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试炼,开局水浒我选黄裳 第137节

  在他心中,不管其他考生如何,省元已然定下.

第一百零九章 省试出榜,榜下捉婿

  “那卷子果然是黄冕仲写的,这倒是有些奇怪了。”

  余深默默看着统计完毕的省试榜单。

  那份卷子的文采、格调都是上上之选,惊艳无比。

  不过,出自黄裳之手的话……

  余深还是稍稍有些意外的。

  他身为副相,倒是知道一些内幕。

  早有传闻,茂德帝姬与黄裳相交甚笃。

  也有人称,茂德帝姬婉拒了太师蔡京为子求亲,便是因为心有所属。

  两者关联一下,实在很难不引人遐想、

  嗯,省试之日,余深也见过了黄裳。

  果然俊逸洒脱,宛如神仙中人。

  跟茂德帝姬,也算得上郎才女貌。

  这种人,有很大的概率成为驸马爷。

  所以,余深身为文官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对黄裳其实是有些反感的。

  毕竟,驸马显然还是跟皇家一条心的。

  对于文官集团而言,即便算不上敌人,也称不上自己人。

  不过,若是驸马的话,他的策论倒是有些意思了……

  生怕老丈人权力太大,滋生腐败,提醒我们文官进行监督?

  什么道德圣人,才能干出这种事情?

  余深皱了皱眉头,觉得没这么简单。

  “大人,是有何不妥之处么?”

  副考官问道:“放榜之前,是否还要请国子监再行复核?”

  “容我三思。”

  余深心中微微一动,漫不经心道。

  “那黄裳黄公子果然如大人所说,位居省元。”

  副考官眼睛一亮,拍马屁道:“大人慧眼识珠,宛如伯乐一般。想必此人来日前途亦不可限量。”

  “嗯?”

  余深下意识的又看了一眼名单,心中猛然闪过一个念头。

  也对!

  有如此才华,何必拘泥于区区一个驸马之位?

  此时,早已非大宋开国时候,驸马也可以当宰相的年代。

  如今,从宋仁宗开始,更是深恐外戚乱政,锁死了驸马的晋升通道。

  以至于,驸马的官职和朝廷地位越发降低,慢慢成了花瓶。

  普通的进士,成为驸马,睡睡帝姬,固然是不错的选择。

  但有志于三公九卿的大才,反而对于驸马,闻之色变。

  这就很好!

  这黄裳果然是我们自己人!

  至于,此人跟高太尉的宿怨?

  高俅这种粗鄙武人,我等文臣本就不必自甘堕落,与之结交。

  想到这里,余深心中越发满意,长长吐出一口气。

  “大人,这名单……”

  “国子监要复核,便按规矩自行复核。放榜名次,维持不变!”

  余深淡淡一笑,拿起一旁的毛笔,在榜单下签名画押。

  笔落。

  名定!

  *******

  三月初一

  今天,是省试放榜之日。

  贡院门口,一早便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哪怕春节元宵,都没有这么热闹的。

  试想,五千多名士子,再算是带着书童家人。

  至少一两万人,齐来看榜,是何等壮观的场景。

  朝廷也不敢轻视,专门派了呼延灼、林冲等人,率千余名亲兵,牢牢把守住贡院广场。

  倒不是怕明教偷袭这种微小概率事件。

  主要,还是怕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被活活挤死。

  普通书生也罢了,要是挤死几个榜上有名的进士……

  那还真的挺尴尬的。

  此外,还有一波比较特殊的人群。

  那是来捉女婿的。

  这是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的特有现象。

  重文抑武的宋朝,是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代,科举取士成为朝廷选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径。

  为了鼓励读书科举之风,宋真宗亲笔写下了著名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事实上,宋真宗也说的没有任何问题。

  在发榜之日,全国各地的高官富绅,往往也齐聚榜下。

  在新科进士中,为自家女儿挑选如意夫婿。

  哦,严格说,省试榜单上的士子,其实还不能叫进士。

  毕竟,还没有过殿试。

  不过,殿试在宋仁宗之后,不再进行淘汰。

  无非,就是走一走程序,定一个高下罢了。

  除非,殿试做出什么丧心病狂,挑衅皇权的行为。

  否则,哪怕考个倒数第一,至少也是一个“同进士出身”。

  四舍五入,还是等于进士。

  所以,省试放榜之后,就开始抢起来了。

  进士三年才三四百人。

  而,全国有女儿的高官富商,至少也有几万个。

  更有甚者,生了一堆女儿……

  于是,手快有,手慢无!

  等到殿试再去挑的话,黄花菜都凉了。

  由于“翁多婿少”,“挑婿”的凶猛程度无异于“抢婿”,所以民间戏称为“捉婿”。

  疯狂无比!

  再说,省试的出线上榜,本身是很重要的。

  但,它的名次,倒也无伤大雅。

  除了省元之外,其他人,地位相当。

  毕竟,出线的都要参与殿试,确定最终名次。

  有些人,在省试发挥平平。

  但殿试如有神助,或者,单纯就是皇帝看好。

  最后,也拿了三甲、二甲,甚至……状元郎!

  也未可知。

  进士保底,上限状元,仿佛开盲盒一样。

  更是极大的刺激了这些高官富商的神经。

  ***

  “哈哈哈,寒窗十五载,苦心不负,终究榜上有名!”

  大笑声响起,一名长相俊逸的青年书生,在身边人羡慕的目光中,大笑着从人群中挤出。

  一般人都是六到八岁开始读书。

  读个十五载,中进士的话……

  其实,还是挺凡尔赛的。

  毕竟,科举三年一次,一次全国也就录取三四百个,比后世考博士都难的多得多。

  很多学子考个二三十年,还是重在参与。

  至于苏轼苏辙那些二十岁不到,就轻轻松松考上进士的,当然不适用于正常人。

  “官人,且慢!”

首节上一节137/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