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一谋士,能有什么坏心思 第22节

第39章 清泉小筑,曹操见李牧(求鲜花求评价)

“显谋极可能觉察到了什么。”

虽然对李牧“不问不谋”的风格颇有些无语,但曹操敏锐的觉察到了不对劲。

就如戏志才说的一样,今年虽然雨水较往年少,但不至于会颗粒无收。

那安置的百万黄巾,上交的粮食足够满足曹操的军需了。

曹操不傻。

兖州各郡的士族豪强,不满政令很久了。

只不过,曹操向来没将这群士族当回事。

如果不是张邈和陈宫牵头,这群士族豪强再有不满,也得给曹操憋着!

“传令,回鄄城!”

曹操任命程昱东平国相,留守范县,随即率大军返回鄄城。

大军返回,鄄城的荀,终于松了一口气。

曹操回军,意味着张邈和陈宫的反叛,彻底失败了!

..

濮阳。

清泉小筑,琴瑟声绕梁而起。

吕布去了小沛,陈宫狼狈逃回陈留,夏侯的两千精兵再次驻扎在濮阳。

对李牧而言,濮阳已经是安稳如泰山了。

内无忧,外无患。

李牧再次回到了守着小娇妻度日的悠闲生活。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娇妻守空房。

李牧没有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只想活得比司马懿更久,看心情好坏决定要不要砍了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个司马家的天秀。

当谋士嘛。

何必那么苦那么累?

蔡文姬同样是喜静的,不会如河东狮一般,要求李牧汲汲营营的去求权求财,努力的往上爬。

年少丧母,跟着蔡邕在吴会之地流亡十二年,这期间同胞姐妹又嫁给了泰山羊氏当续妻,返回陈留嫁给李牧后,又跟蔡邕作别。

不久,蔡文姬就得知了蔡邕命丧王允之手的消息。

多舛的命途,让蔡文姬对李牧格外的依恋。

位高权重又能如何,最后还不是死于权力的争斗。

相较而言,蔡文姬更喜欢在清泉小筑陪着李牧,读书、抚琴、吹笙、泛舟.....

此时。

清泉小筑外,多了几个不速之客。

正是驻守濮阳的夏侯,以及自鄄城而来的曹操和戏志才。

“主公,这里就是清泉小筑了。”

“若不是显谋嫌弃我烦,我都想住在清泉小筑了。”

“虽然位于闹市之中,但却格外的清幽,不仅冬暖夏凉,还没有蚊虫叮咬,皇宫都未必比得上清泉小筑啊。”

夏侯一边介绍,一边羡慕的咋舌。

戏志才扫了一眼清泉小筑的建筑布置,啧啧称叹:“真是令人惊奇的布置,闹市之中人声鼎沸,但越接近清泉小筑,却越显得幽静,不知道这清泉小筑,是何人设计?”

夏侯猜测道:“具体不清楚,但濮阳有一群匠人,专职给权贵富户造别院,估计跟这批人有关。”

如今正是八月艳阳天,气候炎热。

连曹操都卸了外套,光着个膀子散热。

但靠近清泉小筑,曹操却感受到了一阵阵的凉风,令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冰窖和水车引起的凉风吧,虽然早有耳闻,但还是第一次真正体验。”曹操同样羡慕得吃味:“怪不得显谋会嫌弃我在鄄城的宅院,简直比朝中的三公九卿还会享受。”

夏侯虎眼一转,提议道:“不如主公将治所迁徙到濮阳,将清泉小筑征用改造成府衙如何?”

戏志才呵呵一笑:“夏侯将军,你可千万别让显谋知道,你有这种危险的想法。”

有曹操在身边,夏侯的胆气都增加了七分:“军师,我这想法怎么就危险了?我可是在替主公着想!主公日理万机,难道不应该有个冬暖夏凉的府衙来处理公务吗?”

曹操轻笑:“君子不夺人所好,这次兖州之乱,显谋功劳卓著,我尚未给显谋赏赐,哪能觊觎显谋的清泉小筑。元让,叩门吧!”

“好嘞!”夏侯屁颠屁颠的向前,叩响了清泉小筑的大门。

也就是曹操在身边,按夏侯之前的个性,那都是先一阵大嗓门,然后直接闯入的。

守门的小厮,见是曹操到来,不敢怠慢,连忙来报知李牧。

琴音戛然而止。

“李郎,妾身去准备酒菜。”蔡文姬款款起身。

曹操亲自来清泉小筑,定然是有要事要商议,蔡文姬虽然有些不舍,但却很明事理。

不多时。

曹操、戏志才和夏侯,联袂而来。

“显谋,这大热天的,还是你的清泉小筑舒坦啊!”夏侯见到李牧,大大咧咧的招呼:“什么时候给城楼也装个冰窖水车,让我的将士们也凉快凉快。”

李牧不理会夏侯,向曹操儒雅一礼:“不知主公亲自,牧有失远迎。”

曹操挥了挥手:“显谋,你我又不是外人,不用在意这些俗礼。”

宾主而坐。

曹操开门见山,道明来意:“显谋,听仲德说,元让在询问你如何破陈留时,你的计策是多养鸡鸭就行。曹某疑惑,这鸡鸭莫非还能胜过张邈的兵马不成?”

【各位帅帅的读者大佬还在追吗?】.

第40章 彼竭我盈,治灾如治军(求鲜花求评价)

李牧见曹操询问缘由,没有如酸儒一般故弄玄虚,如实答道:“主公可知,自四月起,关中未曾有一日降雨,田间作物尽皆枯死,至如今,谷米一斛直钱五十万,长安中人相食。”

曹操点头:“关中的旱情,我有所耳闻,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又听闻,陛下已经下令开仓赈民,让太仓米豆为贫人作糜,倒也不失仁德。但这跟显谋的计策,又有什么关联?兖州虽然雨水少,但不至于会让田间的作物枯死。”

李牧轻轻展开折扇,尽显儒雅之风:“陛下虽有仁德之风,但其皇命,连皇宫都出不了。以太仓米豆为贫人作糜,只会让公卿中饱私囊,灾民不会因此而减少。”

“灾民没了粮食,就只能啃树皮、挖草根、捕捉飞鸟虫鱼,有什么吃什么,虽然都是在求活命,但因为规模太大,这些灾民求生的手段,会引起另一种物种的族群变化。”

“另一种物种的族群变化,这话何解?”曹操对这些词汇感到陌生。

李牧尽量用曹操能听得懂的方式阐释道:“大旱之年,蝗灾伴生。”

“蝗虫本来是一种独居的虫类,但到了大旱之年,本就草木枯萎,食物变得稀少,又遭到灾民捕捉,蝗虫就会被迫群居。”

“独居的蝗虫,是没什么威慑力的,但群居的蝗虫,却会因为数量太多,而会变成一场天灾。”

“古往今来,蝗虫过境,寸草不生,当饥饿的蝗虫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已经不是单纯用人力能轻易解决的了。”

“而群居的蝗虫,大多又具有毒性,灾民不敢吃,不能直接用蝗虫来解决灾民饱腹的难题。”

“灾民不敢吃蝗虫,却会捕捉吃蝗虫的鸟类,这让蝗虫的天敌近乎于灭绝。”

“人不敢吃蝗虫,敢吃蝗虫的鸟类又被捕杀,蝗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庞大,庞大到蝗虫的食物也会因此不够。”

“不论人,还是飞鸟虫鱼兽,饿肚子了,就会变得疯狂。”

“关中没了食物,蝗虫就会飞出关中!”

“就如同昔日,青州百万黄巾,来兖州抢食一般。”

曹操不信鬼神。

当济南相的时候,济南的官吏大肆建造祭祀庙宇,祭拜各种鬼神,劳民伤财,人心败坏,看得曹操火冒三丈。

不管是什么权贵豪强建的祭祀庙宇,全都被曹操毁坏,禁止官吏不得进行乌七八糟的祭祀。

而方士口中,蝗灾即天罚的说法,曹操同样是不信的。

在听到蝗灾一词,曹操的瞳孔明显有了变化。

而李牧对蝗灾别出心裁的见解,也让曹操颇耳目一新。

“大旱之年,蝗灾伴生,原来还有这层因素在!”

“所以显谋的上中下三策,都是在应对兖州即将出现的粮食危机吗?”

“但上策和下策,我能理解,这中策的多养鸡鸭,还是令曹某疑惑啊。”

“难道,没粮食了,就让百姓吃鸡鸭?这得吃多少鸡鸭才够啊!”

不仅是曹操,戏志才和夏侯,同样不明白,兖州即将出现的粮食危机,如何会跟鸡鸭有关。

蝗灾的治理,自古以来,都是个难题。

任何一种治理蝗灾的手段,都有局限性。

李牧将折扇一合,轻笑道:“主公,群居的蝗虫有毒,但蝗虫的寿命是有限的。”

“通常而言,蝗虫的寿命在2-3个月,活得久一点的,也不会超过半年。”

“而蝗虫在临死的时候,大抵会找一个地方产卵,这个时候,也是蝗虫毒性最低的时期。”

“兖州是没有蝗灾的,这群自关中而来的蝗虫,抵达兖州时,基本上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虽然会大量的啃噬草木作物,但相对于初期,这些蝗虫已经不如初期一般难以对付了。”

“如曹刿论兵一般,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这是鸡鸭最好的食物!”

“待得鸡鸭将蝗虫吃了个干劲,主公的兵马,也能多一些荤食了。”

治理蝗灾手段,有局限性,是因为每次蝗灾的出现,起因都是不同的。

而兖州这次的蝗灾,李牧却能断定,他不是由兖州的干旱引起的,而是关中的干旱引起的。

如果在关中,别说养鸡鸭了,灾民就得先把鸡鸭给吃个赶紧。

哪怕灾民不吃,初期的蝗虫鸡鸭也不敢吃啊!

养鸡鸭治理蝗虫,在关中根本不能奏效。

但兖州不同,一群自关中而来,走到了生命尽头的蝗虫,不过是鸡鸭们口中竞相争食的美餐罢了。

“彼竭我盈,战无不胜!”戏志才豁然起身,抚掌大赞:“显谋将兵法之道,融入治灾之中,妙啊!”.

第41章 将帅之道,曹操问三策(求鲜花求评价)

不论曹操、戏志才还是夏侯,都是知兵的。

李牧以青州百万黄巾和曹刿论兵,来描绘蝗虫大军,让三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瞬间领悟了其中的真意。

首节上一节22/20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