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 第169节

“还是冤大头?”

“如果百姓是这些,那你们又是什么?”

“人上人?”

“吸血虫?”

“还是高高在上的士大夫?”

“难道百姓就活该挨饿受冻,士绅就应该享受一切?”

“士绅就应该高百姓一等?”

朱雄英瞪着六人,一字一句的质问道:“你们就不能看到百姓好过,对吧?”

“只要百姓过的好,你们心里就不舒服,对吧?”

“本王就奇怪了,官府借给百姓粮食,你们想到的不是百姓渡过难关,而是直接否决,认为百姓还不起……”

“呵……”

“那让他们去借士绅的高利贷就能还的起,对不对?”

“你们的意思,本王都听明白了,改革是绝对不能改的,朝廷要改了,这些士绅如何去坑百姓了,百姓算什么,只要这些高高在上的士绅吃的好,睡的好,玩的好就行!”

“对了,本王差点忘了,在座的诸位也是士绅!”

“对于你们这些士绅来说,百姓的死活很重要吗?”

第28章 百姓能吃饱,才叫盛世

“总之,你们告诉本王的就是,你要改革,我们不同意,也不认,劝你这位吴王殿下,还是省省吧,你过的好,我们过的舒坦,这就够了,百姓……呵呵……吃饱了撑的管他们干啥……”

“对不对?”这句话几乎是吼出来的。

“臣不敢!”六人连忙起身站在中间,一副十分惶恐的神情。

朱雄英站在中间,那一刻,身上所迸发出来的王霸之气隐约压过了一旁不怒自威的洪武大帝。

凌汉神情有些恍惚,这还是自己那个玩世不恭,聪明睿智却不爱读书,只爱打架练拳的学生吗?

凌汉这才明白过来,自己一直忽略了一点,他的祖父是杀伐果断的洪武帝,他的父亲是儒雅善良的太子爷。

而这位皇长孙分别继承了祖父的杀伐,父亲的仁善,只不过前者是对乡绅,后者是对百姓。

这也是六部尚书第一次见识到了皇长孙的雷霆之威,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出宫游玩,早朝睡觉的纨绔皇孙,他在藏拙,不,他是将来的皇太孙,没有必要藏着掖着,那只有一种解释,他不是没有那个能力,而是懒得去做。

就连后面的黄观和张显宗都感觉吴王殿下从凤阳回来后变得有些不敢认识了

朱元璋坐在后面,眼神之中尽是欣赏之色,这一刻,他也明白了一点,自己的这位大孙将来成为一国之君,杀贪官恐怕比自己还要狠。

“凌师,您是不是感觉学生变了?”朱雄英面无表情的问道:“变得有些不认识了!”

凌汉坦然说道:“臣不敢妄言!”

“凌师请坐!”朱雄英对凌汉还是很尊重的。

随后继续说道:“本王去了一趟凤阳后,确实变了,因为本王看到了百姓的艰难……”

“百姓过的真的很难,他们说,现在的日子比至正年间要好过一些!”

“各位大人,本王不知道你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如何想的,本王听后那是心如刀绞,大明开国快二十五年了,竟然就比黑暗腐败的前朝末年好上这么一些,你们不觉得这是对洪武盛世最大的讽刺吗?”

听到这句话,六人纷纷低下头,就连身后的朱元璋脸色都难看了起来。

“难道真的要将百姓逼的没有活路吗?”

朱雄英神情冷峻的问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你们比本王还清楚,伪元是如何亡的,这么快就忘了吗?难道真的想看到哪一天又挖出一只独眼石人!”

“真要有那么一天,本王会死,你们同样会死!”

“实话告诉你们吧,这些被你们抨击,弃之如敝屣的良策都是本王所想所提,为的是大明强盛,百姓富足,海晏河清!”

朱雄英一番话掷地有声,良久后,礼部尚书任亨泰站出来说道:“殿下,臣认为殿下所提之策都乃强国富民法,但真要推行下去,将会受到万千阻力,最终的结果也会像王安石变法一样!”

“一派胡言!”

刑部尚书杨靖说道:“殿下,臣认为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都要将这些良策推行下去!”

朱雄英看向杨靖问道:“杨尚书,其他人都以各种原因反对,你为何支持?”

杨靖神情凝重的说道:“不瞒殿下,臣出生于伪元至正十九年,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候,臣幼年之时家境贫寒,官吏的腐败,让百姓活的很是艰难,饿殍遍野,易子而食,这些都是臣亲眼所见!”

“臣当官没有别的目的,为圣上分忧,为百姓谋福,仅此而已!”

“殿下,臣认为这些治国安民良策必须推行下去,臣虽不才,愿辞去刑部尚书之位,为殿下推行改革!”

“看来杨尚书是饿过肚子的人!”

朱雄英正色道:“只有饿过肚子的人才明白百姓的艰难!”

“杨靖,本王记住你的话了!”

“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六人沉寂一阵,只见凌汉再次开口道:“圣上,殿下,此事事关重大,还需慎重斟酌一番再做决定!”

改革制度绝对是大事,朱雄英相信凌汉没有什么私心,他一没田地,而没产业,每月就靠这点微薄的俸禄生活,如此之说还是出于臣子的本心。

“凌师,此事必然要好好研讨!”

朱雄英笑道:“其实,本王与圣上早已决定推行新制度,之所以把诸位叫来,是因为其中的细节之处还要劳烦诸位,当然,要是不愿意,本王也不勉强!”

朱雄英心中暗道:“叫你们来就是通知你们一声而已,你们说啥都没有意义,支持并愿意留下来帮忙,我支持,不愿意的,直接滚蛋!”

话音刚落,杨靖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愿效犬马之劳,随后凌汉也愿意留下,卓敬同样如此!

任亨泰,茹,严震站在原地一直不表态,看那意思很明确了,朱雄英也没客气,表示推行新制度的事情就不劳烦三位了!

不管他们出于何种原因,朱雄英也不想逼迫什么,毕竟心不甘情不愿的做事情没什么意思。

只有年轻人才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也是朱元璋叫黄观和张显宗来的原因,朱雄英将改革制度之事交给了凌汉等五人。

几人走后,殿内只剩下祖孙二人,朱元璋这才开口说道:“大孙,你刚才的话有些过了!”

“过了!”

朱雄英眉头一皱,问道:“哪里过了?”

朱元璋瞪着他,没好气的说道:“你刚才斥责他们的时候为何把咱也带上了!”

“有吗?”朱雄英不记得自己说啥了。

“咱这好好的洪武盛世为何到你嘴里就成狗屁不是了!”

朱元璋咂摸着嘴说道:“来,来,你好好给咱说道说道,你要说不出来,咱今天一定用鞋底抽你!”

“就这事啊?”

朱雄英笑道:“您要听实话?”

“屁话,赶紧说!”朱元璋催促道。

朱雄英喝了口热茶,直言道:“皇爷爷,孙儿认为现在到底是不是洪武盛世,咱们说的都不算,只有百姓说的才算,百姓有田种,能吃饱,那就是盛世!”

“孙儿这次去凤阳,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最终苦的还是百姓……”

“皇爷爷,若非亲眼看到凤阳百姓过的当真艰难,孙儿绝不会搞什么摊丁入亩……”

朱元璋听后没有生气,神情黯然的叹息道:“这么多年,咱呕心沥血,宵衣旰食,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咱尽力了,哎……真的尽力了!”

朱雄英反过来安慰道:“皇爷爷,孙儿当然知道您尽力了,大明开国的时候完全就是接手伪元的烂摊子,之后二十多年天灾不断,加上连年征战,大明能被您治理成现在的地步,已经很了不起了!”

朱元璋苦笑一声,从一个孤苦伶仃的放牛娃到大明开国之君,这其中的艰辛只有老爷子自己明白。

开局一个碗,真正的白手起家,开创大一统王朝,千古以来,唯洪武大帝一人。

“大孙啊,其实六部尚书说的对,改革的事情非同小可,绝不能操之过急,先让凌汉几个人完善了再说!”

朱元璋神情凝重的说道:“等你爹回来,咱们爷仨好好商量一下!”

提到朱标,朱雄英心中一沉,按照历史的发展,此次太子爷从西安回来将一病不起,四月就会病逝。

“皇爷爷,我爹他现在还好吗?”朱雄英关心的问道。

朱元璋笑道:“前几日来信说挺好的,你爹听说吕氏的事情后,立即派常茂去寿州掘了吕家的祖坟,也算给你,给你娘出口恶气了!”

这话让朱雄英有些意外,他早就打听过了,太子朱标的隐疾已经多好年了,就算不去西安也活不了几年……

……

今天家里逼我去相亲,被我强势的拒绝了,相什么亲,我要在家打游……不是,码字……

第29章 抽你爹

秦王朱压根就不想呆在京城,准确说不想呆在老爷子眼皮底下,自从来到京城后,老爷子就没给过他好脸色看。

此次奉命来北平“办事情”,朱比朱雄英还要早出发一天,但人家吴王祭完祖都回到京城了,这位秦王才刚进北平的地界。

朱去北平是奉了老爷子的口谕,其他人并不知道,就连朱雄英也不知道二叔去干什么了!

朱作为诸王之首,其实挺悲催的,论政务,他远远不如大哥朱标,论管理藩地,他不如三弟朱,论带兵作战,他不如四弟朱棣。

大哥朱标娶了开平王常遇春的嫡女,三弟朱娶了永平侯谢成的嫡女,四弟朱棣娶了中山王徐达的嫡女。

这些婚事都是老爷子和马皇后一手操办的,不仅是为了拉拢朝中大臣,同时人家也都是相互情愿的,朱标和常氏,那从小就是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

朱和谢氏,那也是之前就看对眼了,而且婚后夫妻感情极好。

朱棣就不用说了,徐妙云就是他一生的白月光。

相比较几位兄弟幸福的婚姻,朱的感情可谓是坎坷崎岖。

其实朱也有一位十分相爱的女子,卫国公邓愈的嫡女邓氏,按理说公爵之女,这婚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结果老爷子就是不同意,为了断绝他对皇位的妄想之心,也为了拉拢北元最后的名将王保保,强行让他娶了一个压根不喜欢的外族女子为正妃。

朱一直认为自己就他娘的是被老爷子拿去和亲的。

既然自己心爱的女人当不了正妃,当个侧妃总可以吧,结果又被老爷子派人给弄死了。

自从邓氏死后,朱每天都过的浑浑噩噩,他不敢恨老爷子,更不敢去做什么,心中的苦闷和思念经过长时间积压,逐渐扭曲起来。

朱其实本性不坏,他虽然各方面不如其他兄弟,但心中那股不服输的劲却不输任何人。

只不过他这不上不下的身份,让他经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直到最后彻底摆烂。

这一次来北平一是为了教训朱棣,二是远离京城,就老爷子那个脾气,众多皇子皇孙就没有一个不害怕的。

但朱这几日在路上并没有只顾玩乐,他早就派人将此事告诉了三弟朱,让他在晋藩与燕藩的交界之处备好兵马,一旦老四敢瞪眼,直接出兵,灭了老四的威风。

朱和朱从小关系就好,恨不得都穿一条裤子,朱表示,要是周王和代王敢动一下,从直接从秦藩调兵一起打。

在朱心中,只有大哥朱标和三弟朱才是亲兄弟,其他弟弟狗屁都不是,包括老四。

朱的晋藩和朱棣的燕藩离得很近,二人关系不能说不好,几乎可以用水火不容来形容,晋藩的士兵欺负燕藩的士兵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了,对此,朱棣是敢怒不敢言,曾经还去老爷子面前告过状,但老爷子只是随口批评了两句,不疼不痒。

如果朱棣对大哥朱标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尊重,那对三哥朱就是害怕,发自内心的畏惧。

朱得知此事后,不仅派出一个卫的士兵在燕藩附近驻扎,还派人告知,大哥朱标早已离开西安,如今就在太原,准备一起前往北平,让二哥先教训着,他们随后就到。

即将进入北平,朱为了给四弟一个惊喜,想到老爷子经常带人微服私访,于是决定自己也玩一次,正好也看看燕藩百姓的日子是否强过秦藩。

首节上一节169/4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