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直上:重返1998 第211节

刘凯说起来有些不胜其烦,可以这样讲,凡是找人给他打招呼的干部平时表现都不怎么出色,如果是出色的干部,他平时就关注到了,不用人打招呼,他也会用起来啊。

另外这些找人打招呼的干部关系并不是那么硬,如果硬,早就打招呼了,还用等到现在?

刘凯给不给他们的面子,全在他的心里权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那些人也只是搞一下投机,如果通过打招呼能弄上,就弄上,弄不上,他们也没法说什么。

石云涛被抽去作为面试考官,一方面因为是他提议要公开考选的,另外他是选调生,又年轻,又是区委常委,让他去坐镇当一下面试考官,别人也不会有意见。

如果让其他常委去当面试考官,这些常委长期在义河区工作,关系网复杂,很难做到公平公正,石云涛是从夏城县调过来的,关系网少多了。

刘凯把他推为面试考官,还有着另一番的用意,石云涛的背后是柳家明,那些给刘凯打招呼的人,看到这个情况,如果石云涛不看好某个人,刘凯就可以把石云涛当成他的挡箭牌了。

笔试是区委组织部和人事局组织的,四个职位,最后报名考选的人有十九人,考选比例不高,相当于五个人争夺一个职位。

但团区委和财政局的竞争比例非常低,团区委有年龄要求,最后只有三个人报名,而财政局长的职位,最后竟然只有两人报名,一名是现任局长,一名便是现任文化局长。

按说至少要有三人参加报名才能开考吧,但是最后刘凯拍板,两人报名也可以,看谁考的成绩好,到时再综合考虑,决定拟用人选。

第463章崔仁的招呼

石云涛作为面试主考官进入考场,看着那些长的有些大腹便便的考生走进来面试,不禁有些想笑。

为什么老百姓在人群中一眼就能分辨出一个人是不是干部呢,就是因为个别干部养尊处优,无论是长相还是气质都变的与众不同了。

还有个别干部不接地气,整天坐办公室,一走出办公室便是白白嫩嫩的,又因长期不深入群众,变的高高在上,走在人群中的气质就异于普通老百姓。

而有的干部则吃饱喝足,又不运动,养成了将军肚,这就更加明显了,谁不知道你是干部?

石云涛坐在主考官的位子上,凡是大腹便便走进来面试的考生,他最后都没给打高分,相反,身材保持的好,看上去很朴实的干部,他就给打高分。

当陈璐走进来时,石云涛便看向了她,陈璐是个女同志,不可能有什么将军肚,而身材也是没的说,这样的人不给高分也不行啊。

陈璐走进来后一看见他,顿时脸上笑了笑,同时也给自己增加了信心,结果面试表现的非常好,得了面试第一名。

经过一番面试,十一名进入面试的考生综合成绩就排出来了。

陈璐名列教育局长岗位综合成绩第一名,也是这十一名考生当中的第一名,考的非常优秀。

而财政局长岗位,现任财政局长考的不好,排在第二位,那位文化局长考了个第一名。

刘凯得知后,非常高兴,而刘春秋知道后,脸上不好看了。

搞这个所谓的公开考选,就是刘凯所做的局,把刘春秋喜欢的财政局长做掉,刘凯就达到目的了。

按说只要综合成绩排在第一名,那就是这个岗位的人选了,但是不要忘了,想正式上任,还需要经过组织部考察和区委常委会研究这两关。

组织部考察还好说,只要没啥大问题的,考察就能通过,但区委常委会如何研究就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刘凯需要定一个调调,那就是第一名可不可以被刷掉?如果可以被刷掉,第一名会不会服?

这样做对刘凯有利没利?

刘凯见他中意的财政局长人选考了第一名,肯定是倾向于第一名就是岗位人选,这样的话,也会让外界觉得整个考选过程公平公正。

然而让刘凯没想到的是,团区委书记人选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分数相差不多,相差不多倒也没什么,关键是崔仁给他打了招呼,说要让第二名上位团区委书记,刷掉第一名。

刘凯接了这个电话为难了,崔仁是市委副书记,崔仁的招呼如果不听,刘凯担心会对他不利。

但刘凯也没有满口答应崔仁,而是说他尽力而为,只要其他常委没什么意见,他会让第二名上任团区委书记的。

崔仁听了,没再说什么话,说白了,此时他不听刘凯说什么,而是看刘凯最后会给他什么结果。

如果给了好结果,以后他肯定会感谢刘凯的,而如果没给好结果,那就说明刘凯与他关系不近,以后就算了。

崔仁的招呼搞的刘凯比较头疼,因为如果他用第二名当团区委书记,刘春秋就有话说了,财政局长为什么不能用第二名?而且第二名是现任财政局长,为什么要将他给换掉?

刘凯接完崔仁的电话,琢磨大半天没想出一个好主意来,如果他听了崔仁的话,到时刘春秋有理由与他作对,常委会就有可能开不下去。

而如果不听崔仁的话,那就是把崔仁给得罪了,以后对他不好,他不太想在这种小事上,去得罪崔仁。

但如果他完全听崔仁的,会影响到他在义河区的布局,刘凯想了半天,突然眼前一亮,把石云涛叫了过来。

石云涛与崔仁不合的事,刘凯早就知道了,石云涛敢不买崔仁的账,因为石云涛背后有柳家明,甚至还有向群。

如果刘凯此时把这事跟石云涛讲了,石云涛指定会反对此事,石云涛带头在常委会上反对,刘凯回头和崔仁一讲,崔仁就不好说什么了吧?

石云涛过来后,听完刘凯的话,便立刻意识到刘凯是什么用意,刘凯这是想利用他做事情,那他能得什么好处?

“我看陈璐考的不错,教育局长可以让陈璐担任。”刘凯瞄了石云涛一眼,说道。

刘凯这是要利用支持陈璐担任教育局长的事来跟石云涛作交换了。

石云涛想了一想,陈璐当教育局长的事不到最后,那都不是板上钉钉的事,陈璐想当教育局长,的确需要刘凯支持。

而且他很反感崔仁的做法,让他出面反对任用第二名担任团区委书记,他觉得没什么心理障碍。

“刘书记,我知道怎么做了,回头我再帮你和赵一红部长说一说这事。”石云涛笑了笑,主动提出帮刘凯联络其他人反对。

刘凯听了很高兴,说:“云涛,等到陈璐当了教育局长,教育工作就好做了,你有什么难题随时报告给我,我全力支持你的工作。”

见石云涛这么痛快答应他,刘凯一扫之前他对石云涛的负面看法,变的有些喜欢石云涛了。

石云涛回去以后,便与赵一红说了这事,赵一红与他毕竟有过肌肤之亲,虽说赵一红现在在表面上不与他亲近了,但内心里头,还是扯不断那层关系。

让第一名上岗也算是常识,石云涛一说,赵一红也能理解,但石云涛并没有和赵一红说崔仁在背后打招呼的事。

过了几天,刘凯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刘春秋等人就看刘凯怎么定调子,是全部用第一名,还是有选择性的。

如果有选择性的,刘春秋就有话说了,想法保住现任财政局长的位子。

刘凯扫视了刘春秋几眼,转头让组织部孙部长讲一讲考选的事,他让孙部长先把财政局长的人选给推出来,然后依次再确定其他岗位的人选。

谁知刘凯刚这样讲完,刘春秋便提出了异议:“这四个岗位,四个人选,我建议一起拿出来讨论,不要一一进行讨论,他们四个都是考选的,而不是考察推荐提拔,不需要一一推选,具体名单是谁,一起讲出来吧。”

第464章落差很大

刘春秋不是傻瓜,他担心一一讨论,会让刘凯钻空子,比如研究财政局长人选是让第一名上,而到了其它岗位人选讨论时又用了第二名,他就不好回过头来再说财政局长人选的事了。

一听刘春秋这样讲,刘凯想了想,只好说:“那全部端出来吧。”

刘春秋很精明,但是他还是没有精明过刘凯,刘春秋这样讲,也正合刘凯的意,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孙部长便马上一起把人选名单讲出来了,其他三人都是用的第一名,而到了团委书记人选时却用了第二名,理由是组织部认为第二名更适合一些。

这话说的挺操蛋,组织部说第二名合适,到底是组织部说合适,还是个别领导说合适?

刘春秋听了,心里头很不爽,财政局长必须用第一名,团区委书记就可以用第二名,这是什么逻辑?

没等石云涛开口反对,刘春秋就发了话:“我有些不解,这第一名与第二名的任用依据的是什么标准?财政局长老马,一直干的兢兢业业,这次考了第二名,是不是让他继续担任财政局长更好一些?我看考的好,未必就能干的好,组织部在考察方面要下真工夫!”

刘春秋这么一讲,说的孙部长面上不好看了,也不好再解释什么,用谁不用谁,哪是他这个组织部长说了算的,明明是刘凯的主意啊。

刘凯听了,没动声色,而是看向了石云涛等人,问他们还有什么意见。

其他人便在那里沉思,没马上开口说话,石云涛扫视了其他人一眼,开了口:“我提个小意见,这次公开考选影响很大,如果我们任用一个第二名上了岗,传出去,肯定会引起非议,在老百姓的认知里,考第一名就是第一名,如果第一名上不了,就会认为这里头有猫腻,笔试面试考了第一,还是上不了岗,说这里面没猫腻,老百姓指定不会相信,所以,我建议要么全用第一名,要么就要做出合理的解释,让老百姓觉得用第二名比第一名还好。”

石云涛的话一说完,其他人顿时向他看去,同时觉得石云涛讲的有几分道理,公开考选的目的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解决用人不透明的问题,以得到社会各界和群众的认可,如果最后还是不透明,这就背离初衷了。

石云涛刚说完,赵一红接了口说:“我同意云涛常委的意见,团区委书记建议也用第一名,不要用第二名,我看不出这第二名要比第一名优秀在哪儿。”

赵一红一说完,其他常委就议论纷纷了,看来,常委们对公开考选的公正性要求很高,毕竟人家笔试面试第一考进来,最后还上不了位,心里头铁定是不会服气的。

刘春秋听完石云涛和赵一红的话,眉头紧皱起来,听上去石云涛和赵一红的话与他的话比较相近,但是仔细一分析,却是觉得石云涛和赵一红的主张对他不利,因为现任财政局长的名次是第二名。

而此时,刘凯则淡定从容,转头对刘春秋说:“云涛常委和一红部长的话有一定道理,刘区长,你看呢?”

刘春秋此时矛盾了,如果他提出可以用第二名上位,那么就会与石云涛和赵一红的意见相悖,传到外面去,便是他用人不公平公正,非要用第二名当财政局长和团区委书记。

想到这里,刘春秋只好道:“我和云涛同志、一红同志的意见一致,应当都用第一名,以满足群众对我们这次公开考选的期待。”

刘春秋放弃了保现任财政局长的作法,支持了石云涛和赵一红的意见。

话说到此,刘凯其实已经达到目的了,但他为了更有话跟崔仁讲,便又追问其他常委的意见。

其他常委此时哪还会说什么,都附和了石云涛的意见。

一看大家都这么讲了,刘凯便从谏如流,让组织部不再推选第二名担任团区委书记,而是用第一名成为团区委书记。

区委常委会就顺利通过了这四个人的任命,而现任财政局长,刘凯和刘春秋私下说,就让他去文化局当局长吧,相当于调了一个岗。

刘春秋虽然不高兴,但也没有办法了。

事后,刘凯便给崔仁打电话进行解释,崔仁听完后,没作任何表示,就说知道了。

崔仁老奸巨猾,刘凯也是没有办法。

常委会开完,四个人就去上了任,陈璐就去了教育局。

陈璐这一步迈的不错,上一次沾了方静怡的光,当了区妇联主任科员,成了正科虚职,如果按正常晋升途径的话,下一步她当不上正科实职,而是要先成为区妇联副主席,接着再往上升当妇联主席。

从正科虚职直接到正科实职的局长,没有过硬的关系背景,那是相当的难。

而陈璐通过公开考选达到了,陈璐很开心,教育局是一个大局,她实际上相当于从一个副科级的副镇长,直接提拔到区里当了局长,这一步迈的很大。

要知道韩新当教育局长之前可是在街道办当工委书记,一方小诸侯。

陈璐上任后,便请石云涛吃饭,石云涛便告诉她不用吃了,免得让人知道他们二人的关系,不好。

石云涛此时谨慎是对的,因为韩新此时并不服气,调到区直机关工委之后,手中一点权力也没有了,就相当于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

只要按时上下班,点个卯就可以,再也没有人过来找他,平时想要混个吃喝,只能帮别人凑场,而之前是他找别人凑场,落差很大。

韩勇得知他最终还是离开了教育局长的宝座,心里头很愤懑,觉得还是他的官小了,如果他当了副厅长,韩新断然不会被这样安排。

韩勇就让韩新先忍耐,等到他再进步,当了副厅长,看义河区那边还敢这样对待韩新不。

韩勇似乎是受了刺激,但是想从处长升为副厅长,难道不是一般的小,除非他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大领导的赏识,才能让他一步登天,不管怎么样,他记住石云涛这个人了。

第465章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

韩勇让韩新忍耐,但韩新不这么想,韩新想着他当着教育局长好好的,如果不是石云涛和尤国庆二人一门心思对付他,他会从教育局长的宝座上下来?

韩新越想越气,越气就越想报复,可是怎么报复呢?

找人教训石云涛和尤国庆一顿,这事不太好干,毕竟他不是黑社会,而且如果打了石云涛和尤国庆,最多是让石云涛和尤国庆吃点皮肉苦头,事后人家该是区委常委还是区委常委,该是副区长还是副区长。

韩新琢磨半天,决定去抓石云涛和尤国庆二人的小辫子,然后向上面举报,让纪委下来查石云涛和尤国庆两个。

如果抓不到小辫子,就想法诬告他们两个,让石云涛和尤国庆名誉扫地。

韩新之前没去注意这方面的事,现在突然想着去抓石云涛和尤国庆的小辫子,怎么去抓啊?

想想只好利用老关系,四处打听一下了,石云涛虽是区委常委,但主要工作地在北河镇,因而韩新便给北河镇的干部联系,暗中问一些事情。

而尤国庆在义河区当副区长,韩新对尤国庆要熟悉一些,感觉老尤这人的辫子不好抓,老尤行事作风有些古怪,除了有点喜欢抽烟喝酒外,其他没什么爱好。

至于经济方面,韩新没发现老尤有这方面的问题。

韩新打听半天,没摸到尤国庆有什么情况,而石云涛那边,他也是一无所获,只是听说石云涛与一个外来的投资商关系密切,而且这个投资商是个女的,这里面可能有名堂。

不用说,韩新打听出来的情况,便是石云涛与巫云雨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韩新可以做一点文章。

石云涛这边,韩新好赖弄出一点问题出来,而尤国庆这边没找出什么问题,这不太好,要弄一起弄,让石云涛和尤国庆都吃到苦头。

韩新琢磨了几天,忽然把目光落到了陈璐的头上,他对陈璐不太了解,不知这个女人怎么就成为了教育局长。

等到韩新好好地去了解一下陈璐的时候,他才得知陈璐原来是从夏城县调过来的。

首节上一节211/2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