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一谋士,能有什么坏心思 第184节

郭嘉和戏志才不约而同的,再退三步。

这种事敢沾边,荀骂不了李牧,但一定能将郭嘉和戏志才给骂个狗血淋头。

“这”曹操想问郭嘉和戏志才,却发现两人已经退到了角落。

见曹操眼神看过来,郭嘉打着哈哈:“明公,我和志才都归显谋管,这下官评价上官的对错,是不合规矩的。”

戏志才直接装病:“明公,昨夜偶感风寒,今日有些精神不振。”

曹操脑门顿时一阵黑线。

你们不想沾惹,我难道就想沾惹吗?

“文若消消气。”曹操斟酌语句:“不知这女博士,显谋准备让谁担任?”

荀怒气冲冲:“襄阳名仕黄承彦之女,本名黄硕,改名黄英。”

“黄英?”曹操惊讶道:“你说的是改良了马车的那个黄英?那个少年俊杰?他是女儿身?”

荀忽然愣住。

只顾气了,荀忘记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时之间,荀顿时纠结了。

黄英虽然年少,但在工部的成绩却是有目共睹的。

别的不说,荀的减震马车同样是工部改良的。

一边用工部的改良马车,一边骂改良马车的功臣,这不是吃饱了就掀桌子,卸磨杀驴吗?

“就是此人!”荀的怒气明显降低了不少:“大汉四百年,女官都只负责内宫,岂有跟公卿同列的?黄英虽然有才能,但只需在工部给予奖励即可。工坊也有诸多女散吏,何必封官?”

曹操回头再看郭嘉和戏志才,见两人直接低头不语了。

无奈之下,曹操召来了书佐官诸葛亮。

诸葛亮5.9一听是黄承彦的女儿,不由吓了一跳。

曾经在黄承彦麾下求学,诸葛亮自然是知道黄承彦的女儿的。

这事对诸葛亮而言,不仅仅涉及恩师女儿,还涉及伯乐李牧。

毕竟诸葛亮能有今日,跟李牧的举荐是分不开的。

是得罪荀,还是得罪李牧和黄承彦,这事都不用多想!

诸葛亮坦言道:“司空,亮曾闻班固有言:冯能史书,习事,尝持汉书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亮又闻:班固著《汉书》,八表和《天文志》,但未完成就谢世。和帝下诏,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将《汉书》续写完成,皇后和贵人皆视班昭为老师。”

“黄英能在工部脱颖而出,足见其才能,岂能因为女子而忽视?”

“.....”

诸葛亮洋洋洒洒,除班昭外,又列举了诸多论证。

看得郭嘉和戏志才目瞪口呆。

“不愧是曾经敢替工部跟郑玄辩驳的,这引经据典的,都不知道这些孤本到底有没有存在。”郭嘉小声嘀咕。

“诸葛亮是显谋举荐的,又是荆州人,估计还跟这黄英认识,有好戏看了。”戏志才同样小声嘀咕。

郭嘉不由乐了:“显谋举荐诸葛亮,肯定有防文若的的意思吧。”

戏志才低声提醒:“别说了,文若脸都铁青了。”

荀虽然同样家学渊源,但荀并不擅长辩才。

但诸葛亮辩才天赋却是点满了的。

工部是否该设置女博士这个辩论话题,不论是正反方,诸葛亮都能侃侃而谈。

这无关对错!

只看立场。

荀辩不过诸葛亮,气得拂袖而起:“明公,这事我不管了!”

【卖惨求追定,需要推荐续命】.

第162章 星璨长河,诸葛承曹志(求全订)

见荀离开,曹操瞪了靠墙而立的郭嘉和戏志才一眼。

“别愣着了,赶紧过来商议对策。”

郭嘉打着哈哈,凑近道:“明公勿忧,文若只不过一时想不明白罢了。他就这老父亲的个性,不是一天两天了,嘴上说着不管了,私底下还是会尽力斡旋的。”

戏志才则是看了一眼诸葛亮,又看向曹操,目有询问之意。

曹操沉吟片刻,抬头直视诸葛亮:“孔明,倘若你担任宰相,会如何执政?”

如今是没有宰相的。

曹操这样问,既是试探亦是考校。

诸葛亮给曹操当书做官也近一年了,这一年里,足以令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在眼光见识胆魄以及对执政的规划有更清晰的认知。

见曹操询问,诸葛亮略微沉吟一阵:“《周礼》有言:猛药去疴,重典治乱!”

“天下纷乱,士族豪强大抵挟其财势欺凌小民,使天下之民有作乱想法的,十户有八。”

“亮若当任宰相,必定抚恤百姓,揭示法规,精简官职,权事制宜,诚心待人,公正无私。”

“但凡尽忠职守,有益于时事的人,即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但凡触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便是亲人也会处罚。”

“坦诚认罪传布真情的人,即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开释;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杀戮。”

“不论多么小的善行,都得有奖赏,不论多么细的恶行,都得惩罚。”

“各级官吏必须尽到实职,虚伪造假的不予录用。”

虽然早知道诸葛亮不同寻常。

但这番对答,还是令郭嘉和戏志才吃惊不小。

猛药去疴,重典治乱。

开篇就点出了士族豪强挟其财势,欺凌小民的社会现状。

百姓反叛作乱,大抵是因为受到欺凌活不下去才会反叛作乱。

而这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百姓被迫成为士族豪强的奴隶。

诸葛亮曾躬耕于隆中,在社会底层摸爬打滚过,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有很深的感触。

曹操有些惊喜。

戏志才刚才的暗示,就是担心诸葛亮是否会觉得灭世族这种事太激进了。

故而让曹操对诸葛亮进行试探。

曹操自然不可能直接问诸葛亮对世族的态度,而是直接考校诸葛亮治国的理念。

“昔日高祖入关中时,除掉秦国的苛法,约法三章,宽禁省刑。关中的百姓,无不感念高祖恩德。”

“朝廷初定,以武力征讨各州,本就已经造成了太多的杀戮,如果还要滥用权威,强加压制,这是否有失偏妥?”

“难道我们不应该在执政的时候,能够刑少禁缓,争取各郡士人对我们的支持和信心吗?”

曹操又问。

虽然都跟郭嘉和戏志才商量好了,要执行李牧的上策。

但曹操这询问的方式却十分的巧妙,故意装作要效仿高祖施仁政,将问题抛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逸群之才,自然是知道曹操依旧在考校,笑道:“秦以暴政虐民,逼得士民百姓不得不反叛,高祖针对这一个弊端,采取宽刑驰禁的策略,这是符合当时现状的。”

“但如今不同,司空虽然迎奉天子,征讨四方,但汉室的权威并不能让各州臣服。”

“袁绍占青冀幽并,刘表占荆州,刘璋占益州,凉州之地又处于战乱之中,朝廷没有能力控制官僚和豪强,以至于各州下至豪强士族、上至郡守州牧,全都专横跋扈,为所欲为,君臣之道名存实亡。”

“而朝廷也只能给予他们高位,让他们明面上自称是汉臣,来维系汉室的尊严。”

“然而,即便给予了高位,他们不会觉得可贵;顺从他们,恩惠到顶了,他们反而轻慢无礼。”

“这是如今天下最大的弊端。”

“而我用法令威慑,让法令行之各处,士民百姓才知道什么是恩德;限制爵位,加官封爵之后,他们才能感受到爵位的尊荣;刑罚和恩赐相辅相成,上下有序,政治才能清明。”

郭嘉和戏志才对视一眼,暗暗点头。

诸葛亮的回答,已经表明了对豪强士族的态度。

虽然不至于如李牧一般,开口就喊灭世族,但同样要用法令来震慑这些豪强士族。

曹操大笑:“论洞察人心,天下间果然无人能逃过显谋的眼睛啊。孔明,你今日倒是让我大开眼界了!奉孝,志才,可还有疑问〃‖?”

郭嘉摇头。

戏志才笑道:“能继承明公志向者,孔明必属其一。”

见曹操、郭嘉和戏志才在打哑谜,诸葛亮有些不明所以。

曹操微微一敛容:“孔明,在文若来之前,我和奉孝、志才,一直都在讨论是否要执行显谋的上策。”

“本来是不准备告知你的,因为我不确定你是否跟文若的想法一样。”

“但你一来是我的书佐官,二来又是显谋举荐的,我本心是希望你能认同的,所以刚才我试探了你的治国理念。”

诸葛亮凛然。

以治国理念来试探,连荀都不告知,这意味着李牧的上策远超人想象。

甚至于,比刚才的增设女博士还要令人惊骇。

“愿听李先生之策!”诸葛亮拱手一问。

曹操凝声道:“我昨日询问显谋如何跟袁绍一战,显谋献给我上中下三策,中策和下策,我已经决定放弃。”

“而这上策,则是‘以征战之名,灭世族’,顺者昌,逆者亡,不服新秩序、有二心的世族,都得死!”

饶是有心理准备,诸葛亮也吓了一跳。

以征战之名,灭世族!

太疯狂了!

诸葛亮下意识的想到了李牧在关中的献策“有二心的公卿,都得死”!

三百余公卿,大部分全都死在了跟李郭汜等人的征战之中,仅有不到百人存活。

猛药去疴,重典治乱。

诸葛亮虽然用《周礼》这八个字来论表达治国理念,但相比于李牧的上策.....,诸葛亮感觉自己还是太保守了。

一个是刑罚严峻,来约束士族豪强的行为;一个是直接告诉士族豪强:顺者昌,逆者亡,这是通告,不是商量!

曹操又道:“显谋有谋必三策的习惯,下策能行,但往往都很迟缓;中策中规中矩,契合中庸之意;上策雷厉风行,如猛虎出林。”

“以前实力太弱,所以我很少用上策,是担心用了上策难以掌控局面。”

“如今实力强了,也不用担心对手的阴谋花招了。”

首节上一节184/20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