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卖烧饼,朱元璋求我当皇帝 第16节

这些事情也被吕氏收买了的黄三狗有一搭没一搭的委婉的告诉了朱元璋。

以至于这段日子,朱元璋已经两次传话夸赞朱允,说他儒雅随和,知孝懂礼,是众皇子皇孙之表率。

朱允正准备继续发扬下去,哪知道今天居然被黄子澄给莫名其妙的训斥了。

虽然黄子澄在讽刺他,但是朱允性格的确很随和,也不生气,而是朝着黄子澄行礼道。

“学生愚钝,不知学生最近哪里做的不对,惹老师生气了,学生向老师道歉即是,还请老师不要放弃对学生的教导,学生必当更加用心努力,以弥补自身不足。”

黄子澄在鸿胪寺的时候的确是怒气冲天,但是当进入大学堂,看到恭恭敬敬在进行学业的朱允,气本来也消了不少。

在看到朱允这幅守礼谦和的样子,更是不由开始自责,自己是不是训斥的太过严厉了?

这朱允虽然有些做的不对,但是他毕竟才刚满十七岁呀,一个十七岁的孩子,知错能改就是了呀!

黄子澄于是神情稍霁,但是还是朝着朱允问道:“那我问你,何为内圣,何为外王焉?”

朱允恭恭敬敬的回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此为内圣。”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此为外王。”

黄子澄满意的点了点头,但是还是继续问道:“然秦皇好大喜功,二世而亡,何焉?”

“因其不知内圣为本,外王为末,修身为始,治平为终的观点。”

朱允认认真真的回答道:“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致知格物,所谓本也,始也;知天下国家,所谓末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

黄子澄见朱允回答的恭恭敬敬,也回答的很好,心中的怒火已经彻底打消掉了。

在他心中,朱允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也是他们这帮儒生心中最佳的皇位继承人。

本着这份心,黄子澄便郑重说道:“殿下,既然你知道内圣为本,外王为末,只要用心修身,专心治国,自然能威服与海外,让四海归心,为何还要向圣上提出向占城国索要十倍朝贡的无理建议?”

“你不觉得这样是仗势欺人,以大明宗主国身份威压番邦,这做法和蒙元欺压我汉人有何不同?”

朱允懵了,他连忙朝着黄子澄解释道:“老师,学生从未向皇爷爷提出如此建议,学生近日每日都在大学堂学习,学完功课便在佛堂祈福,学生都有半月未见皇爷爷了。”

“况且这样的建议蛮横无理之极,岂是我辈学圣贤之学之人能提出来的,学生绝不会向皇爷爷提出如此无理建议的。”

“好,我也觉得殿下如此儒雅谦逊之人,况且还饱读圣贤之书,断然不是能提出如此建议的人。”

黄子澄听到朱允这番说辞,也心情大好。

“看来是老师鲁莽了,错怪殿下了,还请殿下莫怪。”

朱允连忙回礼道:“老师也是担心学生误入歧途,担心学生,学生岂会责怪,只是学生不解,为何外面会传出学生向皇爷爷提出如此建议的传言?”

黄子澄冷哼一声道:“还能有什么原因,不就是有些人想要争夺某些位置,知道殿下乃皇子皇孙表率,便心生不轨之心,故意侮辱殿下。”

“殿下无须担心,此等雕虫小技自然不会是圣贤之术的对手,殿下只管用心学业,正所谓正其心,则不会为外邪所扰,假以时日,那些污蔑之说必将原形毕露,而圣上自然也会知道,殿下是不二之选。”

黄子澄这番话,虽然没有说出太子二字,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在学堂外默默偷听的朱允听到这番话,不由悲从中来。

默默地从一旁走出了大学堂,朝着东宫自己的住所走了回去。

第23章 购粮批文

朱允默默的走到自己住所,他的随身太监崔真行看到他,正准备上前行礼。

然而,崔真行看到朱允一副神情落寞的样子后,赶紧快步走上前,询问道:“殿下你这是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么?”

朱允摆了摆手,他此时不想说话,崔真行见状,只好任由朱允走回了自己的房间。

朱允的住所并没有什么人,除了随身太监崔真行以外,以前还有一名侍卫。

但是朱允并不喜欢带着侍卫到处走,这样太过招摇,于是这名侍卫也被父亲朱标给撤走了。

所以朱允的住所内也就只剩下平时照顾自己起居的这一名太监了。

作为东宫太子妃的儿子,这样的配置的确是太过寒酸了。

但是这就是朱允的待遇。

太监崔真行站在角落里偷偷的看着自己的主子朱允。

发现朱允走回自己的住所,从床边拿起了自己随身携带的一枚玉佩,这玉佩朱允平时都随身携带着。

只是因为今年太子朱标薨逝,他作为朱标的儿子正处在服丧期间,不能佩戴各种饰品,便将这玉佩放在了枕头下,每晚都会拿出来看看。

这玉佩是朱允的哥哥朱雄英,在朱允五岁那年送给他的。

朱允看着这玉佩,神色越发落寞,突然,朱允再也忍不住,便抱着玉佩趴在床边低声抽泣了起来。

太监崔真行看到这一幕,微微叹了口气,默默的关上了房门,守在了门外。

崔真行从小看着朱允长大,岂能不知道,这个在大家眼里生性顽劣的朱允,其实是个心思细腻,且很懂事的孩子。

只可惜,朱允生在帝王家,却比许多普通百姓家的孩子的命还要苦。

朱允出生那年,母亲常氏便逝世了,太子朱标因为常氏的逝世,迁怒于朱允。

因此,朱允从小就没能得到父亲的太多关爱。

好在那时,朱雄英还活着,作为哥哥,时常保护在朱允的身旁。

每次父亲因为各种原因迁怒于朱允时,朱雄英便会站出来挡在朱允身前,保护朱允。

然而,朱雄英在朱允五岁那年,离奇死了。

朱雄英死后,朱允彻底无依无靠,便被朱标新册封的太子妃吕氏所领养。

然而朱允和吕氏亲生儿子朱允年纪相差无几。

加上朱允又是前太子妃常氏所出,因此吕氏为了儿子未来的前途,便经常在暗地里刁难抹黑朱允。

朱允只要一冒出一丝聪慧的苗子,吕氏便会在暗地里给他来一棒槌。

至此,朱允便在东宫彻底名声大臭,太子更是越发讨厌朱允。

就连朱允的那些舅舅们乃至皇爷爷朱元璋都对这个生性顽劣的朱允失望不已。

然而,崔真行却哪里不知道自己的主子真正的性子。

朱允聪明早慧,也正是如此,他年纪轻轻便知道了东宫的危险,为了明哲保身,便时常会表现的不服管教。

特别是朱允擅长儒学文章,朱允为了避免引起吕氏的注意,便在这一方面彻底藏拙,以至于在黄子澄、齐泰等人的眼里,朱允就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

“哎,殿下为何偏偏生在帝王家呀!”

崔真行轻轻的长叹一口气,坐在了门口的一个石墩子上。

而此时房间内的朱允更是看着手中的玉佩,泪眼婆娑的抽泣道。

“哥哥,你看到了么,朱允要被立为太子了,以后弟弟的日子只会更加难过。”

“哥哥,你要是听到了,看到了,可不可以带我一起走,我想你了,在这东宫里弟弟待着实在难受,还不如和你一起在地下团聚得了。”

崔真行搁着窗户也听到了朱允的这番细语,也不由的悲从中来,掩面抽泣!

......

而此时的朱环,也遇到了自己的麻烦。

朱环眼睛瞪得像铜铃,神情也有些怪异的看着面前的这个男人。

如果这个男人能够读懂朱环此时的神情是什么意思,应该能在朱环脸上看出六个字。

十万个为什么!

男人拿着一张应天府衙门的批文,目光有些炽热的看着朱环,朝着朱环解释道。

“我叫常升,我听说小店家需要购粮批文,我这里正好有一张,就送给你了。”

常升的这番解释几乎没有信服力,加上那应天府衙门的购粮批文上,那签发日期就写着今日。

朱环就算是钛合金狗脑,都能知道,这批文是面前这位衣着华贵的勋贵特意给他办理的。

况且,面前这位男子的眼神,朱环从来到大明后,一共见过三次!

第一次是黄老爷子,然后朱环有了这个酒馆。

第二次是凉国公蓝玉,然后陷害朱环的那个陈都保现在还在牢里关着。

第三次就是面前这位男子,常遇春的儿子常升,然后现在给朱环送来了购粮批文。

干嘛呀!

这是老天爷给自己卖烧饼的赔偿么!

朱环不信,他觉得这里面肯定还有隐情。

“呃,这位大哥,正所谓无功不受禄,这购粮批文我不能收。”

朱环知道,每一次馈赠都会在暗中标号价格。

正所谓给了你酒馆,你就得给黄老爷子养老送终。

而如果接收了这购粮批文,谁知道会给你带来什么。

朱环可是知道,蓝玉被杀,这个常升也是跟着被杀了的。

别到时候因为购粮批文,朱环也被咔嚓了,那谁给黄老爷子养老!

“额,你不能叫我大哥。”

常升只感觉到一阵尴尬。

“你这么叫,乱辈份了!”

朱环看着面前的常升,此时的常升看起来也就三十左右的样子。

叫大哥没问题呀!

不过,既然你觉得不行,那就算了。

于是,朱环便改口道:“贵人,这购粮批文我不能收。”

“有啥不能收的,叫你拿着你就拿着。”

常升一介武夫,也不会那些花言巧语,他也就是纯粹见朱环开酒厂遇到困难了,想着自己可是舅舅,便主动帮他拿下了这个批文。

结果拿来就发现不对了,他这侄子可是不记得他了,怎么办!

于是常升发挥了作为武人的优良传统,直接强塞给了朱环。

常升将购粮批文塞给了朱环,转身就准备离开。

朱环连忙拿着批文跑出来,想推给他,结果常升回道。

“你拿着,如果真要退,自己退到凉国府去!”

“凉国府!”

朱环抓着购粮批文,心道。

得了,原来是蓝玉帮我办下来的。

那还能退,这凉国府是我说能进就能进的!

朱环站在酒馆门口,任凭微风凌乱了整个思绪!

首节上一节16/1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