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邵董的承诺,相信他的口碑和能力,你们也是清楚的。”
此刻马世民正在和记大厦,在他面前坐着三个男人。
四五十岁不等,一个个都是港灯的高级管理层。
不是这个层级,也不可能持有港灯如此多的股份。
“我们当然相信邵先生。”
三人之中的一人讨好道:“要不是邵先生的帮忙,我儿子也不可能就读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
这可不是什么有钱就能上的野鸡学校。
“剑桥大学可是百年名校,出了名的严进严出。”
马世民笑道:“刘先生,我们邵董虽然帮令公子说了几句话,但能不能毕业可就看他自己了。”
“听说你们全家都办好了移民,什么时候出发啊?”
刘姓股东讨好道:“这不都是为了孩子吗?现在移民过去,以后我儿子孙子也都能和马先生你一样是英国人了。”
马世民心中鄙夷。
他出生下来就是英国人,非但没有生出亲近感。
反而对于这种抛弃自己母国,信誓旦旦还说着为了子女考虑的人嗤之以鼻。
此时,另外一名年轻一点的股东也在合同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说道:“马先生,我已经申请了加拿大的移民,马上就要批下来了。”
“我的那笔钱大概多久能到账?”
马世民直言不讳道:“如果是港币的话,今天就能到账。”
“如果赵先生要换成美元或者加元,以今天的汇率进行结算,鼎峰有跨国结算业务,不过资金会经过美国华尔街,除了必要的手续费外时间也会长点。”
姓赵的股东毫不犹豫道:“我会给你一个加拿大银行账户,全部兑换成加元,直接打到这个账户上。”
“没问题。”马世民点头,再签约之前他就调查清楚了。
这三名港灯的华人高管。
已经全都申请了移民。
一个移民英国,一个加拿大,一个澳洲。
全是英联邦国家。
要不然他也不会找上这三人。
自从国籍法出台之后,在港岛富豪阶层移民已经成了一股风潮。
马世民敢笃定,一旦中英谈判开始。
这股风潮将吹到港岛的中产家庭。
港岛这座城市,被英国统治了近一百年的时间。
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这一点,他这个英国人看的清清楚楚。
而且他也知道,自己的老板,邵维鼎也看的明白。
不然他不会选择在这个时机吃下港灯。
<他人恐慌,我疯狂!>
邵维鼎,毫无疑问正在践行这句话!
而且,观现如今港岛的局势。
如同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他的这位老板,正在创造一个奇迹!
思绪翻滚,马世民收好三份股份转让书,将它们递到身边的助理手上后,站起来道:“三位,那我就提前祝你们移民顺利。”
“我现在得去一趟港交所,恕我不能久陪!”
三人和和气气笑着,一脸的笑容:“您忙您的,不过能否问一句,现在邵先生手上持有多少港灯的股份?”
马世民看了他们一眼,淡淡道:“加上三位转让的股份,目前一共持有35%。”
35%?
三人震惊!
原本以为,邵维鼎收购他们手上的股票只是开始,没想到竟然是结束!
而且,据他们所知,35%的股份足以坐上第一大股东的位置了。
港灯,要易主了!
……
很快,下午六点!
港交所准时闭市。
但股民们还没离开,就收到了龙岩公司这家声名不显的证券投资公司通过交易所宣布的消息:
龙岩目前已代客户购入港灯股票
万股。
并向刘誉峰,赵鑫源,白万里三大股东收购了其手上所有的股份。
此时此刻,该客户已经掌握港灯股份近35%,成为第一大股东。
消息传出,霎时间整个交易所沸腾一片。
所有人都震惊了!
市值七十多亿的民生电力集团,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易主了?
(求发电,求催更)
第545章 烽烟燃尽,怡和洋行的哀歌
“龙岩证券手中持有35%的港灯股票?”
怡和大厦,钮壁坚从华人董事口中,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雷霆震怒。
在港岛,怡和就是最大的地主。
这一点毫无疑问。
以鸦片起家,而后开始投身于实业。
向铁路、船坞、矿务、银行等业务进行转向。
只不过这个发展,截止在了四十年代末。
来到港岛之后,却仍然是龙头位置,吃下了港岛大部分的核心地皮。
而后便开始以港岛为核心,逐步向亚洲扩张。
业务涉及范围很广,从金融保险、零售百货、建筑工程、机械制造、汽车贸易、再到房地产。
不少怡和出身的华人买办,也受封为英国爵士。
可以说,那段时间的怡和洋行,无论在港岛政坛还是商界,都是叱咤风云,不可一世。
置地跟九龙仓两家公司,在当时就是港岛最大的地产公司。
而这两家公司,全都属于怡和旗下。
怡和在港岛如此家大业大,免不了和当地崛起的财团发生冲突。
七十年代,怡和在港岛疯狂敛财,再把财富转移到亚洲各个国家去投资。
而正是这样大规模的资金调动,被华人财团抓住了机会。
也就有了七十年代末的那场“九龙仓之战”。
怡和痛失九龙仓之后,为了不至于重蹈覆辙。
随即改变策略,将置地控股变为其核心,全系彻底重组。
步入八十年代,港岛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邵维鼎的各项资产在快速膨胀,屈臣氏市值突破两百亿。
作为港岛最大的地主怡和洋行,自然也不可能例外。
狠狠地吃到了这一波市场红利。
其名下业务,包括置地、港岛空运货站、怡中机场服务、香港货柜码头、牛奶公司、惠康超市、文华东方酒店、怡富证券、怡和太平洋、怡和汽车、怡和保险等各项产业。
这些资产,全都来了一个大爆发。
可以说,1980和1981年,是怡和的黄金之年。
同时,它们重组计划的反应良好,怡和系上市公司股价创历史新高。
再加上卖了九龙仓,吃下了佳宁集团小半产业。(佳宁集团的地产开发项目多是和置地合作,佳宁集团被邵维鼎做空搞垮之后,事实上被邵维鼎和怡和共分)
怡和洋行手上现金流充沛。怡和洋行的实力大肆膨胀。
先后用巨资拿下了美心食品集团、扩充了货柜码头业务、酒店业务。
而后又接连在东南亚进行业务投资。
去年更是豪气干云,以四十七亿五千万的天价,投得中环地王,也就是准备建立的联合交易广场。
一连串的投资行动,使得怡和洋行现金资源开始捉襟见肘了起来。
本来以怡和洋行如此庞大的资产和市场信誉,大举负债根本就不存在问题。
只要地产市场仍然保持上涨,港岛的经济前景争气。
坐拥港岛地王,在港鹰政府的庇护下根本就不愁没钱可赚。
可是1982年,对于怡和洋行来说,似乎是开年不利。
先是国籍法的颁布,港岛开始了小规模的移民。
而后又是马岛战争,英国竟然在马岛吃瘪。
让港岛很多人对于英国能否保住这块殖民地,都产生了怀疑。
虽然目前来说,这些状况对于怡和并没有造成什么致命的影响,但是作为集团总裁,钮壁坚知道自己必须拿出一些措施,增加投资人对于怡和的信心。
于是,港灯便落入了他的眼中。
港灯作为与中华电力平分电力市场的公用企业。
怡和如果能够入主港灯,必然可以通过控制公用股的方式,增加集团的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