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中世纪:从建立哈布斯堡开始 第359节

在从奥托手中接过追击尼德兰国王的任务后,亚历山大并没有耽搁太久,很快就看完母亲就带着大军出发了。

鉴于尼德兰国王提前出发了约三天的时间,手上又扣了枢密院的信鹰,亚历山大思考再三之后,便决定抛下大军,走水路提前赶到洛林,从而拦住尼德兰国王。

于是,亚历山大一路乘船,顺着多瑙河逆流而上,很快就来到了巴塞尔地区。

然而,即便亚历山大的速度已经很快了,但此前被拉开的时间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一些,等亚历山大到了巴塞尔,并试图集结军队拦截尼德兰国王的时候,却已经得到消息,对方提前亚历山大一步进入了洛林地区。

并且已经带着洛林大公和三万多洛林军队已经前往尼德兰了,而洛林地区,也已经彻底封锁了起来,不再随便让人进出了。

亚历山大仔细判断了之后,觉得他似乎已经很难再追上尼德兰国王了,毕竟亚历山大集结军队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等他集结完军队,尼德兰国王估计早就带着军队渡过海峡了。

亚历山大也没了继续征调周围驻军的想法,在写信将情况汇报给奥托的同时,亚历山大也有了自己下一步的打算。

虽说目前已经是不太可能追上拦住尼德兰国王了,但亚历山大还是必须要尽快调集军队进入洛林和尼德兰两地。

拦不住军队渡海,但亚历山大必须要拦住尼德兰国王将大量的民众也带过海峡。

对于如今的神圣罗马帝国来说,人口是比土地更加重要的财富,如果尼德兰地区的人都被尼德兰国王带走了,留下大片的空地对于帝国来说也没有任何价值。

既然被对方带走一些军队是无法避免的损失了,现在亚历山大要做的,就是让整个损失不要扩大。

而解决了尼德兰国王的事情之后,亚历山大想亲自去一趟意大利,因为意大利战场的情况,确实也不容乐观。

相较于在南法地区悠闲的戈尔,在锡耶纳坐镇指挥的金特,那可就遭罪多了。

持续了快小半年的罗马战役,还在继续中。

所谓的罗马战役,是由罗马攻防战和罗马周边的战斗所组成的,主要就是巴里和科尔多瓦联军对罗马的进攻和争夺。

虽然金特在来到意大利的时候,拿到了意大利惟一的精锐兵团也就是曾经帝国进攻巴里的巴里军团的控制权,手上能控制的军队人数加上教会的军队一度接近五万人,看起来足以防守。

然而真正开打之后,金特发现情况却完全和他想的有很大的出入。

实际交战之后,在最初阶段,金特手下军队的伤亡根本不比对面低,战斗力也没有比对面强多少。

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大原因,在于意大利战场,由于巴里军团的情况,以及此前对于教会某些封锁,导致意大利战场的军队,其实失去了奥地利军队最大的优势,也就是火力优势。

是的,没错,相比其他地区,意大利战场的火器数量少得相当可怜,于是乎在战场上,没有了火力优势的帝国士兵,面对对方同样是精锐的科尔多瓦联军士兵,自然是占不到什么便宜。

当然,仅仅只是这一点的话,作为防守方有着地利优势的情况下,金特也不至于太伤脑筋。

教会所掌控的这些地区嘛,别的优势没有,城防还是修得挺坚固的,估计是害怕自己的性命和财富被人夺走。

有这些坚固的城防打底,挡住科尔多瓦联军一段时间,等待帝国主力前来是不成问题的。

可惜的是,金特的想法没错,但变化来得太快了。

其实原本按照科尔多瓦那边的计划,本就是从南法和意大利两个方向共同朝着神圣罗马帝国发动进攻。

然而由于戈尔表现太过出色,硬生生让前布列塔尼皇帝吃了好几次亏损兵折将,让科尔多瓦一方认识到继续走比利牛斯山脉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即便能牵扯一定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但却无法达成科尔多瓦一方想要的战果,即击败帝国主力/占领大片缓冲区。

于是乎,科尔多瓦一方原本准备进攻南法的兵力,也都统统扔到了意大利战争之上。

金特所承受的压力,一下子就增大了不少。

除了对面大肆增兵带来的问题之外,另一个让金特头疼的问题,就是没有制海权的问题。

是的,没错,神圣罗马帝国根本没有制海权。

当年帝国花了巨资打造了一支地中海海军,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巴里王国的海军,为征服巴里打下一个好基础。

当初帝国制定的目标,毕竟只是针对巴里海军的,而不是所有地中海国家的。

巴里海军加上科尔多瓦海军时,帝国海军面对他们,可就完全不是对手了。

想比陆地只是偶尔丢点城市和据点金特能够接受,海上初次海战的失利,已经彻底让金特没办法接受了。

为了避免帝国海军全军覆没,也为了给对方海军一点点压力,不至于肆无忌惮的出现在帝国任何一个海域,金特只能下达了避战保船的命令。

这样做,确实避免了帝国花大价钱建设的海军覆灭,但也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敌人可以轻易的在意大利地区开辟许多战场,偷袭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城镇,恶心金特的同时,也分散了金特的兵力。

这种利用海军优势的打法,让金特颇为头疼,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港口城市不少,需要防守的地区很多。

以金特手上的兵力,防守住边境和罗马一线就已经捉襟见肘了,哪还有功夫管那么多的港口城市,防备敌人随时有可能的登陆和入侵。

这漫长的海岸线,失去制海权的情况下,到处都是漏洞,根本不可能处处防御住。

正是通过这套打法,利用金特手中兵力不足,需要防守的地方很多的弱点,科尔多瓦一方才能顺利拿下阿布鲁佐地区,并将罗马地区攻占了大半,持续长期的围困罗马城。

这样的被动的局面,直到之后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叛乱逐渐平息,奥托能抽调更多的援军和火器支援意大利战场之后,才得到了一定的改观。

起码在罗马大区附近,金特稳住了战线,挫败了敌人数次试图北上的进攻。在确保控制区不丢失的情况下,金特甚至还能有余力打一些小规模的反击。

按照这种局势发展下去,恐怕等到后续帝国援军到来之后,金特甚至就可以开始反推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种看起来僵持的局势,被打破的如此之快。

就在亚历山大还在佩斯城外等着军队集结,准备向三国同盟发起进攻,一举终结与三国同盟的战争时。

另一边,科尔多瓦一方也发动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海军登陆行动。

这一次,他们成功的在比萨地区登陆,并在金特没反应过来之前拿下了比萨地区,重重的威胁到了金特军队的补给线。

得知比萨陷落的消息之后,金特是当即调动军队想要将科尔多瓦联军赶下海,但数次进攻都没能达成目标,反倒是第三次进攻比萨的时候,差点被对方击败,顺势占领锡耶纳。

这下,金特明白了想要赶敌人下海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便只能想办法抽调本就不多的兵力围住比萨进行防御,争取不让敌人有更多的突破。

此时的金特,手上军队人数加上教会和意大利当地贵族的军队,数量已经超过七万人,但在面对这么长战线的情况下,抽调前线兵力防御比萨附近,就造成了一个后果。

那就是前线空虚,挡不住敌人的进攻了。

就在亚历山大在佩斯城西北取得大胜的同时,金特坚守了大半年的重镇,罗马东北部的佩鲁贾失守了,整个翁布里亚地区,基本落到了科尔多瓦苏丹国的手上。

佩鲁贾的失守对于金特来说相当糟糕,虽然不至于让整个意大利战场局势彻底失控,但基本上金特此时也已经处于完全的下风了。

在比萨和佩鲁贾相继陷落的情况下,金特只能在罗马附近留下重兵的同时,将主力集结在附近几个重要的大城镇之中。

这其中就包括什么卢卡、佛罗伦萨、锡耶纳、圣马力诺等。

主动舍去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确实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金特的防御压力,让敌人继续前进没有那么容易。

但反过来,这也让金特手上的补给线路极其脆弱。

尤其是佛罗伦萨-锡耶纳-罗马一线,金特需要抽调精锐部队押送物资,还经常会遭到敌人的袭击。

可即便有再多的损失,即便知道敌人紧紧盯着,金特也只能顶着极高的维持成本继续运输。

没办法,这条后勤线路实在是太关键了。

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如果这条补给线路不维持,罗马城将失去所有物资供应,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罗马城本身的军事战略价值根本不高,但它的政治和文化价值太高了。

无论是对于金特,还是对于神圣罗马帝国,亦或者是真正掌控罗马城的教会来说,都承担不起这样的代价。

开玩笑,被异教徒攻占罗马,这可是西罗马灭亡之后几百年没有再出现过的事情。

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对于神圣罗马帝国和教会的威望,都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那奥托称帝的想法,估计会引起不少反对吧。

并且最关键的是,这样大的事情,日后肯定会被记录下来,会被后人骂很长的时间,金特可不想自己成为被骂的那个人。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当时帝国高层才会一致同意尽快结束和三国同盟的战事,调集亚历山大手上的主力支援意大利战场。

没办法,意大利战场的情况,对于帝国来说确实不容乐观,万一金特出现点啥失误,罗马就要丢了。

罗马的政治意义实在太大了,他们没办法坐视不理。

意大利战场的情况对于帝国来说不太好,但总体还算可控范围内,随着亚历山大回国,他率领的主力陆续增援意大利战场,想必很快就能和对面的科尔多瓦一方形成僵持局面,确保罗马不丢了。

这一点,帝国众人包括奥托都是这么判断的。

也才会有亚历山大当时问是否要来意大利,奥托让亚历山大先去追尼德兰国王的情况。

可谁知道,又是短短几天时间,意大利战场的局势又出现了变动。

不知道是科尔多瓦一方知道帝国和三国同盟的战事要结束,还是知道金特要获得援军,还是利用补给线给金特放血了这么久之后,科尔多瓦一方忍不住了。

总之,在亚历山大抵达巴塞尔的次日,亚历山大也收到了来自意大利战场的消息。

科尔多瓦联军再度发动了一次成功的登陆作战,只是这一次不再是意大利半岛西侧,而是东侧,直接拿下了圣马力诺东北边的里米尼地区,并包围了圣马力诺。

包围圣马力诺的科尔多瓦军队有两万余人,而圣马力诺城内的帝国守军不过六千,可以说存在着被敌人攻占的风险。

不过好在金特的反应也够快,第一时间将驻守帕尔马的一万多军队抽调了大半支援,最终逼退了科尔多瓦联军,避免了圣马力诺的陷落。

这也是亚历山大还能够决定先处理完尼德兰国王的事情,再去意大利战场的原因。

毕竟如果圣马力诺真的被攻占,那只要科尔多瓦军队继续沿着意大利东岸继续北上,金特率领的主力也就是佛罗伦萨-锡耶纳-罗马一线的帝国军队,都会面临被科尔多瓦联军包围的风险,那亚历山大肯定坐不住。

现在嘛,亚历山大算了算时间,第一批从佩斯派往意大利战场的援军也差不多该到了,等料理完尼德兰国王的事情,意大利地区也差不多有余力去反攻了。

金特这一仗打得确实太难看了,丢了这么多土地,他想亲自上场去结束这场战事。

第371章 重夺比萨

金特并不知道亚历山大已经动了来意大利战场的心思,这段时间面临的巨大压力,甚至让他都冒出了不少白发。

不过,在得到了兵力的补充之后,金特的压力都缓解了不少。

第一批两万人的援军到达之后,让金特手上的兵力再也不捉襟见肘了。

并且,最关键的是,在第一批援军到达之前,金特终于拿到了自己最需要的装备火炮。

是的,没错。

虽说金特在意大利战场已经大半年的时间了,但金特却丝毫没享受到奥地利带来最新战术的优势,即火力优势。

如今帝国虽然火炮产量早已不像当年那么少,但由于与三国同盟的战事更为重要,尤其是亚历山大那边需要大量的火炮,因此虽然金特距离拉菲城的距离更近,但分到的火炮数量却少得可怜。

大半年的时间,金特也不过收到了一百多门火炮而已。

一百多门火炮听着不少,但分散到各个城镇守城之后,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其实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大。

当然,如果没有这一百多门火炮,或许金特早就没办法抵挡敌人的攻势,早就一败涂地了。

毕竟说起来,整个意大利战场,根本就没有多少奥地利主力,奥地利主力其实都在南法、萨克森战场和国内各地平叛镇压。

以杂牌军坚持了这么长时间,其实金特的能力也相当可以了。

这一次一次性获得了拉菲城最新生产的一百二十门火炮,又获得了两万生力军之后,金特也不甘心这样继续被动的局面了。

帝国和三国同盟的战事告一段落的消息,金特作为独当一面的军方高层,自然是相当清楚的。

既然没有了东部的压力,现在帝国只面临科尔多瓦一个敌人,那金特也就能放开手脚了。

这么长时间被动挨打的局面,让金特心中也憋了一口气,他也想让那些异教徒和背弃了诸神的人知道,帝国军队真正的战斗力。

这一次,金特决定来一场关键的战役。

而他想要做的,就是重夺比萨,确保佛罗伦萨-锡耶纳-罗马这条重要的战线安全。

为此,金特不仅动用了自己手头上能抽调出的全部机动兵力三万五千人,和一百五十门火炮,更是和帝国海军统帅伦巴第公爵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对方的协助。

这场比萨战役,帝国方面海陆并进,势要收复比萨。

负责驻守比萨的,是科尔多瓦苏丹国的萨丁-科西嘉总督。

首节上一节359/37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