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 第114节

高庞终于确定,即便自己和百姓对于某些事情都有相同的看法。但是高庞和百姓之间的看法……咋说呢。就如霍崇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带着这样的领悟,高庞就开始继续按照干部培训里面所讲,继续深入人民群众之中。

此时同样姓高的青州高老爷这里,不仅叫回了高家普通百姓参加民兵的人,还和往年差不多,以高家为领导,组建起了高家的临时抢水护水的队伍。

眼见成功分化了大汉政权在基层组建的军事团体,高老爷虽然心花怒放,还是有些惴惴不安。毕竟他要面对的是能打败十万官军的大汉政权,甚至传说大汉政权的都督霍崇进京杀了皇帝。

以高老爷的见识,认为这话完全是无稽之谈。京城有几万大军,怎能容得霍崇这么轻松的如入无人之境。不过对方这么强横,保不准会更加野蛮。

想到这里,高老爷就把那几名高姓民兵请来,好好引导一番之后,又把他们派回去给高家当内应。

日子就这么过的飞快,天气越来越暖,天空晴朗的万里无云。怎么看都没有下雨的意思,若是这么下去,今年那些望天收的田地可是要惨了!

普通的高姓百姓也都知道,他们已经要高老爷放水。这次高老爷爽快的答应下来,不过他提出,既然要防备董家那些人来抢水,大伙不能离开。不如趁着现在,先把靠河边的高老爷家的地给浇了。这样既能防备小姓百姓来抢水,高老爷也能给他们点工钱。这等两全其美的好事,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

高姓百姓心里头当然不乐意,不过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肯定是同姓的人比外姓靠得住。有些人虽然骂骂咧咧,坚决不干。也有些答应下来。

高老爷心中欢喜,可是能收拾一下这帮吃里扒外的穷人。他们靠着大汉政权的威势,竟然逼得高老爷不得不把地租降低到三成,还不收这些人的预交钱财粮食。真真的是把高老爷心疼死。此时为高老爷干活,就是应该的!若没有霍崇那狗贼,高老爷一文钱都不会给他们。

而高老爷更希望董家那边能赶紧把水渠挖过来,那时候正好是高老爷家的好地都浇完的时候。水一旦断流,其他姓高的自然要和董家那些小姓们拼命。双方最好能杀的同归于尽,才能遂了高老爷的心意!

左等右等,终于等来消息。普通的高姓百姓们都跑去了那帮小姓百姓的土地上去了。但是报信的人却不能确定是去往死里打架的。只是说人不知怎么的都跑去了,还都赤手空拳,没有带家伙。

高老爷大为不解,突然就想起自己安插在民兵队里头的人,连忙问:“那几个民兵呢?他们怎么没回来报信!”

高家的奴才赶紧回禀,“老爷,那几个人连着两天都没来了!”

就在此时,外头冲进来高家混在武斗队伍中的人,就见那人满脸神色说不清是高兴还是惊慌,见到高老爷就大声喊道:“老爷,快去看。来水了,那边竟然能把水弄上来!”

高老爷知道事情肯定有什么重大变化,也不多问,直接往外走。就见高家地里已经空无一人,到了小河边,就见那边丢了不少木桶。应该是提水的人放下木桶就走,东西都不拿。

虽然担心没人看管下,会有人偷拿木桶。不过此时高老爷也知道不能耽搁,赶紧继续向前走。刚看到小姓百姓聚集的土地,就见到靠近深潭附近的地方黑压压围满了人。

赶到那边,就听到有着从未听过的突突声响。这怪异的声音连续不断,好像是什么怪物引发的动静,却又太过规律。

还没看到到底是怎么回事,高老爷已经停下脚步。就见这些沟渠已经用碎石加固过,里头汩汩流淌着水。高老爷还以为自己是不是中了邪,看错了什么。蹲下身,从水渠里捞了一把。

那清凉的感觉,那湿润的手掌。没错,的确是水!水正通过沟渠流向本来只能望天收的土地,如果这些水不中断,那些望天收的坡地就变成了最上等的水浇地。里头的庄稼再不回因为缺水而影响长势。

而且因为地势比较高,若是真的来了大雨,那些地反倒方便排水。

一股子说不出的恐慌让老爷蹲都蹲不稳,前后晃动了几下,高老爷一屁股坐在地上。

第二天,高老爷家的们早早就被砸响。管家昨晚和高老爷唉声叹气的聊到下半夜,此时被仆人叫醒,带着十分的起床气喝道:“弄啥咧!”

仆人也不知道吃什么什么熊心豹子胆,竟然扶起管家就往门口去。管家大怒,但是三个壮小伙下了决心要把他弄到门口,管家这老胳膊老腿,是真的对抗不了。

到了门口,被放下。管家已经没了任何愤怒,他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脑门直冲尾巴根。

就见大门外站满了高姓的普通百姓,来的人是如此之多,只怕高姓所有人都来了。

为首几名老者上前就拽住官家,“走,叫住高老爷,咱去祠堂说话!”

第二百二十六章 民心的渴望(九)

高庞坐在青州张老爷的祠堂门外,看着一众张姓百姓们大声吆喝着,要张老爷把水源地让出来给大伙用。

来参加会议之前,高庞按照干部培训手册里头讲,先在这一带走了两天。将水源、山里、树林、田亩都给看了一遍。

这一路急匆匆看完,可把高庞累坏了。可收获之大超出高庞所想。在这里听着同为张姓的百姓们用山东土话逼迫张老爷,高庞听不太懂山东话,却明白了百姓们的需要。

上等水浇地都控制在老爷们手里,即便是同姓的族人种的也都是望天收的土地。如果是以前,百姓们只能望天收。现在霍崇突然将许多能突突震动着转动着的奇怪机械用来提灌,彻底解决了百姓们提水的困难。

甚至不用询问,高庞就明白百姓们所想。既然体力活可以靠这些机械解决,农民们的想法就超级简单明快,张老爷得把他控制的水源给交出来。

高庞觉得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老老实实的爽快交出水源不就好了么。可高庞却发现当他能弄明白百姓想法的时候,却弄不清楚士绅们的想法了。

就见张老爷支支吾吾,推三阻四。从宗族亲情说到历史渊源,听他这意思,大概是想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讲个起码几天。高庞甚至怀疑,要是可以的话,张老爷大概能这么讲几年吧。

反正除了答应百姓的要求之外,张老爷乱讲一气。连高庞都听到想打哈欠之时,已经有百姓喊道:“张老爷,你到底想要啥!”

“你们用了俺家的水……”张老爷尝试着说道。

话说了一半,就见这里的民兵队长起身大喊道:“等等!”

这嗓子呼喊十分响亮,立刻吸引了众人的注意。连张老爷也停下,看向队长。

队长大声喊道:“俺看过恁家鱼鳞册,水是从官地出来,啥时候变恁家的了!”

张老爷大惊,赶紧说道:“这位兄弟,咱们是一伙的!”

“谁JB跟你是一伙。俺是和大伙是一伙!”队长直接怼了回去。说完,他站到百姓面前,喊道:“大家伙!水是官府嘞。官府派俺来,就是帮大伙!跟住俺走,咱们挖沟,引水,浇地!”

说完,队长大步走到通往水源的方向上,大声喊道:“谁愿意跟俺走,现在咱都走!”

也不管有没有人跟,队长径直往水源方向去了。

后头百姓中立刻有人站起来,跟着队长就走。其他百姓看人有人带头,纷纷起身。他们个个生怕落在后头,快步跟了上去。

片刻后,祠堂前就剩下了张老爷和张老爷家的人,或是气愤,或是恼怒,或是害怕,或是茫然。表情各不相同,但是束手无策的模样倒是完全相同。

充分欣赏了这些人的形状,高庞站起身,向着百姓那边去了。与其看着这群被彻底抛在后面的士绅,高庞更想看看那些跟着大汉政权行走的百姓们会怎么做。

振臂一呼,八方回应。高庞只是在史书中看过这样的词汇,竟没想到有朝一日居然能亲眼目睹。

在高庞看不到,更是不知道的高家祠堂前面,高老爷的脸色比张老爷更难看几分。当百姓们得知水源根本不是高老爷家的,立刻跟着队长走了。有些高家人经过高老爷面前之时,想起这两天给高老爷家抬水浇地的事情,气的一口啐在高老爷面前,大声骂道:“不要脸!”

高老爷脸都要气绿了,他家里年轻气盛的后生哪里受过这样的气,扑上来就和那人打。其他同样受了抬水浇地尿气的高姓百姓冲上来就加入战团,一时间众人打作一团。

不过这次斗殴已经不是高姓百姓与其他小姓百姓打生打死,而是姓高的人中,穷人与富人打了起来。

毕竟穷人人数多得多,等队长赶过来制止了斗殴,分开众人。高老爷家的人挨了不少拳打脚踢,这些攻击中大多反倒是来自围在一边打太平拳的穷人。

高老爷家的年轻后生指着那些看似若无其事的穷苦高姓,气的怒骂道:“你们跟着反贼走,迟早有一天会千刀万剐!”

这话一出,气的队长一脚把高老爷家的这厮踹的连退几步,倒在地上。高老爷知道自家人说错了话。这话若是在家骂,大家都很痛快。可当众说,可是要死人的。

也不再装光棍,高老爷连忙挡在队长面前,哭丧着脸哀求起来。

好在副队长还保持了一点冷静,怕打死人,最后拉走了队长,而穷人们急着浇地,也跟着走了。看着地上的亲人痛苦呻吟,高老爷心中生出无边的怒火,只希望那些蒙古八旗的骑兵能够立刻出现,把大汉政权的民兵队长,连同姓高或者不姓高的所有穷鬼一起杀绝!

如果能出现这样的局面,就算是高老爷也被连带砍死,都不会让高老爷感到有什么失望。

这么一个全无天理的世界,毁灭吧!

然而世界虽然全无天理,可蒙古骑兵始终没有出现。反倒是穷人们修了水渠,甚至修了拦河的水坝,将河水全部引去灌溉穷人们望天收的土地去了。

若不是高老爷前几天很是雇了人给高家土地浇了水,位于已经干涸的河道两侧的高家良田反倒要没水可用啦!

每一个地方都传来了差不多的消息。无一例外,穷人们都跟着能提供灌溉的大汉政权走了。即便是以前对大汉政权毫无兴趣的百姓,也显示出了足够的决断力。

人性的贪婪,霍崇见识的多了。人性的黑暗,霍崇更是亲自体验过。但是这种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事情,霍崇只是听说过,也曾经想过自己要努力通过项目干一次。

然而在21世纪,但凡觉得自己在某项技术上有了什么惊天突破,其原因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资料文献读的不够多。

然而在1728年,霍崇终于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真正实现这个时代想都不敢想的人民渴求。

这感觉实在是太好,好到霍崇都生出高唱国际歌的冲动。

制造火帽,提炼单宁,不过是满足了霍崇个人的需求。当科技终于让几百万人感受到变化,享受到好处。这种满足感真的非常非常纯粹。

闭上眼,享受了好一阵这种自我的心情,霍崇睁开了眼睛。

既然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接下来要做的就非常简单。今年的农闲时节尽量征集良家子从军,扩编军队。秋收后就要向南扩张领土。

满清的末日来的越早,对中国就越好!

第二百二十七章 满汉的南北夹击(一)

阳春三月,说的是阴历三月。山东巡抚塞楞额接到了文书,他被任命为坤隆朝的户部尚书。得到这份公文的第二天,塞楞额大人已经出现在前往京城的道路上。

这趟走的速度之快,可以说急急如惊弓之鸟,惶惶如漏网之鱼。直到过了大清河,确定霍崇没有派兵来追,塞楞额大人才算是松了口气。然而这并没有让塞楞额的进行速度降低,他一路进了京城,立刻前往当下拜见满清朝廷里掌握真正实权的十三爷。

好在十三爷还记得塞楞额,而且户部尚书前来拜见应该有点优先度。总是,塞楞额穿过了在十三爷的怡亲王府外那些等着求见的人,被侍卫引入府中。

到了十三爷面前,塞楞额赶紧跪倒,“奴才给主子请安。”

“起来吧。”老十三答道。赐给塞楞额个板凳,老十三就询问起山东的情况。塞楞额知道自己在山东毫无建树,更是几乎仰霍崇鼻息活着。既然十三爷问起,他就挑拣最有成效的讲,“奴才回禀主子。最近一个月,陷于霍崇之手的各地上,士绅纷纷派人前来送信,请求朝廷发兵剿灭霍贼。一旦王师抵达,他们愿意作先导。奴才已经将这些人的名字都记录下来,这是清单。”

能让士绅们在朝廷遭遇如此大难之时依旧保持忠诚,无疑是大功。塞楞额早就将名单准备完备,士绅的所在、籍贯、姓名、家室,全部调查的清清楚楚。他们派人送来的信也都专门装好,分类放入一个箱子里的各个小盒子中。如此清晰分类就是为了方便检看,眼见十三爷看完名录,又随手抽出几封信看了。塞楞额紧张的等着十三爷给他一个评价。

老十三将书信原位置插回去,这才赞了一句,“辛苦了。”

塞楞额心中大定。只要得到十三爷认同,塞楞额的前程就有了保证。

不等塞楞额说电啥,就听老十三继续问道:“塞楞额,你在济南,对霍崇手下贼人的军纪评价如何?”

塞楞额有些为难,想了片刻,他站起身给老十三跪下了,“主子,奴才是真的想让霍贼军纪涣散,想让霍贼的手下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引得天怒民怨,自取灭亡。可奴才实在是不敢对主子说瞎话。”

“大胆讲!我绝不会怪你!”老十三命道。

塞楞额连忙将他所知道的说了出来,“霍崇做了许多歌曲,其中有一首乃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其中讲述的都是霍贼手下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霍贼命他们日日都唱,以明纪律……霍贼手下也不全是良家子,也有作奸犯科之辈……奴才听闻有一有功军官酒后强暴女子,女子家人只求那军官娶了那女子,不让那家人名声受损。霍崇却抓了这军官,还是当众将这有功的军官处决……”

杀死强暴妇女的军官之事真不是塞楞额编的,但是又被塞楞额加工了一下。因为这名军官就逃到了济南城,塞楞额对霍崇军中各事的了解都是从这名军官处审问出来的。

但是当塞楞额发现他书房书桌上不是何事被放了一封书信,封皮上写了“霍崇拜上”的落款之时,当是还是山东巡抚的塞楞额就知道,自己只要在济南一天,就必须在大部分事情上对霍崇言听计从。

在这封信里面,霍崇,或者冒霍崇名字的家伙要求塞楞额将逃入济南城的大汉军官交出来。塞楞额实在是没办法,从这名军官这里问出了所有情报后,才将此人偷偷交给了霍崇派来的人。后来霍崇还写信来表示赞赏塞楞额的明智选择。

当然,这等事自然无论如何都不能讲给怡亲王听。

把自己知道的大概讲给了怡亲王,塞楞额又从取出厚厚的一份卷宗,“主子,奴才已经把知道的都写在里头。”

说了一句之后,塞楞额发现怡亲王竟然在发呆,只能再次轻声喊道:“主子,主子。”

“呃。”怡亲王这才缓过神来,接过了塞楞额递过来的东西。也没多说什么,就让塞楞额退下。

从怡亲王府中出来,塞楞额只觉得浑身清爽,仿佛生出翅膀就能飞上天。自己再也不用考虑山东,再也不用被战争吓得……跪倒……

塞楞额随着一众等在怡亲王府外的官员一起跪倒,向着现在的两位太皇太后钦点的顾命大臣中的另外一位跪下。已经有人高声喊道:“奴才给十四爷请安。”

塞楞额跟着众人一起喊道:“给十四爷请安。”就额头顶住地面,不敢抬头。就听得脚步声响,十四爷走到了怡亲王府门口。就听守门的喊道:“十四爷,刚进往里请……”

见到十四爷进去了,不少官员起身后离开。十三爷与十四爷这兄弟两人一旦谈论起来,也不知道要谈论多久。现在天色已经不算早,不如就回去吧。

至于塞楞额更是早就要离开,赶紧一路往吏部去。不过他忍不住想,十四爷怎么会前来见十三爷了呢。原本这两人不该是死敌么?

老十三已经不把老十四当做死敌了。大清到了这个时候,实在没有了一点内耗的本钱。老十四虽然糊涂,却也有糊涂的好处。就是只要让老十四觉得事情对头,他就会一路干下去。

见到老十四来,老十三也没有多话,只是给老十四上茶,然后等着老十四主动开口。果然,老十四率直的说道:“霍崇进军梁山。你以为守军能守住么?”

老十三没说话,只是把塞楞额收集的霍崇军资料递给老十四。老十四只看了不到一半,就怒道:“这是谁写的,一派胡言!”

“胡言在哪里?”

老十四立刻说道:“不过是一名有功将校睡了个女人,就将其公开处决。霍崇是疯了么!重罚就可,硬是杀了,岂不是要失了军心!更何况他们这规矩,哼!”

“十四弟,若是霍崇真做到了呢?”老十三问。

“这些东西真能做到!”

老十三叹口气,哪怕是到了现在,老十三依旧认为雍正是最能看透霍崇的人。就在霍崇进京刺杀雍正之前,雍正在和老十三一起吃饭的时候,罕见的叹息,“若是年羹尧在就好了。”

对于性子极为坚毅的雍正来说,说出这样的话是极其为难。便是这样的心境下还能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雍正确信霍崇是堪比年羹尧的名将。

带着无奈,老十三说道:“年羹尧死前对霍崇评价极高。以年羹尧治军之严,只怕他的兵就能做到。”

老十四虽然吃过年羹尧的亏,但是对年羹尧评价极高。听老十三如此讲,一时说不出什么。沉默片刻,老十三说道:“那我去梁山督战。”

“不行。十四弟,京中不能没有你。”老十三立刻用极为信任老十四的语气说道。这话是半真半假,老十四作为顾命大臣,有个闪失,就会对大清造成重大影响。而且老十三也不敢完全相信老十四。毕竟在那条战线上驻扎了十万人马,若是其中有那么一部分心术不正,老十三可不想统领着密云大营的八旗和老十四再来次决战。

首节上一节114/2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