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 第31节

霍崇觉得完全摸不着解决问题的关键。正踌躇中,杨友芳带着临淄县城放贷的人来了。看到这两位,霍崇觉得轻松许多。好歹欠债还钱是一个简单明快的过程。

事实也是如此。放贷的核算完利息,收了钱,把借据还给霍崇。总算是了结了霍崇的一件事。几人喝起酒来,听霍崇说要买点木料,杨友芳问了问价钱,觉得其实村民要的并不高。

霍崇叹道:“我知道他们要的不算贵。可我觉得这些人说我当了官,就要给的贵。这不是在欺负我么。”

“这是大伙看得起你。怎么是欺负你?”杨友芳笑道。

霍崇又觉得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只是这种看得起,真让人不舒服。

放贷的没参加这个讨论,等讨论暂停之时,他说道:“霍爷,你搬去县城多好。想买什么,可问的人也多。霍爷的生意做这么大,在县城才有施展。”

在县城明显不错,但是在县城难免树大招风。在村里头虽然各种不爽,至少霍崇还能理解村里的规矩。霍崇还不清楚各种官场规矩,天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

正沉吟间,杨友芳说道:“霍兄弟,你要是不愿意到淄川县,那就来我们临淄县。有我们帮你撑着。”

霍崇回想以前的乡镇企业,都不是在县城里开厂。怎么看县城都不是一个适合的地方。正迟疑间,放贷的继续说道:“霍兄弟,在县城没宅子。说你是个官,也没人信。”

“你说什么呢!?”杨友芳不快的说道。

霍崇倒是恍然大悟。这话倒是真的。不管是什么样的集团,不管在看着多高大上的办公楼,如果这办公楼是租的,那就是没有有自己集团办公大厦的集团来的硬气。已经无需多说,霍崇决定在淄川县买个宅子。

吃完酒,霍崇又把卖木料的人家请来。几人脸色不咋样,霍崇也不给他们笑脸,“大伙的木料我要了。”

“啥价?”

“就按大伙说的价。”霍崇不准备再挑众人的理。

“啥时候要?”

“就这会儿。大伙要是有空,俺就让朱二哥去拉木料。”

几人对看几眼,其中那位说霍崇不多给点钱就是丢了霍崇身份的兄弟又开口了,“霍兄弟,俺认识会做木匠的。你看直接送他那边,让他做,咋样。”

五天后,新酒槽总算是做好了。霍崇对着满心欢喜的朱二牛说道:“二哥,俺不是说不中听的话。这个新槽和老槽肯定不一样。”

“俺知道,俺知道。俺会小心。”朱二牛倒是很谦虚谨慎的答道。

出了朱二牛家,却见几个熟悉的人站在路边。霍崇本能的摸了摸腰间的家伙,这几个货都是朱大爷的手下。别是又来找茬的吧。

就见这几位里头一个走上前和霍崇打招呼,霍崇也应了一声。正要走,就听这位说道:“霍爷,俺家朱大爷想去你那边串个门,中不中?”

第五十六章 情报网(七)

两张方桌拼到一起就能围坐更多人。桌边除了霍崇和朱大爷,刘家村、朱家村的头面人物坐了一桌。朱大爷的徒弟刚给每个人面前的琉璃盏中倒上三种不同的酒,就听门口有人喊道:“霍兄弟,俺们来蹭个饭,咋样?”

这是李童山的声音。霍崇站起身笑道:“都来了,就别客套了。赶紧坐。”

李童山身后跟着三瓦缸在内的另外几个人,多数是李家村的头面人物。已经坐下的众人挪板凳,添板凳,总算给几个人腾出位置。

给新来的每人上了几个琉璃盏,又添满酒,朱大爷说道:“大伙都尝尝俺的酒。”

霍崇也不多话,举起酒盏先喝了一盏。觉得还行。等其他人也都喝了,霍崇说道:“空肚子喝酒,容易醉。来,吃些。”

众人纷纷动了筷子,桌上立刻热闹起来。等三盏酒喝完,朱大爷说道:“霍崇,咱们以前的事能不能算是过去。”

“朱大爷愿意过去,那可就太好了。”霍崇立刻答道:“以前俺师父欠了大伙的钱。大家不信俺,俺真不觉得有啥不对。以前的事过去了,以后咱们都好好做乡亲。”

“说得对!以后大伙都好好做乡亲!”李童山跟着吆喝道。

众人纷纷应和,又各自碰了一杯。气氛便显得融洽,真有种渡尽劫波兄弟在的和谐感觉。

朱大爷喝完酒,放下酒碗就开口了,“霍崇,俺这酒咋样?”

“不错。”

“啥叫不错,俺这酒比朱二牛的酒好喝的多!”朱大爷豪爽的说道。

霍崇只是笑笑,却不再说什么。就听朱大爷继续说道:“霍崇,听说你卖去京城的琉璃火要用酒造,用俺的酒吧。造出来不比朱二牛的强?”

朱大爷说完,朱家村那几个立刻附和起来。霍崇听了一阵,算是明白这些人是啥意思。

大概是看霍崇没有松口的意思,刘家村几个人也表示朱大爷的酒好,用朱大爷的比用朱二牛的强。

李家村的几人里头只有李童山一言不发的淡定吃喝,看来他有自己的想法。其他几名李家村的头面人物却没掺乎到这件事里头,大概是他们原本就不知道这场酒是为啥而起。

简单的观察完,对这帮人做了起码分析归类。霍崇才答道:“不行。”

两个字一出,酒桌上登时冷了。一众支持朱大爷的脸上都讪讪的,朱大爷脸色不好看,却明显想争辩一下。

霍崇则在朱大爷开口前说道:“朱大爷,俺造的琉璃火是用来点的。不是用来吃的。”

说完,霍崇叫过老六,让他取了固体酒精过来。一部分在铁盒子里点着固体酒精,把这东西往中间一放。另外一部分放在一个盘子上让大家看。

众人看着白色块状物上燃烧的淡蓝色火焰,都有些惊愕。拿着固体酒精看的时候更是左看右看,十分的用心。

等朱大爷也看完,霍崇说道:“朱大爷的酒好喝,可这琉璃火从头到尾都和味道无关。所以俺才说,不行。”

众人都沉默了。朱大爷却不服气,大声说道:“好酒就造不出好东西么?!”

“老六,把酒精拿来。”霍崇命道。

说完,霍崇对朱大爷说道:“朱大爷,你这酒真的好喝。俺知道。俺造琉璃火用的是酒精,不是酒。俺不用你的酒造琉璃火,不是因为你的酒不好喝。俺用酒精造琉璃火,也不是因为酒精好喝。这本就与喝起来啥味道没关联。”

说话之间,老六已经拿了一瓶酒精出来。众人一个个接过打开瓶塞的酒精闻了闻,就已经大大皱起眉头。还真有不怕死的稍微抿了点,立刻呸呸的吐起来。

朱大爷是行家,不用尝,只是闻了闻,就怒道:“这是什么东西!还能喝么?”

霍崇这次不回答。其他人也都不说话,最后朱家村另外一人试探着问道:“霍兄弟,能不能把这个换成朱大爷的酒?”

“不能。”霍崇简单明快的答道。

听霍崇这么讲,朱大爷气哼哼的说道:“用俺的酒换这个,俺还不答应!”说完,他起身就走,尽显长辈派头。

霍崇也不多说,只是让老三去送朱大爷。虽然朱大爷走了,他的儿子可没走。霍崇不认为朱大爷那边真的想放弃。

之后大家又吃喝起来,朱大爷的儿子一个劲的给霍崇敬酒,霍崇有点不胜其扰,就笑道:“再让俺喝,俺可就醉的要回屋睡去。”

听了这话,旁边一位朱家村的立刻喝道:“老大,你这是要把人灌醉还是咋滴?”

于是酒席上再次陷入沉闷。朱大爷的儿子费了好大劲,好像鼓起点勇气,话到嘴边还是说不出来。

霍崇等得实在累了,便笑道:“有啥不好意思说的,难道是你想按照俺的方子酿酒?”

“你咋知道?”朱大爷的儿子震惊的答道。说完,就见所有人目光都落在他脸上,登时闭了嘴不敢再说啥。

总算是把这件事挑明了。霍崇只觉得仿佛放下千斤重担。这些人想挣钱,又担心进入别人领域后被吃。于是乎就从各种感情、名望方面入手。

当然,农业社会也没有工业社会般,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机构负责各种经济与民事案件。

不过……俺来了!俺看到了!俺要动手了!

霍崇很自然的问了个问题:“诸位,俺现在不缺做酒的本钱,俺寻思,大伙也想在这买卖里挣点。这两个看着是针尖对麦芒,大伙有没有想出来,咋才能把这个拧成一股绳?”

所有人脸上都露出惊讶的表情,大部分人大概就没能想明白霍崇到底在说啥。少数明白过来的,应该是没想明白如何解决这个看着是零和游戏的矛盾。

从常理来看,如果大伙要从这里头分杯羹,大伙分走多少,霍崇就会少分多少。

在一片沉默中,李童山开口说道:“霍兄弟要是让俺帮忙,俺愿意帮忙。”

霍崇心中一喜,不愧是合作者。有李童山带头,大概事情会好办。

也不指望这帮人自己想明白,霍崇直接给这些人讲述了自己对固体酒精项目的融资设计。对于一名在平台辛苦好几年的人来说,这件事实在是太简单。

说起来也就是投资类型,分红方式。这帮村里的富户们听了一阵,立刻问起为啥都是入股,有些人是定额分红,有些人是最后分利。

霍崇耐心的解释起来。这就看大家是投点钱,还是参与项目。只投钱的肯定没有那种又投钱又出力的投资人赚的多。两种模式还有一个分别,那就是风险。

只投资的可以拿到定比例的回报,而参与项目的有可能面对项目收益没达到预期,所以收入比只投资的人还低的可能。因为存在投入大,风险高的可能,参与者自然要有更高收益可能性。

费了好大劲,霍崇才觉得这帮货大概听明白了两种投资模式。然后就说道:“就这件事,两个月一轮,可以赎回,可以继续投。不管是谁,最多只能投五两银子。最少两百文钱。给大伙五天,五天之后俺就不再收钱。五天,从明天开始算,五天后再想来投,俺也不收了。”

没有五天,只是三天,三个村里的头面人物都给了钱。李童山、刘老五、地主三瓦缸、朱大爷的三儿子朱三顺选择了成为合伙人。都派出了自己人到霍崇这边出力。这让霍崇可使用的人力突然就从三个师弟加一个师妹,新增加了十个人。

霍崇立刻对这帮人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站队、报数等每一个初中都进行的基本训练。

基本训练进行了三天,霍崇就给这些新来的年轻人下达了最初的工作,回家请教自己的亲友,让他们答应村里人都种了什么粮食。

新来的年轻人都是一脸懵圈,完全没搞懂霍崇这个要求是要做啥。霍崇爽快的解释给大伙听,“酿酒要用到不少粮食,俺买粮食,当然是先买咱们村里的。要是咱们咱们都不知道咱们村里都种什么粮食,到时候咱们咋知道有啥能买的?”

本来以为这帮年轻人没打听过消息,在这方面会害羞。然而霍崇很快就发现,这帮年轻人更加淳朴,他们中不少根本不明白“为啥要买粮食”。

如此现实让霍崇觉得大开眼界,原来年轻人们从长辈那边看到的要么是用东西换,要么是直接借,以后还。赤裸裸的交易在农村从来不是主流。

费了好大劲,才让年轻人明白,这是霍崇给他们的任务。既然是任务,就得完成。

等众人都行动起来,霍崇叫过钱清,“老七,俺之前说要你当账房先生,现在可就要开始了。”

钱清有些疑惑,“大师兄,弄清楚别人种啥也是账房先生要做的?”

“俺给你讲过复式记账法。你还记得俺说这个复式记账法里头的要点是什么?”

“大师兄说……,一码归一码。”

“很好。”霍崇赞了一句,“账房先生要做的就是整理这些事情。不管别人家的账房先生咋做事,俺这边的账房先生就是干这个的。”

第五十七章 情报网(八)

情报网终于有了个苗头。即便只是收集最简单的村里种植种类,其过程也让霍崇觉得被上了一课。

这些都是趟路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事情,霍崇完全不在意。调查结果出来,大部分农民都种植小麦,没办法种植小麦的土地上则种植高粱等作物。在烂地上才会种植些红薯。农作物的种植种类远比霍崇想象的要低。

都快一年了,再看到这些报表,霍崇觉得亲切的难以形容。往来奔波这么久,什么都要亲自去做。现在重新能看到报表提供的情报,好多事情就可以根据这些进行筹划。

再烂的情报,只要不对其有过度相信与期待,就能利用情报做很多事。

又对这帮年轻人进行了几天集训,霍崇再次给他们下达了命令,“俺对三个村的乡亲说过,年关前会把所有种福钱结清。你们回去村里告诉乡亲们,俺要去各个村。”

把人派出去,霍崇这边就开始准备铜钱。之前几次把铜钱都给用尽,这次得去县城里再兑换些。霍崇正好趁此机会去县城看看有没有可以买的宅子。

要过年了,县城就比乡下看着热闹。置办年货的人在街上到处走,店家生意看着也不错。霍崇先去找杨友芳这个地头蛇,请他给介绍几家店,从店里换了些铜钱。

这才询问有没有宅子可买。杨友芳叹道:“霍兄弟,现在到县城的人越来越多,地价眼看在涨,哪里有宅子卖。”

说这些的时候杨友芳一脸为难,霍崇倒是有种听到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导致城市房价大涨的感觉。这感觉如此熟悉,霍崇竟然没有丝毫不快。

又聊了一阵,霍崇在杨友芳这里换了官服,径直向县衙门去了。门房远远见一位官员前来,立刻打足精神上来迎接。和霍崇打了照面,门房越看霍崇,神色越是尴尬。看来是认出了霍崇。

就在门房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背后有人说道:“不知是哪位大人?”

霍崇扭头一看,原来是李捕头。便笑道:“李捕头,许久不见。”

李捕头很快认出霍崇,神色看上去比门房还尴尬。霍崇知道李捕头为何如此,先把拜帖给了门房,这才对捕头说道:“李捕头,上次你也是奉命行事。一路上对俺也很是照顾。俺只记得你的好处。别的事和你没关系,你也别放心里。”

听霍崇这么讲,李捕头指了指衙门,“霍兄弟……霍大人,进去说话。”

到了衙门里,李捕头赶紧向霍崇作揖,“霍大人,俺真的是受命行事。”

霍崇答道:“李捕头,俺知道。你一路上对俺不打不骂,已经够照顾俺了。俺怎么会记你的仇。”

正说话间,县里的主簿什么的也都出来探头观望。捕头看人也多了,连忙找个由头离开。门房趁着霍崇与捕头说话的时候已经进去通禀,此时也跑进来告诉霍崇,徐知县已经在里面等。

清朝有知县与县令。知县基本都是进士出身,由国家安排。县令则是国家指派,虽然都是一县之长,堂堂百里侯。一字之差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地位。

不过这只是对官场的人而言,至于民间可不懂这些。百姓们只知道上头管他们的人是谁,至于这人在官员眼中是什么样,完全超出百姓的想象之外。

徐知县乃是堂堂正七品,比霍崇这买来的从六品只低了一级。而且徐知县又是正派科举出身,见到霍崇之时神色平淡,丝毫没有因为这个级别差距而有任何示弱的意思。

霍崇本就不是来怄气的,此时见徐知县如此,觉得正好。就拱手作揖,“徐知县,这次俺是专程来拜见。”

徐知县淡然答道:“霍兄弟,你已经是官员。咱们私下会面总是不好。”

首节上一节31/2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