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我能听到鬼子战略部署 第101节

如果他专心统兵,后方基地交给别人,目前也个很大的问题。回川简单,想要物设一声地盘,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并不简单。将会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温三手上还没有中可以全面掌控基地的可用之才。

所以回川这个方案很快被温三放弃了。

第二个提议去西南边陲地区,这边目前管理松散,很利于发展,还不容易受到各种的掣肘。更利于掌握物资通道,甚至进一步控制滇缅地区,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

从很多角度来讲,这是个很好的选择,温三自己也有些动心。历史上,鬼子也会在这边开辟新的战场,想打鬼子也不困难。温三还可以利用这段相对空闲时间,打磨自己的部队,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但温三并不希望一直按照历史的进程去发展,如果能凭自己的实力,改变某些历史的走向,为什么不去做呢?

之前自己特别弱小,无法去影响抗战的形势。现在不同了,他手上的兵力越来越多,并且每天都在发展壮大之中,已经有了改变局部战场走向能力。

首府保卫战中,温三的通过努力获得了大量的兵员,还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目前就有很多老百姓生活在他的部队周围,好些人都准备跟着他的部队一起迁徙。

这对温三来说是一件好事,基地建立起来,人员很快就能补充上来。这些人也能丰富根据地的人员结构,给基地持续发展提供很有力的帮助。

难题就是带着这么多人进行迁徙,将会生产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走得越远,产生的问题越多。

从目前的位置前往滇缅边境,距离太长,存在着太多的变数,温三跟老万等人讨论了多次,最后否决了这个选项。

首府保卫战之后,敌我双方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静期。不管小鬼子,还是华夏各方,都需要进行休整,连续高强度作战,不但人受不了,物资和武器装备也会存在很大的缺口。

但是到了38年2月,小鬼子就会发起徐州会战。这也是小鬼子侵华的重要节点之战,国军方面投入了近60万兵力,小鬼子也投入25万兵力,鏖战数月,最后以国军惨败收场。

这样的大战,温三怎么可能不参与呢?

别看他现在只有两个师的兵力,一但整训出来,发挥出来的力量,绝对不容小视。以温三的指挥能力,说不定就能完全影响这次大会战的走向。

同年还有另外一个大事件发生,那就是花园口决堤事件。委座为了阻挡小鬼子的进攻脚步,决定炸掉了黄河堤坝,水淹小鬼子。

结果真正被水淹的是大量的老百姓,官方统计死在决堤之下的老百姓达到了89万人。

比首府大屠杀还要惨!

小鬼子因此死掉的人数才三千多,连一个旅团的兵力都不到。这么吃亏事情,温三决不想看到它再次发生。

想要阻止这一切,那就要占据有利的地形,凭手中的力量去改变这些残酷的历史。

温三虽然没有给大家讲述这些历史事件,但却是将周边的态势给大家作了详细的分析。想要有力的打击小鬼子,那就要占据合适的地形,进可攻,退可守。部队展得开,收得拢,还得有极大的活动空间。

经过核心成员的激烈讨论之后,温三最后决定,把部队拉到距离相对较近的大别山,在这里开辟属于他们的根据地。

大别山位于华东地区,坐落于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西接桐柏山,东延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地,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

这里也是革命老区,拥有非常悠久的革命史。

这个时间段,大别山并没有红色根据地存在。非要提革命老区的话,也集中在豫东南,皖西地区。曾经的革命老区,很多都在国军的围剿之下撤走了。

对于整个大别山地区来说,也只是占了一小块地方。真正的大别山根据地,那是47年之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才建立了稳固的大型革命根据地。

所以温三算是抓住了一个空仓期,进入这个地方。部队迁徙的距离也不会太远。关键是在这里站稳了脚跟,能直接威胁到鬼子的整个华东战线。随时可以切断鬼子的运输线。

当然,选择这里,也会面临极大的压力,鬼子必不会坐视温三这里发展壮大,直接威胁它们的要害。

还有一个问题,把根据地建在这里,需要一条稳定的物资运送路线。这将会决定根据地的繁荣程度,必须得重视起来。

第233章 分部行军

第233章 分部行军

选定目标之后,温三所部立刻就行动了起来。从当前位置到达选定的目标区域,距离大约有260多公里。

温三将部队分成了三个部分,两个加强团第一步行动,以最快的速度挺进目标区域,将地盘圈定下来。

温三给他们的时间为一周,虽然辛苦了一些,但以这两个团士兵素质,还是能完成的。

这支部队过去不但要控制周边的情况,还要给后续而来的部队准备营地,修建部分防御工事等等。工作量相当大,还非常的复杂。

这也算是对这两个团的兵力来一次奔袭拉练,既能锻炼部队的作战能力,也能增强各部的凝聚力。

第二部分主要是炮兵团和资源部,战地医院等。由于携带的物资过多,加上各种装备,行动速度肯快不起来。温三估计要半个月左右的才能抵达预定地点。

由于装备多,速度慢,行军期间,要考虑的事情不少。第一个要担心的就是鬼子飞机的轰炸。一旦被小鬼子发现动向,它们肯定不会让温三的部队安然行军。

好在温三选定的路线上并没有鬼子的大部队存在,不会轻易受到地面部队的进攻。至于天上的飞机,能躲就躲,只要人活下来了,一切都好说。

第三部分则由整训部带着新兵进行拉练,顺便带着那些愿意跟着温三部队行动的老百姓。

这一部分人数量最多,行动上更是快不起来。好在他们并不带多少物资,给他们留下足够的粮食即可。估计这一批人,20天能走到目的地就不错了。

临行之前,川中父老又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整训了一支新的部队,目前已经出川了。

人数有12000多人。

装备方面确实不怎么样,这是川军的老问题,不过精神状态都很好,愿意跟着温三一起征战沙场,去一线战场跟小鬼子拼个你死我活。

能得到川中父老的鼎力支持,温三心还是非常感动的。这些士兵补充进来,加上原有部队,规模已经不算小了。

关键是有这么多人,温三可以从容调配兵力,形成各级梯队,也不用再担心兵源的问题。

温三让这支队伍直接挺进大别山,去预定的根据地进行汇合。按他们的行军速度,估计一个月时间能到达温三选定的根据地就不错了。

考虑到川军的现状,温三给他们带了一些钱过去,让他们就可以就地筹办一些军粮。川军实在是太苦了,别说武器,就连吃饭都是问题。

现在这天气,天寒地冻的。如果什么都不够,好些人都有可能被冻死,饿死在路上。这是温三绝不想看到的事情。

大军很快就开拔了。

两个加强团的表现很好,他们的骨干都是温三手下最能打的兵。新加入进来的也是老兵,只是暂时没有捏合拢来而已。

这一通长途拉练,很多问题都暴露了出来,各级指挥官也很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部队的执行力变得越来越强了。

王志兵和丁丁猫儿合计了一下,决定每天行军90里,分成三段式行军。上午走50里,然后休息一个小时,中间吃饭。下午走40里,分成两段进行。晚上扎营休息。

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样的行军速度只能算是中等。一些部队强行军,一天能走两百里。到地方还要作战,真不是后世人能理解的。

当然,这种强行军,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战士再牛,也是有极限的。太过了对战士们来说,并不是好事。

90里的距离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来,两个加强团只要五到六天,就能到达目的地。比温三预定的时间要稍早一些。

这支部队不但行军速度快,纪律性也非常的强,路上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对沿途的老百姓,也是秋毫无犯。

第五天晚上,他们已经进入了目标区域。这里的人烟并不多,部队可以轻松展开,圈定自己的范围。

温三给他们的任务是要找到一块易守难攻的地盘,不但要足够大,能轻松展开兵力,还要具备发展潜力。

其实在大别山,这样的地方并不难找。山区有也有平地,有沟壑,有山有水,只是交通方面不是很便宜罢了。

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些根本不是问题,完全可以自己动手解决。

当地老百姓得知来的部队是革命队伍,态度也非常的好。他们或许并不认识温三,甚至不知道抗日革命军与别的部队有什么关系。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支部队也是打鬼子的,他们也是华夏儿女。

有这些就足够了,就能得到广大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何况这支部队一来,就开始搞建设,明显是打算长期驻扎在此的节奏。

这对当地老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好事。首先这支部队过来,能给当地百姓带来经济上的帮助,不管是物资,还是银钱,都会变得丰富起来。

只要是人,都是要吃饭的,总会创造相应的价值。会跟当地老百姓产生很多交集。也会带来不少机会。

有部队长期驻扎在此,也不用担心受到小鬼子的攻击。一旦有小鬼子进犯这边,他们肯定会首先站出来,将小鬼子打回去。安全方面,也算有不错的保障。

总之,根据地的一切工作开展都非常的顺利。

第二天各营连快速展开,方圆20公里范围之内,都纳入了根据地的范围。

温三照搬了很多政策,王志兵他们只要按计划实施就轻易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

不得不说,当地的老百姓还是非常淳朴的,也没有后世人那么复杂。只要这些部队是真的对他们好,基本上都非常支持。

温三是跟着第二批人过来的,他担心受到鬼子飞机的轰炸,以及路上可能出现的状况,所以亲自指挥这支大部队。

所幸小鬼子似乎并没有那么多精力来针对他们,也没有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动向。这支部队走了14天之后,终于到达了王志兵他们选定出来的根据地。

第234章 欣欣向荣

第234章 欣欣向荣

根据地的建设绝对是个大工程,并且是分门别类,内容相当复杂的大工程。

如果温三一点经验都没有的话,就算忙到死,也是抓瞎,很多事情就算想管也管不过来。

好在温三可以抄作业,这是他作为穿越者的特权。大方向,是怎么跟当地百姓把关系搞好,怎么修正农改政策。

内部则按照之前设定好的方向,具体细化,将具体的事情,交给具体的人去做。有效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可能事事都要温三亲自来管。

基本上,温三只要把控方向。方向没有错,根据地的发展就不会出问题。

至于外部原因,那不在温三的考虑范围之内。不管是跳脚骂娘的国府,还是虎视眈眈的小鬼子,现在都影响不到这个地方。

这期间,最高指挥官确实试图与温三取得联系,想要修复这段已经破裂的关系。国府高层甚至公开申明,关于将温三所部开除国军作战序列的事情,那是唐某人办下的糊涂事,与国府高层无关。

现在唐某人都已经成为了二鬼子,成了人人唾弃的汉奸!他之前那些做法,更是作不得数了。

温三对于国府这种反反复复的行为完全无感。某些高层有利的时候跑得比闻到腥味的鲨鱼还快,若是遇到什么麻烦,他们闪得也比谁得快。

换句话说,这叫道不同,不与为谋。

温三虽然没有什么太远大的志向,但是打鬼子这件事,必须是认真的,而且还要全力干好!

当第三批人进入温三根据地的时候,人员一下子就变得充足了起来。原本好些空白地带,都被填充了进去。

当地老百姓也跟他们快速融合,毕竟是一衣带水的华夏子孙。哪怕有些人因为文化原因,见识有限,认知也有限。依然不耽误他们融合到这个大家族里面来。

老百姓的想法非常的朴素,谁对咱们好,咱们就听谁的,帮助谁。

人员充足,很多架子也快速的搭建了起来。部队除了练兵之外,帮助根据地建设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不管是主力部队,还是新兵都非常的积极,整个根据地一片欣欣向荣,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等到川中父老把子弟兵送到温三手中的时候,部队更是快速接近了五万。这期间有不少青壮加入了这支光荣的革命队伍。包括一路跟过来的老百姓,以及当地的老百姓。

温三的根据地也一下子扩大了近三分一的地盘。以指挥部为中心区域,周边驻扎了很多老百姓。部队而是有效分布各个方向而,形成拱卫之势。收得拢,放得开!

防御机制相当的灵活!

这期间,朱明远带的那批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据地的商业很快就高效的运转了起来。他们撒出去人也和根据地取得了联系,这里不再是闭关自守,很多物资都向根据地汇集拢来。

特别是日常生活用品,生活物资,粮食,药品,甚至包括一些武器装备,都送进了根据地中。

目前来看,自给自足完全没有问题。

当然,温三不是固步自封的人。他明白国内的基础还是太薄弱了,光靠从国内抽血是改变了不现状的。所以温三让朱明远的人去积极的接近那些列强。

这些利益至上的家伙,只要让他们看到足够好的希望,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很多技术都是可以引进的。

只不过这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地在建立起来一个月之后,终于与很多国际友人,海外华侨联系上了。

他们利用自己的渠道,将很多物资,技术,和人才都送了过来。其中还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车床,以及各种工具设备。

温三心心念念的装备生产线,终于有一些眉目了。关于武器,温三的知识储备并不多,但是他对老大哥的AK是深有印象的。

国内某爆款游戏深度解析过这支结束简单实用,稳定性强,又非常耐造枪支。温三虽然没有直接拷贝该枪的数据,但很多东西是真的知道。

首节上一节101/1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