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关羽长孙,麦城先救祖父 第119节

  一念至此,关平修书一封,送给曹爽,光明正大的开始退兵。

  “报,敌营送来书信一封。”

  天水郡,上,曹爽看着关平送来的书信,脸上露出疑惑之色。

  关平在书信上写着,得知鲜卑占据酒泉、张掖,祸乱西域,关平特退兵,给曹爽平定凉州叛乱的机会。

  曹爽将书信给身边众将查看,他不明白,凉州叛乱对关平来说明明是趁机攻打凉州的好机会,关平为何会在这个时候退兵。

  “其中定然有诈。”

  几乎所有魏将心中都涌出这样一个念头,唯有司马懿满脸笑容,似乎看破了什么。

  “仲达为何发笑?”

  曹爽满脸不解,和诸葛亮一样,此时的司马懿,也没有如历史上那般掌握太大的兵权,虽然有着辅政大臣的身份,但实际权利却依旧被曹魏宗室把持。

  司马懿笑道:“关平退兵,想来是后方出了问题,将军大可安心平定凉州之乱。”

  “末将愿意领一支军队,追击敌军,生擒关平,献于帐前。”

  就在曹爽准备安排军队去平定鲜卑之乱时,一名魏军小将突然站了出来,神情坚定。

  “你是何人?胆敢大放厥词?”曹爽仔细看了看那将,发现并无印象,不由疑惑的问道。

  “大将军息怒,此乃我天水郡随军都尉,姜维。”天水太守马遵连忙拦下姜维,满脸谦恭的说道。

  “姜维?区区一都尉,倒是好大的口气,关平乃世之名将,岂是你一都尉能及的?还不退下!”

  曹爽一听姜维不过一个小小都尉,当即没了兴致。

  姜维满脸不忿,被马遵命人带出了营帐。

  曹爽并不知道,因为他的无视,让自己失去了一位能够独挡一方的将才。

  关平退兵了,汉军分批退入汉中,曹爽果真也没有追击,而是领兵前往张掖、酒泉,平定鲜卑之乱,想要重新打通西域。

  “什么?关平回军了?”

  与此同时,成都,吴懿仗着军功,大肆提拔益州官员进入军中,当他得知关平回军,已经抵达梓潼时,脸上露出惊疑的表情。

  “关平莫非是察觉到了什么?”

  吴懿秘密召集益州官员于府中议事,这些益州官员实际上并不愿意北伐,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北伐并无利益可言。

  用益州的子民去换取北方的土地,等汉国占据北方后,他们这些益州官员又得不到什么实际的好处,还不如偏安一隅,享受荣华富贵。

第206章 战神李靖

  关平的突然回军,打乱了吴懿的计划,吴懿终究没敢和关平决裂,只能推出几名小卒,以他们贻误军机为名,斩杀谢罪。

  成都乱平,关平虽然没有攻破凉州,但军中也有些斩获,被刘禅大加封赏,不过刘禅似乎对关家掌握的军队也有些忌惮,在封赏关平的同时,也提拔了一些荆州、益州的官员,以免军中关平一家独大。

  西北大军退了,南阳的李严和郭淮一直难分难解,眼看凛冬将至,李严便将军队退到襄阳,准备等寒冬过去之后,再攻南阳。

  寿春,关翊和臧霸对峙已经两月有余,双方互有死伤,臧霸用兵十分谨慎,他知道关翊军队精锐,所以从来不轻易和关翊决战,只进行小规模的战斗,再加上有两万异族骑兵策应,关翊一时间也奈何不得臧霸。

  “终究还是军中将领太少,不如再招募一员名将吧。”

  关翊回到营中,屏退左右后,心念一动,启动了点将台。

  由于点将台消耗太大,所以关翊在招募陈庆之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点将台,如今点将台冷却时间早就已经过去,关翊也觉得,是时候再招募一员将领,用来破局了。

  鼓声响起,一道道身影闪烁。最后,出现在关翊面前的,是一个身披战袍,满脸威严的男子。

  “末将北地李靖,拜见将军。”

  男子对着关翊拱手一礼,然后拱手站在了一旁。

  “李靖……”

  关翊的眼中,流露出兴奋之色,因为眼前之人,赫然是日后被称为大唐战神的李靖,李药师。

  李靖可以说是初唐第一名将,自出山之后,未曾一败,是真正的常胜将军。

  得到李靖后,关翊将目前面临的局势细细告诉了李靖。

  李靖看着地图陷入了沉思,如今关翊麾下共有两支军队,一支是自己统领的八千兵马,一支是陈庆之统率的三千锁甲弓骑兵,而对方则拥有两万骑兵,三万多步卒,在军队上,占据了上风。

  最主要的是敌人还是本土作战,后方有源源不断的粮草、援兵,而关翊则是孤军深入,唯一占据的皖城,还是一座孤悬江北的孤城,若是一直对峙的话,对关翊十分不利。

  “药师,你可想到了破敌之策?”关翊看着眉头紧锁的李靖,开口询问道。

  李靖深吸一口气,说道:“将军,不知道你是想要大胜还是小胜?”

  关翊闻言,皱眉道:“何为大胜?何为小胜?”

  李靖说道:“大胜者,夺下寿春,打退敌军,不过如此一来,魏国徐州、豫州兵马一定会竭力夺回寿春,我军将陷入长久的战斗。”

  关翊摇了摇头,自己的军队虽然都是用玉石招募的,但玉石可是十分珍贵的能源,一旦死伤太过惨重,想要恢复,可是十分困难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李严没有夺下南阳,自己即便占据了寿春,也只会三面临敌,所以孤军占据寿春,绝非明智的选择。

  关翊否决了夺取寿春的战略,又开口问道:“那小胜又是什么?”

  李靖指了指地图说道:“小胜者,退回皖城,在天柱山下寨,防止魏军南下,然后攻打江夏,占据长江北岸,进可兵进寿春、广陵,退可返回江东,待到敌军松懈,我们可直从水路直取徐州、豫州,让寿春的敌军,变成一支孤军。”

  听完李靖的话,关翊陷入了沉思,许久之后,关翊下令退兵,留王双领兵三千守卫天柱山,其余兵马返回皖城。

  陈庆之的骑兵依旧在魏境游荡,有着骑兵号角相助,陈庆之根本不惧匈奴和乌桓的骑兵,反而在游荡中时不时猎杀小股匈奴、乌桓骑兵,不过随着冬季的到来,陈庆之也不得不将兵马退回皖城,以度过冬季。

  汉、魏之战暂时停止,曹任命臧霸为扬州刺史,和夏侯赞、胡质一起坐镇寿春,然后又升任平定鲜卑有功的曹爽为大司马,驸马夏侯为雍州刺史,坐镇长安。

  关翊兵退皖城之后,在皖城休养生息,同时因为冬季降临,水军也在郑和的带领下,返回了丹阳水寨。

  战争暂时停止,刘禅论功行赏,关翊占据皖城有功,被加封为豫州刺史,增邑三百户。

  成都,随着关平的归来,雒城、犍为、汉嘉的叛乱全部平定,但关平并没有因此放松,因为他知道,眼前的平静,都只是表面的。

  吴懿似乎看出了兵权的重要,开始不停的安插亲信进入各军,对此,关平虽然有所察觉,可这里毕竟是益州,招募的军队也多是出自益州的军队,即便关平如何警觉,都无法完全将吴懿的亲信剔除。

  相比之下,魏延的汉中军队和王平统领的那由南疆蛮族组成的无当飞军,倒是成为了最为可信的军队。

  不过不管是魏延的汉中军队也好,还是王平率领的无当飞军也好,他们都属于外军,没有刘禅的圣旨,根本无法调入成都。

  因此,一旦成都周遭发生叛乱,关平唯一可用的,还是只有成都的军队,而这些军队中,夹杂了不知道多少吴懿的亲信,借此得以升迁。

  “来人,备马,我要去丞相府一趟。”

  关平沉思良久,最终还是决定,和丞相诸葛亮一会,仅凭元从系一派的官员,根本无法和益州派抗衡。所以,他必须要选择和诸葛亮联手,压制吴懿。

  汉国内部矛盾重重,魏国,同样是如此。

  魏帝曹为了曹魏宗室能够长久不衰,效仿前朝,分封诸侯王,让曹魏宗亲以郡为国,治理一方。

  曹将自己的几个叔父如曹植、曹据、曹宇、曹林、曹峻等人全都尽数封王,让他们自行治理封地,然后又大肆提拔曹氏、夏侯氏后辈,让他们坐镇各地,掌握军队。

  司马懿见曹对自己颇有猜疑,开始以年事已高为由,抱病不出,交出了仅有的一点兵权。

  两国陷入了短暂的和平,汉国在汉中、襄阳、皖城屯下重兵,而魏国则在寿春、南阳和雍、凉屯兵,相互对峙。

第207章 兵袭夏口

  公元233年,为了抵御汉国的进攻,魏国派出魏国老臣满宠在原合肥城左翼重新建了一个新城,仍以合肥城为名,满宠亲自坐镇新合肥城,与寿春的臧霸、胡质互为犄角。

  “将军。”

  关翊在皖城阅兵,此时已经到了春季,百姓们开始种植庄稼,不过关翊却在伺机准备攻略江夏。

  关翊不从百姓中募兵,治下人口自然远胜其余各处,所以哪怕在春季开战,也不会影响百姓耕种。

  关翊看着身前的军队,眼中满是自豪,在经过整编和休整之后,除去丹阳驻扎的军队,关翊在皖城的军队,达到了一万五千人。

  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两万的辅兵,如果加上辅兵,关翊在皖城的军队,就达到了三万余人。

  这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关翊麾下的军队本来就是精锐,以一当十不在话下,即便是辅兵,也可与魏国精锐对抗。

  除去士兵外,关翊麾下如今还有李靖、秦琼、尉迟恭、郑和、陈庆之、王双、徐质、徐盖、留赞、留略等将领,文臣倒是很是稀缺,只有石韬一人替关翊处理政务。

  关翊看向郑和,攻打江夏,自然离不开水军,郑和麾下的水军,正是关翊攻打江夏的关键。

  “三宝,水军可准备好了?”

  关翊说道,他对郑和的水军倒是很有信心,在如今的长江上,应该没有谁是郑和的对手。

  郑和微微点头,说道:“禀将军,水师已经准备完毕,此时正好顺风,我军五个时辰即可抵达夏口。”

  “好,三宝,你领水军今夜出发,我要你趁夜夺下夏口。”

  关翊递出一面令旗,交给郑和。

  郑和领命,带着留赞、留略二将,进入水寨准备去了。

  关翊又看向尉迟恭,吩咐道:“敬德,你领四千精兵,夜间行军,我要你明天拂晓,赶到武昌。”

  “末将领命。”

  尉迟恭领命,下去准备去了。

  为了保证夺取江夏不会被魏军察觉,关翊又让王双大张旗鼓的在天柱山练兵,吸引魏军注意,然后留下秦琼守城,自己带着陈庆之、李靖领着四千精锐,走下雉,进攻江夏。

  夏口,江夏重地,也是江夏水军所在之地,昔日关羽也曾在此屯兵,如今屯兵此地的,是魏国武义中郎将,李绪和奉义中郎将李基。

  李绪和李基都是曹魏名将李通之子,李通死后,留下二子,长子李绪,幼子李基,靠着李通的关系,二人在曹魏众将中,也算有一席之地。

  “子文,这些日子我总是心神不宁,感觉好像是有大事发生。”

  水寨中,李绪提着一壶酒来到弟弟李基的房间,想要和李基喝上一杯。

  兄弟二人相对而坐,以烤鱼下酒,开始对酌。

  李基听闻兄长所言,笑道:“大哥,你就是白日太过操劳,如今正值耕种时节,能有什么大事?”

  李绪苦笑道:“要不我们调回屯田的军队,加固夏口的防御吧。”

  李基闻言,皱起了眉头,连年的战乱,对粮食和人口的消耗极大,江夏的田地大多荒废,所以朝廷命令各地军队参与屯田,自给自足,如果调回屯田的军队,影响了收成,他们可就得寻江夏太守要粮了,这个粮,可不好要。

  “大哥,你多虑了,我们需要屯田,汉军同样需要,那李严麾下的军队最近不也在襄阳一带屯田嘛,我们夏口是不会有事的。”

  李基拒绝了李绪的提议,兄弟两人边说边喝,不知不觉中,一壶酒已经见底。

  江面上,十几艘商船缓缓驶向夏口。很快,就被夏口巡逻的战船发现。

  “你们是什么人?为何深夜还在江上晃悠?”

  魏军校尉朱坚带着一百余名魏军水军拦截下了江面的商船。

  “军爷,我们是扬州商会的商人,准备运一些南方的特产,前往长安,不小心误了时辰,所以想靠岸歇息一晚。”

  一个中年男子从商船上出来,满脸谄媚的笑容。

  “扬州商会?我们需要检查。”

  虽然两国如今处于开战状态,但彼此之间并没有彻底封锁商路,南方的水果、丝绸素来是北方世家的最爱,而北方的很多东西,也同样需要销往南方。

  每年总会有商船经过,所以朱坚倒是并没有怀疑,只是商船经过,怎么也得留下些油水,所以他们总会借口检查,收取钱财。

首节上一节119/19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