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东脸色有些沉下来,“你说的这些我已经了解了,再说说这个王宏德吧,他现在怎么样了?”
“上面的检查已经告一段落了,是计算所孙浩书记在内部会议上拍了桌子,他说‘国家没有的,王宏德设计并组织生产出来了,他废寝忘食,业余时间加班加点,一分钱没拿,他有什么错?’”
“这番话说得好啊。”赵克东脸色凝重道:“陈公此前和我说国家不会亏待任何爱国人士,何止是爱国华侨,就是咱们国家自己培养的科学家,也不能让他们受委屈。”
“赵部长,您这话可能说的有些晚了。”陶志光苦笑道:“现在王宏德正在闹辞职。”
“辞职?”赵克东眉头一挑,立刻道:“怎么回事,你们中科院怎么能让这种人才被逼着辞职?”
“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但是这件事闹得很大,您可以派人了解一下。”
陶志光由衷道:“说实话,王宏德的出发点是好的。听说当时他走进中科院计算所知青社的时候,看见孩子们围在炉火边取暖。年轻人的手细嫩的肌肤上都是冻裂的口子。”
“那年是1979年,正是知青返城的时候,又是冬天,天气非常冷。”
“这些孩子,可都是成果堆积、知识密集的中科院,那些教授、专家的孩子啊!”
“看着他们回来,只能靠搬砖、运砂石、做清洁这样笨重的工作赚取微薄的收入,换谁来谁都会心疼。”
赵克东听后沉默不语,翻开笔记本,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返城知青就业】这两句话,用钢笔圈了一层又一层。
什么都被邵维鼎说中了,他提出的两个问题。
就是中科院现如今血淋淋的现实。
不,不仅仅是中科院。
这只是冰山一角,这些问题,是如今整个中国都在面临的问题。
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解放生产力。
光靠百姓们自己上街卖卖糖水,卖卖纽扣是绝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要解决根本问题,就必须从顶层设计着手。
将国内堆积的成果,和密集的知识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两个问题,从来都是一件事!
他抬起头,目光无比坚定,“陶志光同志,我想邀请你和我一同署名,将陈村先还有王宏德,甚至更多人的事情都写下来,以机密内参的形式直呈中央。”
“你愿意吗?”
陶志光目光炯炯,毫不犹豫道:“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不过赵部长,您不觉得这份内参上面,还需要增加一个名字吗?”
赵克东一点就通,立刻点头道:“没错,你说的对,邵先生的名字加上来,分量会更重,而且这本来就是他的提议。”
邵维鼎主动提出在药厂聘用知青,这一点让他很是意外。
可现在,却突然开阔了起来。
能通过笔试面试的知青,能简单吗?
这些人,或许大部分还是得从中科院以及附近药厂、科研所的知青社挑选。
这对于在这些地方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份天大的人情啊!
.......
很快,三人联名的机密内参就摆上了一众领导的案头。
引起的反响比之陈公传达的邵维鼎谈话纪要,还要巨大。
上面瞬间意识到,当前解放生产力的迫切性。
而且,也不能再让那些一心报国的科研工作者寒心了。
【干,大干。】
【而且还要放开手脚的干!】
这两句话如同一阵风,吹遍了整个燕京城。
十一月的燕京,原本冰冷刺骨。
可现在,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心底却是暖洋洋的,仿佛浑身都有用不完的力气。
他们阅读着刚刚发刊的《百姓日报》《光明日报》。
聚在小屋里,围着火炉读着报纸,一个个兴高采烈。
“自建国以来,我国便高度重视科技发展,视为第一生产力。”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为了维护这一宗旨,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提出的《关于我国建立专利制度的请示报告》,予以批示,计划将在明年复审通过。”
“并向社会各界,征求发明专利,鼓励各大科学研究所发表成果,并予以奖励,如果成果可靠,应迅速推广,并在国际上取得专利权。”
听到这里,小屋内已经开始沸腾了起来。
“这是一次彻彻底底的破冰,是中央重视人才,重视科学之举啊!”
“好啊,太好了,原本以为要磨磨蹭蹭几年,没想到上面直接定下了期限,我看那些人,还怎么拖延。”
“老沈,后面还有呢,快继续念啊!”
有人催促。
被叫做老沈的中年人抚了抚眼镜,笑了笑继续念着:“当下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
“更是生产力的解放,老百姓就业问题的解决。“
“中科院物理所陈村先、计算所王宏德敢为人先,成立服务部,指导待业知青用劳动创造财富,身体力行践行者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代生产力。”
“陈村先带头开创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这一行为,体现了中科院的全国科技中心的表率,值得赞许,特颁发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奖章。”
“另中科院计算机院王轩院长带领团队研发的激光照排技术,让我们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这一成就堪称当代毕。”
“破例颁发国家发明特等奖,以示嘉奖。”
话音落下,小屋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仿佛在庆祝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中关村,陈村先戴着老花镜,紧紧握着手里的《百姓日报》,眼泪不自觉的流出。
计算所宿舍,王宏德当着自己妻子的面,大哭一场,仿佛在将心里的委屈全都倾泻。
不但是他们,科学院、计算中心、科仪厂燕京各大科研所类似的一幕都在上演。
中科院计算机中心,一名姓柳的中年人,一字一句阅读着报纸。
目光灼灼,胸口剧烈起伏。
他从这些字堆中,反复念叨着:“憋得太久,机会终于来了!”
这个机会,比另一个时空,还要提前了三年。
(求发电,催更)
第416章 押注计算机,钦定资本家
邵维鼎自然也在看报,简体字对于他而言没有任何阅读障碍。
在这个时代,报纸是重要的传媒工具和信息载体。
上面的政策,政治的风向。
往往在掀起之时,就已经在报纸中出现波澜。
如今《百姓日报》和《光明日报》先后报道专利科技等相关新闻。
而且还为陈村先,王宏德正名。
这无疑就是官方的背书。
这对于沉寂已久的科研界来说,就是一剂强心针,是催化剂。
鼓动着更多教授学者,有干劲闯劲的人,投入到这场大潮当中。
而有意思的是,除了这些风波中心。
王轩的名字,特刊一列,尤为的显眼。
破格特等奖。
这自然是因为王轩的发明创造确实重要。
但是在体制内,规则二字往往不容破例。
一旦破例,就不可能是小事。
整篇新闻当中,最为重要的,毫无疑问就是这个信息。
“国家这是打算要在电子计算机领域押注了啊!”
邵维鼎呢喃着,却不否认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如今苹果公司不过才成立五年时间,上市融资才不过一年时间。
而微软才刚接到蓝色巨人IBM的订单,为其新pc编写关键的系统软件,由此才开始进入到操作系统领域。
而国内是什么时候才开始重视中关村,重视计算机领域的呢?
是在1988年。
可那个时候,两通两海(京海,科海,四通,信通)方正、联想等一众公司都成立了起来。
而现在,提前了足足七年的时间,在一片荒芜之下押注计算机。
可谓是豪赌!
能赌赢吗?
这不是一个疑问句,而是肯定句。
肯定可以。
只有邵维鼎才知道这个决策到底有多正确。
不过邵维鼎记得早期发家的科技公司,多是软件起家。
硬件起家的几乎没有,有也就是联想。
可联想更改了策略,走的是“贸工技”路线。
而能助推电子计算机发展,最重要的硬件。
毫无疑问就是半导体,这个为各种电子设备提供基础材料。
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
目前国内的半导体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还没有那么大的差距。
所以可以很快追上。
差距最大的反而是发展电子工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