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试炼,开局水浒我选黄裳 第101节

  贡院前,被送行的人,堵的水泄不通。

  大门不远处,则围上一圈阑干。

  应该是示意:你们要送人就送到这里吧,再进来大家都不好了。

  于是,不少家长便在贡院门口,跟赴考的学子,千叮咛万嘱咐。

  大概就是:你是全村人的希望,供你读书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发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之类的。

  理论上,除了少数天赋异禀之外……

  正常人,这时候被灌输这种观点,其实是会增加心理压力,不利用发挥的。

  但,古人似乎也不懂这些,照说不误。

  于是,一个个考生面色沉重,指天画地的立誓。

  让苏墨看的有些无语。

  他这几天,按照计划找了家客栈安心读书,也刻意没跟二武接触。

  自然,也没人送考。

  独自一人走进了阑干。

  阑干离贡院的大门,大概有数十米。

  围成了一个小广场。

  望眼望去,满地都是等候入场的考生,以及维持秩序的兵卒。

  负责考务的胥吏,则在贡院门前列队,对照名册,对考生的姓名、籍贯、相貌等要素,进行一一盘查。

  苏墨找到了对应自己名册的胥吏,递上浮票(准考证)。

  嗯,那时候,没有照片。

  浮票上,针对外貌,也就只好用文字进行描绘。

  文字的描绘,对识别人,确实有一定的帮助。

  比如什么“脸色苍白”、“秃顶无发”、“身材消瘦”之类的……

  一看多半就是个996码农。

  当然,这种描述也未必如何精准。

  也有钻空子的,出现舞弊甚至代考的。

  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难以根除。

  宋代对于这个还算是比较宽容的。

  一般也就是叛个流放千里。

  后世的明清两朝,小人物舞弊,基本是要杀头的大罪。

  “你这籍贯注明延平一代,为何要在杭城参加科举?”

  胥吏看了几眼苏墨的浮票,目光落在“面如冠玉”、“俊逸非凡”上面,眼皮微微翻了翻。

  虽然,这是事实。

  但,这种评价写在浮票上……

  就贼离谱!

  虽然,胥吏也明白,这种话肯定是哪个花痴审核官写的。

  但,长相平平略带丑陋的胥吏还是感觉受到了讽刺。

  “学生虽是延平人,但自幼在杭城长大,已超出七年之期。”

  苏墨坦然道:“祖籍之地,方言难明,故选择此地。”

  宋仁宗时期,改了制度。

  居住在当地七年以上的考生,即便没有户籍,也可以参加本地的考试。

  这样的话,苏墨便可以合理合法的参加杭城的科举了。

  比起根本听不懂的闽南闽北话,杭城一带自然更方便一些。

  “通过!”

  胥吏又看了两遍,实在挑不出毛病,点了点头。

  “沐浴更衣,拜至圣先师!”

  左右考生都检查完毕后,胥吏带着众学子来到一个巨大的浴室前。

  洗澡也是考科举重要的一环。

  这是针对防夹带的手段。

  那时候没有什么无线耳机,夹带已经算是科举舞弊的最佳方式。

  宋代以后,活字印刷术的盛行,让小型字也开始完善。

  四书五经都可以做成口袋书,塞在一个个匪夷所思的位置。

  花样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

  因此,考生进场时,不仅要把携带的物品检查一番。

  还要被上下里外地搜身,极为凶残。

  对于有些胆小的考生,有生理缺陷的考生,或者女扮男装的考生,也很不友好。

  这种方法嘛……

  有点用,但,还是难以根除夹带。

  于是,武当政时期,有个神一般的举措:连坐制。

  以三到五个考生,为一组,彼此担保。

  一人舞弊,全组倒霉。

  欢迎彼此检举揭发。

  一经核实,可以加分。

  可以说是,极富时代特色了。

  宋代以后,文人地位极高。

  一种文官觉得,搜来搜去,检举揭发,都属于侮辱人格。

  就改成了这种方式。

  考生在里面洗,监考人员就能查查随行携带的东西。

  彼此也可以接受。

  至于很容易弄花活的衣裤袍子什么的……

  则一概不留。

  洗完澡后,统一换上科举专门提供的衣物。

  当然,这是重视文人的大宋。

  到了明清,上面又懒得这么贴心了。

  直接脱光彻查便是。

  很有一种“爱考考,不考滚”的霸气。

  “还是热水的,温度也挺不错的,就是人太多了。”

  苏墨用竹筒冲了片刻,擦干水渍,走了出来。

  虽然都是读书人,很难得看到香蕉哥、某王那样的壮汉。

  但,架不住人太多了。

  气氛莫名其妙就焦灼起来。

  说起来,这个年头,读书人的取向也挺怪的。

  比如,不少书生,都喜欢找个貌美如花的男书童。

  其中的细节,苏墨也不愿多想……

  “拜至圣先师!”

  等到所有考生都沐浴完毕,换好衣服,拿好随身物品汇聚在广场上。

  由天子钦定的主考官李学士穿着五品官袍,出现在考生面前。

  广场上,耸立着一尊孔子的塑像。

  一座以寻常土泥制成的雕像。

  但,恢弘浩瀚的文气缭绕其上,让它散发出凛然的威严。

  心存正气,鬼神不可侵!

  这是历代学士的文气寄托,信仰所在。

  哪怕大宗师的武者,在意境上,也无法与其相比。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苏墨望着孔子塑像上厚重的文气,心中若有所感,拜下低吟道。

  这句话,成就了不少的网文经典人物。

  比如夫子,比如李淳罡,比如吕小树,比如李七夜,比如白小纯……

  但,一切的源头,却是这位高大魁梧,重礼而不迂腐的老人。

  “……”

  苏墨的声音并不算大。

  但,在安静的广场上,却甚是鲜明。

  一众考生无不色变,用复杂难明的目光望向苏墨。

  苏墨却毫不在意众人的眼光,独自拜了三拜,淡然起身。

  这句话,应该是朱熹说的。

  但,按照年表的话,朱熹应该在十年后才出生。

  所以,苏墨相信,这句话如今还没出现过。

  对于第一次听到的人,这句话的冲击力,应该是磅礴无比的。

  帅气程度,也仅次于横渠四句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考虑到,张载已经是历史人物了……

首节上一节101/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