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不重来 第305节

  唐浩泽在酒店考虑着古三的目的。此时的古三也正在与人讨论着他。

  这时古三已经在一个朋友家。他这个朋友实际上也是的他的合伙人。

  “照你那么说,他会答应?”古三的朋友弯着嘴角,表情显示出他的愉悦。“如果他有行动。我们再宣传一下,官方再出来对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适当的解读,应该会有不错反响的。”

  这是一个别墅内的小酒吧。

  古三拿起面前红酒,喝了一口说:“我感觉他对西南部的投资意向比较大。刚才和他谈了十来分钟分钟。他至少西南部三次。或许他本来就看好那里的投资环境。我觉得他会同意的。”

  他们口中的“他”,说的正是唐浩泽。

  “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列入五年计划。地方和中央都会有所动作。不过官方只能针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再不然就是扶持一批当地的国有企业。工矿业和旅游业也肯定是扶持的对象行业之一。那对我们的计划也有帮助,但帮助不大。想要达到我们的宣传目的,民间资金的流入才是最好的宣传素材。”

  “商业和工业确实需要民间资金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古三心里想着唐浩泽看好西南的原因是因为资源充裕。但那些的资源的开发,肯定主要会落入国有资本手中。唐浩泽就算有再大的想法也不可能拿到那些开发的项目。“你说唐浩泽为什么会那么看好西南地区?还有你觉得他会不会其实和我们一样想着投资房地产?”

  “不会吧!”古三朋友坐直了腰,显得有些紧张。“他手上可是有不少钱。如果他将那些是钱和我们抢生意。我们就是为他做嫁衣裳了。”

  古三皱着眉想了一会,说:“他认为房地产会是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现在已经可以肯定,如果看到机会他绝对会投资房地产,但我觉他不会将所有资金都投下去。”

  “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你别忘了,天方地产在去年可是连三四线城市都没放过!现在西部的房地产行业虽然还没有真正起来,但他越是看好房地产,就会将越多的资金投入到这个行业。”

  “他要投资,我们也没办法。”古三眉头舒展开了,笑着说。“再说了,我们也不可能垄断那里的市场。”

  他朋友想了一下,觉得他说但也不无道理。只是他心里还是不得劲:“就是觉得如果被他在股市那样建了一个老鼠仓会让人的很呕血。”

  特别是是想到,如果不是唐浩泽在股市弄老鼠仓大发横财的话,现在他们也不至于那么担心。这么一想,他心里就更加的不得劲。

  各地政府卖了那么多年的土地,中央对这方面的监控已经相当的严格,而且必须公开竞价,暗箱操作的是已经没有多什么的生存空间。

  他们想要买地,如果遇到的竞争对手是普通的公司。他们打个招呼,许一点好处,竞争对手大概就会退出竞争。

  而天方集团也许还不算是国内顶级的房地产公司,但有唐浩泽在大概也能让他们的退出竞争代价不小。

  当然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天方集团和他们没有直接竞争关系。要不然他们通常的手段,对唐浩泽没用。

  比如他们最有利的武器是和银行的关系。他们可以让银行拒绝或者延迟贷款给竞争对手。

  而对天方集团,那样的手段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唐浩泽有足够的资金,前期根本不需要借贷。等天方集团资产增加到一定程度,银行未必会不同意借贷。再说,圈子网与海外银行的关系不过。国内借贷不到钱,唐浩泽也可以向国外银行借贷。

  想要用其它手段搞事?现在的唐浩泽不是他们能搞的。唐浩泽这几年经营的,不仅仅是企业,还有他的关系网。

  唐浩泽的关系网可不是仅仅是针对个人。最重要的关系网,是他和军方的合作关系,还有官方对圈子网的看好。

  古三知道,不管是军方还是官方,都不会让人轻易动圈子网和唐浩泽。

  正是因为知道无法压制唐浩泽在房地产的野心,他才会和唐浩泽达成协议。如果他非要和唐浩泽敌对,大概最终只会两败俱伤。那对他也没有任何好处。

  他笑着说:“如果他是打算做老鼠仓,我们就是在老鼠窝。只要控制好局面,我们肯定事吃肉的那个。给他一点骨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担心的是,肉被他抢了。”

  古三想了一下,笑着说:“我可以问一下他有没有抢肉吃的的打算。”他说着就真的拿出点电话,找到一个从未拨出过的号码。

  他朋友看到他的手机笑着说:“说起来,我还是很佩服他。他的麒麟手机,非常好用,还相当的有气派!就是贵了点。”对于他们这样的人来说,商务版麒麟智能手机一万六千多的价格,一顿饭钱都不够。但相对其它手机最贵也不过六七千的价格而言,一万六千六百六十,真的很贵!

  古三笑了笑没说话,拨通了那个号码。

  卢梦正在洗澡,唐浩泽就在房间里上网。电话响了,看到是陌生的电话,他迟疑了一下,还是接通了:“您好。请问您是?”

  “唐先生,您好。”古三自我介绍了一下后,说。“很抱歉这个时候打扰你。不过刚才与你一席话之后,我就一直的茶饭不思。想不明白啊!”

  唐浩泽听这话,笑了一下,说:“您,大概,不至于吧!”

  “至于。怎么不至于?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何您那么看好西南地区的发展潜力?”

  唐浩泽一听这话,觉得对方又是在试探自己。

  他想了一下说:“很简单!西南地区在大西部相对而言,人口比较密集。本身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另外,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再次资源丰富。最后,电能充足。”

  古三听他像是简答题一样的回答当然不满足:“能说的详细一些吗?您说的我也大概能想得到。但其他地区也并非说不具备那些优势。您却独独看好西南地区。这才是我最想不明白的。”

  唐浩泽心说,想不明白就慢慢想。但他知道对方肯定能想得到,只不过是在试探他。而且他肯定对方肯定也是看中了西南地区的发展潜力。而且,看中的应当是房地产行业。

  古三这个电话,是在试探他自己是否也盯上了房地产!

  西南地区的房地产,他当然也觊觎着。但他没想过马上将主要资金投入到的西南地区的房地产。

  因为西南地区房地产还需要几年才会被炒起来。目前值得注意的只是川中的两个省会城市。至于其它城市,唐浩泽认为可以涉及,却暂时还不值得投入太大。

  “攀枝花的铁矿和西南地区的有色金属,可以为重工业提供成本较低的原料。西南是整个我国水力资源最充沛的地区。充足的谁能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电能,更可以保证工业用水。相对比较密集的人口,但因为地形的原因相对北方西北地区耕地更少,劳动力更充裕、人口更容易集中到城市,更容易形成消费市场。另外大西南曾经是全民备战的核心地区,拥有一定的工业技术基础,也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基础。”

  “原来是这样!不过您觉得西南地区那个省份最适合投资工业?”

  “那自然是四【2】川。其实重【1】庆地区的基础条件也相当不错。但重【2】庆地形相对比较崎岖,对形成大的产业基地有一定的制约。”唐浩泽将自己的理由说出来。“如果无法形成设备、零件、加工、组装、包装、原料、物流等等配套产业区,就不可能形成一个大经济圈。”

  古三同意唐浩泽的说法。中国现有的主要经济圈,实际上都是一条完整产业链。

  以珠三角的轻工业大经济圈为例。

  珠三角的很多产业都是相对比较集中的。比如中山,比较集中的产业有四个:电器、制衣、照明灯饰、家具。这四个产业需要周边地区的其它产业提供支撑。比如纺织、机械、包装行业、模具、化工等等,还有运输、包装等等。

  每一条产业链中,都是中小公司依附着大型企业生存。而大型企业有不得不靠着大量中小企业满足自己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需求。

  可见,想要形成的一条产业链,就必须要在区域内形成高密度的产业群。不然一两家大型企业,是不可能独活的。

  就好比湾州市,也曾经有过几家规模不小的企业。他们的破产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国营。后来改制也没能活几年。原因没有配套的工业体系,他们经营成本太高。

  举一个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生产设备的一个零件坏了,方圆几百公里都找不着。换一个零件的成本比阳城地区的同类企业要高几倍。

  再有原料、市场的运输成本等等。各个环节的高成本都让它们的经营成本变得更高。在市场化之后的竞争下,它们最终只会被淘汰。

  其中半球电器就比较有名。

  在九十年代,半球是相当有名的牌子。但如今它的厂房正在养草。这家公司注册后的经营范围,只是清理股东的债权债务,也就是说,没有生产任何实际产品的许可。

  目前半球剩下的就是一直经营着一个品牌。为了经营好这个品牌,一直没有任何产品,却拿到了所谓“省名牌”称号,获得“免检产品”资格。实际上就是花钱将牌子名声经营好,然后授权给其它企业生产的方式获利。

  据说该公司在上世纪九几年还用牌子的名气非法发行股票,说是很快要上市,将法人股票卖给个人。一些人得知实情后,起诉了这家企业,拿回了损失。但不少人拿着和废纸等价的股票欲哭无泪。

  不过,这家企业在一六年换了一个名字,重新注册之后,重新开始生产电器。,可能是得到了投资。

  但是现在,圈子网的电子设备专卖平台都不接受申请这个的品牌的电器的上线申请。因为挂着半球名号的电器,很多都是小作坊生产的,没有任何质量保证。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主体依然是工业。西南地区想要发展一个产业配置完善的经济圈,关键还是先形成一个大的工业产业区。而这个产业区,又必须是大区域的。

  如果想着在一个城市搞一个工业区就能将城市发展起来,那未免有些理想化。

  四【2】川还有一个平原,适合形成一个大的产业区。而重【2】庆就比较麻烦。

  古三听唐浩泽那么说,觉得也有一些道理。中国的区域经济圈,通常都是一点带面发展起来的。虽然不是很绝对,但大西部的开发最好的办法也是如此。

  重【2】庆也许可以有很多地方能发展成点,但连成片肯定要比平原地区要难一些,投入也更大一些。

  “那么说,您是打算将川中平原作为投资的重点?”

  唐浩泽笑着说:“当然不是。对于一些中间产业,或者说是附加值表低、运输成本比例比较高的产业,自然最好是靠近市场。但是一些高附加值、运输成本比例较低、针对市场范围比较广的行业,只要交通条件好,就算是建在山沟沟里也有利可图。”

  古三一听这话,笑着说:“让您见笑了。我对工业的了解不算太深入。今天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

  确实,生产螺丝钉的和生产汽车,根本没有可比性。而唐浩泽如果要在西南地区投资工业,大概不会考虑生产螺丝钉。

  “那您有考虑过投资什么产业?”古三顿了一下才继续问。“您的敖卓已经在西南地区投资了三十亿美元建设一个显示面板生产基地。我想你要投资,大概也会投资高科技的工业吧。”

  唐浩泽却笑着说:“只要能赚钱,我无所谓投资什么项目。”

  只要利润率理想,一个企业能赚多少钱就是成功的投资。

  唐浩泽虽然还不明白对方为什么连番试探自己,还话里话外地想要让自己投资大西部。其实,他也愿意在西南投资。

  不过,现在既然对方“有求于己”,如果不提条件都对不住对方了。

  他笑着说:“古先生,听说您的那几个地产公司目前在建的楼盘都有二十多个。这可是大手笔啊。您也知道,我为了配合军方的转业工作,开了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吸收复员人员。目前这家公司的员工99%都是转业人员。不知道能否将您的那些楼盘交给我那个物业公司?”

  古三这边脸上一滞。一个居民小区肯定需要物业公司管理。

  按道理说,物业公司应当由小区业主决定。但一个小区在短时间内卖不完,所以通常都是在楼盘在销售之前,开发商就指定了物业公司。

  一个小区的物业管理费一年虽然赚不到多少。但是那是无本万利、坐着有钱收的买卖。那通常都会被楼盘本地势力垄断。

  在楼盘开始开发之前,开发商就已经和那些势力谈好条件。比如让他们在拆迁时提供帮助,并且在开发过程中保护不被打扰。

  如今唐浩泽提出这个条件,就让他有些为难。

  古三不否认唐浩泽能压得住那些地方势力。因为唐浩泽聘请的确实是转业人员,他的物业管理公司也得到军方的保驾护航。

  唐浩泽和军方关系,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因为不是谁都能每年拿出几亿给十万转业人员提供免费的转业培训!

  所以唐浩泽目前与军方的合作,无人可以替代。

  就算其他有官方势力的人和军方合作,军方也只会更给唐浩泽面子。至于那些混黑道的,想要动唐浩泽物业公司,更加是首先要问一下军方同不同意。

  

第四九七章 太监的命,操皇帝的心(四千字)

  

  酒会之后第二天就进入论坛的正式议程。

  论坛果然是以响应西部大开发为主题。

  受邀参加的人中,有西部各省的官方代表。他们的目的,是推介各省为响应国家战略的制定的投资优惠政策的。

  受邀参加论坛的人超过五百人。第一天上午,组委会邀请了数位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年纪较大声望比较高的国内企业家,对这个国家战略进行深入解读。

  上午的主要议题是讨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光明前景。被邀请来的特别嘉宾被安排在台上,如同沙龙一样在上面围坐就这个议题畅所欲言。

  而其他人则是在台下听,也可以申请上台发言。

  唐浩泽在这个上午被安排在台下,听着台上嘉宾的讨论。发言最多的,是受邀参加论坛的几位经济学家。

  辩论了一阵之后,他听出嘉宾们主要是针对西部大开发如何利用这个契机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担任国务顾问吴教授的意思是:“西部各地应当有明确的自我定位。这是一次自上而下机会。我认为应当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务求可持续发展。东部产业转移,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向西渐进也是大势所趋。但问题是,那些产业在东部实际上属于被驱赶的产业,是高耗能、高污染型产业。西部如何接收那些转移而来的产业?是兼收并畜直接接收,还是接收进行过自我升级之后的转移产业?理想的答案当然是后者。”

  而另外一名经济学家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提出了申请,站到讲台前发表了一番演讲:“西部大开发到底应该是产业集中化还是分散化?我个人认为,分散化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如果产业集中化,西部的经济发展可以得更快的发展。但是也同样会造成各种社会问题。最终对社会发展最严重的影响,使绝大部分小城市的空心化。”

  “中国的县城,大多人口在五万到十万之间,一个县城总人口通常在五十到一百万之间。西部部分县人口或许会少一些,但在核心经济圈之外的县城,无一例外地出现大量劳动力外流的现象……造成县域内消费指数低下,经济停顿不前。那绝非长久之计。”

  “中国经济目前正面临一个大变局,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劳动力成本已经成为部分产业主要成本,运输成本随着我国交通条件越来越好占总成本比例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落户在一些县城。另外,农业企业落户到以农业经济为主县也更适合经济规律。”

  “另外,西部有大量与东部地区迥异的人文自然景观。旅游业,是环境友好型产业……我们在考虑打造西部核心经济圈的同时,也应当考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这位经济学家这番话的核心是指:中国产能过剩,是因为忽略了广大地区的乡镇经济的发展。

  同时指出中国不是缺乏生产者,而是缺乏消费者。而中国人口众多的优势,很大一部分的消费潜力没有被激活。其中的关键,是潜力一直没能变成能力。

  “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家庭消费能力关键因素。而经济比较落后的县大部分人可支配收入都只达到温饱水平。何时让他们达到小康水平,就何时能激活他们的消费潜力。但是仅仅靠各县政府和当地百姓的努力,是不可能让他们的生活达到的小康水平。他们需要外部的帮助。我们也应该打破之前打造集中型产业圈的惯性思维,在西部营造一个泛经济圈……将最大范围的地域划入这个经济圈,在创造经济收益的同时造福尽可能多百姓!”

  这位年轻经济学家的演讲结束后,会场一片掌声。

  唐浩泽不得不说这位经济学家的观点虽不新颖,但也捉到了核心问题。

  现在国内的核心经济圈,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形成了基础,甚至是在解放前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那个时候的物流业还相当的落后,而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物流行业至少比九十年代发达了几倍。

  物流发展,是的运输成本持续下降。产研结合的发展也比以往更加方便。非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地域的分布范围也可以变得更广,主要考虑的是应该是紧邻市场,而是更应该考虑紧邻原料产地。

  中国经济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各行各业的过剩。或者说,中国在早些年很多行业就已经是属于产能过剩了。只不过之前的生产成本低,出口旺盛。而现在产业增长速度,要超过净出口量增长的速度。国内的产能过剩就更加严重了。

  特别一些产业面临其它国家的竞争。中国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早在东南亚国家面前早已经失去了。

  中国的问题是,不可能靠高科技产业给中国人提供足够的劳动岗位,中国依然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否则中国将会成为失业大国,估计会隔壁阿三更惨。

首节上一节305/42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