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426节

  “对王骥那是实在没办法了,他给我纳了好几个投名状,又立下了那么多军功。

  算了,就这样吧,把他作为我厚待前朝旧臣的榜样,给天下人看一看,证明我不是个小家子气的人。

  再说王骥也活不了几年了。

  王骥、何文渊、周忱、罗通、罗亨信,这几人或死或退,也就两三年的事情了。

  以后内阁、六部的重臣,要么是我的亲信,要么是年轻资历较浅的。

  我执政这最后十五年,基本上就是出口成宪,无人敢于反对了。

  所以我才不想一直把皇帝当下去,皇帝当久了,免不了要变昏庸。最典型的就是唐玄宗,他跟我那哥哥差不多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安禄山是在胡人支持下,起兵造反,进攻长安。也先是带着崛起的瓦剌部,进攻山西、北京。

  一个送掉禁军,丢了长安,去蜀中避难;一个送掉京营,北狩于草原。

  朱见深最近怎么样了?”

  朱祁钰的思路有点跳脱,浅雪无奈地答道:“长沙的原襄王府是现成的,见深已经住进去了。

  财宝、田产什么都没少他的。

  亲王护卫他倒是没有,但是配了一千的仪仗和侍卫。他身边的太监、侍女,也都是安插的咱们的眼线。”

  朱祁钰摇摇头:“当初哥哥给我的王府安插了一大堆眼线,如今我给见深也安插一大堆眼线,真是一报还一报。”

  “夫君是不是又惦记起王府那些王妃侍妾了?”

  “快得了吧,就那种女人,白送我都不会看一眼的。”

  听到这话,几位小女人就高兴了。

  几人又挨挨贴贴,温存了半晌,朱祁钰才穿戴整齐,出去处理政务。

  ……

  皇城西苑,琼华岛广寒殿。

  广寒殿虽然名字好听,但是在不用冰的情况下,可远不如清凉殿凉快。

  好在离琼华岛不远,就是里冰窖。

  天气越来越热,广寒殿里,摆了一盆一盆的冰块降温。

  朝云、暮雨坐在榻上,勤勤恳恳地处理着皇城内的大小事务。

  好容易处理得七七八八,尚食局女官,李尚食、王司膳趁人少过来奏事。

  只见李尚食陪笑道:“娘娘,最近上林苑监和光禄寺、尚膳监、尚食局改革。

  以前内廷的食材是光禄寺提供,现在改为了由上林苑监直接提供。

  以前我们需要什么,可以直接向光禄寺去要。

  现在上林苑监严格按照规矩来,什么都定量供给。内廷饮食多有不便,娘娘是不是要关照一下上林苑监,不然他们越来越不拿宫里当回事了。”

  暮雨摇摇头:“上林苑监,如今归京兆尹管辖了。咱们皇城里没多少人了,经过几番裁撤,人比前朝少多了。

  只要不胡乱浪费,食材还是够用的。”

  内廷以前有多么奢侈浪费,两位娘娘心知肚明,只是不想过于直白地点破而已。

  李尚食忽然突兀地提议道:“娘娘,既然要改革,不若以后内廷食材便改由司苑监提供算了。

  然后就像上林苑监有四个典察署一样,咱们也派人去司苑监监督,来保证内廷的食材供应。”

  朝云、暮雨二人闻言,眼都瞪圆了,内廷这些女官怎么这么虎呢,难怪皇帝陛下打死不敢到皇城来住。

  暮雨向王司膳问道:“你也是这么认为的?”

  王司膳回道:“启禀娘娘,这是尚食局众女官一起商议的。”

  暮雨连连点头:“好好好,好好好,你们的想法很好,但们自己去跟圣上说吧。到时候你们被扔到深山里喂野狗,可别怪我没提醒你们。”

  “娘娘这是何意?”

  “呵呵,你知道司苑监是什么地方吗?就凭你们,也想染指司苑监。你们若是实在不服,可以上书言事,我替你们转呈。

  但是圣上要杀你们时,可别怪我。”

  正教训着内廷这些不让人省心的女官们,忽然侍女进来禀报:“娘娘,昭惠夫人来了。”

  暮雨闻言,挥退了尚食局的女官,与朝云起身出殿迎接。

  见了昭惠夫人,二女连忙行礼:“婶婶怎么亲身走来,有什么事情,派人唤我们两个过去就是了。”

  昭惠夫人笑道:“哪敢劳动两位娘娘,我来是有事相求。”

  朝云、暮雨揽着昭惠夫人入内,亲自奉茶,又拉了些家常,才提起正事。

  昭惠夫人不好意思地笑道:“你瑾叔年纪大了,最近身体越来越不好,也活不了几年了,就想早点看着春哥儿成家立业。

  所以能不能让春哥儿去军前效力,跟着安国公杀敌报国呢?若能再立下些功劳,春哥儿将来也能有所依仗,可以自食其力不是。”

  朝云、暮雨对视一眼,听懂了,这是想让王春去前线积攒点资历。

  昭惠夫人的面子,两人自然不敢驳回。随便教育女官可以,昭惠夫人一般人轻易招惹不起。

  皇帝亲自给太监赐夫人,大明只发生过一例,即宣庙赐给御用监太监王瑾二位宫女做夫人,眼前这位昭惠夫人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昭惠夫人的二品内诰命,还是朱祁钰亲自封的,因为她实际上是朱祁钰的保姆。

  就连朱祁钰自己都非常给昭惠夫人面子,暮雨只得回道:“哥哥愿意杀敌报国,圣上自然是会支持的。

  圣上总是念叨,只有自家人才靠得住,这次哥哥立功回来,至少是要升锦衣卫指挥同知的。”

  锦衣卫的指挥同知官位可不小了,昭惠夫人闻言喜悦,又问道:“你瑾叔曾在南京任职多年,他想把在南京的老宅捐出去改作佛寺,不知道行不行?”

  朝云、暮雨二女闻言,都想拿手捂脸了。

  这不是难为人嘛,皇帝一心灭佛,你还要上赶着建佛寺,但人情世故又不能不讲。

  偏偏皇帝陛下从小就没住过皇宫,一生下来便被宣庙藏在王瑾家里收养。皇帝和王瑾的感情可不一般,看看内廷的实权大太监就知道了,郝义、阮昔、裴当、黄七、阮竹、陈林那一大堆人都是王瑾名下太监。

  太监一般都信佛,而王瑾更是笃信佛教。

  皇帝这位老叔也没几年可活了,就想建个佛寺,贸然驳回去也不合适。

第734章 佛道反弹兴起大案 百姓御状告发

  飞快地权衡了一番利弊,暮雨满脸陪笑地答道:“婶婶,您看这样行不行,把旧宅捐给僧录司,改作佛寺,提供给教僧居住。

  然后按照圣上之前定立的规则,教僧做法事,开法会,把收入所得的八成上交官府。

  建成寺院让圣上亲自题匾赐名,但是寺内建筑就质朴简洁一点。

  佛祖说过,四大皆空,众生平等。按佛祖这意思来说,金佛像、铜佛像、木佛像也没有什么不同。

  崇佛者,还是当以济世救民、造福苍生为本愿,我觉得这也应该是瑾叔礼佛的本意,婶婶您说呢?”

  昭惠夫人点点头,接受了这个方案。见好就收吧,这已经很给面子了。

  换成别人想在皇帝执意灭佛的情况下顶风作案,早就被一脚踹到八千里外去了。

  皇帝还会加上句:既然你这么信佛,那我礼送你去八千里外的天竺,亲身侍奉佛祖去吧。

  好容易哄走了昭惠夫人,继续忙来忙去忙到快吃晚饭时,又有朱文芳进来请安。

  暮雨搂着朱文芳问道:“你这孩子不在家里陪太子妃,怎么又跑来了?”

  朱文芳立即告起了状:“摊上个无赖的懒爹,没办法啊。昨天才说了让我歇一两个月,今天就又指使着我来跟镰仓幕府的特使订立和约。

  从早上到现在,这一天给我折腾的。”

  “那今晚别走了,在这里住吧。七娘亲自下厨给做好吃的,你先在这里和你弟弟妹妹玩吧。”

  朱文芳点点头,让阮竹去通知自己的随从属官、亲卫。

  内阁之中,几位阁臣谁都没走,聚在一起商讨着政务。

  与镰仓幕府达成的和议,很怪异。说他们是投降吧,又不彻底;说是城下之盟吧,又不大像。

  最关键的是,和约订立了,战争还得继续。

  王文、何文渊、王一宁等人你一句、我一句,把江山指点的明明白白。

  何宜呆愣愣地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就等着朱文芳请完安好回家。

  不料阮竹却派小太监刘瑾来禀报,说太子今天住广寒殿不走了。

  既然太子今天不回家了,何宜出了内阁,准备去接天楼吃个饭,然后回安国公府睡觉去。

  哪知才走到长安右门,就遇到了顺天府治中乔毅。

  何宜连忙拱手致贺,乔毅自己升了官,儿子又中了探,可谓是好事成双。

  乔毅笑道:“行义老弟,我专门在这里等你呢,可不可以赏个脸,一起吃顿饭?”

  何宜笑道:“志弘兄说笑了,什么赏脸不赏脸的,最近你们父子才是大红人啊,一般人想请你吃饭还没机会呢。

  走,咱们去接天楼喝两杯,我也沾沾志弘兄的喜气。”

  两人坐着马车来到接天楼,何宜拉着乔毅径直进了三楼一处雅间。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乔毅笑道:“行义老弟啊,你那大侄子,年纪轻轻,缺少阅历。我当个小官,也看不懂朝局。

  你是这届会试的主考,你是座师,你大侄子是门生。将来他这仕途怎么走,你得给支支招啊。”

  何宜与乔毅是同年,又是乔凤的座师,那自然是推脱不过的,当即便笑道:

  “这也没什么可说的,大侄子还不到二十,就高中探。圣上和太子都极为重视,权贵们更是争相拉拢。他只要做到对圣上和太子忠心不二,将来肯定能做到尚书、大学士啊。”

  乔毅直愣愣地盯着何宜,把何宜盯得有些发毛。乔毅的意思是这我都懂,你得给我说点不一样的。

  何宜见逃不过,只得亮出了干货:“大侄子不仅是我的门生啊,志弘兄别忘了,他也是天子门生。”

  乔毅好奇地问道:“是天子门生没错啊,然后呢?”

  “门生和门生也不一样,是人就会有亲疏远近啊。景泰朝已经出了两千多进士,说起来都是天子门生,但圣上真没有把谁当成关门弟子对待过。

  我自己猜想,圣上应该也愿意在文臣中收个关门弟子,来传承自己的治国理念,将来也可以留给太子做宰辅。

  圣上要收关门弟子,条件限制比较多,第一得忠心,第二得有前途,第三得有才学、天赋。

  最重要的是,要年轻,而且要圣上小至少十岁。符合这些条件的人真的不多,偏偏大侄子正正好好合适。”

  乔毅听完都挠头了:“我总觉得这有些异想天开了,而且具体要如何实现呢?”

  何宜笑道:“这还不好说吗,十娘娘会找你的,要给大侄子说媒,不出意外要撮合他和定国公的妹妹。

  你到时候顺势把要求跟十娘娘提出来,十娘娘最好说话了,你只要使劲吹捧她几句,她就给你把事情办了。

  你觉得异想天开的难题,在娘娘那里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经此指点,乔毅茅塞顿开。如果皇帝肯亲自出手栽培一个大臣,那还需要担心什么前途。

  两人开怀畅饮,至晚方散。

  第二天,朱文芳吃过早饭,才摆开仪仗,在亲卫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回家去了。

首节上一节426/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