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 第115节

“那……把岳钟琪放出来,让他督战。你觉得如何?”

“嗯。可以。”老十三同意了老十四的建议。

差不多就在此时,在盛京沈阳的老八打开了一封密信。信中内容不多,几眼就看完了。虽然没有抬头,没有落款。不过里面的约定的暗号证明,这是霍崇亲自写的。内容很简单,依照约定,霍崇对梁山地区发动了进攻。

便是靠了霍崇得以逃出逼死的命运,老八还是感觉弄不明白霍崇。至少在老八看来,霍崇这个人认真的简直是有点莫名其妙。对于任何承诺都绝不含糊,更不打折扣。譬如这次,霍崇只是要求老八提供种马,并没有提出其他过份要求。哪怕是必须先出兵,霍崇也执行的非常彻底。

这样的作风让老八感觉到说不出的寒意,且不说双方以后注定会有交战。光是这种性格,就令人着实不安。老八知道,自己以后肯定会找机会坑霍崇。等那时候,自己又会面对霍崇什么样的报复呢?

但也来不及考虑这么多。老八把信投入火盆,等纸烧成了灰烬,老八去了皇宫。这里是努尔哈赤的皇宫,也是满清兴起时最重要的城市。

弘已经成年,完全不用由老八担当顾命大臣。盛京朝堂上没什么汉人,除了旗人就是蒙古人。这些年弘早已经私下读完了霍崇写的檄文,看得出,弘明白了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说,除了康熙之死还不明不白之外,弘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与霍崇的檄文对应,找到了他相信的真相。

当然了,知道真相的一个重要当事人也在盛京的朝堂上。他就是隆科多,也就是被认为有可能谋害了康熙的人。不过当下局面里,没人提及这个尴尬的问题。

老八给弘躬身行礼之后,大声说道:“皇上,臣愿意带兵前去大凌口,夺了那边的马场!”

第二百二十八章 满汉的南北夹击(二)

梁山县位于鲁西南,处于山东省的泰安、济宁、菏泽和河南省的濮阳四地市交界处。

这地方最出名的历史乃是水泊梁山,自打《水浒传》问世之后就天下皆知。八极门的首领之杨友芳带着人前来之时,心里也有点小不安。

山东本就不缺好汉,说是人人练武的确夸张。人人都可以通过两个人的联络,就认识些练家子,却是现实。

本地八极门的首领胡成栋热情的接待了杨友芳。两人聊了片刻,胡成栋就询问起霍崇进京刺杀雍正的事情。杨友芳立刻得意起来,他的侄子杨望富就参加了这场战斗。作为霍崇的二徒弟,为老师霍崇立下大功。

“你们还真杀了皇上?”胡成栋还是有些不太敢相信。

“若是没杀,满清怎么就换了皇上?呵呵。”杨友芳笑道。

听同门竟然干出这样的大事,胡成栋就连连叫好。接着说道:“大侄子跟了这么厉害的师父,你得请俺们喝酒。”

“酒已经带来了。”杨友芳打了个手势,八极门的人立刻抬进来几坛酒,还有许多吃食。

胡成栋立刻叫来梁山八极门的人,把吃食拿下去做了,摆开了酒宴。

酒席上其乐融融,众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杨友芳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本想在酒席上和胡成栋说些事情。然而胡成栋吃喝的开心,竟然没有时间。等吃喝完了,胡成栋倒是喝醉了。

第二天中午,胡成栋才起来。杨友芳赶紧前去,总算是能谈些正经事。

听闻杨友芳是想请胡成栋这边领路,解决清军在梁山的人马,胡成栋眼珠转了转,“杨兄弟,这个有点难为兄弟。兄弟俺从来不和官府掺和,带着你们打了官府的人。万一官府知道以后派人来打俺们。俺们咋办?”

“兄弟,都督打满清官兵就没输过。清军背会杀光。咋了?这些人能从地里蹦出来找你们麻烦?”杨友芳大惑不解。

不管杨友芳如何解释,胡成栋就是各种推三阻四,始终不答应。

杨友芳觉得里头有猫腻,索性直接问道:“恁想要啥?说说,别让俺猜,俺猜不住。”

胡成栋嘿嘿一笑,“杨兄弟,俺们都帮你们到这里,不给俺们封个官么?”

杨友芳听了这话,心中感叹。自己的侄子杨望富之前就说过这样的可能,那时候杨友芳还觉得侄子想太多。胡成栋这种山野之人不该有这么大胆,没想到事情还真如杨望富所说。这位胡成栋兄弟开口就索要官职。

再谈一阵,胡成栋左说右说就是要官。杨友芳无奈,只能告辞。

回到临淄,杨友芳见到霍崇,就大骂胡成栋不地道。弄得霍崇都稍稍怀疑杨友芳这是想指桑骂槐。不得不劝道:“杨大哥,这事算了。只要他们不投靠满清就行。”

“他们敢!”杨友芳气的大喝。

霍崇不得不又劝了几句,接着说道:“对了,杨大哥。这边正在征集水手,准备前往倭国开辟贸易线。衣服都做好了,剩下就需要挑选些能打的。”

杨友芳一愣,“现在再能打,还能比火枪更能打?”

说是这么说,杨友芳干起来却是飞快。在梁山遭到了地头蛇刁难,让杨友芳憋了一肚子气。但是在临淄,早在结识霍崇之前,地头蛇杨友芳就是公认的人物。

等通过侄女钱清的关系结识了霍崇之后,杨友芳的地位随着亲戚朋友的地位提升,得到了快速拔高。

只是传出去话,五六天里就来了六七十号人。听闻是要走海路,还是出去千里地,一部分当即被劝退。便是如此,也剩下二十几个与八极门颇有关系的年轻小伙。

再对这些小伙进行了考校,杨友芳选出来十二个,送到了侄子杨望富那边。

杨望富原本是临淄县县令,此时已经又回去接受培训,据说要放济宁州知州。虽然是叔叔派来的人,不得不见见。杨望富只是让他们给杨望富带信,这些人是要去即墨,参加冯玉宽那边的队伍。

听闻竟然是冯玉宽老哥哥主持此事,杨友芳亲自带去去了即墨。到了即墨,几次打听,才被带去了海边的造船厂。

海风中,就见冯玉宽正领着人督造船只。瞅见杨友芳,赶紧过来。此时大汉政权已经下令割了辫子。不过头发这东西并不会疯长,此时冯玉宽只有半寸长的头发。因为不再剃头,一头夹杂不少白发的脑袋,让冯玉宽看上去和之前大不相同。

兄弟两人见面,只是说了几句,冯玉宽就叫上杨友芳和年轻小伙一起去“换衣服”。

这种衣服与满清时代的衣服大不相同,虽然是对襟,腰间却有一条宽腰带,中衣是对襟纽扣衬衫。毛子分两种,一种是无翅的乌纱帽,一种是周边有很大边缘的大帽。

山东小伙子们本来个头就高,穿上这一身,威风凛凛,仿佛是从画里走出来的。

人靠衣服马靠鞍,杨友芳大声称赞,心里面都想给自己来一套。

“俺都想给自己来一套!”冯玉宽叹道,“可惜,这是给官府的人穿的。”

“俺这些人都算是官府的人了?”杨友芳大喜。他之前因为外甥女与侄子都是大汉官府的人,自己反倒不愿意加入。

毕竟那时候霍崇才那么点人,杨友芳也怕失败。等他发现事情已经完全超出想象,再想成为官府的人,已经不那么容易。更何况杨友芳又不屑于从小跑腿的干起。

自己又能推荐一批人当了官府的人,杨友芳只觉得心中大大满意。忍不住对冯玉宽说起梁山的胡成栋那厮有多可恶。

冯玉宽只是听说过胡成栋,没打过交道。只能劝道:“那种没眼力的人,不用搭理他们。想混个官,又不想给霍兄弟出力。呵呵。不过杨老弟,这次霍兄弟说了,倭国那边和满清打了几十年交道,咱们突然去,得小心。你可得挑好人。找能打的。若是被倭国人抓了送给满清,咱可不是把人给害了么。”

“对对对。对了,胡大哥,这衣服叫啥啊,是官服么?”

“这个。霍兄弟说,叫飞鱼服。是以前大明锦衣卫的官服。真好看!”

第二百二十九章 满汉的南北夹击(三)

铁骨木壳的船只建造的极快。早在雍正元年,霍崇的炼铁厂除了制作轴承等机械设备之外,就开始偷偷尝试铸造大型铸件。等霍崇开始造反后,更是不在乎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投入。

当煤气热球机开始替代蒸汽机,给炉内容积超过三立方米的反射型冶铁炉提供各种动力之后,大型铸铁件的生产到了新高峰。

在雍正六年五月,也就是雍正死后的半年,已经备好材料部件的第一艘铁骨木壳船就下水了。铁龙骨长十五米,比预计的还多出来一米多。上面每两尺,就安装一对铁肋。整条船的船壳所用木板宽度都不超过10厘米左右。船壳采用双层外壳,下面的密封舱比例比纯木壳船更大些。

双层甲板的上甲板船头安装一门线膛十斤炮,甲板两侧安装十门炮弹一斤重的速射炮。中层甲板上两边各安装四门带滑轨的五斤炮。

动力是双桅杆硬帆,船帆用剑麻纤维织成。另外,船只两侧还安装上了明轮。

这船开出去,试航了几天,乐得冯玉宽等海上老手们在甲板上直蹦。船帆轻便结实,不管多大风都没问题。明轮能起到很好的转向辅助,甚至能够在逆风的时候提供动力。

便是对新船的驾驭还有许多不熟悉之处,光是靠了操帆就让这帮兄弟们感觉太爽了。

此次同时开造了四艘。有一艘问题比较多,只能先进性调整。冯玉宽急急忙忙就赶回来,请求趁着夏天的东南风前往倭国。

霍崇正好接到了已经在梁山搞掉了七八个满清山寨的消息,不得不答应冯玉宽的请求。

倭国好东西真不少,譬如松香,硫磺,铜,水银。这些可都是战争物资。

满清虽然落后,但是不傻。趁着霍崇实力不足以夺取梁山之时,修建了不少堡垒。再烂的堡垒也有相当防御力,大汉用了极大的技术力量才把10斤炮运到山地,轰塌石头围墙。

虽然人手损失降低到极限,但是物资消耗是巨大的。非得快速获得补充渠道不可。

得到了命令,大汉舰队立刻出击。因为是去倭国,每艘船上都塞了五十多人。

船上升起大明旗帜,驶上了海商们习惯的航线。便是十年没跑过,冯玉宽还是轻车熟路。旁边的船长与参谋们捧着小本本,记录着冯玉宽所说的种种。

冯玉宽老怀大畅,回忆着自己年轻时候的峥嵘岁月。等他吹了几天,总算是有心情搭理一下做派全然不同的年轻人。却见年轻人更多的是摆弄各种航海设备。

询问之后才知道,这是从西班牙人那里弄来的全套航海设备。叫什么六分仪,经度测量之类。

冯玉宽之前就和年轻人一起接受了很多地理与天体知识培训,毕竟是跑过那么多海路。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体,冯玉宽能够接受地球是个圆球的概念。

万有引力也能理解一些。月圆之夜的天文大潮,是可以用月球靠什么引力,把海水拉起的。

但是冯玉宽总是没办法理解,为啥地球这么一个圆球能漂浮在虚空之中。难道圆球他就不会掉下来么?

此时见到年轻人操纵的设备,冯玉宽心中感叹。自己真的是老了,完全搞不明白年轻人们都在弄什么。

此行目的是长崎,也是这时代日本最重要的海港。不管是中国船,或者是荷兰与其他船只,都要在长崎港停泊。

这座重要的贸易港口位于日本九州西边,距离上海不过900公里。

船队直奔这里,冯玉宽很快就见到了熟悉的地形,欢喜的指引着船只向平日交接的位置出发。

刚到本该有倭国船前来引水的地方,就听长崎港内警钟大作,岸上已经有诸多人马在奔跑。甚至连跑台上都有了动静。

冯玉宽惊了。没听说倭国与中国打仗,以前船只到这里都是好好的,怎么今天突然就动刀动枪了。

船员们也没见识过这样的场面,大部分年轻人都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另一个国家的土地,甚至不知道倭国这边是在做军事准备。

命人下帆,停船。冯玉宽决定再等等。

此时长崎港内,长崎奉行是真的被新来的消息给吓到了。他跑到炮台上,拉开望远镜。果然如手下所说,准备进港的船队由三艘船组成。船只本身的造型已经十分奇怪,和普通中国船只大不相同。反倒是与欧洲船只有些类似。

这倒是罢了。在桅杆上飘扬着旗帜被海风吹的飘扬起来,上面斗大的汉字,“明”!

旗帜的样式,还有上面的文字。这乃是大明的船只!六十年了,自从大明在倭国的郑芝龙离开倭国之后,大明船只又到了长崎港外。

“阁下,会不会是……大明水军?”旁边的部属紧张的问。

这遣词造句就完全有了倭国风格。所谓“大明水军”,绝不是字面上的大明朝廷正式海军,把倭国语言翻译成汉语,就是“大明海盗”。

长崎奉行一听,觉得有些道理。大明灭亡了几十年,不少明的遗臣逃到了倭国生活。奉行小时候就见过。

现在突然又出来一队悬挂着大明旗号的船只,怎么都可疑。想到这里,奉行突然有了主意,命道:“开几炮!”

如果对方是海盗,见到长崎对他们开炮,大概就知道自己被识破。应该就灰溜溜的走了。

在倭国,事情本身是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去打搅别人。把事情捅上去,无疑就是打搅了别人。打搅了同级,会被人记恨。如果不幸打搅了上级,大概就可以准备切腹自尽了。

冯玉宽等着等着就感觉事情不对劲,怎么倭国炮台上的大炮被推到了炮楼外头了呢?

这边同行的海军人员也很是不解,就询问冯玉宽,“冯爷,倭国人这是何意?”

“只怕想对咱么开炮?”冯玉宽解释的也不怎么自信,他同样是第一次看到倭国炮台这么反应。

“开炮?”舰队司令是个叫梅乾的青年,跟着霍崇有五年了。听到这话,梅乾当即喊道:“蒸汽机!启动!炮兵,到位。一旦倭国人开炮,就把他们炮台掀了!”

风帆动力的蒸汽船立刻行动起来。等船只都启动起来,炮手们做好了炮战准备。这边倭国的炮台才放出来第一炮。

炮弹飞到距离大汉船队船只五十几米远的位置落水。梅乾有点不明白,这五十米,是还需要五十米才能打到大汉海军的船上。

因为出身炮兵,梅乾很清楚五十米对于一门火炮来说并不是可以无视的距离。看日本炮弹入水时候激发起的水花,炮弹可能是三斤炮。

三斤炮的炮弹射程不过是400米,还得是大汉那种精心制造的火炮。难道这一炮的距离就只有这么远?

靠着蒸汽机明轮的推动,船只行驶到距离倭国炮台大概800米的距离,停下。

看到大明船队离开,长崎奉行松了口气,笑道:“搜嘎!对方果然是水军!”

话音放落,就见“大明水军”的船头上突然喷吐出了弄弄的白眼。原来船头看个看着奇怪的家伙竟然是真正的大炮。“大明水军”开始还击了。

冯玉宽只觉得自己被火炮的巨响与震动弄的心里不舒服,只能退到船尾。看着年轻人热火朝天的进行着战斗。

三门大炮打的极准,炮弹就落在倭国炮台附近。就在冯玉宽想着还得多久才能击中倭国炮台,就见倭国炮台上猛然升起了浓烈的烟雾。甚至能远远看到什么东西被砸的飞了出去。

大汉海军的年轻人都是欢呼。梅乾却命道:“收队!去江户!”

有西班牙水手引路,船队离开了长崎,先进入濑户内海,穿过这还算平稳的海面,驶入了太平洋。接着小心北上,终于见到了一个巨大的海湾。

“进去就是江户。”西班牙的水手讲述道。

梅乾把大伙召集在一起,再次拿出了霍崇的手令,“同志们!都督有命。如果长崎港口允许咱们进港贸易,咱们就好好和他们贸易。如果长崎不让咱们进港,咱们就打到江户。找幕府说理去!”

冯玉宽听说过一次,也亲眼看过这份盖了大汉都督印章的文件。但是再次听到这种“说理”的办法,还是让冯玉宽非常不习惯。

以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谈不上说理,已经有得理不饶人的意思。而且大伙毕竟面对的是倭国,是一个国家。就这么三条船,就跑去人家京城堵门。真的能行么?

首节上一节115/2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