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第34节

  仔细权衡了一番利弊之后,这些人理所当然的打起了退堂鼓。

  在陈永华的力主倡议下,最终朝议通过了郑克臧的旨意。

  一时间工部慌了,工部可是直接掌管匠人的部门。

  基本上所有官方匠人都要受到他们的管辖。

  郑克臧的这一封旨意一下,搞出个东宁制造总局,这下好了,所有的匠人等于脱离了工部的管辖。

  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利益是最大的驱动力。

  动了工部的利益,这下工部的老家伙们开始坐不住了。

  好在郑克臧稍微妥协了一下,工部可以安排一名官员监督制造总局的运行,这才让工部消停了下来。

  改革匠籍的旨意一经颁布,整个东宁府的匠人可谓是欢欣鼓舞,他们往日里被当做牛马驱使,日子过的十分辛苦,唯一盼望的就是能够吃得饱,穿的暖。

  多余的想法是一点也不敢有。

  可如今他们眼睛中可谓满是光芒,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

  监国英明神武,废除了旧的匠籍制度,给予了匠人们充分的尊重和社会地位。

  从此,匠人们也是良家子弟,不再受匠户这个身份约束了。

  于是乎匠人们都铆足了气力,准备大干一场,虽然郑克臧还没有明言具体考试的方式,但想来应该是公平的。

  只要是公平的,他们就会奋力争取。

  若是能够称为大匠师,也可以算是光耀门楣了。

  只要经过奋斗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真的是让人无限向往啊。

  他们真的是赶上了好时候,赶上了一个好监国。

  当今监国给了他们昂扬向上的理由,所以他们不能够让监国失望,他们要证明自己也可以像读书人那样为监国分忧,为复兴大明出力。

  而且,在废除匠户制的同时,延平王府还颁发了《东宁营造征募补偿令》、《奖励雇工令》、《促进实用技艺发展及专营保护令》等一系列法令,更是直接保障匠户阶层的利益。

  文人、武夫、匠人,或许今后的日子这三种人会促成三足鼎立的势头。

  这次匠户改革是郑克臧第一次对士绅阶层的试探,没有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博弈成功。

  ......

第65章 大丰收

  七月中旬,伴随着炎热的海风,是夷州岛早稻丰收的季节,整个夷州岛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

  蔚蓝的晴空,烈日骄阳,金黄的稻田随着滚滚热风掀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浪,东宁府百姓们都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香味,一眼望去,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家的,今年粮食大丰收了!去年一亩地产350斤米,今年居然有500斤米!”一位长相黝黑的农家妇女对着男人道。

  “多亏了监国殿下的海鸟粪,否则哪里产得出这么多粮食!”男人感慨道。

  今年的夷州岛确确实实大丰收了,得益于饱含氮肥磷肥的海鸟粪,老百姓们都乐坏了,可惜夷州岛开垦的耕地主要集中在南部一带,还有很多未开发的土地。

  这次大丰收够四十万人一年的吃喝了,老百姓难得有余粮,夷州岛的粮食问题终于解决了。

  除了稻米大丰收外,东宁府的百姓还有一件事情津津乐道。

  那就是红薯和土豆也成熟了!

  “传言说新粮来自于遥远的殷洲,那里有商朝的遗民!”

  “确实如此,播种下去的时候,东宁日报报道过几次!”

  “也不知道产量如何。”民以食为天,这才是这群百姓们最关心的。

  “想必应该比我们种的这些普通粮食高很多吧,东宁日报不是说了吗,播种的时候,监国下了旨意,以后咱们愿意种新粮食,出二两银子一亩保底收购。”一名百姓分析了一会后说道。

  “二两银子一亩的价格保底收购啊,那赶紧去官府报名种新粮!”一名百姓感叹道。

  东宁府周围,那些好奇新粮收成究竟怎么样的百姓们迫不及待地去看热闹了,因为《东宁日报》说了,今天就是收割新粮的日子,盛情邀请广大民众前去参观。

  对于收割红薯和土豆,郑克臧早有准备,时间一到便在《东宁日报》上面刊登新粮收割的方法。

  并且为了保护新粮的产出,郑克臧督促朱天贵派手下守好红薯地和土豆地,预防有人偷偷将新粮藏起来。

  这也是逼不得已的,郑克臧不想把辉煌点数浪费在兑换红薯苗上,他还想要大规模推广到全夷州岛,可不想刚收上来就被疯狂的百姓偷没了。

  不是郑克臧不相信百姓们,而是他太清楚红薯,土豆这两种新粮的产量了,有海鸟粪在,保底亩产都有一千斤,百姓们视粮食的产量如生命,一旦两种新粮的产量出来,百姓们必然会为此疯狂,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原来红薯和土豆是长在地里的!”一个百姓在看到东宁日报上的新粮收割方法后,稀奇的道。

  说是收割,长在泥土里的甘薯和马铃薯都需要锄头来挖,或者用牛来犁。

  随着一头黄牛拉着木犁地在一块红薯地犁了过去,新粮个收割正式开启。

  这是一个彻底改变明郑粮食产量的开始,明郑很可能会因此而开启一个新的纪元。

  先从红薯地开始,不需要多久,仅仅一会儿功夫,一株株红薯就被挖出来,摆放在田垄上面,一时间,整个田地都能够看到大量的红薯。

  “开始称重!”

  有人拿着箩筐装好红薯,有人拿着大秤和本子。

  一筐筐红薯不断的过称,很快就超过了一千斤。

  而这,还没称够一亩地的量呢!

  郑克臧看了看已经过称的番薯,再看看田里面剩下的红薯,整个人的都笑的合不拢嘴。

  “来人,给我拿锄头来,本监国要亲自挖几颗红薯看看。”

  郑克臧的心情是相当不错,竟然要亲自来挖红薯。

  “钦舍,给我也留一把锄头。”陈永华也忍不住加入了挖红薯的大军。

  这边很快就有人拿了一些锄头过来,郑克臧、陈永华、杨英等人人手一个锄头,各自也是找了一处地方开始兴致勃勃的挖起红薯来。

  郑克臧高高的挥舞起锄头来,一锄头下去。

  嗯?挖偏了一点,不过,依然也是挖开了一片泥土。

  红薯田都是垄起的一行行田土,泥土很松,挖起来并不费力、

  很快,郑克臧就挖掉了红薯根周围的一些泥土,一颗颗红薯就露出来。

  “哈哈,岳父,杨大人,我挖到了!”

  看到红薯,郑克臧玩心大起,也是顾不上脏不脏了,直接用手扒开泥土,顿时一颗颗红薯就被扒出来。

  这些红薯的个头都很大,小的也有几两,大的红薯甚至于有两三斤,一株下面跟下崽一样有好几颗红薯。

  这时候,土豆也开始收割了。

  随着时间推移,红薯和土豆堆积在一起,犹如一座小山,同时也是将数字汇报过来。

  “出来了,出来了,红薯十亩地产四万五千斤,土豆十亩地产四万一千斤!”称完重,粮官激动地大喊。

  “恭喜监国,天降祥瑞,我夷州岛再无饥荒。”户官杨英带头向郑克臧表示祝贺。

  亩产四千斤啊,这是什么概念。

  在这个时代,北方的小麦一亩年产量也不过三百斤左右,至于南方的水稻,亩产也不会超过四百斤,除非像郑克臧一样,有源源不断的海鸟粪。

  现在这红薯和土豆的产量,它们的产量是小麦和水稻的十倍,这个产量是何等可怕。

  周围的百姓也疯狂了。

  “我的天!”

  “这么多,不可思议!”

  “要是早几年有这样的红薯,我那可怜的孩子就不会饿死了。”这时有收一个农家妇女忍不住跪倒在地里面,整个人都嚎哭起来。

  她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想起了早几年三藩之乱出现饥荒的时候,自己的孩子被饿死的经历。

  郑克臧、杨英等人都纷纷看了过去,听到了这声痛哭,顿时一个个都沉默下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还在丰收的喜悦冲淡了悲伤的气氛,面对如此巨额的数字,百姓们都在询问怎么拿到红薯和土豆的种子。

  在现场的郑克臧发现情况有点混乱,赶紧站出来喊道:“不要急,下午的东宁日报会写怎么领红薯苗和土豆苗,大家稍安勿躁。”

  “大家耐心等一等!”陈永华也发声了。

  “良种就是要给大家种的,一切都等下午的东宁日报!”户官杨英一锤定音。

第66章 演习开始

  《东宁日报》没有让老百姓失望,下午马上就刊登了怎么种红薯和土豆。

  红薯对于现在的东宁百姓来说,有两种可行的育苗方法。

  一种是用健壮的薯根来育苗,另一种则是把红薯切成块来育苗,郑克臧比较推荐第一种,省粮食。

  马铃薯就只能切块来育苗了。

  另外,日报还介绍了红薯和马铃薯的各种吃法,令人向往。

  这不,郑克臧在王府已经吃上了久违的烤地瓜,炸薯条。

  为了庆祝丰收,郑克臧邀请了陈永华一家来王府吃饭。

  陈永华的夫人叫洪淑贞,典型的贤妻良母。

  陈永华公务繁忙的时候,书信以及公文的撰写、批示,很多都是她代笔。

  郑克臧的大舅哥叫陈梦球,字二受,读书人一个。

  “钦舍,托你的福,吃上了如此美食。”洪夫人乐呵呵道。

  “岳母,红薯和土豆还有很多种吃法呢,这只是冰山一角。”郑克臧回道。

  听到这个,陈梦球就感兴趣了:“钦舍,这我知道,东宁日报都写了,我可是东宁日报的老读者了。”

  “大舅哥,要不要来我东宁报社写写东西,别浪费了你的才华。”郑克臧提议道。

  “钦舍,既然你盛情邀请,那我就不推辞了,正好我最近没事干。”陈梦球也不客气。

  “如此甚好,我东宁日报社又得一员猛将,蒸蒸日上指日可待。”郑克臧哈哈笑道。

  陈永华见他们聊得这么开心,也插了句嘴:“二受,你赚大了,以后东宁日报要开到广东、福建去的。”

  拿起烫手的烤地瓜,郑克臧缓缓说道:“岳父,东宁日报马上就有一个新的分公司了。”

  “难道是吕宋岛?”陈永华不假思索道。

  “不愧是明郑的诸葛亮,一猜便中。”郑克臧哈哈笑道。

  “西夷船坚炮利,即便近卫军战力强悍,也不要轻敌。”陈永华警示道。

  郑家和西班牙、荷兰这些殖民国家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因而陈永华对他们的实力很了解。

  “无妨,我心中已有计策,岳父,今天不说国事,只吃美食,看,红薯都快烤焦了!”

  ......

首节上一节34/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