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第33节

  “走吧,托马斯,去拿你的夜明珠。”郑克臧说道。

  一听到这话,猴急的托马斯爵士已经等不下去了,赶紧带上仆人去收获他的宝物。

  “对了托马斯,运棉花的话,顺便送我一点新大陆棉花的种子。”郑克臧嘱咐道,他想把美洲棉也引入夷州岛,以后推广开来,免得以后和英国交恶了,被卡脖子。

  为什么郑克臧突然要买棉花呢?

  因为郑克臧想激发夷州岛女性的潜力,他想从纺织行业下手。

  但是问题来了,夷州岛不产棉花,离他最近的棉花产地一是大清,二是印度。

  本来他还想跟托马斯买点印度棉,没想到新大陆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了,正和他意。

  “系统,给我兑换走锭精纺机的图纸。”这就是郑克臧消耗这批棉花的方法。

  【扣除10点数,目前余额15点】

  走锭精纺机是和珍妮机同时代的一种纺纱机,是吞棉花的巨兽。

  1779年,塞缪尔克朗普顿发明了走锭精纺机,走锭精纺机将哈格里佛斯的珍妮纺纱机与另一名英国理发师阿克赖特发明的水力纺纱机合二为一,配合而成的,又称“骡机”,

  骡机继承了珍妮纺纱机交替踏板的技术和水力纺纱机不用人手的特点,使纺纱从此脱离手工,成为机器化生产,同时织出了更细的纱线。

  一个骡机能带动400 个纱锭,这500吨棉花都不知道能用多久,郑克臧有点担心棉花不够用。

第63章 匠户改革(求推荐票)

  六月,东宁府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阳光火辣辣地照在大地上,郑克臧却带着炼钢厂的一行工匠聚集在东宁府郊外的曾文溪。

  只见众人面前有一台巨大的水力纺织车,赫然就是走锭精纺机。

  原来,经过一个月的研制,炼钢厂的工匠们制造出这台先进的水力纺织车,今天是测试阶段,能不能成功,就看这回了。

  众人的眼睛一直死死盯着前方巨大的水力纺织车,随着齿轮的转动,锭子上的棉花,被慢慢地拽了起来。

  和棉花一起被拽起来的是工匠老苏的心,此时的棉纱倘若不形成,那么老苏那颗心脏估计得少跳动那么几下。

  棉花被拽了,纺坠也从中间过去,随着水车的转动,那棉纱在众人的注视下,慢慢地形成。

  老苏吊着的心,也慢慢地落了下来,随着身体颤动了一下,正好后面的小工匠,眼疾手快,将之扶住。

  “老苏,你没事吧。”小工匠将老苏慢慢地扶起来,随之就将之身上的衣服整理了一下。

  老苏也点头说道:“应该是过分紧张,刚才一直绷着的神经线,当成功的时候,一放松就成了这样啦。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碍,也不用太当回事。”

  老苏这么一说,周围的几人,也就放心了下来。

  “老苏,别紧张,这水力纺织车非常成功,你们干得很好!”郑克臧看到老苏的情况,也过来鼓舞道。

  “殿下,还是您厉害,能设计出如此鬼斧神工的纺织车,这比较人力,速度上快了几十倍吧?”苏老成想了一会这个问题,然后就这么说到。

  郑克臧笑着说道:“几十倍?可能不止,你们看那四百个纱锭,要是棉花充足,这得快一百倍不止吧。估计一天做出来的棉纱,就能满足整个夷州岛百姓的需求,能制造出如此神物,你们真的了不起。”

  其他工匠一听就上劲头,因为这是他们亲手制作的,纺织车后面刻着他们的名字哩!

  “没有殿下,就没有我们的成功!”老苏激动说道。

  郑克臧点头,说道:“水力纺织车的作用,你们也看到了,所以本监国希望你们,可以开发其他各种机械,用水力从来代替纯手工。毕竟外面双手再厉害,也没有大水的力量厉害。”

  工匠们都觉得郑克臧说得很有道理,他们从来没想到过能利用水来织布。

  “本监国一直有个想法,之前没法说,今天看到水力纺织车,我就知道是时候了,我宣布:成立东宁制造总局,日后所有工匠都归制造总局统领,而且我要对匠户制度进行改革。”

  郑克臧继续说道:“关于东宁制造总局要如何构建,本监国已经书写出来了,稍后会让人张贴出来。我在这里,就先简单地说说。”

  场中瞬间安静了下来,工匠们眼神热切。

  郑克臧微笑道:“首先是关于工匠的身份和待遇问题,从今天开始,彻底废去匠籍,工匠可以自由转行,从事其他职业,自然,工匠的子女们,也是可以随意选择职业的,不再局限于工匠。”

  而现在,他们终于可以摆脱这个枷锁了。

  虽然早就有所预料,但当郑克臧真正宣布出来时,现场的工匠们还是轰动了起来。

  许多人更是喜极而泣,痛哭不已。

  自大明建立以来到现在,匠籍就像是一道无形的解锁,束缚了他们世世代代。

  不能够经商,子子辈辈,永远只能够继承祖业,做个匠人,要想换职业,不做匠户,也必须皇帝特批。

  匠户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办法,就是参加科举考试,更换职业。

  匠户在社会上的地位非常低下,常年受到官府的剥削,受冻挨饿那是常事,就算是饿死人也不少见。

  长久以往,匠人们自知人生没有希望,创造力和创造的欲望也会下降。

  其实说到底,大明匠人的创造力并不比西方的那些匠人差,只不过被束缚后确实发挥不出来他们的天分。

  而郑克臧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释放这些,释放自己充满创造力的天性。

  这一点尤为可贵。

  当然这肯定是会受到阻力的,东宁小朝廷的那些文官肯定会有反对的声音。

  好在车小好掉头,再有这台水力纺织车作为依据,郑克臧有信心能推行这次改革。

  “监国万岁!”

  “监国万岁。”

  ……

  现场大群的工匠,纷纷拜倒高呼,经久不绝。

  许久。

  看着众工匠的情绪逐渐恢复后,郑克臧才叹声说道:“都起来吧,是大明以前亏待了你们,朝廷也亏待了你们,所以才会有今天的改革,希望你们往后也要认真的工作。”

  “监国,小人不敢!”

  工匠们感动不已,同样也是惶恐不已。

  刚刚站起来,又跪了下去。

  “都起来吧。”

  郑克臧看着众人呼啦啦地站了起来,继续说道:“关于待遇问题,也要说道说道,今后所有工匠也要定级,从高到底,依次分别为学徒、一级技工到五级技工,再之后便是匠师、大匠师。工匠等级不仅关系到了待遇,更是一种荣誉称号。”

  “其中五级技工,地位等同于秀才,可以见官不拜,大匠师,在外地位等同于举人,其子女如果读书靠科举,拥有优先录取权。”

  郑克臧话落,工匠们已经是站不稳了。

  各个双目充血,激动地快要晕倒过去,他们感觉被幸福撞了一下腰。

  虽然监国还没有说具体的待遇,单就是这个匠户地位,也足有让他们为监国效死啊。

  原来,只要手艺够好,他们不用去参军跟人拼命,也能够拿到与读书人齐平的地位。

  这是何等的荣誉啊!

  特别是大匠师,还能给子女带来好处,从来没人为匠户考虑过,这是历史第一回。

  “但是,从四级技工开始,就必须会读书识字,想晋升,也是有考核的。”

  “而且,进入了东宁制造总局之后,本监国会让你们学习各种各样的新知识,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郑克臧继续说道。

  听完郑克臧的话,工匠们更开心了,他们不怕学习新知识,也不怕辛苦不怕累,就怕没人把他们当回事。

第64章 博弈

  郑克臧没有让工匠们等太久,他的匠户改革意见很快就在朝议上受到了激烈的讨论。

  户部的老大杨英首先站出来反对:“殿下,士农工商,岂可让工匠跟读书人一个地位,这不符合礼法。”

  “杨大人,长久以来,我们都漠视了工匠阶层,你可知道,他们也是推动国家社稷发展的力量,他们有士农商都无法媲美的力量。”郑克臧反驳道。

  杨英觉得郑克臧是有些癔症了,居然把工匠的地位抬得这么高。

  “我知道你们有些人不服气,也不相信我说的话,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样东西。”郑克臧决定带他们去看看走锭精纺机,让他们见识一下科技的力量。

  ......

  守在走锭精纺机旁边的小工匠江喜没想到,今天一下子能见到这么多官老爷。

  他有点紧张,但想到昨日郑克臧对他们说的话,他不自觉地直起了腰杆。

  其实,南宋后期已经发明了走锭精纺机的原型:水转大纺车。

  水转大纺车是南宋时期发明的一种以水力为原动力的纺织工具,其工作部分与人力纺车大致相同。

  利用水力驱动纺车,其构造与原理,据王祯《农书》记载:“与水转辗磨之法俱同。”

  即在临流处安置水激转轮,用水激转轮连轴带动纺车转动,进行纺绩。

  水转大纺车锭数有达32锭的,主要用来进行麻缕加拈。

  每天可纺麻纱100余斤,功效是脚踏三锭纺车的30多倍。

  元、明以后,棉花逐渐推广,麻纱需要量下降,大纺车纺麻因此日渐减少。

  棉花纤维短,拉力小、水转大纺车不适用于纺棉纱,故而未被推广使用。

  但以水转大纺车为代表的华夏机械技术知识传到欧洲后,对英国阿莱克特等发明家研发出可以纺织棉花的水力纺纱车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水力纺纱车的齿轮慢慢动了起来,郑克臧从小工匠江喜接过棉花放到机器上。

  在众人目瞪口呆之际,一批崭新的棉纱已经成型,这种速度震撼了这群士大夫。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快的织布方式,假如这台机器火力全开,速度该多么快,他们不敢想象。

  郑克臧指着走锭精纺机说道:“这就是工匠的力量。”

  “且不说这种伟大的机器,我们平时用的瓷碗,种田用的耕犁,和鞑子战斗用的火铳,都离不开这些辛勤工作的匠人们的努力,正是他们成就了我们的生活,也让现在的我们能够看到那些鬼斧神工的艺术品,他们不是所谓的身份低贱的匠户,他们都是精益求精的大师。”

  郑克臧的话震聋发聩,之前发对郑克臧最为剧烈的户官杨英陷入了深思。

  身为东宁总制使,陈永华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支持监国的旨意,朝廷苛待工匠太久太久,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大清也已废除匠户制度,穷则思变,工匠的地位,是时候改变了。”陈永华说道。

  如果是错误的决策,他不会因为郑克臧是他女婿就支持他,虽说他也是文人,但是在这件事上,陈永华是绝对站在郑克臧这边的。

  因为他在抗清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的匠人。

  这些匠人确实活得很艰难困苦,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奋斗着。

  不少匠人愿意远渡重洋追随明郑军队,这让陈永华很有感触。

  他希望能够替这些匠人们做些什么,让他们的生活能够更好一些。

  如果说有大明祖制这座大山压着,陈永华也不好多说什么。

  但这是明郑,不完全是大明。

  现在明郑是三个人的话语权最大,第一是郑经,第二是郑克臧,第三是陈永华。

  朝议上中有两种声音并不打紧。

  因为陈永华站在了郑克臧这边,这种君臣一心的局面让那些反对者心里也有些打鼓,有没有必要为了争一时之快而同时冒犯监国和总制使的威信。

首节上一节33/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