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第373节

  ......

  “陛下,刚刚收到消息,潘上将所部已经攻占了拉萨,还活捉了达来汗!”

  应天城,皇极殿内,兵部尚书邱辉拿着一封折子兴冲冲地走了进来,他高声向朱克臧禀告了这个消息,随后还递过了电报。

  朱克臧连忙接过了邱辉的折子,当下连忙打开仔仔细细看了一遍。

  对应天城和弟弟潘伯亨的舆论风暴,潘阿强一无所知,他在昌都过冬后,在1692年的春天,也就是弟弟潘伯亨进京赶考这段时间,悍然发动攻势。

  拉萨城根本没有一点准备,加上带路党福德贡布的帮助,轻松拿下!

  至此,和硕特汗国平定,雪域高原平定。

  今儿本来是要给这些新科进士授官的日子,没想到还能碰上这样一桩喜事。

  雪域高原平定后,就要大量往那边派遣官员了!

  那边环境恶劣,去那边当官相当于是流放,愿意去的官员很少。

  就在这时,皇极殿上的潘伯亨突然说话:“陛下,臣愿往雪域高原,为大明排忧解难!”

  其实,从明代开始,状元的授职就固定了。

  新科状元产生后,马上进入翰林院,担任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这个职务名为“储才”,也就是皇帝秘书,前途不可限量。

  当然,由于皇帝有很多秘书,所以状元到底能取得什么样的政治成就,还要看其表现。

  中了状元,只是具备了博一个好前程的基本条件,是否能够当大官,还是那句话,入门靠科举,修行靠个人。

  一般来说,状元是很少外放的。

  除了宋朝是特例。

  宋朝的状元,则大多是从外放小官做起,然后调回朝廷中央任职。

  比如宋太宗时期的状元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丞,出任升州通判,也是从六品官做起。

  但吕蒙正毕竟状元出身,头上顶着巨大的光环,很快便步步高升,并三度拜相。

  闻言,朱克臧便与潘伯亨进行了一番眼神交流,也知道他是认真的。

  “既如此,朕便封你为乌斯藏省提学官,愿你将乌斯藏化外之地,变为文运昌盛之地!”

  “固所愿耳!”

  提学官,这是潘伯亨的梦想官职。

  提学官放到未来,其实大致就相当于某个省分分管教育工作的高官兼教育厅厅长。

  专门负责管一省的学风和老师,可以相当于一省的四把手。

  如果非要说提学官的品级有多高吗,也不一定。

  这个提学官是没有固定品级的,因为皇帝在选人的时候也没有完全考虑到要选个什么品级的,因此放到地方的提学官有可能品级较高,也有可能品级较低。高的三品二品也是有的,低的四品五品也是有的。

  另外,提学官作为差遣官,本职是按察司的副使和佥事。

  他们作为风宪官,具备监察社会、维护社会风气的职能。

  因而在明代颁布的三道提学敕令中,均要强求其在做好学政的同时,所过之处,遇有军民利病,及不才官吏贪酷害人,事干奏请者,从实奏闻。保留其作为监察官员的部分职能。

  不过在乌斯藏当提学官,可能还涉及另一项工作:那就是汉化当地人。

  兄长上将潘阿强光复雪域高原,弟弟状元潘伯亨自愿前往藏地治理当地文化,着实是一段佳话!

  这样一来,民间对于彭家,骂得更起劲了。

  ......

  潘家和雪域高原的事情结束了,大明在另一个方向又发动了进攻,那就是西北。

  前文提到,黄庆光复甘肃后,鞑清的绿营提督趁着鞑清的准噶尔郡王策妄阿拉布坦跟着康熙入关天竺,趁机带着精锐绿营兵,席卷了防务空虚的准噶尔大草原。

  随后,孙思克在儿子孙承恩的提议下,自立为准噶尔大汗!

  和康熙自称为蒙古大汗,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来,神圣大清蒙古帝国选汗准噶尔大汗的头衔是在康熙头上的,因为策妄阿拉布坦是大清的郡王,又投靠了康熙,这个大汗头衔自然就是康熙的。

  满洲人大汗,还说得过来,这下可好,神圣大清蒙古帝国出了个汉人大汗!

  果然,就算是大明的败军之将,也是不能小觑的。

  随随便便就横扫准噶尔,只能说大明是怪物。

  被狠狠蹂躏的康熙,离开中原后,不仅成了蒙古大汗,还拿下哈萨克草原、西北天竺,而且还很可能联合统治罗刹国。

  而鞑清境内,经过新军改革的绿营兵残部,出去也是横扫其他各国的存在,属实离谱。

  如此一来,孙思克的绿营兵摇身一变,就变成准噶尔大汗亲卫军!

  当然,孙思克没有被完全蒙古化,他仗着绿营亲卫军的强大,逼迫当地贵族学汉话、讲汉话,移风易俗。

  其实,正规的蒙古人本身也有留辫子的习惯,满洲人就是从蒙古学的剃发扎辫的习惯。

  但在孙思克这里,是不存在的。

  一离开鞑清的统治后,他自己就剃掉了辫子,留起了头发,自然,被他统治的地区,也要跟着效仿。

  孙思克这样做,是有两个顾虑的。

  一是留辫子太丑,二是以后要是明军来了,又输给了大明天兵,他还可以投降嘛!

  就当作他是大明皇帝的先锋,为大明先来改造一下准噶尔大草原!

第656章 离大明太近、离大清太远

  孙思克这一招出来,打得康熙是措手不及!

  也把准噶尔郡王策妄阿拉布坦和手下的准噶尔兵给急疯了!

  自己在外拼命,结果老家被大清的人给偷了,这谁能顶得住!

  “郡王,你别急,准噶尔草原确实也到了该放弃的时候,那里离大明太近,离大清太远。”

  “不如这样,朕在哈萨克草原划一部份草场给你们!”

  好说歹说,康熙大汗才勉强安抚住策妄阿拉布坦。

  由于大清和大明都没有对准噶尔动刀动枪,孙思克趁机发育了一波。

  他的儿子孙承恩带兵横扫了青海的和硕特势力,什么和硕特青海八台吉,在明务运动之后的绿营面前,就是臭鱼烂虾。

  潘阿强在拉萨的军事行动特别顺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和硕特汗国一部分兵力倒在了青海。

  有了青海和准噶尔,孙思克这个大汗之位更加名正言顺。

  稳固大汗之位后,孙思克一方面派使者向康熙大汗称臣,一方面派使者向大明称臣。

  康熙大汗这边没有余力打他们,只得捏着鼻子承认了他的汗位。

  大明这边可不惯着他们,神武十年的春天刚过,屯兵于西宁的大明军队经过这段时间的整训,开始向青海地区的蒙古人露出他们强大的实力。

  在老将黄庆的带领下,四万大明国防军绕过美丽的青海湖向西部挺进。

  出兵的同时,他派出数名使者传檄各地,要求青海境内的蒙古各部臣服。

  檄文发出后,在青海湖一带定居的蒙古部族并没有抵抗,他们离大明最近,最清楚明军的实力。

  青海湖和西宁所在的地区又叫湟水谷地,是青海比较适宜居住和放牧的地区。

  去年夏天,湟水谷地有一群的蒙古牧民,在附近开了个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亦称“那雅尔”,蒙古语,娱乐或欢聚之意。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举行,会期根据那达慕大会的规模而定,一至七天不等。

  那达慕大会一般与祭敖包同时举行,所以也有“敖包那雅尔”之说。

  那达慕为草地各部落头人们互相比赛牛羊膘情,显示本部落赛马、射箭、摔跤三大竞技的集会。

  那达慕大会嘛,那事后肯定要喝酒,由于喝高了,他们感觉天下都是自己的,他们边想要恢复祖先成吉思汗的功业,于是相约提刀去冲击明军的驻地。

  当晚,将近一千的牧民冲向明军的驻地,结果不言而喻。

  这些牧民被打成了筛子,无一幸存。

  因此,湟水谷地的那达慕大会,某种意义上,成了不少牧民的祭日。 明军的恐怖让他们提不起报复之心,湟水谷地的各部落已经被打服了。

  在大明兵锋的威胁下,这几个定居湟水谷地一带的蒙古部落率先派出使者,向大明表示臣服。

  最先与黄庆所部明军交手的孙思克的次子,也就是准噶尔大汗的台吉孙承运。

  在湟水谷地的蒙古部落向大明投降后,这位汉人台吉连忙调集青海的所有兵马意图阻止那几个部落叛离。

  他们孙家要是打不过就跑,那准噶尔大草原,还有哪个部落听他们话?

  反正他们打头阵的不是绿营亲卫,他们孙家的根就是绿营兵,只要绿营兵还在就无伤大雅。

  孙承运带着一群蒙古骑兵攻打了其中一个臣服的部落,该部落一边抵抗,一边向大明求援。

  黄庆听闻后,当即派遣西北名将高孟率领一万前锋前去支援,黄庆的要求只有一个:下死手。

  四月二十一日,大明的前锋部队在青海湖南侧与求援的蒙古部落汇合。

  而汉人台吉孙承运率领的骑兵也在不远处。

  双方的战斗一触即发。

  为了应对骑兵,手持掣电式步枪(米涅枪)的大明国防军步枪排列成了成一条长长的队列,他们看着远处朝这边疾驰而来的蒙古骑兵,面色怡然不惧。

  “卸下火炮!卸下火炮!”

  在军官的催促声中,国防军炮兵们忙碌地将四十门12磅野战炮从马车上卸下来。

  炮兵们吃力地推动着野战炮,在他们使劲的时候,胳膊上青筋暴起,那结实的肌肉也高高隆起。

  很快,大炮调整完毕,黑黝黝的炮口对准了孙承运率领的蒙古骑兵。

  高孟双手背负,面无表情地拿着望远镜观察远方的蒙古骑兵。

  高孟投降大明前,是孙思克的属下,这一回面对孙家,他不会手下留情。

  大明军队上下忙碌的同时,对面疾驰而来的蒙古骑兵陷入了战与不战的纠结。

  为首的汉人台吉孙承运,勒停战马,他举起右手,示意身后的骑兵们一同停下。

  明军现在已经不是满万不可敌了,而是满千不可敌,一汉顶五胡,自己手里只有两千骑兵,对面有一万明军!

  生性谨慎的孙承运决定还是撤退吧,虽然蒙古人的命随便造,但是好歹是听自己话的,不能让他们去送死啊!

  在蒙古人的欢呼下,他下令两千骑兵借助战马优势远远吊着明军,千万不可与对面交火,一定要保持起码一里地的距离!

  而他自己则策马返回数里后的青海主力,带着主力过来运明军一战!

  孙承运越过一小座山坡,就看见了迎面一支庞大的军队正在朝东方行进,这支军队囊括了青海几乎所有的军队,足足有一万余蒙古骑兵和两万余步兵。

  这是他爹孙思克分配给他守卫青海的部队。

  对了,步兵里面还有两千绿营线列步兵,这是青海最强大的部队。

首节上一节373/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