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试炼,开局水浒我选黄裳 第136节

  很多时候,观点鲜明新颖,甚至文笔不需要多好,三观也不需要那么正……

  都可以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了。

  当然,观点再鲜明,立论再新颖,也不能瞎几把编典故。

  省试的判卷官,对儒家那些经典,都了如指掌。

  一旦发现在卷子里编故事,那等于是挑衅大家的智商。

  显然,是要滚蛋的!

  殿试策问编段子,更是相当于欺君之罪!

  有个不太好的例子:历史上,苏轼省试的时候,在文中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阳修看了东坡的文章,觉得文章好牛逼,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当时,他觉得苏东坡其他地方都答得很完美。

  这个典故也极为切题,又是尧帝时候的事,可能确实比较冷门。

  于是,便将苏东坡以省试第二名录取了。

  后面苏轼谒谢,欧阳修即以此相问,苏轼答道:“随手杜撰的。”

  欧阳修和他的小伙伴,当时就惊呆了。

  然后,苏东坡居然还坦然道:“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事后,欧阳修没有办法,只好说此子这么有种,来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某种程度上来说,欧阳修的话,倒是也没问题……

  但,苏东坡毕竟是千古特例。

  而且,那是基于人家的文章确实能打。

  一般情况下,文章中夸大其词,基本就寄了。

  基于以上的判卷标准,众位考官手脚麻利,用朱笔在一张张试卷上批改着。

  时不时,有人微微皱起眉头。

  很多文章诗赋,都是写的很有文采的。

  但,经常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错漏之处。

  落韵、错典等低级错误,更是比比皆是。

  判卷官都很有经验,明白这是太过紧张,心理压力过大。

  不过,心理素质本就是重要的衡量依据。

  错就是错!

  判卷官们,理解归理解,手下却毫不容情,将那些卷子一一黜落。

  当然,也时不时有判卷官微微颔首,在卷子上写上一个“通”。

  再注明原因,递给下一位,交叉评判……

  ****

  “大人,这些卷子是吾等复核过的,应该是这次科举的上选。”

  整整七日后,筛选出最上等的四百余张试卷。

  副考官恭恭敬敬的将试卷放在判卷主桌上,又余深进行最后评判。

  “上选么?”

  余深沉默了下:“可有上上之卷?”

  “共计十张上上之卷,已经分别标注,还请大人审阅。”

  “好!”

  余深点了点头,坐在桌案前。

  不同于其他考官、判卷官,他以诗赋见长,名满京师。

  平素阅卷,也最喜欢先看人诗赋。

  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事实上,诗赋的难度还是很高的。

  经常有人,因一个字落韵,即被罢黜。

  科举考试的时候,考生必须依据官方认可的韵书作诗作赋。

  当然,科举的时候,韵书还是会下发的。

  但,即便有参考书,还是需要极为小心。

  稍有不慎,因为一字多音异义,也是也会发生落韵的。

  一旦落韵,基本也只能来年再战了。

  当然,偶尔,也有落韵被录取的现象。

  类似:宰相王旦慧眼识才,顶着压力录取了落韵的李迪。

  理由是李迪水平很高,只不过出于疏忽而落韵。

  结果,李迪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了那一年的状元,两度官至宰相,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那个属于千古佳话范畴,跟苏东坡一样,一般人无法复制。

  “诗句华美,却过于吹捧先贤,缺乏自己主见,上中吧。”

  “诗文工整对仗,却有两句其意含糊不清,乃投机取巧之举,上下!”

  “大体可以,但自比诸葛孔明太过狂妄,上下!”

  余深摇了摇头,有些不满的哼了一声。

  诗圣杜甫尚且写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也是一般人敢自比的?

  他都不敢!

  “嗯?这一份……”

  余深看了几行,眼睛微微一亮,读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此句极佳!”

  余深吐出一口长气,将整首诗赋又看了一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好!”

  这份卷子的赋诗文采斐然,而且其中多有佳句,好几句足以传世。

  将诗赋本身的立意,都拔高了一层。

  对于科举考核,仓促写成的诗赋来说,已是绝佳的水平。

  至于对方是不是这么想的,余深其实也不在意。

  “看看这考生的论吧。”

  余深在诗赋上打了一个“上上”的标记,又翻过试卷。

  “夫闻公道在天地间、不可一日壅阏……”

  “所以,昭苏而涤决之者、宰相责也。”

  “然扶公道者,宰相之责。而主公道者,天子之事……”

  “嗯?”

  余深微微瞪大眼睛,神色肃然。

  这道策论是他拟的。

  这一年来,宋徽宗大刀阔斧改制,跟朝臣的矛盾越发明显。

  他便出了这一题。

  想看看考生,对君相博弈“独断朝纲”的判断和思考。

  当然,他的想法都是夹私货的。

  明面上,也只能举些“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的例子。

  结果,这考生的观点鲜明无比。

  一国政权归于宰相,因为宰相由选举而生,代表着“公道”。

  君主虽然身份尊贵、地位崇高,却不可“侵宰相之权”。

  这是宋代所有文人集团共同的期望。

  虚君实相!

  但,论文的野心还不止如此,甚至,细化了争权的方法。

  宰相为百官推举而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各种主要政令。

  这些主要政令,都要经皇帝签署才能生效。

  但,皇帝只有通过权,而不能自行草拟政令。

  其中的可操作空间,就变得很大了。

  “……了不起!”

  良久,余深叹了口气。

  这策论通篇都在限制皇帝的权力。

  但,引经据典,丝毫不落人口实。

  甚至,还有不小的机会,可以实现。

  想到这里,余深不由心花怒放。

  虽然,他身为副相,地位尊崇。

  但,没有人,会嫌弃自己的权力太多!

  他预感,这个策论,会成为了他今后掌权的理论依据和突破口。

  这个考生,不管是谁,都要搞好关系,最好收为麾下。

  “二十年后,你必为朝廷文臣之首,不过,那时候也与本官无关了。”

  “既然如此,本官便以省元之位,为你此文造势。”

  余深长长吐出一口气,看了看剩下的内容,提笔写下一个大大的“通”字。

首节上一节136/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