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逮捕方士,关我炼气士什么事 第109节

  “尔、尔还有尔!”他伸出一只手,点出十人后,沉声道:“尔等,速速回头前往公子扶苏身侧!无论如何,都要确保公子扶苏的安危!”

  “且,尔等一旦到了公子扶苏身侧,立刻强行将其带往河套地的长城军中!”

  蒙喜并不是随手点的,这十人本就是公子扶苏的亲卫,对公子扶苏甚是了解。

  若是换了长城军去,或强行亦不能带走公子扶苏。但若是此十人,出于他们对公子扶苏的了解,或会对症下药。

  此处太过危急,公子扶苏留下多久,身上便担着多少危险。

  闻言,十人面露疑惑互相看了看,勃然大怒道:“军侯为何小视吾等!吾等方才亦是喝了血酒,军侯看吾等莫非不如猛士?!”

  蒙喜摇了摇头,“尔等是猛士无疑,然而……如今公子扶苏危矣。公子扶苏不可能抵挡左军,而左军在这时候出动,诸位不觉奇怪?”

  众人面色生疑,茫然看向蒙喜。

  蒙喜接着说:“右军距离后军营地更近,为何其卫尉军并未派出右军呢?右军军侯同左军军侯各有所长,必不能因左军能力胜于右军,而出左军也。若是支援,无论如何也是右军更快,为何非要出需绕过东岭的左军呢?”

  “必然是李斯赵高二人从中斡旋,定下左军,想来左军军侯必然是能听其令之人呀。”

  “吾知晓诸位不懂朝中之事,吾亦然。如今想必诸位已经看清李斯赵高二人,贼子之心也,左军若听其令也,他们必然不会留下公子扶苏的性命。”

  十名亲卫一愣,神色陡变。

  此十人并不像蒙喜以为的那般不知朝中事也。

  他们乃是公子扶苏的亲卫,虽说公子扶苏不喜谈论关于党派之事。但朝中想要以公子扶苏为秦二世者,皆会在公子扶苏面前谈论些许。在公子扶苏身侧久了,听到此类话语也是正常。

  公子扶苏要面临的危机远比想象中更多!

  公子扶苏为人和善,贤德。同以法为大的秦人多有不同,若是公子扶苏继位,恐怕秦律都会有所变动。更何况公子扶苏还有致命点,便是楚人之后也。秦灭诸侯国,本就有诸侯国之余孽,妄图再次掀翻如今的平静。其中声势最为浩大,便是楚人。

  因此,始皇帝对公子扶苏多有忌惮。

  故而,朝中并非是所有人都想公子扶苏继位。看来,李斯赵高真是要下狠手了。

  是也,只要公子扶苏在,对此二人来说便是最大的威胁。

  上将军蒙恬下此计划时,首要便说了一个字‘快’!

  他们便是要利用一个‘快’字取胜。

  马速要快于车速,只需在卫尉军尚未反应过来,迅速行动,抓住他们调兵遣将的空档,便有可能胜之!

  先有上将军蒙恬冲击卫尉军辎重大营,卫尉军必然意外,但于其而言不过百人尔,不会当成一回事。可蒙恬以最快的速度击溃辎重大营,必然令卫尉军开始有所行动。

  因为卫尉军绝不可能放任这百余甲士在蒙恬的带领下四处搅乱军营。

  他们必然会开始调兵遣将,直接围剿!

  先前预设他们围剿的事态时上将军蒙恬也有所疑虑,毕竟其并不悉晓卫尉羯擅长的行军手段。又有李斯赵高两人,定会依着他们自己的想法搅乱卫尉羯。便只能商量出来大致的分工。

  那便是蒙恬往前冲,扶苏在外打配合。

  先前种种果真同他们所想无差。

  但卫尉军直接出动了左军,这倒是令人意外,本以为会是右军先行。看来是直接打算将上将军蒙恬之部下围杀在东岭一带。

  但他们这样做仍旧拦不住上将军的进程。

  说白了,这本就是一条葬生之路,即便是牺牲所有人,也要将不死之药献上。

  其一为快,那其二便是用了‘疑兵’之心也。

  李斯赵高二人虽有计谋在身,但毕竟从未亲身指挥过兵马。若是个脑疾者,恐怕会无比自信,觉得自己定能胜。真是碰了这样的人,确实不好对付。可此二人不同,他们太有脑子了,便会猜想。

  上将军蒙恬的战绩那可是从河套地传到朝中,以至于整个大秦都知晓。

  他们必然会忌惮上将军蒙恬,会猜测其用兵手法。所以无论上将军何种举动,在他们心中都有深意。

  他们定然会想,蒙恬绝不可能以这点兵力来冲击卫尉军,其定有后手。

  只要他们有了此种想法,必然导致投鼠忌器。他们一方面想要迅速扼杀蒙恬,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防备他的后手。

  人啊,怕的就是不知道。

  他们不知道蒙恬可能会留着什么样的后手,百般猜测,越想越坏。

  以至于如今,竟然连左军都派了出来。

  调都调动了,自然是倾巢出动。

  以此情形来看,左军必然是他们最信任的部队。否则不会放着就近的右军不用。而以左军的战力,哪怕遇到了万余军卒都有正面一战之力。

  届时左军会碰上公子扶苏,公子扶苏不过是带了百余人去拦截。拦定然是拦不住的,却能拖住时间。

  拦个左军竟然能让公子扶苏以身犯险,不用想也知道,蒙恬所谋甚大!

  他们定会加快脚步赶往后军。

  而后军在东岭之尾也,中军在东岭之首,首尾之距离相隔甚远!左军已经倾巢出动围剿上将军蒙恬的部下,自然是左翼空虚。

  虽还是会有巡逻的兵卒和一些斥候,但这些人根本拦不住上将军蒙恬。

  妙也!

  身为公子扶苏的亲卫,跟随公子扶苏多年,也知晓上将军蒙恬用兵入神。只有这一次他们亲身参与其中,才知究竟有多神也!

  以百余人之力,以兵速之快,以用敌方将领之心取胜!

  如今唯一的问题就在公子扶苏处,若左军真是李斯赵高之亲信,那此人或许会杀掉公子扶苏!

  使公子扶苏前去拦截不是没有想过其可能面临的危险,而是知晓卫尉军绝不敢动公子扶苏。如今可是不好说了。

  李斯赵高要的便是公子扶苏死!

  公子扶苏一死,能够继位之人只有胡亥。李斯赵高二人的夙愿也就成了。

  近些年来,他们在公子扶苏身侧时常听闻关于少子胡亥之事,只是公子扶苏仁善,向来不喜旁人说胡亥闲话。

  可胡亥不是什么善人……

  若公子扶苏真有什么意外,少子胡亥成了秦二世,那秦还谈什么万世!

  十名亲卫了然,几乎是同时抱拳道:“军侯所言极是!吾等就此告辞,军侯万事当心!”

  蒙喜点了点头,“诸位猛士,公子扶苏便有劳诸位,若是不得已……”

  “吾等知晓,军侯万可安心!”

  十名亲卫转头疾驰而去。

  蒙喜目送片刻,转头看向前方。

  他们尚处高地,右军大营已经在望。

  卫尉军的左右军乃是最强盛的兵力。无论是军侯还是兵卒都是从人群中挑出来的。

  卫尉军和长城军常有比较,卫尉军乃是始皇帝亲军也,可长城军不同,他们戍守在河套地,抵御匈奴的进攻。

  以美名传于整个大秦。

  只是秦军内部可是不许厮杀的,因为两军即便是心中谁都不服谁,也无法分出个高下。都是秦之军也,又何须分出个高低。

  在所有军卒心中不同,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军的实力是弱于对方的。

  蒙喜生出一丝激动,两军竟然真的要交战了。只可惜,人数相差甚多!

  “诸位猛士,今日遇卫尉右军,尔等可有怯意?”蒙喜朗声问。

  “何为怯意?”一军卒道。

  蒙喜大喜,“来也,替吾打出大旗!”

  随着蒙喜一声令下,哗啦啦一面旌旗被举起。

  旌旗迎风而立,上面只有光秃秃的一个‘蒙’字!

  随着旌旗的展开,风有了声音亦有了形状。百人立于马上,目光炯炯,似千万人气势!

  纵使今日必死……

  亦要向死而生!

第109章 堵门叫阵!

  旌旗飘扬,严阵以待的不只是蒙喜等人。

  蒙喜一行趋向的方向,乃是右军大营。

  右军的战力显然非后军能比,实际上,右军应该是除中军外,实力最强大的一军。

  春秋战国时一般有三军,中军,右军,左军。

  而此时风气是以右为尊,右军的地位要远高于左军,左军一般都是新军,负责的就是辎重以及打扫战场。

  三军的由来便在于此,诸侯只能有三军,此为周礼。

  一直到周末,礼乐崩坏,各国疯狂扩军,自此三军扩充为五军,分前后左右以及一个中军。

  前军和后军相当于二线部队,一个负责当前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负责在大军后面负责运送补给,运输辎重。

  唯有左右两军才是真正全员甲士,尤其是右军,除了人数比较少,其单兵战力甚至可能比中军更高。

  毕竟右军才是真正意义上“首战用我”的军队。

  能够统领如此重要的军队,右军的统领,骑都尉自然也不是常人。

  坐镇右军大营的乃是一名骑都尉名曰韩越,此人素来骁勇,曾经随大庶长李信伐楚。李信因为楚昌平君叛变事,导致后勤中断,后路断绝,不得不全军靠向作为偏师的蒙武,以期从蒙武处得到给养,稳住阵脚。

  彼时楚国大将项燕衔尾追击,李信军又深陷于楚地沼泽,走不快,全军一日三惊。

  关键时刻,时任二五百主,也就是千将的韩越临危受命,随都尉率领自己麾下在寿山一代阻截楚军。

  楚人士气高昂,而秦军低迷。都尉原本想要通过致师来拖延楚军的步伐,提振士气,不料上去就被楚国悍将,项燕之子项梁阵斩。

  值得一提的是,项梁便是后世那位西楚霸王项羽的季父,项羽父亲早逝,项梁便承担起了抚养教导项羽的责任。

  能够教导出一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项梁本身的勇力显然亦非同小可。项燕反攻李信军时,作为先锋当先冲入秦军大营,斩杀营中六都尉的正是此人。

  加上在寿山斩杀的这名都尉,项燕一战总共斩杀都尉七人。

  主将上去就被阵斩,秦军彻底绝望,就在这时候,身为千将的韩越站了出来,利用居高临下,而且山道狭窄的优势,组织了一波反攻。

  秦军有兵车,而项梁军没有,因为兵车在楚地大部分地方都发挥不了作用,而且作为前锋,项梁需要的是速度。

  于是韩越将自己用铁链直接绑在了兵车上,蒙上战马的眼睛,驱使战马向着山坡下奔驰。

  山路颠簸坎坷,战马又被蒙上了眼睛,韩越显然一开始就已经做好了一去不回的准备。

  韩越的行为激发了秦兵的血性,秦人跟随韩越向楚兵发起决死冲锋。如此悍不畏死的行为让楚人终于清醒了几分,那便是,纵使是战败的秦人,亦是秦人!

  他们终究还是这个世界上最悍勇的兵卒!

  而清醒过后,随之而来的是疲倦,毕竟在此之前,项梁军已经不眠不休地连续追击作战了三天。

  是故,项梁军稍退休整,韩越带着满身如同刺猬一样的箭杆傲然回军。

  此战韩越悍勇之名军中皆知,始皇帝亦听闻,于是调他进卫尉军,从一名二五百主,统帅一千人的千将,提拔为骑都尉,统领五千卫尉军。

  当然,这并不仅仅只是因为韩越之勇,始皇帝亦是看重他的出身。

  韩越本是韩王孙,祖上因太子之争事投秦。虽然因为王孙身份不曾领兵,但是知书,乃是卫尉军中难得的真正大贵族出身之人。

首节上一节109/2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