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勾栏听曲,别逼我当国师 第269节

那些年,中原可是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直到百年之后,我夏族再出了一位宗师,经过苦战,这才恢复了下夏族江山。难道两位想让此等之事再重演吗?”

两人心中一震,想起当年之事,三百年前,两门主持都未能成为宗师,被萨满教宗师一一击杀,弟子也是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直到了百年后,才出了一位宗师,恢复了中原故地,可惜那时候,那位宗师也听从祖训,止步于山海关。

没有趁萨满教无宗师之时灭了他,直到他们也恢复元气,有了宗师,与我们对峙至今。

容成子缓缓的道:“话虽如此,但祖师之法不可违,我们是护国之门,不能随军出去征战。”

“奈何祖师之法在前,我等不能越雷池一步。”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师之法不足畏。三百年前都吃了大亏,有些事也要改改了。”

两人脸色一变,容成子道:“悟能不可妄言,这可是祖师亲自定下的规矩。”

“请问这是第几代祖师定下了规矩?”

“我们两门以前是一门,定下规矩的是是第三代祖师,那时两门还没有分开。

当年的夏族军队征伐四方,我们两门也随军征战。

可就是因为主力在外,这才被诸侯国偷袭京城,至使京城被破,当时的夏帝也陨落了。

后来宋朝建立,三代祖师有鉴于此,立下门规,凡护国之门弟子,不得随军征伐外国,这也是怕国内再有变故。”

孙诚笑笑,“这不是因噎废食吗?”

两人齐道,“不可胡说。”

孙诚毫不示弱,“我说错了吗?没有这个规矩之前,我夏族纵横龙腾大陆,刀锋指向,谁敢当之?

就是他们各族联手,也不是我族对手,所谓一夏当五胡,龙腾大陆各族无不俯首称臣。就是一名使者,也能灭国无数。

那是我夏族最强盛,最强大的时候,所以我们才用夏,来作为我们民族的符号。直到现在,只要是夏人,无不心向往之祖先的荣光。”

“可就是到了宋朝,因为得国不正,所以将注意力关注于内部,只是打压武将,抬高文官,致使文贵武贱,军力大为削弱。

当年的三代祖师是姓赵,他是宋朝的皇室中人吧!”

“不错,但他可是有功之人,从他开始,我们才收藏书籍文章,保留下我夏族的文化,成为护国之门。”

“他虽然有功,但也有过。收藏书籍文章是功,可他也如宋朝君主一样,阉割了护国之门的血性。

以前护国之门是一只猛虎,虎啸一声,四方惧惊。现在呢?虎变成了狗,成为一只守门之犬。”

两位宗师脸色一沉。

宁皇马上打圆场,“信国公,你过了,还不快向两位宗师赔礼道歉。”

孙诚毫不理会,昂起头道:“宋朝灭后,齐朝建立,齐太宗恢复了血性,将各族一一打服,成为了天可汗。

但因为出国征战中,护国弟子受祖师之命掣肘,不能随军。

所以只能打服他们,而不能如当年的历代夏帝一样,发出豪言。

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边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第四百二十六章 护国之门成了看门狗

孙诚的声音在殿中回荡,三人心中激荡。回想夏朝先辈纵横捭阖,在龙腾大陆各族争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为了最强民族。

却不料被自己人偷了家,致使夏朝灭亡,哪怕过去了千余年,也让后人摇头长叹。

关键是偷家的宋朝得国不正,为了防止自己重蹈夏族的覆辙,政策从扩张转变为保守。

哪怕宋朝已经灭了几百年,他留下的保守主义还在影响后世各朝的政策。

使得夏族近千年来,生存空间还是如千年前的夏朝一样大,直到宁国灭了南越,国土这才扩大。

宁皇当然也想恢复夏朝的荣光,甚至还要更进一步,把与夏族纠缠千年的匈奴也给灭了。

但孙诚说了,要灭匈奴这个强悍的对手,要在军事,政治,文化,甚至还有宗教上都要把匈奴打服。

只要有一个拖了后腿,匈奴都不可能灭掉,顶多也就是把他们压制,也许几百年后他们又会兴起,那时他们还会更加强大。所以这次两位宗师态度的非常重要。

两位宗师也是不语,脑中两种思想正在激烈交战?刚才听了孙诚的话,唤醒了他们身上夏族人彪悍的血脉。

但又被祖师之法牢牢的压制住,毕竟祖师之法不可违也是他们从小听到大的。

宁皇有些急了,朝孙诚连使眼色,让他再多劝劝,一定要将两位宗师拿下。

孙诚又道:“三代祖师是祖师,那一代、二代是不是祖师?”

“他们当然是祖师,开山祖师还是我们的老祖。”

“那我记得老祖曾经说过,我夏族人丁兴旺,日后土地必是不够,如我等不配合皇上开疆拓土,以后本族必会内耗。”

容成子与云海一愣,“老祖何时说过此话?我们怎么不知道?”

“与老祖同时期有一好友,是当时的夏族的丞相,这个大家知道吧!”

“夏族名相伊隐,与老祖是好友,我等当然知道,这和老祖说的话有什么关系?”

“名相伊隐也有一位同乡,虽不出名,但也曾写过一遍地方志。

书中曾道,伊隐晚年告老还乡,在家中与当地士人开文会,曾把老祖话说于众人听,这段话被他记录下来。”

两位宗师加上宁皇目瞪口呆,他们也不知道这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你要是说名相伊隐听老祖说过,并有记录,这谁都会信。

可用一个小人物来间接证明老祖说过这话,这好像不能服人啊!

“怎么?你们不相信?我这有书为证。”

“那请信国公拿出来吧!”

孙诚拍拍手。

殿外,几个太监捧着托盘进入殿中,托盘上都是摊开来的竹简,竹简颜色呈黄褐色或暗褐色。

众人愣住了,容成子道:“这是……。”

“这是竹简。”

“我当然知道是竹简,这是哪来的?”

“地方上曾上报,一群盗墓贼盗窃了一个古墓,好在被人举报,被官府当场抓获。

但古墓已遭破坏,这才保护性发掘,出土了这些竹简,因为破坏太严重,所以送到了科学院整理。

经过科学院专家的清洗,脱水处理后,这些竹简才重见天日。

这正是伊隐的那位同乡之墓,墓中出土了大量书籍,其中有一篇就是那场文会的经过,请各位观看。”

几人凑上前仔细观看起来,竹简虽已过近千年,但经过处理,字迹还是可以辨认的,老祖说的那句话正在其中。

但两位宗师还是半信半疑,千年前的东西埋在墓里,挖出来竟然还能看得清,这本来就让人怀疑。

而且这墓主人就是一个普通的士人,连史上都没有记载,就是这竹简是真的,但他说的话能信吗?

孙诚道:“老祖这句话清楚的讲明了,我护国之门应配合皇上开疆拓土。

再说了,护国寺传法的范围,好像多年没有扩大了吧!

我们清风观可是在南越设了分观,香火很旺呀!难道云海大师不想去草原上传法?”

就这一句话,让云海脑子里的扩张想法压过了保守想法。

他本来还顾及三代祖师的遗训,但有了孙诚的老祖所言,三代祖师的遗训,可就压制不住他传法的念头。

清风观与护国寺本来是一门,后因为教义问题,一个信了道,一个信了佛,在宋朝灭亡后分开。

清风观占了南方,护国寺占了北方,虽然两门互有争斗,但毕竟是一母同胞,争斗中一直未下死手,一直延续至今。

后来宁国攻占了南越,清风观在南越开了分观,香火这是小事。

关键是传道的人多了,选取人才的范围更大了,成为宗师的可能性就会提高。

而护国寺,却因为小冰河气候,不但传法的范围没有扩大,人口还逐年下降。这样下去,就会与清风观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虽然两门是一母同胞,现在又是一国,但做为宗师,还是有一点好胜心的,他不能让护国寺从此落后于清风观。

现在有办法了,只要灭了萨满教,再配合宁皇征服匈奴,那草原上的人口,就全是护国寺传法的目标。这样,有了人口,才能与清风观并列护国之门。

至于三代祖师的规矩,在开山老祖的所言下,不值一提,而且他的遗训也不适合现在的宁朝了。

所以不管孙诚说的老祖所言是不是真的,反正他认为就是真的,因为这有利于护国寺。

想到此处,他双手合十,高宣佛号,“阿弥陀佛,开山祖师即然这么说了,老衲愿意出国征战,灭了萨满教,以报当年中原被屠因果。”

容成子见云海都同意了,他也同意了,二打一,赢的概率是妥妥的,加上有老祖所言,此时不出手灭了萨满教更待何时?

两位宗师回去后,宁皇大笑着拍着孙诚的肩膀,“皇弟,干的好,用一个假竹简就把两位宗师给忽悠了,干得好啊!

那个什么三代祖师,发的什么狗屁祖训,让我夏族最强大的力量变成了看门狗,不能随军出国征战。

要是没有他,匈奴估计早就被灭了,也不会有百年中原国殇。”

“皇兄,我可没忽悠两位宗师,虽然我不知道记载的对不对,但这竹简确实是真的,里面文字也是千年前的。”

宁皇当然不信,埋在墓里千年前东西还能复原,这骗谁呢?

但他面上却道:“朕懂,忽悠宗师的事不可外传,所以这竹简是真的,真的不能再真了,哈哈哈。”

孙诚苦笑,心想,这竹简是真的,可不是我忽悠的?他们为什么都不相信呢?

竹简埋在水里,氧化反应终止,是可以保存千年的,看来九年义务教育要展开了。

第四百二十七章 因果要偿还了

宁朝通过突袭,将匈奴可汗与右贤王部的实力拉近了。

为了让右贤王野心膨胀,展开夺位之争,宁朝下一个计划也开始了。

内卫司、礼部选出几位有三寸不烂之舌的人才,给他们培训,按右贤王的性格,推测出他要说的话,再按照他说的话组织话术。

在培训说客之时,清风观、护国寺调齐队伍,在两位宗师的带领下潜入草原,向着萨满教总坛而去。

萨满教教主阔阔出在总坛闭目养神,但他的心中还是比较沉重的。

匈奴是游牧民族,根本没什么科技,之所以能与夏族纠缠千年,也就是仗着骑兵的优势。

但最近几年,夏族人的科技突飞猛进,火枪,火炮陆续制造出来,这让匈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不过,好在夏族护国之门不能出国征战,这才留给匈奴一线生机。

忽然,他一阵心悸,心中有着一阵莫名的烦躁。

“阿弥陀佛。”

一个声音响起,阔阔出眼睛一睁,房内出现了一个人。

他心中一沉,云海怎么来了,他不是不能踏出国境吗?

“云海。”

云海双手合十,“阔阔出,因果该要解决了。”

“什么意思?”

首节上一节269/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