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第365节

  是当下“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路线。

  这些天,他也不是白待的,了解了很多国内早期科技发展的事情。

  就说后世争议最大的芯片,我国1956年就开始规划,比日本还要早两年。

  1958年中科院拉出第一根硅晶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60年,燕京成立半导体研究所,全世界不超过七个。

  甚至于,早在1973年国内就制造出第一台台式电脑,硬件完全自己制造,差距缩小到3年。

  到1976年中国开始小批量生产,虽然美国是已经开始大批量生产,但中美差距进一步缩小。

  再看集成电路的生产,很多人可能认为六七十年代没有电脑芯片,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电脑和芯片技术非常强,紧跟美国之后,超过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赵克东给他的资料写的明明白白,1968年,国内集成电路产量达到了8万块,1975年增长到579万块,是1968年的72.38倍。

  还有光刻机,在60年代,国内竟然就开始布局研发光刻机,而荷兰光刻机生产巨头ASML尚未成立。

  去年,清北大学更是成功研制出了第四代分光刻精度达到3微米,接近国际主流水平的光刻机。

  但为什么到了后世,国内什么技术都落后于美国日本,甚至还被对方卡脖子呢?

  原因就在于,整个八十年代,国内彻底放弃了电子工业的发展。

  认为别人的就是好的。

  认为经济实力支撑不起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

  认为过早和美国竞争,会引来对方的打压。

  可一步差,步步差。

  导致20年技术积累全部付诸东流。

  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曾经国内电子前三大厂武汉无线电三厂甚至沦落到破产改制的地步。

  技术人员都不得不去卖副食品。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邵维鼎闭目想着,不可否认发展硬件比发展软件要难上许多,成本也要远高出软件的投资。

  毕竟软件行业,只需要一台电脑,以及你的奇思妙想,解决用户需求就能赚到大钱。

  可硬件是需要市场,需要完备的产业链,有用户的需求才可能做的好的。

  “造不如买”与其说是一种时代潮流,倒不如说是市场的选择。

  国人在八九十年代天然的觉得外国货就比国产货强。

  哪怕是用了一些外国零件,都能被商家拿来作为噱头。

  所以,要想有所发展。

  就不能忽视掉这一点。

  所以,在国内投资再多钱去发展硬件还真不行。

  还得在港岛贴个牌子。

  并且创造出市场需求出来。

  而这个市场需求……

  正想着,门外嘈杂的声音突然大了起来。

  “怎么回事?”

  邵维鼎皱了皱眉,问了一声。

  刘云石立刻站了出来,“少爷我出去看看,阿三,阿四你们看好少爷。”

  说完,他就小心的打开了房门,宋虎跟在他的身后,神情专注。

  他在两天前将妻子儿女,全都送到港岛落脚之后,便又马不停蹄的赶了回来。

  不光是他,宋虎和阿三阿四也将家人送到了港岛。

  这一趟探亲回来,他们几人的眼神都更加活泛了一些,对于邵维鼎更是忠心的死心塌地。

  没过一会儿,刘云石和宋虎两人又走了进来,脸上似是惊喜又有些怪异。

  “怎么了?”邵维鼎问道。

  “少爷,你还是自己出来看看吧。”刘云石笑道。

  宋虎比较耿直,结巴道:“全…全是领导,外…外面来了好多领导。”

  邵维鼎有些惊异,领导上门?

  还是很多领导?

  找我的?

  “走,我们出去看看。”

  邵维鼎一马当先,刘云石几人跟在身后。

  刚走到酒店大厅,迎面便撞上了赵克东一行人。

  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些邵维鼎不认识的官员。

  而最惹人注目的毫无疑问就是,被众星拱月的陈公。

  除了第一天见到陈公外,这几天在燕京连他的影子邵维鼎都没看到。

  此时见到,他立刻意识到事情不简单。

  “陈公,您怎么亲自来了?要见我打个电话,派人通知一声就行。”

  邵维鼎把姿态放的很低,很是谦虚。

  陈公笑呵呵,很是慈祥:“邵先生,听说你过两天就要回港岛,上面托我给你送个礼,感谢你对于祖国的付出。”

  “送礼?”邵维鼎有些犹豫。

  “别担心,就一幅字而已,是那位亲自给你写的。”陈公笑呵呵道:“他说身无所长,可能就字写的好一点,希望你别见笑。”

  “我能打开看看吗?”邵维鼎有些吃惊,这是那位老人写的字啊!

  赵克东此时也笑道:“邵先生你快打开看看吧,连我们都想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呢。”

  邵维鼎见陈公微笑点头,他知道可能或许只有陈公一人知道这幅字写的是什么。

  接过长卷,宣纸触感细腻光滑,解开上面的红绳。

  陈公的秘书主动帮他拉开。

  围在周围的官员,也是翘首以望,跃跃欲试的样子。

  不一会儿,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便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赵克东念了出来的瞬间,眼睛都瞪大了。

  现场更是倒吸一口凉气。

  “为国为民,落款人……”

  邵维鼎重复的念了一遍,现场鸦雀无声。

第 417章 李家城的投名状,毒士掀翻屈臣氏

  “为国为民”这四个字,如重千钧。

  评价相当之高,不仅让在场的所有官员对于邵维鼎再度刮目相看。

  就是陈公,也是钦佩上面给出的这个评语。

  而邵维鼎呢,也感觉自己的心头沉甸甸的。

  这比之当初听到英女王要给他颁发什么KBE,OBE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这是真真切切的一种荣誉。

  却也是责任。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他何曾做到这种地步。

  这是上面的期待啊!

  内地发生的这一切,都还没有传到港岛。

  但自从邵维鼎北上之后,港岛那些原本躲在暗处,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的爬虫。

  却是又爬了出来,重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浅水湾79号,李家!

  李家城自然不是阴暗里的爬虫,但此时,他的内心却在不断滋生出阴暗的想法。

  他得到了汇丰的承诺。

  银行独立董事的位置,以及一笔二十亿港币的贷款。

  但是最为关键的不是这些。

  而是港府的内部政策变动,第一时间通知,助力承接英资转移之后的资产。

  而最让他割舍不下,直流口水的,就是沈弼亲口承诺的港灯。

  全名港岛电灯有限公司,创建于一八八九年。

  为港岛区、鸭洲和南丫岛等三个区域供电。

  中华电力则负责为九龙新界两大区供电。

  这两家公司,毫无疑问都是由英国人掌控。

  如今有机会这家民生公用企业,他怎么可能不心动。

  毕竟如果能拿下港灯,就意味着他的家族能与港岛休戚与共。

  只要不发生战争,那么他们家族可保百年长盛不衰。

  这就是基础民生企业保证的绝对下限。

  而且他很清楚,有邵维鼎在港岛一天,那就没有他崛起的时候。

  就算是有,他能够摸到的天,也不过就是邵维鼎的脚底板。

  所以,从沈弼那回到家,他就将这些事和庄月明摊牌了。

  两人商议,便立刻找来了手下心腹商量对策。

  在商量的过程,他们很显然知道一件事。

  光凭借着他们一家的力量很难将邵维鼎斗垮!

  毕竟邵维鼎可从来不是独身一人。

首节上一节365/56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