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第260节

  沉思片刻,随即高声道:

  “取笔墨来!”

  ……

  【公元503年,以尚书令王亮、侍中王莹、尚书仆射沈约、吏部尚书范云等,参议断定,修成《梁律》】

  【分遣使者,巡视各郡,监视地方官吏,对于清廉的官员,予以提拔。】

  【公元504年,下令“广辟良畴,公私畎亩,务尽地利,若欲附农而良种有乏,亦加贷恤”。】

  【对于流亡他乡的农民,允许他们回乡,恢复原有的田宅。】

  【在赋税方面,也多次减免租调或“三调”。】

  【公元505年,为了选拔人才和保证公平加,梁武帝抛弃了魏晋以来存在的中正制,在全国各地设置州望、郡宗、乡豪,专门负责发掘搜罗贤能人才,并及时推荐给朝廷。】

  【同时设置五经博士,设立招收寒门弟子的五经馆,“修饰国学,增广生员”。】

  【并且下诏:“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官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重新制定文武百官等级,将官员等级定为九品,后又改为十八班,增设官职,用来吸纳安排士族和寒门中的各类人才。】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摸着胡子若有所思。

  这里的关键不在于五经博士,而在于他已经彻底抛弃了门第。

  看着那道诏书,刘彻瞬间抓重内容核心。

  不问出身,只要通晓一种儒家经典并学而不倦者,经策实后就可录用为官。

  即使是牛倌羊贩、寒门贱民,都可以根据才干大小试用为吏。

  只要有才,不分贵贱!

  这个制度可以啊。

  眼中精光一闪!

  好制度,拿来吧!

  ……

  东晋明帝时期

  正在记录种种制度的司马绍突然一愣。

  中正制这就被废了?

  就这么容易?

  那些门阀会同意?

  司马绍看着天幕,发现盲点。

  “通经入仕?”

  ……

  大明永乐时期

  “官员升迁提拔以及人才的选拔问题历来关乎朝政稳定。”

  大马金刀的坐在石墩上,朱棣端着金边玉盏吹了吹茶杯中的热气,抿了一口对朱瞻基淡淡道:

  “知道九品中正制为什么会出现吗?”

  一旁站立的朱瞻基恭敬道:

  “爷爷,孙儿知道。”

  “九品中正制得以实行的最大原因,在于汉末察举制的失灵。”

  “魏武帝拥有称霸天下的雄心,更是求贤若渴,但已经腐败的察举制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在这种条件下,魏武帝颁布“求贤令”,寻找能替他安定天下的人才。”

  “但当时士族的影响力极大,唯才是举的求贤令无疑损害了士族的利益,于是兼顾门第与才能的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

  朱棣放下玉盏,看了一眼朱瞻基。

  “行,文史学的不错。”

  “曹魏以及西晋前期,九品中正制的定品都以行状为主,家世为辅,更注重士人的才华。”

  “且通过中正官的设置,可以将一直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的选官权收归朝廷,加强皇权。”

  “可以说在当时是一种很符合实际,也很不错的制度。”

  “但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在于中正,而中正的选择权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把控。”

  “到了东晋,就形成一种不问才能,只看门第的定品取向。”

  朱棣看着天幕,神色莫名地悠悠道:

  “官吏的后代永远当官吏,农民的子孙永远做农民,工匠的儿子继续世代当工匠。”

  “你再有才,顶多也就是个有才的种田能手,有才的雕刻匠人,有才的织布能手。”

  “即使你苦苦奋斗十年,也没机会跟膏腴门第的孩子坐在一起喝酒品茶。”

  朱瞻基静静听着。

  朱棣抽离了自己的情绪,转而赞叹道:

  “但这种现象在梁武帝朝发生了急剧变化。”

  “随着梁武帝重才华轻门第的制度普及推广,再加上后期侯景之乱的发生,南方士族受到了重大摧残。”

  “而到隋朝再度大一统时,寒门、高族,两种势力彼消此长,逐渐融合,渐趋平等,再没有天堑之别。”

  “当然了,不少高门大姓直到唐初时仍然坚持自己的高傲,但此时的形势已是连强弩之末都算不上了。”

  “而唐朝以后,什么士族啊、寒门呀、大姓,门阀,这些词汇统统成为过眼云烟。”

  “梁武帝在这方面是有贡献的,他的思维和眼光早已超越同时代的大多数人。”

  “虽然依然斗不过那些世家,但也可称是一代明主。”

  朱棣捋了捋白须:

  “就是跟唐玄宗一个毛病。”

  “活得太久。”

  ……

  【因梁武帝即位之初在天监年间,励精图治,国势蒸蒸日上,所以史称‘天监之治’。】

  一天一顿饭又不注重食物的均衡营养,却健健康康活到了耄耋之年。

  萧衍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第172章 高光与白袍

  天幕上继续播放,

  南北两朝的疆域图再次悬于天际。

  但此时的分治界限已不再是以黄河为界。

  北魏的兵锋已经越过了淮河,收纳了合肥。

  正对南方的梁国虎视眈眈!

  ……

  东吴,

  “合肥!”

  孙权看着这个名字,一阵心痛。

  从合肥再南下一百多里就到长江了!

  到了江边,战舰顺江而下,就直达建康了!

  你们南齐是怎么回事?

  刘裕那会儿多牛呀,打仗都在北方家门口,只在黄河边上开辟战场!

  这土地怎么就越打越缩了!

  ……

  大唐,

  李世民牵着长孙皇后的手,慢悠悠的从玄德门走出东宫,顺着城墙一路向西走去。

  待越过玄武门,来到月营门往里一拐。

  就听见一小儿声在那里高声的侃侃而谈。

  “这建康就不适合做都城!”

  “你看这地方,紧挨长江,敌人从上游坐船直袭建康,拦都拦不住。”

  “还是长安好,是真正的形胜之地,三面环山,面朝黄河,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对视一眼,两人不由快走两步。

  进了月营门,就望见蹲在北海池旁的李治和李明达。

  “可是阿兄,长安不也临着黄河吗?那王镇恶不就顺河而来攻下长安。”

  小李治握着竹竿动也不动的哼了一声。

  “不提那后秦蠢钝如猪的作战方式,长安离黄河远着呢。”

  “不像建康,近到坐在城楼上就可以边喝茶边欣赏江天一色。”

  “顺黄河而来的敌人即使费力地登上河岸,岸边的坚城、利箭、快刀、陷阱全都等着弄死你。”

  “更别提攻城战的难度很大,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一般情况下敌人根本伤不起。”

  李明达捧着小脸惊讶的看着一脸傲色的小李治。

  “阿兄,好厉害呀!”

  昂首挺胸,如一只骄傲的小公鸡,小李治摆摆手道:

  “还行,也就天下第二。”

  “那第一是谁啊?”

  “你傻啊!当然是……”

  听到询问,小李治一脸嫌弃的刚要回话,说到半截发觉声音不对。

首节上一节260/379下一节尾节目录