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 第78节

雍正才不在意那些被杀的人,既然霍崇如此凶恶,谢赐履的遗表上专门讲,须得大兵剿灭。雍正立刻让兵部制定一个剿灭霍崇的计划出来。

计划制定了好几天,李树德失联的消息才传到京城。连登州大营这般重要的所在都被荡平,雍正已经不指望李树德还能活下来。只是继续催促兵部赶紧干活!

也就在此时,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密折送了上来,密折中弹劾一人。此人正是担任直隶总督的李绂。

田文镜很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才能走到今天的位置上,所以密折里根本没有丝毫掩饰,说的也都是实情。

原来雍正调广西巡抚李绂进京担任直隶总督。李绂经过河南之时,听闻田文镜待吏苛刻,以严厉刻深的风格治理当地。

李绂还觉得不太敢相信,就与田文镜深谈一番。李绂也是个爽快人,把话说明白之后,他实在是受不了田文镜的作风,索性当面斥责田文镜“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

此事田文镜记在心里。最近他听闻李绂一个劲的在朝廷内参自己,就写了密折向雍正辩解。并且认为李绂与被弹劾的黄振国为同榜进士,他这是为黄振国挟私报复。

雍正看完奏折,觉得这真的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外头有霍崇这样的贼人,朝廷内这帮大臣竟然还不安生。看来得收拾一下才行!

但是当下还是有事要做,譬如得嘉奖自尽身亡的前山东巡抚谢赐履。谢赐履的儿子谢济世此时乃是浙江道监察御史,雍正就写了旨意给谢济世,慰问他丧父之痛,勉励谢济世要为国效力。

明清制度里面格外讲“孝道”,父母死了那叫做丁忧。因为父母亡故,所以要奋发图强,努力考试,坚持工作。这在明清不存在。丁忧,老老实实按照守孝三年的规矩回家待着吧。

所以谢济世这是要老老实实的辞官还乡守孝,等三年结束,再给谢济世官复原职或者找个新的差事……

雍正命内阁接到谢济世的感恩折子之后优先送过来,接着就听兵部的计划。

兵部拿出了三个计划,第一个是将西北的精锐清军与统帅岳钟琪调回来剿灭霍崇。

雍正当即摆手,“不行。对付霍崇这么一个小贼,何须动用西北之军?”

兵部众人也不打别,只是心中有点腹诽。之前说起年羹尧乞命折子里头对霍崇的评价,雍正是有点信了。可真到事情上,雍正立刻就斤斤计较起来。

不过雍正这么也不是不能理解。年羹尧一死,青海的逆贼与准噶尔肯定又想跳。此时将西北精锐带走,那就等于放任那帮逆贼造反。

兵部便拿出了第二个方案。雍正只是看了看数字就惊了,“调集五万兵马?你们这是要做什么?”

第一百五十五章 反复横跳的局面(二)

满清二十万八旗军,40-60万绿营兵,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80万军队。一家伙就调集五万军队……雍正一时间甚至觉得也不是不可以。然而这一瞬的走神很快就恢复回正常。

开什么玩笑!五万军队调动与作战,一仗打下来只怕一千万两白银都得念阿弥陀佛。如果从冷酷的角度来看,就算区区霍崇把整个山东占了,大清一年损失也只是少收两百万两银子而已。

当然,霍崇还是得剿灭的。放任不管也不行。雍正拒绝了兵部第二个提议。

比较成熟的文官体系向上头提供建议的时候自然要提出“上中下三策”。

雍正否定了两策,剩下的就是三路剿灭。江苏与河南各派遣七千兵马,山东二十七营人马虽然损失惨重,就将剩余各营集结,北直隶组建一支人马作为策动。

绿营兵打头阵,八旗军压阵,一共两万人稳妥进军,寻求歼灭霍崇主力。

兵部大臣们看到雍正的神色,就明白这个计划明显得到了赞赏。也都松了口气。当然,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如果雍正突然改了主意,兵部也得照办。

兵部下去,雍正就叫上自己真正贴心的十三弟商议起此事。看着四哥的迟疑,怡亲王说道:“皇上,臣以为那五万人马的法子不错。”

“朕也知道不错!唉……”雍正叹口气,“可现在哪里消耗得起。”

自从雍正登基,怡亲王因为有了充分实际工作,已经精通户部差事。稍一心算,就算清楚了五万人马的一些起码支出。

粮食就算是一人一个月一石,因为是山东作战,运费算到天上去,也超过不了运一耗三。

此时米价是一石一两一,一名士兵一个月吃一石粮。花三石粮食的价格把这一石粮食运到士兵手里。撑破天,也就是四两。五万人,一个月粮草需要二十万两。

至于军饷,清朝的兵饷可以分为“坐粮”和“行粮”。“坐粮”相当于固定的工资,“行粮”相当于奖金和出差补贴,在出征时期才有发放,每人每月2两银子。饷米另外算。

这么算,五万人一个月光是“行粮”就是十万两。

八旗、绿营,不同兵种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光是八旗军,高级兵(京旗前锋、护军)月饷4两,饷米均46斛;马兵月饷3两,饷米均46斛;步兵月饷1两5钱,饷米均22斛。

为了简便运算,把这五万人统统算成一个月2两银子。五万人的“坐粮”就是一个月十万两。

坐粮与行粮加起来,五万人一个月要给二十万两银子。

加上粮草,五万人一个月是四十万两银子。

按照惯例,出兵前先给每个兵“借三个月饷银”,立刻就是六十万两。本月的饷银还得照样给。等于是还没开打,一百万两银子就放出去了。

这仗打一年,妥妥的五百万两。然而行军打仗哪里能这么算,随便点用途,整体花费增加一倍就得烧高香了。

一千万两银子是收不了场的。而且战后,战死的要抚恤,没战死的要奖赏。

正常围剿结束的时候,两千万两银子能打住么?

哪怕五万人马剿灭霍崇的计划看着再妥善合理,也是极难选择这一项。

怡亲王知道朝廷财政就是这个地步,只能不提这个话题,转而问道:“皇上,此次由谁领兵?”

雍正在想,其他人也在考虑。在霍崇造反之前,山东根本没出极大灾荒。根据文官们的感觉,这场造反应该是霍崇凭借个人之力搞出来的。与其他朝代席卷天下那种大灾荒引发的造反完全不可比。

既然如此,霍崇的实力就应该非常一般,非常非常一般。朝廷只要派遣大军剿灭,至多不过一年就可以收获全功。谁能收获这个功劳呢?不少人觊觎此事。

月黑风高,正好办事。夜色中,有人仔细查看四周完全无人,这才偷偷到了老十四宅子的后门。刚轻轻敲了两下,门就无声的开了。外头的人虽然有些吃惊,赶紧闪身进去。

没多久,来人给老十四跪下,“奴才给十四爷请安。”

“八哥最近可好?”老十四声音中并没太多友好。

“回十四爷,八爷已经尽力在为十四爷复出忙碌。只是皇上这心思太过坚持,八爷此时也没办法。”

老十四听到这里,心中更怒。这愤怒大部分自然是针对雍正,也有一部分是针对八爷。

当年老十四支持八哥,而没有支持自己的一个娘的亲哥哥。现在反倒成了老十四被雍正召回京中几乎圈禁起来。给老爹康熙守孝三年,老十四实实在在守了三年陵。

之后还是在太后的努力下,雍正才让老十四回京居住。可这一住,还是没有任何任用的消息。

反倒是八哥,甚至连雍正元年都没到,就突然飞黄腾达起来。

雍正尚未正式登基,即命胤与胤祥、马齐、隆科多共四人总理事务,示以优宠。十二月十一日加封为和硕廉亲王,并将兄弟的胤字改为允字,胤被改为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十三日授为理藩院尚书,次年二月十七日命办理工部事务。

现在已经是雍正四年,八爷这位廉亲王依旧在朝廷里地位稳固,位高权重。而老十四依旧是一个贝勒而已。

想起八哥,老十四怎么能不气。

来人乃是老八的心腹,当然知道老十四的心情。听了老十四开口询问的内容,来人更确定了老十四的心情。便把心一横,问道:“十四爷精通军事,奴才请问十四爷。这霍崇真能轻易剿灭么?”

老十四一楞,一时没能跟上这奴才的思路。正不解之中,来人就将老八的想法讲给了老十四。

年羹尧死前给霍崇用兵下了个评语“用兵飘逸,作战扎实”。这个并不是啥机密,在朝廷里面早就传开了。别人怎么看霍崇,老八觉得没必要管。他宁肯相信年羹尧的评价。

在乞命折子里这么写,包括雍正在内都觉得年羹尧这是在玩养寇自重的把戏。老八却觉得,便是养寇自重,也得这贼寇真的够凶恶才行。

若是那种小毛贼,三五个官差就能将其绳捆索绑带回县衙门,以年羹尧的傲慢,无论如何都不会拿来当自己活命的理由。

老十四听着来人讲述,逐渐听进去了。最后说道:“我也不知战况,怎么评价?”

来人立刻掏出贴身的一叠东西。老十四接过来一看,全是蝇头小楷,写的密密麻麻。但是字写的真不错。

康熙自己的字就不错,尤其在意儿子们的写字。看到这些字,老十四就想起了霍崇这狗贼的鳖爬般的字,当年在四哥家里,父皇和自己一起看到过霍崇的字,把父皇逗得哈哈大笑……

想起父皇,老十四心中一痛。大家都说父皇当年要传位给自己,可自己连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父皇。而四哥还对自己说,“你是个没福的,连父皇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心中恨意大生,老十四忍不住把手中的纸捏成一团,仿佛在掐着某人的喉咙。直到面前八哥的奴才不安的呼唤道:“十四爷,十四爷……”才把老十四从情绪中唤回现实。

展开掐皱成一团的纸,老十四读了起来。直到深夜才把各种抄来的奏章奏折军情报告读完。老十四揉了揉鼻梁,叹道:“这霍崇不好打。”

“十四爷,兵部已经上了三策……”

“皇上……哼……他定然不肯掉西北之兵,更不肯用五万人进剿。两万人进剿,只怕赢不了。”

八爷的奴才真的惊了,“那霍崇不过一个地方大户,怎么能挡得住两万大兵进剿?”

“父皇都说过,霍崇是个聪明人。这等人若是敢造反,定然不会毫无准备。我看了他打的仗,的确配得上年羹尧的评价。用兵飘忽,是个流寇就能做到。作战扎实,哪里是……流寇能办到的。”老十四并没有把自己的真正想法完全说出来,就比较含糊的带过。

这边八爷的奴才又问了几件事,老十四最终只明确表达了一个意见,“若是小心为上,就不要派自己人去。”

等老八的奴才告辞,老十四又看了一阵老八给的东西,越想越是心惊。

胜败乃兵家常事,老十四经历过这么多,也颇为认同。官军打胜仗打败仗本身的胜负也就那样了。

然而那些没打过仗的却往往不明白,打仗需要情报、后勤、训练。霍崇数次仗打的竟然都是歼灭战。官军没多少逃出来的。

这证明了霍崇情报极为准确。山东虽然只是一个省,也不是能轻易就知道几千官军位置的。

便是与官军正面接战,官军也不是吃素的。军队都受过严格训练,刚拉起来的队伍里都是些普通百姓,哪里能击败官军。更别说打出歼灭战。

可见霍崇的训练与后勤都非常厉害。

年羹尧之死,老十四是乐见的。这狗贼还配合雍正坑了老十四一把,老十四当然不会忘记。听闻年羹尧被雍正赐死,老十四那天还自己喝了一顿。

但年羹尧的实力,老十四到现在也没有小看。

作战扎实!哼哼!就让自己的哥哥胤知道一下,什么叫做“用兵飘逸,作战扎实”吧。

第一百五十六章 反复横跳的局面(三)

派兵剿灭霍崇乃是大事,不是雍正私下找几个人商量一下就可以决定。虽然皇帝的确可以这么做。

已经有了决定的雍正在早朝上看似很随意的问道:“廉亲王,你以为领兵的人选如何?”

众人都看向廉亲王。经过这几年,廉亲王的党羽被雍正逐渐削减。真正有实权的朝中大臣,譬如马尔齐哈、常明等都被雍正公开下旨斥责是夤缘妄乱之人,是廉亲王的党羽。

雍正总是如此羞辱打击一番,过些日子才将他们革职。到这种地步,廉亲王也就是个死老虎了。只是廉亲王素有贤名,夺嫡又是皇家的事情,与文武百官没有直接冲突。所以也没有大臣主动跳出来直接公开指责廉亲王有什么大罪。

见到廉亲王又被雍正针对,不少大臣的目光里头甚至有点同情。这种同情的目光甚至比之前还多些。

雍正治理朝政不是光说说,从九品的书吏开始,知县,知州,道台,知府,巡抚。入狱已经不算啥。便是被砍头也不会再让同僚感到意外,更不会觉得惊奇。

毕竟么,一件事发生过一次,当然会令人惊奇。一件事发生过几百上千次,大家就习惯了。便是年羹尧这等一品大臣,一等公,都能接到“尔既不肯自尽谢罪,朕只得赐你自尽”的圣旨,其他人又能算了什么呢?

不过廉亲王毕竟是雍正的亲兄弟,若是直接拖出去砍头也算是给廉亲王个痛快。这般削除廉亲王党羽,同时还留着廉亲王在朝堂上,遇到点事就责骂羞辱。大臣们早就确定廉亲王死定了,又觉得雍正这么干,不地道。

廉亲王听到雍正的提问,上前答道:“回禀皇上,臣以为皇上点的人选可用。”

听到这么坦荡又不失技巧的回答,雍正有些失望。他一直想逼得老八发作,逼得老八做出昏招,甚至是造反。但是不管怎么折腾老八,老八就这么硬顶着坚持自己的职务。这家伙素来被称为贤王,接人待物也是有一套的。想直接抓住老八话里的错处,直接把他弄死,雍正可是尝试了这么好几年呢。

当然,这等事还得继续尝试,万一能成功呢?

然而至少这次,雍正还是没能成功。

看着雍正的神色,廉亲王已经无所谓了。此时他心里想到的却是一件旧事,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的发生的海东青事件。

那时候的廉亲王还是“八爷”。因为母亲的忌日,八爷前去吊唁。结果派人送给父皇的两只海东青突然就奄奄一息,这绝不是八爷王本意,而且海东青也不是只经过一人之手。当时还作为“太子党羽”的老四,老十三就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到海东青。

八爷曾经以为是老四和老十三动的手脚,现在老八爷是认为是老四和老十三动的手脚。然而八爷近来却不再认为他们是为了太子而这么做的。老四和老十三有很大可能是受到了康熙的暗示而这么做的。

老爹康熙明示或者暗示老四和老十三这么做的目的,也很可能是后来老爹康熙死的不明不白的原因……

看着廉亲王一副淡然的模样,雍正就来气。所以雍正准备再尝试一下,“这可用,又是何意?”

“臣不懂军事。既然这领兵人选是兵部推出,臣以为兵部断然不敢推出不堪用的人来敷衍皇上。”廉亲王继续应付着雍正的刁难。甚至收回了心思,专心应付雍正。既然雍正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绿头苍蝇般的存在,那自己何不好好的当一个绿头苍蝇,继续留在这朝堂上恶心雍正呢。

雍正却觉得有点机会了,索性笑道:“呵呵,廉亲王有没有想举荐之人?”

如果老八趁机会推出自己的人,这可就是个好机会。一来是老八已经是死老虎,这种时候他还敢推荐的人无疑是老八最后的底牌。二来老八推出来的人有任何差池,那就直接把账算到老八头上。

而且老八这种时候还敢插手兵权的事情,那就等于是向外证明他还有些心思。也能让同情老八的朝臣明白雍正收拾老八不是没有理由的。

听了雍正的问题,廉亲王只觉得雍正这番直接套话未免太小儿科。难道这四年来雍正还没弄明白,当年父皇康熙在毙鹰事件之后公开说,“自此朕与胤,父子之恩绝矣。”那样的打击几乎让廉亲王内心悲愤到差点病死。可那样的局面下都没死,雍正想用这点手段逼死自己,更不可能!

尤其是从十四弟那边得到了用兵行家的指点,廉亲王已经有了应对之道。

“回禀皇上,听闻年羹尧对霍崇评价为用兵飘忽,作战扎实。年羹尧虽然罪不容赦,但他能获得先帝与皇上的重用,靠的就是只要皇上支持年羹尧,年羹尧就能打出漂亮仗。”

听老八这么讲,雍正脸色微微变了变。这几年老八就是靠这样的公正持平之论进行着对抗。自己想通过刁难打击,逼老八自己内心先崩溃。老八之所以坚持屹立不倒,为的就是要每次朝会都出现在朝堂上,以恶心雍正。

首节上一节78/2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