤各一打。”唐浩泽笑着对宁翔鹄说。“这黄花雀味道不错!宁少可以尝尝。”

  “黄花雀我吃过,确实挺不错。不过我认识它活着的样子,这拔了毛却是不认识了。”

  唐浩泽笑了笑,说:“宁少,要不喝点粥。这里的蟹粥很不错,别的地方吃不到。”

  “有好吃的,当然要。”

  唐浩泽便又让老板弄一个老虎蟹粥:“多放些沙虫和文蛤,另外再放一些杂鱼。炒一份珍珠螺,给我们桌上一打百威。”

  坐下没多久,油炸的禾花雀就端上来了。一起上来的还有珍珠贝的闭壳肌,和一盘考牛肉。

  这些东西宁翔鹄应该都吃过。不过这个啤酒档受欢迎不是没有理由的,老板确实有一手。

  “这牛肉不错,有烧烤的碳香,却没有烧烤的焦苦味道。”

  唐浩泽却是吃了一只禾花雀,最后只吐出两根细细的腿骨。其它的东西,连骨头都吃进肚子了。

  只因,这禾花雀炸得很酥,骨头都想脆骨一样。这味道,看来恒远要发达了。

  五个人喝了一打啤酒,那也不算多。宁翔鹄对那些下酒菜似乎很喜欢。除了没有吃少烧鸡翅之外,其它的几样,吃一个赞一次:“不是没吃过,就是没吃过这样的味道。”

  最后的蟹粥也很快上来了。那粥用的是一种本地产的米。那种米是在有一点海水入侵的农田中出来的,熬成粥之后,那米还是一粒粒完整的。粥水并不浓稠,但有了螃蟹和杂鱼那些东西,倒是变成了一个一个加了米的蟹汤。带着一种浓厚的海洋的甜腥味。

  “这螃蟹粥真不错啊,就是螃蟹的壳太硬了一些。”

  唐浩泽笑着说:“这老虎蟹壳可能是同等大小的蟹里面,蟹肉相对肥美的一种。但也是贝壳最硬最厚的一种。在端上桌之前,蟹壳都是要敲碎的。只在南方沿海有出产。而北部湾海域相对比较封闭,这里的海鲜的口感和其它地方的海鲜都不一样。湾州东边的海鲜,同样的品种吃起来和北部湾沿岸的都有很大的不同。”

  这老虎蟹通常用来做成汤或者是熬粥。煎炒煮等烹饪方式,是不适合它的。

  宁翔鹄笑着说:“我吃过不少地方的海鲜,这里吃的海鲜海腥味确实浓郁一些。我还以为是做法的不同,没行到是原来是环境不同造成的。沙虫我在阳城吃过几次,不过这粥里的沙虫,肉要厚一些。”

  “北部湾沿岸的沙虫确实更好一些。”唐浩泽也是吃遍了整个湾州的人。“海【2】南的也一样。中国最大的沙虫分布区就在北部湾沿岸。”

  一砂锅的粥五个人恰好吃饱了。唐浩泽看了一下时间,已经快一点了,就提议回去了。

  宁翔鹄是客随主便。

  翌日,宁翔鹄听到外面有声响,也就起了床。

  因为家里有客人,唐郑敏夫妻在早餐上多用了一些心。唐郑敏早在骑车去镇里买了些河粉和猪杂回来和一些艾糍回来,家里还熬了一锅粥。炒一个酸豆角,又破了几个自家做的咸鸭蛋,那是最好的下粥菜。

  这样的早餐无疑是很简单的。唐浩泽却吃得很饱。

  吃完早餐后,唐浩泽打算去养殖场转转。宁翔鹄听说他竟然还有一个养殖场,也来了兴趣。

  两人步行前往养殖场,顺便权当散步。

  养殖场规模再大,相对而言和工厂总会显得有些杂乱。他们刚进门,一条黑狗就冲他们叫着跑过来。

  唐浩泽叱责了一声,那狗就不叫了。不过它低着头跑过来嗅了一下几个人的气味,然后就跑开了。

  这狗已经在这养殖场看了将近六年的门,是认得唐浩泽的。

  宁翔鹄还是第一次到水产养殖场参观,看到大片的池塘,还有一片水池。就指着水池问:“那些池子是用来育苗的?”

  “不是,那是养殖池。不过也可以用作暂养池。现在养了一些小鲍鱼。”

  “鲍鱼在陆上养殖?”

  唐浩泽看他感兴趣,就带他过去参观。将养殖池上面的遮阳网掀开,取了一块隔热砖上来,说:“这是刚买回来十来天的鲍鱼苗。”

  幼鲍和商品鲍只是大小不一样。虽然这些鲍鱼还只有手指大小,但宁翔鹄还是认得的。他看了一下,又问:“水里是什么鱼?”

  “石斑,也是在暂养!等再大一些就放到池塘里养殖。”

  “你养的都是名贵品种啊。”

  将手里的隔热砖放回水里,说:“所谓的名贵,只是名气而已。一些名贵的海鲜能养殖了,价格也就会降下来。比如这鲍鱼,也就是几十块钱一斤,这青斑唐边价也不过二十几三十块钱,市场也就是四十多块钱一斤。再过几年,很多人家常都能吃的起。”

  宁翔鹄若有所思,但只点了点头,却没说什么。

  唐浩泽要去看看池塘,看是不是按照自己说的那样处理好水质。

  这时太阳已经出来了,不过春天的太阳也不算毒辣。在这样的光照下,更有利于唐浩泽看着水色,和透明度。他看了一下养殖记录,又查看测定过的水质数据。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宁翔鹄等他将记录本放回原处,问:“那笼子养的也是鲍鱼?”

  “那是珍珠贝。”

  “珍珠不是要好几年才能收成?怎么在池塘养?”

  “只是混养。收获其它品种时可以移到其它的池塘暂养。”

  “那池塘都养了什么东西?”

  唐浩泽没想到他对这个感兴趣。不过还是回答说:“已经放到池塘里的品种,有沙虫、蓝子鱼和珍珠贝,以后还会放一些石斑和鲍鱼。”

  宁翔鹄想起昨天吃的珍珠贝,就问:“这珍珠贝似乎价格挺高的。”

  “对,珍珠贝的闭壳肌也是到美食。而且珍珠质量好的话,收成也会相当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养殖的周期会比较长。要三龄以上的珍珠才能插核,又要至少一年半才能形成珍珠。但最好是养上三年以上,要不然珍珠层不够厚,而且形状不够规则。”

  宁翔鹄沉吟了一会,突然说:“我听说你们村里的水产养殖经合社做的很不错。我能参观一下吗?”

  

第三五零章 不正常的执着

  

  唐浩泽发现宁翔鹄对水产养殖似乎抱了相当大的兴趣。

  在参观经合社养殖场时,宁翔鹄不仅看的很仔细,还问了不少的问题。

  如今经合社养殖场正式最忙的时间段,唐浩泽没有去打扰唐浩强他们。领着宁翔鹄参观完之后,就回了家。

  唐浩泽邀宁翔鹄到三楼的小客厅喝茶。他虽然也给自己斟了一杯,但他不怎么喝。

  宁翔鹄喝了几杯茶,突然笑着说:“以前的说法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现在的说法已经变成,没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但是在海鲜这话似乎说不通。我吃过的海鲜怎么说也有上百种,还真没想过海鲜是这样养殖出来的。”

  唐浩泽也笑着说:“陆生养殖动物我们可能看着它,有问题能轻易发现。。但是水生养殖动物,很多我们是看不到的。等你看到了,通常是已经是出了大问题。一些体型比较大的养殖动物还好说,因为单位面积养殖数量不会太多,可以逐一进行处理。但是一些体型小的,我们根本没办法全部弄上来,只能是对池塘整体进行处理。”

  他顿了一下,又说:“最要命的,是动物一旦患病,就可能不吃东西,或者吃很少,给口服药效果难以保证。所以给药是一个麻烦。而对池塘的整体处理,虽然改善环境,但实际上也是对池塘小环境的严重破坏。”

  宁翔鹄想了一下,说:“这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如果没有经验,还真想不到。”他顿了一下,说。“我听说胡总曾经来塘尾村视察过。也视察过经合社?”

  唐浩泽点头说:“首长两年前莅临视察过。如果不是首长的关心和指导,经合社也没办法发展的那么快。”

  “我也是参观了才知道塘尾经合社竟然发展到那么壮大的规模。”宁翔鹄正视他的眼睛笑说。“我还以为你们的经合社只是有几个养殖基地。却没想到不仅已经扩展到整个县的沿海区域。养殖的模式多样化,产值还那么高。还有他们虽然也在混养,但和你的养殖场的模式不一样。”

  “经合社需要保证效益,而我是在冒险。”

  严格来说,小水体养殖比大水体要好。小水体容易控制水质。网箱养殖比池塘养殖好,因为网箱养殖能随时将动物捞出来进行处理。

  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明年开始,雷州一个主要的网箱养殖海区会多次爆发虫病,让网箱养殖的名贵鱼几乎全军覆没,连续危害了几年时间。

  原因就是因为环境出了问题。会爆发虫病的原因,是那个海区海底的鱼粪和殘饵堆积的厚度超过十公分。养殖的密度太大了,海区的自净能力无法清理那些有机物。

  后来推广了人工配合饲料,减少鱼骨头那样的殘饵沉积,过了三年之后,情况才略有好转。

  说到底,养鱼先养水。

  池塘是一个微环境。容易控制也容易遭到破坏。

  而唐浩泽在塘尾养殖场多养一些品种,实际上就是想加强这个微环境的中的自我控制能力。

  但他又不是要搞旅游,所有收益都要从养殖中国获得。所以他养殖的品种都是价格相对比较高的。

  宁翔鹄的眼神似乎是说他在谦虚,笑着说:“那你觉得是你的模式好还是经合社的模式好?”

  唐浩泽听他的意思,竟然是想和自己深入讨论这个话题了。他抿看一口茶,想不通他到底所谓何来。

  他想了一下说:“其实,说不上哪个模式更好。对于水产养殖行业来说,谁赚的钱多,谁的养殖模式就好。”

  他顿了一下继续说:“比如一开始引进南美白对虾时”

  “这个我听说过,南美白对虾是你第一个做出了苗种,在推广方面你也出了很大的力。你也是在这个过程赚到了第一桶金。”

  唐浩泽也没有谦虚,说:“我只是提前了一步。”顿了一下,他又说。“我是通过水产发家的。但也只是因为事事都别人先走了一步。比如东风螺,比如对虾超高密度养殖。当初南美白对虾刚引进来,国内海区中带有的致病原对南美白对虾的侵染能力比较低。所以我敢超高密度养殖。但致病原在高密度养殖的环境下,更容易发生变异。虾也因为环境问题更容易患病。当年,我能养出万斤亩产的对虾,现在让我养出四千斤亩产都不敢保证。”

  “你现在的模式也是想比别人提前一步?”

  “也算不上吧。”唐浩泽笑了笑,说。“经合社那些虾塘网箱养殖石斑,其实也是我建议的。主要是为了给早先我超高密度养殖给环境带来破坏,进行一点弥补。”

  当南美白对虾推广时,所有养殖户都以他养殖出来的单产记录为目标。但能养出六千斤亩产的,都极少。到后来成功率是在是不高,养殖户的追求才少了一些。现在养殖户追求的是三千到四千斤亩产。

  但就这个单产实际上也是超负荷的。

  唐浩泽为了让养殖户不要追求过高的对虾单产,才通过经合社推广石斑鱼和对虾立体养殖模式。

  有这个模式,养殖户对两千斤到三千斤对虾单产也能满意。而且就算是对虾养殖失败了,还有石斑鱼能帮补一下。损失不至于太惨重。

  养殖户追求高单产,虽然不完全是因为他,但其中也有他造的孽。

  上辈子他做了十几年水产养殖,对自然海区的被养殖产业污染是极其深恶痛绝的——那让他一直没办法靠养殖发财。

  那种情绪延续到了这辈子。而他却做了曾经极度厌恶的事。

  听了唐浩泽的话,宁翔鹄没有想太多,笑着说:“你的模式,如果能做成了,对环境确实要比其它模式友好得多。塘尾经合社的规模已经很大了,但我看着应当可以发展的更大。是因为资金不足还是其它原因没有继续快速扩张?”

  “资金是一个方面。因为经合社的股东构成,经合社不可能将大部分的利润留下进行再投资。另外也有扩张太快容易出现混乱的担忧。”

  “那实在太可惜了。听你刚才说的,塘尾经合社的业务包括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海区养贝。甚至还组建了一支远洋渔船队。如果规模再扩大一些,很容易就能上市。上市得到的钱,不仅让股东获益,更能让经合社有足够的发展资金?”

  唐浩泽看着他,笑说:“宁少是对塘尾经合社感兴趣?不过我们是不会同意经合社通过外部资金谋求上市的。”

  其实,经济合作社甚至不能算是企业,只是一个农村集体经济体。能否上市还是另外一说。

  况且,塘尾经合社的股份虽然掌握在几个大股东手里,但经合社的存在是为了给路塘村村民分红。根本目的为了扩大经营而抢占市场。当然,现在水产水产养殖行业,在国内也不需要抢市场。

  可以说,随着社会发展,有足够的仓储体系和加工工业,不管养殖户养出多少鱼虾,都不愁卖不出去。中国人对肉食的需求量,还大着呢。

  在肉食方面,中国人最重要的肉食种类还是禽畜肉类,水产品一年产量也不过以前多万吨,其中还有大量的诸如海带紫菜那样的藻类,还有大量壳比肉重的贝类。

  大宗水产品的价格涨幅也是有的,但是整体的涨幅要比猪肉要小。水产品在某些日子里还是奢侈品。比如节日里,鲜活水产品的价格会比平常高出不少。

  再说,如果经合社真的要加速扩张,他们也不是筹不钱。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等着经合社再募新股呢。

首节上一节214/42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